SLT 238-1999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T 238-1999 水资源评价导则.pdf简介:
"SLT 238-1999 水资源评价导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全称为《水资源评价导则》。这个标准是在1999年发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指导我国水资源的评价工作,包括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
SLT 238-1999涵盖了水资源评价的基本内容、方法、数据来源、评价程序和报告编写要求等,对水资源的调查、评价、预测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导。它强调了水资源评价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旨在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这个标准适用于各级水利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设计单位、企事业单位等在进行水资源评价及相关工作时参考。
SLT 238-1999 水资源评价导则.pdf部分内容预览:
2.3降水分析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
1计算各分区及全评价区同步期的年降水量系列、统计参数 和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 2以同步期均值和C,点据为主,不足时辅之以较短系列的 均值和C。点据,绘制同步期平均年降水量和C,等值线图,分析降 水的地区分布特征。 3选取各分区月、年资料齐全且系列较长的代表站,分析计 算多年平均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率及其发 生月份,并统计不同频率典型年的降水月分配。 4选择长系列测站,分析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包括丰枯周 期、连枯连丰、变差系数、极值比等。 5根据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测站的同步资料,分 析各流域或地区之间的年降水量丰枯遭遇情况,并可用少数长系 列测站资料进行补充分析。
3.3.1蒸发是影响水资源数量的重要水文要素,评价内容应包括 水面蒸发、陆面蒸发和干旱指数。
JC∕T 2260-2014 墙材工业用码坯机器人3.3.2水面蒸发的分析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选取资料质量较好、面上分布均匀且观测年数较长的蒸发 站作为统计分析的依据,选取的测站应尽量与降水选用站相同,不 同型号蒸发器观测的水面蒸发量,应统一换算为E601型蒸发器 的蒸发量。 2计算单站同步期年平均水面蒸发量,绘制等值线图,并分 析年内分配、年际变化及地区分布特征。 3.3.3陆面蒸发量宜采用闭合流域同步期的平均年降水量与年 径流量的差值表示。应绘制同步期平均年陆面蒸发量等值线图,并 进行地区分布特征的分析。
3.4.1地表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包括下列!
5.4.1地表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单站径流资料统计分析。 2主要河流(一般指流域面积大于5000km的大河)年径流 量计算。 3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计算。, 4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5人海、出境、入境水量计算。 6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 7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分析
3.4.2单站径流资料统计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凡资料质量较好、观测系列较长的水文站均可作为选用 站,包括国家基本站、专用站和委托观测站。各河流控制性测站 为必须选用站。 2受水利工程、用水消耗、分洪决口影响而改变径流情势的 测站,应进行还原计算,将实测径流系列修正为天然径流系列。 3统计大河控制站、区域代表站历年逐月关然径流量,分别 计算长系列和同步系列年径流量的统计参数;统计其他选用站的 同步期天然年径流量系列,并计算其统计参数。 3.4.3主要河流年径流量计算,选择河流出口控制站的长系列径 流量资料,分别计算长系列和同步系列的平均值及不同频率的年 径流量。
3.4.4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要
1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计算分区年径流量系列;当 区内河流有水文站控制时,根据控制站天然年径流量系列,按面 积比修正为该地区年径流系列;在没有测站控制的地区,可利用 水文模型或自然地理特征相似地区的降雨径流关系,由降水系列 推求径流系列;还可通过逐年绘制年径流深等值线图,从图上量 算分区年径流量系列,经合理性分析后采用。
2计算各分区和全评价区同步系列的统计参数和不同频率 的年径流量,其中,同步系列长度的选定原则同3.2.2。 3应在求得年径流系列的基础上进行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 的计算。 3.4.5人海、出境、人境水量计算应选取河流入海口或评价区边 界附近的水文站,根据实测径流资料采用不同方法换算为入海断 面或出、人境断面的逐年水量,并分析其年际变化趋势。 3.4.6·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选择集水面积为3005000km"的水文站(在测站稀少地 区可适当放宽要求);根据还原后的天然年径流系列,绘制同步期 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以此反映地表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征。 2按不同类型自然地理区选取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代表 站,分析天然径流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分析内容同3.2.3。 3选择具有长系列年径流资料的大河控制站和区域代表站, 分析天然径流的多年变化,分析内容同3.2.3。 3.4.7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及满足河 道内用水并顾及下游用水的前提下,通过蓄、引、提等地表水工 程措施可能控制利用的河道外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 重复利用)。 2某一分区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应大于当地河川径流 量与入境水量之和再扣除相邻地区分水协议规定的出境水量。 3.4.8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量的影响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查清水文站以上控制区内水土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农 作物耕作方式等各项人类活动状况。 2综合分析人类活动对当地河川径流量及其时程分配的影 响程度,对当地实测河川径流量及其时程分配作出修正。
2计算各分区和全评价区同步系列的统计参数和不同频率 的年径流量,其中,同步系列长度的选定原则同3.2.2。 3应在求得年径流系列的基础上进行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 的计算。 3.4.5人海、出境、境水量计算应选取河流入海口或评价区边 界附近的水文站,根据实测径流资料采用不同方法换算为入海断 面或出、入境断面的逐年水量,并分析其年际变化趋势。
3.4.6·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3.5.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内容应包括补给量、排泄量、可开采
量的计算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以及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 响分析。
3.5.2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在获取评价区下列资料的基础上
1·地形地貌、地域地质、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 2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 3灌溉引水量、灌溉定额、灌溉面积、开采井数、单井出水 量、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地下水动态、地下水水质。 4包气带及含水层的岩性、层位、厚度及水文地质参数,岸 溶地下水分布区还应有岩溶分布范围、岩溶发育程度。 3.5.3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既应按本导则2.0.3条和2.0.4条 规定进行分区,还必须按下列要求划分类型区; 1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特征,评价区划分为平原区、山丘区, 称一级类型区。 2根据次级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及地下水类型,将山丘 区划分为一般基岩山丘区、岩溶山区和黄土丘陵沟玺区;将平原 区划分为山前倾斜平原区、一般平原区、滨海平原区、黄土台塬 区、内陆闭合盆地平原区、山间盆地平原区、山间河谷平原区和 沙漠区DB32∕T 3160-2016标准下载,称二级类型区。 3根据地下水的矿化度,将各二级类型区划分为淡水区、微 威水区、咸水区,称二级类型亚区。 4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将各二级类型区或二级类型亚区划分 为若于水文地质单元,称计算区。
3.5.4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水文气象条件、地下水埋深、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 灌溉定额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正确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中所 必需的水文地质参数,主要包括:给水度、降水人渗补给系数、潜 水蒸发系数、河道渗漏补给系数、架系渗漏补给系数、渠灌入渗 补给系数、井灌回归系数、渗透系数、导水系数、越流补绘 系数。
2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的计算系列尽可能与地表水资源数 量评价的计算系列同步,应进行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3地下水资源数量按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计算,并要求分别计 算、评价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地下水资源量
2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的计算系列尽可能与地表水资源数 量评价的计算系列同步,应进行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3地下水资源数量按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计算,并要求分别计 算、评价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地下水资源量。 3.5.5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分别进行补给量、排泄量和 可开采量的计算,其中: 1地下水补给量包括降水人渗补给量、河道渗漏补给量、水 库(湖泊、塘坝)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侧向补给量、渠 灌入渗补给量、越流补给量、人工回灌补给量及井灌回归量,沙 漠区还应包括凝结水补给量。各项补给量之和为总补给量,总补 给量扣除井灌回归补量为地下水资源量。 2地下水排泄量包括潜水蒸发量、河道排泄量、侧向流出量、 越流排泄量、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各项排泄量之和为总排 泄量。 3应进行总补给量与总排泄量的平衡分析。 4地下水可开采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且不发生因开 采地下水而造成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海水人侵、地面沉降 等水环境问题和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下,允许从含 水层中取出的最大水量,地下水可开采量应小于相应地区地下水 总补给量。 3.5.6平原区深层承压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一般很差, 不具有持续开发利用意义。需要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的地区,应 查明开采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层位、单位出水量等水文地质特 征,确定出限定水头下降值条件下的允许开采量。 3.5.7、山丘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可只进行排泄量计算。山丘区 地下水排泄量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泉水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 量、河床潜流量、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各项 排泄量之和为总排泄量,即为地下水资源量。 3.5.8应分析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各项补给量、排泄量和可开 采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增减水量。
3.5.5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分别进行补给量、排泄量和
3.6.1总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的 基础上进行,主要内容包括“三水”(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关 系分析、总水资源数量计算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估算。 3.6.2“三水”转化和平衡关系的分析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1分析不同类型区“三水”转化机理,建立降水量与地表径 流、地下径流、潜水蒸发、地表蒸散发等分量的平衡关系,提出 各种类型区的总水资源数量表达式。 2分析相邻类型区(主要指山丘区和平原区)之间地表水和 地下水的转化关系。 3分析人类活动改变产流、入渗、蒸发等下垫面条件后对 “三水”关系的影响,预测总水资源数量的变化趋势。
DBJ∕T 13-317-2019 装配式轻型钢结构住宅3.6.3总水资源量分析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