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5253-202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3/T 5253-2020 农村坑塘生态治理工程技术规程.pdf简介:
"DB13/T 5253-2020 农村坑塘生态治理工程技术规程.pdf" 是一份关于中国河北省农村坑塘生态治理的工程技术规程。这份文件详细规定了农村坑塘(可能指的是农村地区的水体,如鱼塘、水塘等)的生态治理方法、技术要求、设计原则以及施工和管理的标准。它旨在提升农村坑塘的生态环境,通过科学的治理手段,改善水质,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该规程可能涵盖了治理的各个环节,包括坑塘的调查评估、规划设计、施工实施、监测维护以及效果评价等,是农村坑塘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DB13/T 5253-2020 农村坑塘生态治理工程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水生植物Aquaticpla
整体或部分生活在水环境中的植物,可分为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
4.1生态优先,自然修复
以生态良好为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坑塘生态系统;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 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4.2统筹兼顾QX/T 226-2013标准下载,合理安排
在保证旱涝调节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兼顾养殖种植、蓄水灌溉、消防用水、生活杂用水、水景观、 水体净化等方面的功能。 统筹前期建设成本和后期管护成本,实现坑塘生态治理可持续性,
4.3治理为主,适度开发
以既有坑塘为基础,优化功能,合理布局。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相关政策法规,适度开发坑塘经济效益。
4. 4 一塘一策。突出重点
分析每个坑塘的水资源票赋、生态环境要求、功能需求、水质特征和存在问题,采取有针对性、 有重点的治理措施。
1根据生态环境要求、功能划分和存在问题,农村坑塘可分为保护类坑塘、恢复类坑塘和治理 。农村坑塘生态治理的对象,主要是恢复类坑塘和治理类坑塘,宜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 塘分类及应对措施参考表1。
DB13/T52532020
表1农村坑塘分类及应对措施
5.2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防洪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要求。 5.3重视调查研究,在历史资料、现状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合理规划。 5.4村庄雨水宜利用坑塘收集净化,资源化利用。 5.5不宜缩小坑塘蓄水容积,不宜填埋或侵占原有排水沟渠、行洪通道等,确需改动的应进行论证计 算。 5.6注重公共性和安全性。 5.7宜控制治理规模,避免盲目扩大占地和投资。 5.8坑塘水面面积、水深及水质标准应符合相关功能要求,不同功能坑塘水体、水质控制标准可参考 表2。
表2不同功能坑塘水体、水质控制标准
6.1.1.1 施工测量工程设计应符合SL52的有关规定。 6.1.1.2 地质勘察工程设计应符合SL55的有关规定。 6.1.1.3 清淤工程设计应符合SL117的有关规定。 6.1.1.4 岸坡工程设计应符合GB/T50662和SL386的有关规定。 6.1.1.5 防渗工程设计应符合SL/T225的有关规定。 6.1.1.6 闸口设计应符合SL265的有关规定。 6.1.1.7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应符合GB/T50662的有关规定。
DB13/T 52532020
6.1.1.8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应符合GB51018的有关规定
6. 1. 2 基本资料收集与调查
6.1.2.1基本资料收集应全面、详细、准确、真实,宜包括社会、经济、地质、水文、气象、植被、 土壤、地表径流、水系沟渠等内容。 6.1.2.2收集坑塘和水域历年及典型年的水位、水量、流速等特征值(最大、最小、平均)及流向, 最枯水位及其历时,汛期水位过程线以及相应水位时的流速、流量、流向等资料。 6.1.2.3收集坑塘土质、泥质、水质、排水设施、岸坡结构、水生植物群落、水生动物群落等资料。 6.1.2.4受上下游闸坝或河流、渠系影响的坑塘应与上级管理部门沟通协调,掌握闸坝运行情况和蓄、 泄、调、引水量等资料。 6.1.2.5调查工程地形环境、交通路线、施工条件等。
6. 1. 3工程勘测
6.1.3.1地质勘探宜包括坑塘泥质类型、土质类型、厚度、储量及其物理力学特性等。 6.1.3.2工程测量宜包括坑塘区、淤泥处理施工区、岸坡及相关水系沟渠等。 6.1.3.3勘探与测量工作应满足设计和施工的要求。
1.4.1淤泥及土壤物理特性检测分析宜包括:密度、含水率、土粒比重、颗粒级配、孔隙比、 对密度、内摩擦角、渗透系数等。 1.4.2淤泥及主壤化学特性检测分析宜包括:有机物含量、TN、TP等。 1.4.3水质检测分析宜包括:pH值、COD、BODs、TN、TP等。
6.1.5.1宜采取“外源控污、内源清淤,消除隐患、提升品质,水体净化、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 外源控污、内源清淤是基础和前提,消除隐惠、提升品质是确保安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水体净 化、生态恢复是生态环境要求和长效保障措施。
6. 1.5.4微地形构建
a)宜根据坑塘原有基底进行改造,拆除侵占物,平整不合理的沟谷、凸脊等; b)适度营造起伏的微地形,构建深水区、浅水区、浅滩、水禽栖息地等; )宜在进水口、浅湾处的一定范围内构建湿地浅滩,作为水生植物区,生态净化水体:
DB13/T52532020
1.5.5设计内容宜对下列要素进行分析: a 治理方案的优化比选,宜包括设计标准、技术方案、容积计算、来水量估算、平面形态、纵 横断面形态、施工设计、质量标准、工程进度等; D 清淤扩容、岸坡防护、排水设施、水体净化、绿化美化等设计方案; 坑塘深度、岸坡坡比、坡底高程、坡顶高程等参数,进水口、排水口、闸口的位置、高程及 形制; d) 必要的监测与试验; e) 洪水影响与排涝能力分析; f 安全防护与管理,对涉及工程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应在设计文件中注明,并提出指导意见: 名 分析治理工程对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的影响,对影响范围、类型和控制方法等进行评估,制 定相应的限制、监测和补救措施; 工程投资概算的原则和依据,计算投资额。 1.5.6设计内容和深度应满足相应设计阶段的相关规定。
6.1.6.1绘制区域河流水系及水利工程图,标明项目区附近水系(河、湖、沟、渠及水库、坑塘、排 灌系统等水利工程)的分布与流向。 6.1.6.2测绘坑塘区、淤泥处理施工区、淤泥填埋区等重要区域的平面图和纵、横断面图。 6.1.6.3绘制坑塘地质剖面图、典型岸坡断面图等。 6.1.6.4制作总工艺流程图 6.1.6.5根据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阶段的要求,选用不同的制图比例。初步设计阶段地图比例尺 宜为1:5000~1:10000,施工图设计阶段地图比例尺宜为1:1000~1:5000。 6.1.6.6制作进水口、排水口、闸口等工程图件。
6. 2. 1通用要求
6. 2. 1. 1 以经济、安全、环保为原则L
6.2.1.2综合利用泥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6.2.1.3明确淤泥处理方式与处理区域。 6.2.1.4对于施工条件较复杂、面积较大、进水量较大且无法引流的坑塘,宜采用围挡、围堰等方式 分区进行清淤作业, 6.2.1.5清理后的坑塘土质应满足GB15618的有关要求。 6.2.1.6淤泥处理方案应符合GB4284 15618的有关要求,
清淤方案宜考虑下列因素: a)淤泥和弃土的数量、物理力学指标及受污染程度; 施工现场条件及社会需求情况,宜与坡身加固、环境整治、农田改造等可以消纳淤泥和弃土 的工程相结合; C 拟使用的清淤和淤泥处理设备作业条件: d)对周边村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DB13/T 52532020
6.2. 3 弃土处置
6.2.3.1填理塘脚的薄弱地带,坑塘设计需要填方处, 6.2.3.2加宽加高堤身,增加坑塘容积,提高防洪标 6.2.3.3填筑地基、路基等第三方需土方处。 6.2.3.4填筑弃坑、环保用地等。
5.2.4.1淤泥处理宜与淤泥处置相结合,可单独或组合采用自然固结、化学固结、机械脱水、真空预 玉等方法脱水干燥,使淤泥含水率降低至65%以下。
等方法脱水干燥,使淤泥含水率降低至65%以下。 2.4.2淤泥处理地点宜遵循就近原则。 2.4.3宜根据工程规模、工期、现场条件、处理方法等要求设计淤泥处理区,淤泥处理区应减 并避免二次污染。
淤泥处置宜考虑下列因素: a 宜将清淤与农田改造、堆肥相结合; b) 宜将清淤处置与园林绿化、弃坑填筑、公路铁路建设相结合; 有条件的地区可联系砖厂、水泥厂等企业,利用淤泥制作砖块、水泥等建筑材料; d) 处理达标后的淤泥应及时外运; e 满足综合利用条件、填埋条件的淤泥可直接外运利用、填埋; 淤泥运输过程中不得污染沿线道路,应使用密封箱体车,并及时冲洗车辆
设备选择宜考虑下列因素: a)施工作业区的地质、地形、道路、周边建筑物等自然条件; 坑塘类型、清淤规模及开挖深度、宽度、坡度、挖掘精度、输送距离、淤泥处理区容量与形 状、泥土处理方案等条件: 淤泥含水率、有机物含量、淤泥处理路径等; d 工程量、工期、质量标准等; e)施工作业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6.3.1.1岸坡应稳固、安全。 6.3.1.2清坡应自上而下分区进行,清理后的坡面应平顺规整。 6.3.1.3坚固岸坡宜保持现状,减少工程量。 6.3.1.4保护周边建筑物、道路、管道(线)、大树等GB 8520-1987 灰浆搅拌机试验方法,保持安全距离。 6.3.1.5便于施工、修复、加固。 6.3.1.6就地取材,经济合理。 6.3.1.7 护坡材料和防护形式宜满足生态治理理念。 6.3.1.8水源补给条件较差、渗漏较严重的景观坑塘、养殖坑塘和蓄水灌溉坑塘宜进行防渗处理 6.3.1.9岸坡应符合正常蓄水位、高水位与枯水位之间的各种水位及其经常性降落的要求,
6.3.1.10利用新技术、新成果,提高护坡和防渗效果,延长工程寿命
DB13/T52532020
岸坡设计时,宜对下列因素进行分析: a)对岸坡稳固性进行分析,宜根据岸坡高度、土质特性、水位变化、水力动力条件、水生态环 境、景观需求、实用性等确定岸坡设计方案; D 岸坡的安全性宜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区间宜采用缓坡和较坚固的护坡形 式,可砌成台阶; C 较高较陡的岸坡,可在常水位之上设置钱台,台宽度不宜小于2m; d)坡面防护应考虑冻融、冻胀作用,还应考虑冰压力对坡面防护的影响; e)水下岸坡应考虑孔隙水压力作用、水流作用下的稳固性; f)水上岸坡应考虑坡面水流的侵蚀: g 当土质特性和水动力环境出现较大变化时,宜分段设计不同形式的护坡
6.3.3岸坡治理和加固
岸坡治理和加固,可采用下列一种或多种措施: a)减载、填筑; b)支挡加固,包括各种形式的挡墙、抗滑桩等; c)坡面防护,包括各种形式的护砌、生态防护、人工合成材料防护等; d)排水模块式双层玻璃隔墙施工技术,包括坡面排水、坡体排水和坡顶外截水; e)防渗,包括塘底防渗和岸坡防渗处理; f)岸坡生态治理和防渗处理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