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759-2018 径流实验观测规范(清晰无水印)

SL 759-2018 径流实验观测规范(清晰无水印)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137411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 759-2018 径流实验观测规范(清晰无水印)简介:

"SL 759-2018 径流实验观测规范"是中国水利水电行业标准,具体名称可能有误,但根据这个编号,它很可能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主编的关于径流实验观测的相关技术规范。这个标准主要规定了径流实验的观测方法、数据采集、处理和报告等方面的要求,适用于水利工程、水文地质、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径流观测工作。

它可能包括的内容有:观测设备的选择和使用、观测场地的布置、观测频率和时段、数据记录方法、质量控制措施、数据处理和分析、报告编写格式等。这个规范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径流观测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为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由于这个规范是行业标准,通常在水利水电科研机构、设计院、高校、水务部门等有需要进行径流观测的单位中使用,且需要查阅原文才能获得详细内容,网络上可能难以找到清晰无水印的版本。如果你需要这个规范的具体内容,建议直接向相关机构或购买官方出版物获取。

SL 759-2018 径流实验观测规范(清晰无水印)部分内容预览: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 准。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 GB/T50138水位观测标准 SL21降水量观测规范 SL183地下水监测规范 SL196水文调查规范 SL247水文资料整编规范 SL324基础水文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号标准 SL325水质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 SL364土壤情监测规范 SL513水土保持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 SL537水工建筑物与堰槽测流规范 SL630水面蒸发观测规范

水文实验站hydrologicalexperimentstation 由多种水文实验项目的站点、设施和设备等组成的野外专门场所。 3.2 流域basin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水线所包围的集水区域,一般指地表水的集水区域。 3.3 代表性流域representativebasin 根据一定原则选定的、能代表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性质、地质条件、植被状 况等)近似地区在天然情况下的水文特征的流域。 3.4 实验流域experimentalbasin 为研究天然和人为影响的水文现象的物理过程和形成机制而设置的自然条件可人为改变的闭合小 流域。 3.5 径流小区runoffplot 与周围土体无水平向水量交换的闭合实验场地,也称径流场或水量平衡场。 3.6

盛土器 soilcontainer

4.1为满足水文实验站规划、设计、建设、科学实验需求,统一径流实验观测的技术要求,明确径 流实验观测的工作内容,制定本标准。 4.2径流实验分为流域实验、径流小区实验和测筒实验三种方法。 4.3径流实验观测可根据研究对象在自然实体和人工模拟体上进行。自然实体可采用代表性流域或 实验流域,人工模拟体可采用实验流域、径流小区和测筒。长期、系统的径流实验观测应采用代表性 流域或实验流域,对比、重复径流实验观测可采用实验流域或径流小区,单一水文因素对径流影响观 测可采用径流小区或测筒。 大开网亿市方政现测关

4.4开展径流实验观测前给排水采暖及消防工程施工方案.doc,应根据实验任务和要求编制径流实验任务书。任务书宜包括下列内

a)径流实验的背景、目标与任务。 b)径流实验观测的内容与方法。 c)径流实验观测的实施方案。 d)径流实验观测的设施、仪器、设备等。 e)径流实验观测成果的整编与管理要求。 4.5径流实验观测资料应及时整编。对存疑的观测结果应保留原始记录,并做出必要的分析说明。 4.6径流实验观测资料应独立、完整刊布成册,对实验专题观测资料也可单独汇编刊布。 4.7径流实验观测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1.1流域实验法适用于产汇流规律研究,水文模型参数率定与地区综合,泥沙与土壤溶质运移规 律实验研究,径流观测设备与方法研究等。 5.1.2径流小区实验法适用于产汇流规律研究、小区水量平衡分析、陆面蒸散发能力估算、农作物 腾发量规律分析、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土壤溶质运移规律研究等。

5.1.3测筒实验法适用于水量转化与平衡分析、作物生长适宜地下水埋深、土壤潜水蒸发极限埋深、 潜水蒸发规律分析、降水人渗补给地下水规律分析、分层土壤含水量观测与采样分析、土壤溶质运移 规律研究及水文地质参数实验等。

a)应选择代表性流域或实验流域设置径流观测设施。 b)径流实验观测应有一定的连续性,实验期内应包括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等代表性水文 年份。 c)径流观测设施应具备开展基础性和应用性径流实验研究以及与径流过程相关的专项水文实验 研究的能力

5.1.5径流小区实验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a)径流小区应与周边土体没有水平水量交换,与地下水垂向水量交换可控和可计量的闭合实验 土体。 b)实验土壤应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小区植被种类宜与代表性区域的主要植被种类一致。 c)开展径流实验时,应配备两组及以上盛土器。 d)径流小区应布设在空旷、排水通畅、不受洪水影响、外在干扰对径流形成过程影响可以忽略 区域。

5.1.6测筒实验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a)测筒应与周边土体无水平水量交换,地下水位埋深可以控制。 b)测筒中的土体应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且为原状土,测筒上的植被宜与代表性区域的主要机 被种类一致。 c)开展径流实验时,应配备两组及以上不同土质、不同地下水埋深的测筒。 d)测筒应布设在空旷、排水通畅、不受洪水影响、外在干扰对径流形成过程影响可忽略区域。 e)测筒的观测设施、设备、控制仪器等宜安装在地下室内。

5.2.1流域选择应符合下列条件:

a)根据径流实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代表性流域或实验流域。 b)径流形成过程具有代表性。 c)流域面积可根据实验目标确定。

3初勘应明确查勘目的、任务与要求,编制查勘计划,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搜集勘选流域范围内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水利工程等资料。 b)拟选流域在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植被、土壤、人类活动等方面具有代表性与典 型性。 c)流域分水线清楚明显,地表与地下径流分水线宜相一致。 d)流域内宜有两个及以上进行单项对比的子流域,并且子流域应具有可比性。 4复勘可采取调查访问、全面普查或典型调查等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调查访问包括搜集行政区域,水系与水利工程分布,土壤、植被、土地利用方式、水旱灾害 以及远景规划等方面的资料。 b)全面普查是对已确定勘选流域开展系统查勘,内容包括:核实已有资料、了解流域土壤、植 被、地形、水系、分水线、水利工程分布、土地利用方式等基本情况;调查了解河床变动; 测验河段条件及交通条件等。 c)典型调查是在全面普查基础上,选择典型代表性区域详细查勘。

5.2.5流域初勘和复勘结束后,应编制查勘报告,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a)查勘缘由、目的、任务和经过等。 b)站点布设原则。 c)初步选定流域基本情况,典型调查内容和成果。 d)初步选定流域方案对比,并提出流域选定意见。 5.2.6开展径流实验的流域选定前,应在流域地形图上初步确定下列站点位置: a)流域总控制断面位置,并量算控制断面的集水面积、河流长度、形状系数、平均坡度等。 b)对比子流域的位置和范围,并量算对比子流域的集水面积、河流长度、形状系数、平均坡 度等。 c)拟设雨量站点数量和位置。 d)拟设地下水控制井数量和位置,基线井位置,排井选定剖面与河沟的相对位置等。 e)拟设水位站点位置以及通过水位观测计算沟塘容蓄量水位观测站点位置。 f)径流实验观测地面气象场位置及办公地点。 g)确立国家标准高程站网水准点位置,设定流域内永久性高程控制基准点位置。 5.2.7流域内实验观测站点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a)蒸发实验、潜水动态、坡面径流、水平衡场、径流场等单项实验应相对集中。 b)降水、地下水、地表蓄水等站点布设除满足专门实验需要外,应观测方便、分布均匀、代表 面上变化特征,并与其他观测站点相结合。 5.2.8观测站点和实验场布设查勘应包括下列内容: a)实地查勘测验河段情况,有无控制作用,变动回水影响范围等。 b)调查雨量站点、地下水位观测站点、水位观测站点的位置,确定观测设施和设备布设所需的 工作条件。 c)实地查勘地下水基线井与排井位置与观测条件。 d)实地调查对比子流域的对比条件,勘测区域范围面积或分水线及主要特征,并选定测流方式。 e)实地查勘专项实验场地点、面积、土壤、植被等,提出设计和观测设施和设备配置方案。 5.2.9开展径流实验的流域选定后,应编写设站计划,包括下列内容: a)设站目的与研究专题,以及选定流域和站点布置方案理由。 b)流域概况,包括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植被、土壤、地质、水利工程分布等。 c)观测站点与实验场布置方案。 d)流域内永久性高程控制基准点位置。 e)测验设施及建筑物设计和工程概预算。 f)人员配置及设站经费预算、材料、仪器、设备等。 g)流域地形图和测流河段纵横断面图等。 h)数据采集、传输、存储方式和方法。 5.2.10设站过程宜采用下列步骤: a)建设地面气象场和办公设施。 b)引测国家标准高程站网水准,建立流域内永久性高程基准点。 c)设立流域面上雨量控制点。 d)建立控制断面与测流设施。 e)建立流域面上水位观测点与地下水控制点或基线井。 f)建立蒸发与辅助雨量观测点。 g)测绘流域内沟塘水体容积曲线。 h)编制测站考证文件。 4

5.2.5流域初勘和复勘结束后,应编制查勘报告,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a)建设地面气象场和办公设施。 b)引测国家标准高程站网水准,建立流域内永久性高程基准点 c)设立流域面上雨量控制点。 d)建立控制断面与测流设施。 e)建立流域面上水位观测点与地下水控制点或基线井。 f)建立蒸发与辅助雨量观测点。 g)测绘流域内沟塘水体容积曲线。 h)编制测站考证文件。

GB51112-2015标准下载5.3径流小区选择与设置

5.3.1径流小区根据盛土器土体表面坡度分为无坡度、固定坡度和可变坡度三

1径流小区根据盛土器土体表面坡度分为无坡度、固定坡度和可变坡度三种型式

5.3.2盛土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a)产汇流规律研究可选择无坡度、固定坡度或可变坡度盛土器。 b)水土流失规律实验宜选择可变坡度盛土器。 c)土壤溶质运移实验宜选择固定坡度盛土器。 d)陆面蒸散发能力估算、农作物腾发量规律分析、小区水量平衡分析实验宜选择无坡度盛土器, 5.3.3盛土器器口面积宜为3m×8m,也可根据实验场地适当调整。盛土器土柱高度宜为2m,底部 宜设置过滤器,高度宜为0.5m,也可根据实验目的适当调整。 5.3.4多台盛土器应平行布设,盛土器间隔宜为1~2m。 5.3.5径流小区盛土器土体应保持横向平整。 5.3.6径流小区周边应设宽1~2m的过渡保护带,保护带上应种植与径流小区相同的植被。 5.3.7盛土器材料应不吸水、不渗水。器口应呈刀口状,韧宽宜为2~5mm,斜边应朝外,径流小 区集水面积应与盛土器土体表面面积相同。 5.3.8径流小区应呈南北向布设济南恒大翡翠华庭X-3地块主体及配套工程土石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12P).doc,多个径流小区应东西向平铺,径流量出口及计量器具应置于小区 南侧。

5.4.1测筒分为地埋式测筒和称重式测筒。 5.4.2地埋式测筒应将测筒固定埋设于土壤中,并通过地下观测室观测。 5.4.3地埋式测筒由盛土器、过滤器、连通管、地下水位控制器、超渗流测筒、微型流量计、降水 人渗补给地下水计量筒等组成。 5.4.4水文地质参数实验宜采用地埋式测筒。 5.4.5称重式测筒由盛土器、地下水位控制器、水量观测系统、分层土壤含水量传感器、分层土壤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