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_Z 699-2015 灌溉水利用率测定技术导则(清晰无水印)

SL_Z 699-2015 灌溉水利用率测定技术导则(清晰无水印)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SL_Z 699-2015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77299
免费资源

SL_Z 699-2015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_Z 699-2015 灌溉水利用率测定技术导则(清晰无水印)简介:

SL_Z 699-2015《灌溉水利用率测定技术导则》是中国农业部门制定的一份技术标准,它主要针对农业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进行规定和指导。该导则明确了灌溉水利用效率的测定方法、指标体系、数据采集与处理、评价与分析等方面的要求,旨在提高农业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定义和分类; 2. 测定方法,如滴灌、喷灌、漫灌等不同灌溉方式的测定技术; 3. 数据采集和处理,包括用水量的精确测量、环境因素的影响考虑等; 4. 灌溉水利用率的评价指标,如单位面积水有效利用系数、灌溉水生产率等; 5. 测定结果的分析和应用,包括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推动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等。

由于这是一个技术文件,可能不公开提供清晰无水印的版本,需要在相关农业技术或标准机构获取。如果你需要具体的技术细节,建议直接查阅该标准或联系相应的农业技术部门。

SL_Z 699-2015 灌溉水利用率测定技术导则(清晰无水印)部分内容预览:

9.2.3区域内样点灌区应保持相对稳定。当区域内同规模或类

型的样点灌区由于节水改造等原因达不到代表性的要求时,应对 该规模或类型样点灌区进行合理调整

GB/T 39096-2020 石油天然气工业 油气井油管用铝合金管.pdf9.3区域不同类型灌区平均灌溉水

9.3.1区域大型灌区平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应按式 (9. 3. 1) 计算确定:

大 = A W大i

式中大 区域大型灌区平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7大i 第i个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W大i 第i个大型灌区毛灌溉水量,万m3; N大 区域内大型灌区数量。

9.3.2区域中型灌区平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应以中型灌区

样点灌区测算值为基础,首先采用算术平均法分别计算不 面积规模(A中型<3333hm²、3333hm²≤A中型<1×10*hl

10*hm²≤A中型<2×104hm²)的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nm:),然后按式(9. 3. 2)计算确定:

区域中型灌区平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区域第i种中型灌区灌溉面积规模(i为1、2、3, 分别表示有效灌溉面积为A中型<3333hm² 3333hm²≤A中型<1X104hm²、1X10*hm²≤A中型 <2×104hm²灌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W中 区域第i种中型灌区灌溉面积规模(i为1、2、3, 分别表示有效灌溉面积为A中型<3333hm² 3333hm²≤A中型<1×10*hm²、1×10*hm²≤A中型 <2×10*hm²灌区)的毛灌溉水量,万m3

分别表示有效灌溉面积为A中型 33I 3333hm²≤A中型<1×10*hm²、1×10*hm²≤A中型 <2×104hm²灌区)的毛灌溉水量,万m²。 9.3.3区域小型灌区平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以小型灌区样 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基础,采用算术平均法按式 (9.3.3)计算确定:

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基础,采用算术平均法按式 (9. 3. 3)计算确定:

1A m小= N小鸟 小

武中小一 区域小型灌区平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区域小型灌区第i个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 系数; N小一一区域小型灌区样点灌区数量。

式中小 系数; N小一区域小型灌区样点灌区数量。 9.3.4区域纯井灌区平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以观测分析得 出的各纯井灌区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基础,采用算术 平均法分别计算土质渠道地面灌、防渗渠道地面灌、管道输水地 面灌、喷灌、微灌等5种类型灌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然后 按式(9.3.4)计算确定:

出的各纯井灌区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基础,采用算术 平均法分别计算土质渠道地面灌、防渗渠道地面灌、管道输水地 面灌、喷灌、微灌等5种类型灌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然后 按式(9.3.4)计算确定:

W+ +Wm +W +W +W

区域纯井灌区平均灌溉水有效 利用系数; 区域土质渠道地面灌、防渗渠 道地面灌、管道输水地面灌 喷灌、微灌等5种类型灌区的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区域土质渠道地面灌、防渗渠 道地面灌、管道输水地面灌 喷灌、微灌等5种类型纯井灌 区的毛灌溉水量,万m²。

9.3.5区域平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应按式(9.3.5)计算 确定:

(9.3.5) W*+W++W小+W#

W*+WΦ+W小+W# 式中 区域 区域平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大、中、小、# 区域大、中、小型灌区及纯井灌区的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W大、W中、W小、W# 区域大、中、小型灌区及纯井灌区的 毛灌溉水量,万m3。

A.0.1土壤含水率的测定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将盛土用的铝盒(直径60mm,高30mm)洗净烘干, 放人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迅速用感量为1/100g的普通天平准 确称质量。 2在田间测点用土钻取有代表性的新鲜土样,刮去土钻中 的上部浮土,将土钻中部所需深度处的土壤约25g放人铝盒中, 盖紧,装入木箱或其他容器,带回室内,将铝盒外表擦拭干净, 迅速在分析天平上称质量,准确至0.01g。每个测点应取3个样 本平行测定,样本间距控制在10cm之内。 3将装人湿土的铝盒的盖子打开,放在盒底下,置于已预 热至105℃土2℃的烘烤箱中烘烤12h,取出,盖好,在于燥器中 冷却至室温(约需30min),立即称质量。 4每个测点土壤含水率用该测点各样本平行测定结果的算 术平均值表示,保留小数后一位。平行测定结果的相差,水分为 5%~25%的潮湿土样不得超过0.3%,水分大于15%的大粒 (粒径约10mm)黏重潮湿土样不得超过0.7%(相当于相对误 差不大于5%)。对各测点的土壤含水率再进行算术平均,求得 计划湿润层内的平均土壤含水率。

A.0.2土壤含水率应按下列方法分析计算:

1土壤含水率(占干土质量百分数)应按式(A.0.2-1) 计算:

式中—土壤含水率(占干土质量百分数),即单位质量干土 中含有的水分质量; 烘干空铝盒质量,g;

附录B旱作物田间水有效

B.0.1灌水前土壤参数测定:典型田块灌水前,沿水流方向布设 测线,沿测线的上、中、下游选若干个测点,一般取35个,条 件允许时,可适当增加测点数量,测点应合理分布。挖掘垂直土 襄部面,以环刀自上而下每10cm土层取3个土样,直至计划湿润 层深度;逐一测定不同测点、各土样的土壤体积质量、灌水前土 壤含水率,分别进行算术平均求得每一土层的土壤平均体积质 量、灌水前土壤平均含水率。 B.0.2灌水后土壤含水率测定:正常灌溉,记录单次末级固定 渠道放出的总水量W;灌水后1~3d在灌前取样点附近以土钻 采集土样,测定各土样的土壤含水率,算术平均求得灌水后每 土层的土壤平均含水率。 B. 0.3净灌溉水量应按式(B. 0. 3)计算

一末级固定渠道放出的总水量,

附录C水稻田间水有效利用

式中 泡 泡田期田间水有效利用系数; Mx 泡田期净灌溉定额,mm;

泡田期末级固定渠道放出的总水量,mm; H稻 稻田犁底层深度,m; 丫稻 稻田H稻深度内稻田平均干土壤体积质量, g/cm3; 饱 稻田H稻深度内土壤饱和含水率(占干土质量百 分数); 。 稻田H稻深度内泡田开始时土壤实际含水率(占 干土质量百分数); ho 泡田结束后稻田实际水层深度,mm; E 泡田期总的水面蒸发量,mm; F 泡田期稻田总的渗漏量,mm; P。 泡田期有效降雨量,mm

C.0.2生育期灌水前田面有水层:在典型田块固定位置安装测 桩和测针,记录灌水前田面水位Z,正常灌溉,记录末级固定 渠道放出的总水量W,灌水后,每10min测定田间水层,至田 间水层达到稳定,记录田面水位Z2。田间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公式:

式中 7t水 有水层时的田间水有效利用系数: 灌水前田面水位GB∕T 18371-2001 连续玻璃纤维纱,mm; Z2 灌水后田面水位,mm

C.0.3生育期灌水前田面落于应符合下列要求.

在典型由块选择代表性测点(可参照泡田期),挖掘垂直土 壤剖面,以环刀自上而下每10cm土层取3个土样,直至稻田犁 底层深度;逐一测定不同测点、各土样的土壤体积质量、灌水前 初始含水率和饱和含水率,分别进行算术平均求得每一土层的土 壤平均体积质量、灌水前土壤平均含水率和平均饱和含水率。土 壤含水率测定参见附录A。

2灌水后田面水位测定 在典型田块固定位置安装测桩测针,记录田面高程;正常灌 溉,记录末级固定渠道放出的总水量;灌水后,每10min测定 田间水面,至田间水层达到稳定,记录田面水位。 3田间水有效利用系数按式(C.0.3)计算:

GB 50371-2006 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Zh : Ayk 100 1000 小干 W

0Z669 Z/TS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