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225-2019 水电工程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规程.pdf

NB/T 10225-2019 水电工程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0.8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7082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B/T 10225-2019 水电工程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规程.pdf简介:

NB/T 10225-2019《水电工程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规程》是中国水电建设行业的一项技术标准,该规程主要针对水电工程中常采用的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进行规范。地球物理测井是通过在地下钻孔或不钻孔的方式,利用物理学原理,测量地球物理场的变化,以此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岩性、含水性、储油性等信息的一种地质勘查方法。

该规程详细规定了水电工程中地球物理测井的作业方法、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质量控制、报告编写等各个环节的要求和标准,旨在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水电工程的设计、施工、安全和经济性提供科学依据。它涵盖了电法测井、磁法测井、声波测井、放射性测井等多种测井技术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遵循该规程,可以帮助水电工程的实施者确保测井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地质勘查的精度,降低施工风险,提升工程的经济效益。

NB/T 10225-2019 水电工程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5.1.8同一钻孔多方法综合测并时,宜按井温、钻孔全景

成像、井径、井斜、自然伽马、密度、自然电位、电阻率、其他 测井的顺序进行。

NB/T102252019

表5.1.6电缆升降速度限速 测井方法 电缆升降速度限速(m/min) 视电阻率、自然电位、井液电阻率 5 微电极系、井径 3 井温、自然伽马、密度、钻孔全景数字成像、 2 超声成像、钻孔摄像 .1.9仪器采样间隔和记录长度选择应满足测试精度要求,同 测区工作参数宜保持一致。 5.1.10测并过程中,应及时校对测并深度与电缆记号的对应情 兄,每条测井曲线的开始和终止部分,不应漏校记号,曲线中部 不应连续漏校2个记号。 5.1.11当井下仪器下放到孔底,提升到套管脚附近、套管变径 处和孔口附近时,应提前减速。 5.1.12现场测试时,如仪器工作不正常或下并探管遇阻,应排 除故障,经检查正常后方可继续工作,并对相应测段进行复测。 5.1.13现场应填写每条测井曲线的班报记录,并应及时对测井 数据质量进行评价,不合格记录应查明原因后重测。 5.1.14测井方法计算公式应符合本规程附录C的规定。 5.1.15检查观测、重复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查观测和重复观测应作为原始记录进行校审、归档。 2在观测值突变点、畸变段或仪器参数改变时,应进行重 复观测,重复观测的相对误差应小于3.5%。 3检查观测工作量不应少于总工作量的10%,检查曲线或 检查孔段宜在测区内均匀布置,在观测值突变点、异常段、可疑 点、地质条件变化段应布置检查点。 4检查观测的均方相对误差应小于5%。 5.1.16测并曲线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为不合格: 1深度误差大于1%。 2曲线有5%以上的断记、漏记或畸变。 15

JGJ 33-2001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范 英文版表5.1.6电缆升降速度限速

5.1.9仪器采样间隔和记录长度选择应满足测试精度要求,同 测区工作参数宜保持一致。 5.1.10测井过程中,应及时校对测井深度与电缆记号的对应情 况,每条测井曲线的开始和终止部分,不应漏校记号,曲线中部 不应连续漏校2个记号。 5.1.11当井下仪器下放到孔底,提升到套管脚附近、套管变径 处和孔口附近时,应提前减速。 5.1.12现场测试时,如仪器工作不正常或下并探管遇阻,应排 除故障,经检查正常后方可继续工作,并对相应测段进行复测。 5.1.13现场应填写每条测井曲线的班报记录,并应及时对测井 数据质量进行评价,不合格记录应查明原因后重测。

5.1.13现场应填写每条测井并曲线的班报记录,并应及时对测并

1检查观测和重复观测应作为原始记录进行校审、归档。 2在观测值突变点、畸变段或仪器参数改变时,应进行重 复观测,重复观测的相对误差应小于3.5%。 3检查观测工作量不应少于总工作量的10%,检查曲线或 检查孔段宜在测区内均匀布置,在观测值突变点、异常段、可疑 点、地质条件变化段应布置检查点。 4检查观测的均方相对误差应小于5%。

1深度误差大于1%。 2 曲线有5%以上的断记、漏记或畸变。

3检查观测不满足本规程第5.1.15条的规定。

5.2.1并径测井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要

1为孔内密度测井、超声成像、全景数字成像等提供孔径 状态参数时,应在相应井段布置井径测井。 2测试水平孔、大角度斜孔或探查孔内套管变形及接续情 况时,宜采用多臂井径测井仪。 5.2.2井径测井应自下而上连续测试,测试时采样间距不宜大 于10mm。 5.2.3孔内有长套管时,套管中测试长度不应少于5m

5.2.3孔内有长套管时,套管中测试长度不应少于5m。

5.3.1并斜测并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确定钻孔延展形态时,应对全孔段测试。 2校准地层、地质现象及测点的空间位置时,测试段应包 含校准对象。 3为物探CT、超声成像、全景数字成像等提供孔段倾斜 状态参数时,测试段应包含相应孔深段。 4应根据任务目的确定测试点距,点距不宜大于2m。 5.3.2测前后应进行仪器挂零检查,顶角测试值允许偏差应 为±0.2°。 5.3.3井斜测井宜自下而上逐点测试至孔口。 5.3.4全孔段测试时,最深测点距实际孔底不应大于2m。 5.3.5井斜的方位角测试宜离开铁磁性套管10m后进行。 5.3.6 测点顶角大于0.5°时,应同时测试顶角和方位角。 5.3.7相邻测点间,两顶角差大于1.5°或方位角差大于20°时, 应加密测点。

NB/T102252019

5.3.8测试段孔径与并斜仪直径之差与并斜仪长度的比值应小

于0.035。当钻孔直径超过要求时,宜采用加长下并探管、满足 比值要求的方法进行测试,也可采用在同一深度上沿孔壁周围多 点测试的方法。

5.3.9同一钻孔中井斜测试需分段衔接进行时,衔接段应至少 重复2个测点。

5.3.10每个测试孔均应进行检查观测,检查观测应符合下列

1检查工作量不应小于20%。 2单孔不应少于3个检查观测点。 3检查观测点宜均匀分布,方位角或倾角变化较大的井段 应有检查观测点。 4顶角测试绝对误差不应大于0.2;钻孔顶角0°~3时, 方位角测试绝对误差不应大于5°;钻孔项角大于3°时,方位角 则试绝对误差不应大于3°

5.4.1并温测并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试孔孔径宜大于56mm。 2判定钻孔地下水位时,水下测试深度不宜少于5m或水 下测试时间不宜少于3min。 3探查地层温度及地温梯度,或查找地下热源位置时,应 选择工区内深度较大、有代表性的孔进行全孔段测试。 4配合其他测井方法确定涌水层位置和规模及流动情况时: 宜进行多次或多孔段测试。 5.4.2井温测井应在停钻12h后、其他测井方法测试之前进行, 测试前不应扰动井液。

5.4.3测试稳态地温前,并液应静止24h以上,并反

NB/T102252019

不应大于0.3℃。 5.4.4井温测井前,应先用仪器自校功能进行仪器检查。 5.4.5井温探头下井前应确认温度传感器与空气或井液的接触 畅通。 5. 4. 63 现场测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试应在探管温度与开始测量位置环境温度一致后进行。 2 应采用连续测试方式、自上而下进行测试,采样间距不 宜大于20mm。 遇到温度异常时应放慢测试速度。 5.4.7 每次测试完成后应及时检查探管,若有探管漏水、感温 头堵塞现象,应排除故障后重测。 5.4.8井温曲线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为不合格:

1测试应在探管温度与开始测量位置环境温度一致后进行 2应采用连续测试方式、自上而下进行测试,采样间距不 宜大于20mm。 3 遇到温度异常时应放慢测试速度。 5.4.7 每次测试完成后应及时检查探管,若有探管漏水、感温 头堵塞现象,应排除故障后重测

5.4.8并温曲线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为不合格:

1测并速度大于规定限速,不能反映孔内温度变化。 2多处或较长孔段异常变形且未进行检查观测

5.5.1电测井工作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测试孔孔径宜为56mm~130mm。 2探测层厚度较大,或用于钻孔岩性分层、计算含水层孔 隙度参数时,可采用电阻率测井,探测装置可选择二极、三极、 对称四极装置,三极装置中可选择梯度电极系、电位电极系。 3探测层厚度较薄,或用于探查软弱夹层、裂隙和破碎带 及渗透性地层的界面位置和厚度时,宜采用微电极系电阻率 测井。 4地层大角度倾斜时,电阻率测并宜选用电位电极系。 5探查含水、渗透性地层的位置及厚度,宜采用自然电位 测井和微电极系电阻率测井。 6划分咸淡水分界面或采用井液淡化法、投盐扩散法和注 入法时,宜采用井液电阻率测并或自然电位测井

JC∕T 828-2011 花岗石摆式砂锯机NB/T102252019

5.5.2电阻率测井电极距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同一测区,应选择统一的电极距。 2选择的电极距宜小于目的层厚度,且应大于孔径的3倍 3微电极系的电极距应小于最小孔径;梯度电极距宜为 37.5mm,电位电极距宜为50.0mm。 4井液电阻率法电极距宜为20.0mm~50.0mm。 5.5.3电阻率测井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试前,应根据采用的电极系装置校核或计算其装置系 数K。 2垂直孔在电缆提升和下降时均可测试,倾斜孔应在电缆 提升时测试。 3使用金属重锤时,测量电极应距离重锤2m以上。 4地面供电极、测量极及导线之间,应避免干扰,分开布 放;采用两极装置时,地面电极间距应大于50倍井下电极距。 5应采用连续测试方式,采样间距不应大于10mm。 6不同地层视电阻率值差异较大时,可在视电阻率低值段 补充小量程的详测曲线。 7测试曲线出现突变点、畸变线段、负值或在金属套管中 不归零时,应进行重复观测。 8接地电极在地面时,重复观测可改变电流,但不应改变 接地位置,

5.5.4自然电位测并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单电极下井测试方式,地面测量电极应固定在参 考电位稳定处。 2地面测量电极宜采用不极化电极;下井探管宜采用电化 学性质稳定的铅电极,下并前应清除其上的氧化物 3自然电位测井应在循环井液后优先测试。 4测试前,宜进行电位基线选取试验,试验宜在泥岩或粉 砂质岩层段上进行。

NB/T1022520

5测试前,辨清各测量电极的极性,应使曲线异常右向为 正、左向为负。 6垂直孔在电缆提升和下降时均可测试,倾斜孔宜采用电 缆提升方式测试。 7使用金属重锤时,测量电极应距离重锤2m以上。 8有工业杂散电流干扰的地区,可用套管或电缆铠皮做N 电极,也可观测自然电位梯度曲线。 9应采用连续观测方式,采样间距不应大于10mm。 10测试曲线出现突变点和畸变线段时,应进行重复观测, 经基线校正后,重复观测与原测的绝对误差应小于2mV。 11检查观测应与原测的曲线形态一致,经基线校正后,两 者绝对误差应小于2mV。

5.5.5微电极系电阻率测井时NB/T 47002.2-2019 压力容器用复合板 第2部分:镍-钢复合板,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