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556-2022 普通国省道公路工程技术规范.pdf

DB37T 4556-2022 普通国省道公路工程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7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78719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7T 4556-2022 普通国省道公路工程技术规范.pdf简介:

DB37T 4556-2022,全称《山东省普通国省道公路工程技术规范》,是一部关于普通国省道公路建设的技术性标准。这个标准由山东省交通厅或其授权机构制定,旨在指导和规范山东省内普通国省道公路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工作。它涵盖了公路的设计理念、路基、路面、桥梁、隧道、交通安全设施、环境保护、施工工艺等方面的要求和建议。

4556-2022版本意味着这是2022年发布的最新修订版,可能包括了最新的工程技术研究成果、行业标准变化、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等。它对于保证公路工程的质量、安全和经济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是监督和评价公路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

DB37T 4556-2022 普通国省道公路工程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DB37/T45562022

环利用等因素进行全寿命周期经济分析后合理确定。 7.9.4新建公路路面结构设计工作年限应不小于表18的规定。改建公路路面结构设计可根据工程实际 情况选取适宜的设计工作年限。

表18公路路面结构设计工作年限

9.5对于重车比例较大的平面交义口、长大纵坡、超高平坡等特殊路段GB∕T 50445-2019 村庄整治技术标准,宜进行差异化路面练

7.10路面结构与材料组合设计

7.10.1路面结构与材料组合设计应针对各种路面结构组合的力学特性、功能特性及其长期性能衰变规 律和损坏特点,遵循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理念,保证路面结构的安全、经济、耐久。 7.10.2应结合项目特点,通过结构验算及比选,细化路面结构设计和材料设计,以降低工程规模,节 约资源。 7.10.3沥青路面结构类型可选择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沥青路面、粒料类基层沥青路面、沥青结合料 类基层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 7.10.4路面结构层材料应满足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 7.10.5沥青结合料类材料层间应设置黏层在沥青结合料类材料层与其他材料层间应设置封层,宜设 置透层。 7.10.6 当路面采用配筋混凝土或高强混凝土时,应加强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路面的搭接设计。 7.10.7宜采用热再生、冷再生、沥青路面抗滑表层、排水路面等经过试验论证成熟的新工艺、新材料 新技术。 7.10.8沥青路面沥青层类型及厚度可按ITGD50确定,也可参照表19选用

表19沥青路面沥青层类型及厚度范围

.11路面拓宽改建设计

7.11.1改线路段应按新建路面设计拼宽和纵断面调整的路段应视具体情况按新建或改扩建路面设计 在原有路面上补强时,宜按改扩建路面设计。 7.11.2利用既有道路进行改扩建时,应做好拼宽新建路面与原有路面的衔接设计。 7.11.3对铣刨旧路面材料应进行再生利用。

7.12路基路面排水设计

DB37/T45562022

7.12.1路基、路面排水应综合设计、合理布局,并与沿线排灌系统相协调,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 流失和污染水源。 7.12.2应根据公路等级,结合沿线气象、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设置必要的地表排水、路面 内部排水、地下排水等设施,并与沿线排水系统相配合。 7.12.3公路排水设施不应兼做其他排水用途。 7.12.4特殊地质地段的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应与该特殊工程整治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设计。 7.12.5挖方、低路堤及路界范围地面低于路界外侧地面的填方路段,应在挖方边坡或填方边坡坡脚外 设置边沟汇集和排泄降落在坡面和路面上的表面水 7.12.6当挖方路段与超高路段重合时,在充分利用纵坡排水的情况下,可设置排水面层或排水基层 并结合地下排水设施将路面水排出道路范围。 7.12.7路基、路面结构设计时应进行防水设计。 7.12.8穿城镇路段排水设计应符合JTG2112的相关规定。

8.1.1桥梁设计应坚持“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美观”的基本原则。 8.1.2桥梁设计的主要技术标准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并与总体设计保持一致。 8.1.3特大桥桥位应进行多桥位的比较论证,大桥宜服从路线基本走向,中、小桥和一般构造物的位 置应服从路线走向。 8.1.4特大桥、特殊结构桥及特别重要桥梁应在峻工时设置便于检测的永久性观测点。

8.3.1应按照JTGC30要求进行水文勘测设计工作。低洼内涝区、分洪区、蓄滞洪区桥梁应进行专项 防洪分析;靠近城镇的跨河道桥梁设计洪水频率宜结合河道防洪标准要求综合考虑;海区桥梁应进行潮 流、海床冲淤稳定性等专项评估。 8.3.2二级公路的特大桥以及三、四级公路的大桥,在河床比降大、易于冲刷的情况下,验算基础深 度时宜提高一级设计洪水频率。多孔中等跨径的特大桥可采用大桥的设计洪水频率。 3.3.3跨越河道的桥梁选址应遵循以下规定。 a 桥址宜选在河床稳定、水流条件良好的平顺河段。 通航河流上的桥址、桥型方案应按相关技术要求拟定合理方案,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C 桥址上下游1km范围内如有港口、码头、电站、过河建筑等水工建筑物时,应就桥址和桥型 方案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

DB37/T45562022

桥梁建设不应危及河岸稳定,不应危及临河建筑物的安全,不应使桥位上游河段的维水危及 两岸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8.4.1桥梁(含立交桥)桥型 地顶人元、 施工组织与实施、使用要求、保通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除需采用特殊结构另行设计外,宜尽量做到标 准化、工厂化。 8.4.2重要节点桥梁和位于城镇附近的桥梁,应注重桥梁造型设计,并与桥位处景观相协调。 8.4.3特大桥、大桥应做桥型方案比选。对于常规结构的大桥及特大桥(单孔跨径在50m及以内的标 准跨径多孔预制桥梁),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桥型,结合工程量、技术要求、施工难度、工期、工程造价、 景观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比选,

8.5.1跨越交叉道路的构造物,桥跨布置应满足被交道路的现状及规划断面净空和视距要求, 8.5.2桥梁跨越V形沟谷和水渠时,应尽量避免在沟谷和水渠中心设置桥墩。 8.5.3桥梁布设在地形偏陡地带时,应测量左、中、右三条纵向地面线和桥墩横向地面线,合理布置 墩、台位置。 8.5.4桥址位于陡坡、顺层边坡或潜在滑坡上时,宜充分考虑桥台(墩)基础开挖、弃渣、施工用水 和环境因素变化等对坡体稳定性影响,进行安全评价。 8.5.5当桥梁跨越敏感性水域时,应设置桥面集中排水,并根据需要采取防止污染水源的措施。 8.5.6应加强与交通工程、环保景观等专业的协调配合。 8.5.7特殊结构桥梁应同步开展桥梁结构健康监测设计。 3.5.8跨径5m50m桥梁宜尽可能采用标准跨径的装配式上部结构 8.5.9桥涵应根据其所处环境条件进行耐久性专项设计,满足相应环境条件下的结构混凝土耐久性基 本要求。 8.5.10采用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应进行总体和构造设计,应进行极限状态及耐久性验算;对单支撑的 结构,应进行稳定性验算。 8.5.11在桥梁拼宽改造、局部梁板更换等特殊条件下,宜尽量保持原结构高度,同时对梁板进行优化 设计。

8.6桥面铺装、桥面排水及其他

6.1桥面铺装宜综合考虑桥梁结构特点、铺装层路用性能、防水、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专项设 大桥、大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推荐结构见表20,钢桥面沥青铺装推荐结构见表21,也可根据 程经验确定。

表20特大桥、大桥桥面铺装推荐结构

DB37/T45562022

表21钢桥桥面铺装推者

8.6.2跨越铁路、航道、水源保护地、公路或市政道路等的桥梁应进行桥面排水专项设计。 8.6.3桥涵应设置维修养护通道,特大桥和大桥应设置必要的养护设施。

3.7.1桥梁改扩建应收集既有桥梁峻工、管养等资料,加强对既有桥梁的调查及检测评定,并根据评 定结果、结构验算结论和技术经济比较,综合确定对既有桥梁采用直接拼宽利用、加固后拼宽利用或拆 除重建等方案,

3.8.1谢回依据使用功能及 构类型 8.8.2涵洞地基承载能力应与涵洞 当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提出明确的地基

3.1涵洞应根据使用功能及地形、地质条件合理选用结构类型。 3.2涵洞地基承载能力应与涵洞类型相适应,当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提出明确的 里方案或更改涵洞型式。 3.3涵洞设计应做好实地勘测工作,确保涵洞进出口与沟渠合理衔接。老涵改造应保证农田排 共等功能要求,改造方案应经济合理,技术简单可行,经检测评价和结构验算能满足改造标准,

处理方案或更改涵洞型式。 8.8.3涵洞设计应做好实地勘测工作,确保涵洞进出口与沟渠合理衔接。老涵改造应保证农田排灌、 泄洪等功能要求,改造方案应经济合理,技术简单可行,经检测评价和结构验算能满足改造标准,宜采 用原有的结构型式、孔径进行接长, 8.8.4涵洞进出口外的河床均应进行铺砌,铺砌长度应视河沟纵坡、地基土、冲刷等条件而定

处理方案或更改涵洞型式

1.1隧道应遵循“安全、耐久、经济、节能、美观、生态环保”的原则《建筑遮阳产品误操作试验方法 JG/T275-2010》,结合所处地区的地形 施工、运营、管理等条件进行设计。 1.2隧道选址应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场地与生态环境、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地震等

DB37/T45562022

调查,取得完整基础资料,经技术经济论证后确定。 9.1.3隧道高程和平面位置应根据公路等级、路线总体设计方案确定,选在地层稳定,利于设置洞口 洞口两端接线、防灾救援系统、管理养护设施等的地段。 9.1.4拟定路线总体设计方案应论证采用隧道或深路堑等不同方案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对生态环 境脆弱的地带或可能因施工造成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地段,应优先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方案,并辅以治 理措施。 9.1.5隧道设计和施工组织宜按新奥法的原理进行,并根据现场地质、环境、施工信息等开展隧道的 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 9.1.6隧道设计应将隧道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运营管理设施与土建设施的协调统一。 9.1.7隧道改扩建宜尽量利用原有隧道,同时应对原有隧道进行检测和评估,采取有效加固措施,确 保主体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9.1.6隧道设计应将隧道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运营管理设施与土建设施的协调统一。 9.1.7隧道改扩建宜尽量利用原有隧道,同时应对原有隧道进行检测和评估,采取有效加固措施,确 保主体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件确定,设置在对环境影响小、利于隧道施工场地布置和隧道出渣、利于设置防灾救援系统和管理养护 等设施的路段。 9.2.2隧道位置应选择在稳定的地层中,不应穿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极为复杂以及严重不良地质地 设。 9.2.3中、短隧道宜遵从路线布设要求,需设置特长、长隧道时,应在符合路线总体走向的前提下 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合理选择隧道线位

9.3.1隧道净空应符合5.6建筑限界的规定【天津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DB12/599-2015》, 交通条件下的隧道建筑限界净宽可根据 工程特点及使用要求,经技术经济论证 向宽度应符合表22的规定

9.3.1隧道净空应符合5.6建筑限界的规定,

表22隧道最小侧向宽度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