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20-84大模板多层住宅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

JGJ20-84大模板多层住宅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8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37982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20-**大模板多层住宅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

JGJ20-**大模板多层住宅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简介:

《JGJ20-**大模板多层住宅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是中国在****年发布的一项关于大模板多层住宅结构设计与施工的行业规范。这个规程主要针对的是使用大模板技术进行施工的多层住宅建筑,它详细规定了这种结构的设计原则、计算方法、施工工艺以及质量验收标准等,旨在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经济、实用和施工的高效。

具体内容包括:

*. 设计原则:强调结构的合理性,经济性和安全性,以及对地基处理、荷载计算、结构选型等方面的规定。

2. 计算方法:规定了在大模板结构中,如何进行荷载计算、内力分析、变形计算等,确保结构的稳定性。

3. 施工工艺:详细描述了大模板的制作、安装、脱模、养护等步骤,以及与之相关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

*. 质量验收:设定了一套完整的质量验收标准,包括模板的平整度、结构的垂直度、混凝土的质量等,以确保施工质量。

这个规程对于推动我国多层住宅的建设,提升建筑行业的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过,由于其发布的时间较早,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部分内容可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建筑的需要,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结合新的设计施工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参考。

JGJ20-**大模板多层住宅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部分内容预览:

木板或方木,防止地面深陷,模板倾例。堆放模板处严禁尘 人或逗留。 大模板、墙板、楼板等预制构件,应按施工总平面图分 区堆放。各区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防止品运时撞击倾倒。 外墙板应放置在专用的插放架上,严禁依靠其他物体存 放培板。插放架的底脚必须用脚手杆或方木连接,两端部设 斜撑支稳,其高度应大于构件高度的四分之三以上。插放架上 面应搭设宽度不小于0.5m的走道和上下梯道,以利操作。 第*.0.*条简模可用拖车整体运输,也可拆成平模 日拖车水平叠放运输。平模叠放时,垫木必须上下对齐,绑 扎本图。用拖车运输,车上严禁坐人。 第*.0.*0条当风力为5级时,仅允许吊装*~2层楼 模板。风力超过5级,应停止吊装楼板、模板等。

预外墙板安装充许值部

第*.0.*条平模存放时应满足地区条件要求的自稳 角。两块大模板应采用板面对板面的存放方法。长期存放模 板,要将模板联结成整体。 大模板存放在施工楼层上,必须有可靠的安全措施,不 得沿外墙周边放置,要垂直于外墙存放。 没有支撑或自稳角不足的大模板要存放在专用的堆放架 上,或者平卧堆放。不得靠在其他模板或构件上,严防下脚 滑移颂倒。 第*.0.2索作业前应做好安全交底和安全教育工作, 检查吊装用绳索、卡其及每块模板上的吊环是否完整有 效。并设专人指挥,统一信号,密切配合。 模板起吊前,应将吊车的位置调整适当,做到稳起稳 落,就位准确,禁止用人力搬动模板。严防模板大幅度摆动 或碰例其他模板。 第*.0.3条在大模板拆装区域周圈,应设置圈栏, 并桂明显的标志牌,禁止非作业人员人内。 组装平模时,应及时用卡具或花篮螺丝将相邻模板联结 好,防止倾倒。 第*.0.*条 全现浇结构安装外模板时,必须待悬挑扁 担固定,位置调整准确方可摘钩。外模安装后,要立即穿好 销杆,紧固螺栓。 安装外模板的操作人员必须挂好安全带。 第*.0.5条拆模起吊前,应复查穿墙销杆是否拆净。 在确无遗漏且模板与墙体完全脱离后方准起吊。拆除外墙模 板时,应先挂好吊钧,绷紧吊案,再行拆除销杆和扁担。吊钧 应垂直模板,不得斜吊,以防碰撞相邻模板和墙体。摘钩时 手不离钩,待吊钩吊起超过头部方可松手,超过障碍物以上 的允许高度才能行车或转臂。 第*.0.6条大模板组装或拆除时,指挥、拆除和挂 钩人员必须站在安全可靠的地方方可操作,严禁人员随大模 板起吊。 第*.0.7案结构施工中,必须支搭安全网和防护网。 防护网要随墙遂层上升,并高出作业面*m以上。安全网可 固定在二层搭设,但必须挑出6m。也可在二层、五层各设 一道,挑出不小于3m。安全网和防护网要支搭牢固,拼接严 密,连成整体,网孔张开,并经常清除网内杂物。 大模板必须有操作平台、上下梯道、走桥和防护栏杆等 附属设施。如有损坏,应及时修理。 第*.0.*案大模板和预制构件的存放场地必须平整 分实,不得存放在松土和凸回不平的地方。雨季施工堆放场 地不得积水。在雨天或冻土融化期,存放模板应在支点处垫

附录一可不必进行验算的墙

满足本规程有关设计要求的横墙承重大模板多层住宅线 构,当符合附表*条件时JT∕T 636-2005 立轴缸体缸盖平面磨床,可不必进行内力分析和截面强度 险算。

*.2d,7 h[*2EJ+ GA

对于砖翻体连架,可近似采用; GA,=Gd't=G(d+d')t 中 d—外墙连的全跨,即算至两端的横墙处; d,"、d,"外墙连柴的净跨; *——砖砌体外填的折算厚度; EI,——连梁中段截面的弯曲刚度 GA,——连梁中段裁面的剪切刷度。 3.求组合框架的内力 (*)求框架柱底层剪力 作用于各柱底层的剪力按下列公式计算:

当连梁处有裂缝出现时,应考虑连架制度的折减,按下 列公式计算:

中 *oj 一第j柱的柱底剪力: Q:——所计算组合体柱底总剪力, ET,第i柱的等效刚度; ET,所计算组合体各柱的等效刚度的总和。 (2)根据弯矩系数求算柱端弯矩 当柱的底部剪力Q。求出后,各柱各层的柱端弯矩可按 下列公式计算:

当为现瓷混凝土墙时,K=0.65

.求框架柱的等效曲刷度 框架柱的等效弯曲则度按下列公式计售

[M,=β,Q,h IM2=B2Q.h

试中 E,样裂生治等效查曲制的

作,吊环材料不得冷弯、焊缝高度不得小于6mm。模板在 制作组装前,应对所有型钢、钢板进行调直、整平。在组装 焊接时,应有防止模板变形的可带措施。板面拼载要尽置设

板制作充许做单 附表

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一般采用“必须” 反面词一般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一般采用“应” 反面词一般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 司: 正面词一般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调一般采用“不宜”。 *.表示一般情况下均应这样做,但硬性规定达样做有困 难时,采用“应尽盘”。 (二)条文中必须按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它有关规 定、规程技行的写法为“按执行”或“符合要求” 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它有关规定、规程执行的 写法为“参照”

附录八非法定计量单位与法定计量单位的换算表

注,因本规程系我国法定计叠单位公布前定稿,故仍沿用阳单化射。非选定计量单位与法定计量单位可按本表换算

计算实例为辽宁省建筑设计院的通用图(7*—760)一 内浇外砖大模板多层住宅组合四型(见图*)。层数6层, 层高2.*m,外墙原37cm,用75号红砖、50号混合砂浆砌 筑,内纵塔厚*6cm,内横墙厚**cm,用*50号普通混凝土 浇灌,楼板为双向预应力实心大楼板,厚度**cm。抗震设 计烈度为七度。

()确定地旗荷载 经过计算,土0.00以上部分的恒载及活载为*.26tf/m²六层 建筑面积为 2*62.66m2 取C=0.*,Q=0.23(对混凝土塔体C值应取0.*5)期 总地震荷载为 Q,=CaW=33*.*tf 各层地震剪力列于表*中。

(二)梁柱几何特征值的计算 *.砖墙的折算厚度 E,=*00R=0.2*6×*0°tf/m* *50号混凝±Ek=2.3×*0tf/m² b; = 0.37 × 0.2*6×*0° 2.3×*0* =0.035m 2.柱几何特征的计算 将楼梯间内纵墙上稍偏一侧的门洞口视为对称,将使计 算大为简化。整个纵向框架以三个单元中间一个楼梯间处为 对称,每一侧为五个柱子,四种柱型,二、三柱裁面对称, 只是左右连梁不同,应为两种柱型。左数第二、五个柱子, 截面对称,左右连架也对称,应视为同一柱型。 柱截面的几何特征值和删度列于表2、表3中。 3.连架裁面几何特征值的计算

(*)顶层连梁与以下各层连架高度不同应分别计算, 砖外纵墙应改为折算厚度,并考虑有无阳台的区别。 染几何特征值列于表*、表5中。

*)顶层连梁与以下各层连架高度不同应分别计算GB 50775-20*2 ±*00KV及以下换流站换流阀施工及验收规范, 砖外纵墙应改为折算厚度,并考虑有无阳台的区别。 染几何特征值列于表*、表5中。

(二)墙肢数面的几何特 征:横墙共有四种类型,墙肢 和连梁靓面几何特征值列于表 7和表*中。 (三)架内力的计算 底层柱剪力按等效刚度分 配列于表*,据架刷度系数列 于表*0中,内力计算在图*上 进行。

磺向连的附加剪力和噻短

横向连柔的剪力和弯超

量真程设作用下造增各持抽力V

纵塔培股斜截面抗剪强度和正被面强度的计算结果分别 列于表25和表26中。 横墙塔肢斜载面抗剪强度和正截面强度的计算结果分别 列于表27和表2*中。 每个连梁按M*和Q相、Q*和M两组进行计算。连 梁抗剪与抗弯强度的计算结果列于表2*中。 砖墙计算的结果列于表30中。

2003浙G5 预应力混凝土挂瓦板本规程主编单位、参加单位和 主要起草人名单

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主编单位:

参加单位: 辽宁省建筑设计院、辽宁省建筑科学研究所、沈阳市建 筑工程局、沈阳市建筑设计院、沈阳市第三、第四建筑工程 公司、抚顺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抚顺市建筑科学研究所、抚 顺市建筑设计院、抚顺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中国建筑科学 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北京市第一、第二建筑工程公 司、天津市建筑科学研究所、天津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上 海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云南省设计院,云南省第三建筑工 程公司、武汉市房管局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