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189-2013 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替代SL 189-96,清晰,附条文说明)

SL 189-2013 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替代SL 189-96,清晰,附条文说明)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0.4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78610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 189-2013 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替代SL 189-96,清晰,附条文说明)简介:

《SL 189-2013 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是中国水利水电行业标准,替代了之前的SL 189-96标准,主要适用于设计直径不大于60米,最大坝高不超过30米的小型碾压式土石坝。这种坝型一般用于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如农村水电站、灌溉工程等。

该规范详细规定了碾压式土石坝的设计原则、设计内容、坝基处理、土石料选择与压实、坝体结构、排水与渗流控制、安全监测以及施工与验收等方面的要求。它强调了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坝体的稳定性、强度、耐久性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同时对坝体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提出了严格的标准。

附条文说明部分,是对规范中的各项技术条款进行详细解释和说明,帮助设计者和施工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规范,确保工程的安全和质量。该规范的发布和实施,对于规范我国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的设计和施工,保障工程安全、经济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SL 189-2013 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替代SL 189-96,清晰,附条文说明)部分内容预览:

1部高程高出浸润线逸出点,超出高度应使坝体浸 在冻结深度以下,且不小于1.5m。 2厚度应大于冻结深度。

1褥垫排水适用于下游无水的情况。 2在褥垫排水的坝脚处,应设置与之相连通的纵向排水明 沟,沟底面应低于褥垫排水的底面,在寒冷地区,排水明沟结冰 后,应保证冰层以下有足够的过水断面。 3对于均质土坝,褥垫排水可采用中粗砂或砂砾料填筑, 砂砾料应满足反滤要求,不应有砾石集中现象,较大的颗粒应剔 除,含泥量(d<0.075mm)应小于5%,渗透系数应大于坝基 和坝体渗透系数的100倍。 4褥垫厚度可按排除2.0倍入渗量确定,易产生不均匀沉 降的坝基应适当增加褥垫排水厚度。 5褥垫排水伸入坝体内的长度可为坝底宽度的1/4~1/3。 6在两岸坝基面应增设横向排水暗沟,暗沟顶面应低于褥 垫的底面,分段将褥垫中的渗水汇集并引至坝脚排水沟内。 6.7.7均质土坝坝体内设置竖向排水时宜与褥垫排水的上游端 连接。 6.7.8网状排水带中纵横向排水带的尺寸应根据渗流计算确定,

6.7.8网状排水带中纵横向排水带的尺寸应根据渗流讠

其排水能力应不小于入渗量的2.0倍。横向排水带的宽

0.5m,间距为20~50m,坡度不大于1%。 网状排水带计算尺寸过大时《冷弯钢板桩 JG/T 196-2007》,排水带内可设置混凝土排水 管,管壁开孔,管径不小于150mm。管内流速为0.2~1.0m/s: 管身四周应填筑反滤料

1 坝体表面为土、砂、砂砾石等材料时应设置护坡。 2 上游护坡可采用下列型式:

6.8。1坝体表面为土、砂、砂砾石等材料时应设置护坡。 6.8.2上游护坡可采用下列型式:

6.8.2上游护坡可采用下列型式:

1 堆石护坡。 2 干砌石护坡。 3 浆砌石护坡 4 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护坡。 6.8.3 下游护坡可采用下列型式。如坝体为堆石、碎石或卵石 填筑, 可不设护坡 1 草皮护坡 2 碎石或卵石护坡 3 块石或混凝土预制块护坡, 6.8.4 堆石、干砌石护坡与被保护料之间不满足反滤要求时, 护坡下应按反滤要求设置垫层。 6.8.5 上游护坡的覆盖范围,上游面上部自坝顶起,如设防浪 墙时应与防浪墙连接,下部至死水位以下不宜小于1.5m,最低 水位不确定时应护至坝脚;下游面应由坝顶护至排水棱体,无排 水棱体时应护至坝脚。 6.8.6寒冷地区的黏性土坝坡,上、下游护坡和垫层的厚度应 大于冻结深度。 6.8.7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应设置纵横缝和排水孔。

6.8.7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应设置纵横缝和排水孔。

6.8.9护坡厚度和粒径应按附录A的方法计算,风浪计算应符 合6.2.6条的规定。

6.9.1下游坝坡应设置纵横向排水沟,排水沟布置应满足以下 要求: 纵向(顺坝轴线方向)排水沟应设在马道内侧。 2 横向排水沟应从坝顶延伸至坝脚排水沟或下游最低水位 以下。 3 横向排水沟可每隔50100m设置一条,纵、横向排水 沟应互相连通。

6.9.2坝体与岸坡连接处应设置排水沟,其集水面

1坝体断面范围内应清除坝基与岸坡上的草皮、树根、含 有植物根系的有机土、乱石、蛮石或其他废料,并将清理后的坝 基土层压实。 2防渗体范围内应清除与岩石地基和岸坡连接处表面松动 的石块、凹处积土和突出的岩石。 3防渗体应与岩面紧密接触,如基岩裂隙发育,应在防渗 本与基岩接触面间浇筑混凝土盖板,必要时应对基岩进行灌浆 处理。

1岩坡宜平顺,不应出现台阶、反坡或突然变坡,岸坡上

缓下陡时,凸出部位的变坡角应小于20°。 2与防渗体接触的岩石岸坡不宜陡于1:0.5,土质岸坡不 宜于1:1.5,与混凝土建筑物结合面坡度不宜于1:0.25。 3坝壳透水料与岸坡连接处,岸坡应能保持自身稳定。 6.10.4在土质材料防渗体与岸坡连接处,宜扩大防渗体的断面 和加强下游反滤层。 6.10.5坝基覆盖层或岸坡岩石裂隙充填物与透水坝壳之间如不 符合反滤准则时,应设置反滤层。 6.10.6坝体与混凝土坝、溢洪道、船闸、涵管等建筑物连接 应防止接触面产生冲刷,避免因不均匀沉降产生裂缝及其他有害 影响。 6.10.7坝体和混凝土坝、船闸、溢洪道等建筑物的连接可采用 则墙式、插入式或其他经过论证的连接形式。土质材料防渗体与 混凝土建筑物之间的连接应有足够长的渗径。 6.10.8地震区的土石坝与岸坡和混凝土建筑物的连接应遵照 SL203的相关规定执行。

6.11.1过水土石坝应符合下列要求:

:1过小工石项应付日下列安求: 1过水土石坝宜采用斜墙坝型,下游坝体应使用砂砾料或 堆石填筑,并碾压密实,溢流面板宜在坝体断面填筑完成后 施工。 2溢流面护面宜优先采用钢筋混凝土面板。 3面板表面应平整,连接处应防止下游块高于上游块,接 缝处应设置止水,面板下铺设反滤排水垫层,其上游可设齿槽嵌 入坝体。 4过水土石坝宜修建在岩基上,在砂砾石覆盖层上修建时 应做好消能与防冲刷设施。 5沥青混凝土过水护面应满足抗冲蚀要求,严寒地区应采 取防冻裂措施;炎热地区应采取预防沥青流尚的措施

6.11.2过水土石坝溢流面结构型式应根据坝高及单宽流量按表 6.11.2选取。

过水土石坝溢流面结构型式选取

7.1.1坝基处理应满足渗透稳定、控制渗流量、静力和动力稳 定、充许沉降量和不均匀沉降量等方面要求,保证坝的安全运 行。处理的标准与要求应根据具体情况在设计中确定。 7.1.2坝基中遇到下列情况时,应慎重研究和处理:

1 深厚砂砾石层。 2 软黏土。 3 湿陷性黄土 4 疏松砂土及少黏性土。 5 喀斯特 (岩溶)。 6 有断层 破碎带、透水性强或有软弱夹层的岩石。 7 含有大量可溶盐类的岩石和土 8 透水坝基下游坝脚处有连续的透水性较差的覆盖层。 9 矿区井、洞、暗沟、故河道、塌陷区、 杂填土等隐患。 砂砾石地基处理 7.2。1地基处理前,应查明坝基砂砾石层的平面与空间分布, 砂砾石的级配、密度、渗透系数、充许渗透比降、有无软弱夹 层、有无集中渗流带,以及基岩情况等。在地震区,还应了解标 准贯入击数、剪切波速、动力特性等指标。 7.2。2砂砾石坝基渗流控制采用坝基防渗和下游排水设施时 应根据坝型、坝基覆盖层的性质、充许渗流量、施工条件和工程 造价等经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 坝基防渗可采用截水槽、铺盖,或采用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形 成的防渗墙,也可采用混凝土防渗墙等措施。下游排水设施可采 用水平排水垫层、棱体排水、坝趾排水沟、减压井和透水盖重

等。经技术经济论证后,也可采用其他安全有效的基础防渗和排 水措施

7.2.3当砂砾石覆盖层厚度不大于15m时,宜采用明

土截水槽处理,也可选用其他防渗措施;当砂砾石覆盖层厚度大 于15m时,开挖截水槽困难或设置截水槽无法达到预期的防渗 效果时,宜采用混凝土防渗墙或高压喷射灌浆形成防渗墙,或采 用截水槽和防渗墙相结合的综合处理措施

7.2.4截水槽应布置在坝体的防渗体下面。均质土坝的截水槽

进行压实和平整,且不得有砾石集中。 铺盖与坝基砂砾石之间应满足反滤准则要求,否则应设置反 滤层。

确定其防渗效果以及是否需要补设人工铺盖或其他加固措施。 在坝的上游取土筑坝,应限制在上游坝脚一定范围以外 取士。

7.2.12土工膜铺盖的铺设、粘接和防护,应满足SL/T225的 相关要求。

7.2.12土工膜铺盖的铺设、粘接和防护,应满足SL/T225的

7.2。13应在黏土铺盖表面铺松土或渣料保护,避免在施工和运 行期间发生干裂、冰冻。对于可能受到波浪冲刷的部位,铺盖上 应采取抗冲刷保护措施。

7.2.14所有排水体的底部应设置在透水地基上。如坝

透水层或不透水层,应将其挖穿,或采用伸入透水层一定深度的 减压井将渗水引至下游坝脚排水沟。排水沟沟底应设有适当的纵 坡,并从沟底最低处连通横向排水沟,顺通至下游河槽。减压井 深人透水层内的深度宜不小于透水层厚度的1/2。如果透水层厚 度太大,经计算减压井深度取值应满足透水层渗流稳定要求。

7.2.15在坝体下游出逸比降大于容许值的地基范围内

滤保护层。必要时还应铺设透水盖重层,透水盖重层与地基 应满足反滤准则要求。

7.2.16高压喷射灌浆或混凝土防渗墙的设计,可参照SL62及 SL274执行。

7.3.1位于地震区的饱和无黏性土地基和少黏性土地基应考虑 地震液化的影响。液化评价方法应按GB50487执行。 7.32对于可能发生液化的土层,宜挖除并换填符合要求的王 料。在挖除有困难或不经济时,应采取加固措施,达到与设计地 震烈度相适应的密实状态。加固可采用下列一种或多种措施:

料。在挖除有困难或不经济时DB11/T 1371-2016 低碳社区评价技术导则,应采取加固措施,达到与设 震烈度相适应的密实状态。加固可采用下列一种或多种措施

1 表面夯实法。 2 表层振动压密法。 3 深层爆炸法。 4 砂桩挤密法。 5 振冲加固法。 6 强夯法。

或多种方法: 换砂法。 2 镇压平台法。 3 砂井加水平排水褥垫法。 4 振冲加固法。 5 土工合成材料铺垫法。 6 插塑料排水板法。 7 预压法。

为确定安全填筑速率,应在上、下游坝脚设置坝基沉降位移 监测点。必要时可设置孔隙水压力观测设施。

7.5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7.5.1湿陷性黄土地基应进行处理。 7.5.2对于厚度不大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可采取挖除、翻压或 表面实等方法消除其湿陷性。 7.5.3当坝基湿陷性黄土较厚时,宜采用预浸水法处理。厚度 超过15m时,可采用钻孔或竖井深层预浸水法加速浸水过程。 预浸水处理范围应大于坝基范围GB/T 20218-2021 双向拉伸聚酰胺(尼龙)薄膜.pdf,宜以坝基上、下游方向各 超出一倍浸水深度为预浸边界。

7.5.5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振冲加固法处理时,孔距、手

7.5.5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振冲加固法处理时,孔距、孔径, 孔深可根据试验或参考已建成工程的经验确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