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RS C0101-2017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RS C0101-2017 市域铁路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简介:
T/CRS C0101-2017 市域铁路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部分内容预览:
车体的弹贫承载部分。 一转向架上的弹贫承载部分。 非弹贫承载部分。 闸瓦、撒砂管、喷油管最低轮廊
曲线地段的建筑限界应考虑曲线内、外侧的限界加宽。加宽亦法如下: 曲线内侧加宽(mm):
曲线内侧加宽(mm):
①信号机、高架候车室结构柱和接触网、跨线桥、天桥、电力照明、雨榭等杆柱的建筑限界为 2150mm(正线不适用)。 ②站台门的建筑限界为1780mm(正线不适用)。 0一站台建筑限界。 各种建筑物的基本限界,也适用于桥梁和隧道。 Y为柔性接触网结构高度。采用刚性悬挂时GB/T 36652-2018 TFT混合液晶材料规范,为接触网安装高度,
曲线外侧加宽(mm)
W=W+W2 L" H 8R
式中1 转向架中心距,m R一曲线半径,m; H一一计算点自轨面算起的高度,mm; h一外轨超高,mm; L车体长度,m。
站台门的建筑限界(正线不适用)。 O一站台建筑限界。 ·各种建筑物的基本限界;也适用于桥梁和隧道。 Y为柔性接触网结构高度。采用刚性悬挂时,为接触网安装高度。 H h )求得。 加宽范围应包括全部圆曲线、缓和曲线和部分直线。加宽方法可采用图6.3.3阶梯 形方式,或采用曲线圆顺方式。
图6.3.3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示意图
.1.6段管线的配置应满足工艺的要求。
.1.7线路接轨及安全线的设置应符合下
1联络线、出人线应在站内接轨。与站内正线接轨时应根据列军运行方向设置安全 线,与站内到发线接轨时可不设安全线。困难条件下在区间内与正线接轨时,应在接轨处 设置线路所,并根据列车运行方向设置安全线。 2停车线应在站内接轨,并在接轨处设置安全线, 3综合维修工区内的线路在车辆基地内接轨时,接轨处应设置安全线。 4接车线末端、接轨处能利用其他站线及道岔作为隔开设备并有联锁装置时,可不 设安全线。
7.1.9车站设计应满足运输需要,便于运营管理,方便旅客乘降,并应根据需要预留进一 步发展条件
7.1.11军站内线路直线地段主要建筑物和设备至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应符合表7.1.11 的规定,
主要建筑物和设备至线路中心线的距离
注:1序号2有轨道线路考虑大型养路机械作业时,路基地段杆柱内侧边缘至正线线路中心的距 应小于3100mm。 2 序号3接触网支柱内侧边缘至线路中心的距离,困难条件下,位于有确轨道正线一侧不应小于25001 3序号4栅栏边缘至线路中心的距离尚应不小于栅栏距地面的高度加2200mm(窄体车为2000mm)之
应小于3100mm。 2 序号3接触网支柱内侧边缘至线路中心的距离,困难条件下,位于有确轨道正线一侧不应小于2500mm 3序号4栅栏边缘至线路中心的距离尚应不小于栅栏距地面的高度加2200mm(窄体车为2000mm)之和。
定加宽。位于线路曲线内侧并有外轨超高的站台应降低站台高度,降低的数值为0.6倍 外轨超高度,
2.1正线线路平面曲线半径应因地制宜,合理选用。与设计速度匹配的最小曲线斗 按表7.2.1选用,当高低速速差较大时需根据速差情况计算确定。最大曲线半径不 于12000m。
表7.2.1最小曲线半径(m)
.2正线不应设计为复曲线。特殊困难地段经技术经济比较设计为复曲线时,两圆
7.2.2正线不应设计为复曲线。特殊困难地段经技术经济比较设计为复曲线时,两圆曲 线最大曲率差应满足不设中间缓和曲线的要求。复曲线最大曲率差应符合表7.2.2的 规定。
表7.2.2不设中间缓和曲线的复曲线最大曲率
主:1当外侧线降 2当线间有其他建(构)筑物或 让笠确定
7.2.5区间正线与其他线路并行地段的线间距根据相邻线路的行车速度
种建(构)筑物以及养护维修等条件确定 7.2.6.车站内两相邻线路的线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正线间无渡线时,线间距应与区间正线相同。当正线间设置反向出站信号机时, 线间距应计算确定。 .2正线间设置渡线时,线间距宜采用5.0m,困难条件下或采用地下线时可根据道 岔选型确定。 3.正线与到发线间、到发线间、到发线与其他线间无建筑物或设备时,线间距结合敷 设方式确定。高架和地面线宜不小于5.0m,曲线地段可不加宽:工程条件困难或采用地
种建(构)筑物以及养护维修等条件确定,
下线时可根据限界要求计算确定。 4相邻两线路间设有建筑物或设备时,线间距应根据限界规定、建筑物和设备的结 构宽度计算确定,但不应小于5.0m,曲线地段应按有关规定加宽。 7.2.7车辆基地、综合维修工区内两相邻线路的线间距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 7.2.8区间正线圆曲线和夹直线最小长度根据下列公式计算确定,并符合表7.2.8的 规定。
式中L圆曲线或夹直线长度,m
一般条件下:L≥0.6v 困难条件下.L≥0.4u
表7.2.8圆曲线或夹直线最小长度
按表7.2.9选用。
表7.2.9缓和曲线长度(m)
7.2.16到发线上的曲线地段应设缓和曲线,缓和 的曲线地段应设缓和曲线,缓和曲线长度应根据列车最高试验速度、曲线设计超高 或欠超高时变率、超高顺坡率计算确定,且不小于20m。到发线的岔后连接曲线 站线和段管线的曲线可不设缓和曲线
不设缓和曲线时,两曲线间无超高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20m,困难茶件下不应小 动态试验线上的曲线设缓和曲线时,圆曲线和两曲线间夹直线长度不宜小于0.4 条件下不应小于25.m。其他站线和段管线圆曲线和两曲线间夹直线长度不应小 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15m。
7.2.18安全线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安全线的有效长度不应小于50m。 2 安全线的纵坡应设计为平道或面向车挡的上坡道。 31 临靠正线和到发线的安全线应设置双侧护轮轨。 4安全线尾部应设置车挡和缓冲装置,路基地段安全线尾部还应设置止轮土基。 7.2.19正线上的道岔与缓和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不宜小于0.4v,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 25m。 7220站线道分前后至曲线的直线段长度应满足下列规定:
1到发线和动态试验线上的道岔前后至曲线超 小于20m,困难条件下岔后直线段不应小于道岔跟端至末根岔枕的距离(特别困难时为 至末根长岔枕的距离)与超高顺坡所需长度之和。 2其余站线、段管线上的道岔前后至圆曲线最小直线段长度应符合表7.2.20的 规定。 7.2.21正线道岔两端与竖曲线起、终点或变坡点的距离不宜小于20m。站线、段管线
道岔不应与竖曲线或变坡点重登。
应满足道岔结构的要求。
7.3.1区间正线的最大坡度不宜大于20%0,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35%。 7.3.2区间正线宜设计为较长的坡段。最小坡段长度不应小于200m且相邻竖曲线不 重叠。
表7.3.5最小竖曲线半径(m)
7.3.6区间正线竖曲线或变坡点起终点与平面曲线起终点间的最小距离不宜小于 20m。竖曲线或变坡点不应与道岔重叠设置。竖曲线不应与缓和曲线重叠设置,困难条 件下无诈轨道地段可与缓和曲线重叠设置,但竖曲线半径不应采用困难值。 7.3.7区间正线两线并行时轨面高程宜按等高(曲线地段为内轨面等高)设计。正线与 其他线路并行时,其轨面设计高程应结合路基横断面设计确定。 7.3.8.区间正线隧道内的坡道可设置为单面坡道或人字坡道。地下水发育的长隧道宜 采用人字坡,其坡度不应小于3%。路堑地段线路坡度不宜小于2%。 7.3.9出人线纵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最大坡度不宜大于30%,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35%。 2最小坡段长度,行车办理时不宜小于200m,调车办理时不应小于50m,且竖曲 线不得重叠。 3相邻坡段坡度差大于3%时,应采用圆曲线型竖曲线连接。竖曲线半径宜采用 500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3000m。竖曲线长度不应小于20m。
DB44/T 1607-2015 渗透型环氧树脂防水防腐涂料.pdf7.3.10站坪坡度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到发线有效长度范围内应设在平道上,当设在坡道上时,不天于1%,地下车站可 设在不大于2%的坡道上;困难条件下无配线车站可设在不大于6%的坡道上。 2··车站咽喉区的正线坡度宜与到发线有效长度范围内坡度一致,困难条件下不宜大 于6%0。 3到发线有效长度范围内应采用一个坡段。 7.3.11折返线和动态试验线宜设在平道上,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6%的坡道上。 7.3.12停车线、段管线应设在平坡道上,困难条件下咽喉区可设在不大于6%的坡 道上。 7.3.13.动态试验线的坡段长度不宜小于20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50:m且相邻竖曲 线不重叠;到发线顺坡地段及其他站线和段管线坡段长度不应小于50m且相邻竖曲线 不重叠。
线不重叠;到发线顺坡地段及其他站线和段管线坡段长度不应小于50m且相邻竖曲线 不重叠。 7.3.14·到发线和动态试验线相邻两坡段坡度代数差大于等于.4%时应设置圆曲线型竖 曲线。竖曲线半径不宜小于500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3000m:其他站线和段管线 相邻两坡段坡度代数差大于5%时应设置圆曲线型竖曲线,竖曲线半径不应小于2000m。 竖曲线长度不应小于20m。 7.3.15正线与到发线、到发线与到发线的轨面宜按等高设计。咽喉区线路的轨面有高 差时,轨面高差的顺接应根据路基面横向坡度和道床厚度等因素设计。到发线的顺接坡
曲线。竖曲线半径不宜小于500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3000m:其他站线 相邻两坡段坡度代数差大于5%时应设置圆曲线型竖曲线,竖曲线半径不应小于 竖曲线长度不应小于20m。
7.3.15正线与到发线、到发线与到发线的轨面宜按等高设计。咽喉区线路的轨面有高 差时,轨面高差的顺接应根据路基面横向坡度和道床厚度等因素设计。到发线的顺接坡 道范围应为道岔前后普通轨枕至出站信号机。顺接坡道的坡度不宜大于6%,且相邻坡 段的坡度代数差不宜大于4%,坡段长度不应小于50m,
7.3.15正线与到发线、到发线与到发线的轨面宜按等高设计。咽喉区线路的轨面有高
7.4.1车站平面布置应根据运输组织模式、运营管理方式、车站作业量及列车开行方案 等因素确定,宜采用横列式布置图形。 7.4.2折返线应结合车站站台形式,可采用站前折返或站后折返布置形式,并应满足列 车折返能力要求。
2018年二级建造师《矿业工程》真题及答案7.4.3渡线应结合行车组织、段场布置、运营灵活性以及防灾安全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