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25.6-2019 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

HJ 25.6-2019 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HJ 25.6-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00.6K
标准类别:环保标准
资源ID:37276
免费资源

HJ 25.6-2019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HJ 25.6-2019 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简介:

《HJ 25.6-2019 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是中国环境保护部于2019年发布的一项标准,主要针对我国污染地块地下水的修复和风险管控工作,旨在提供科学、规范、有效的技术指导,确保修复工作的有效性和风险的可控性。

1. 主要内容:导则包括了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的总体原则、调查评估、修复方案设计、修复施工、修复效果评估、后期管理以及风险管控等多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程序规定。对于修复技术的选择,导则强调应根据污染特性和场地条件,选择经济、有效、环境友好的修复技术。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类污染地块(如工业场地、废弃矿场、油品储运设施等)的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工作,为相关政府部门、环保企业、研究机构等提供了明确的技术依据。

3. 意义:该导则的发布,对于提升我国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保障公众健康,防止地下水污染的扩大和迁移,促进土壤和地下水的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4. 更新与提升:相较于之前的版本,HJ 25.6-2019版导则更加细化和完善,更加注重风险预防和管理,体现了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的转变,也反映了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技术的提升和进步。

HJ 25.6-2019 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部分内容预览:

10.2.3采样持续时间和频次

图2地下水修复效果评估采样节点示意图

10.2.3.1地下水修复效果评估采样频次应根据地块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修复方式确 定,如水力梯度、渗透系数、季节变化和其他因素等。 10.2.3.2修复效果评估阶段应至少采集8个批次的样品,采样持续时间至少为1年。 10.2.3.3原则上采样频次为每季度一次,两个批次之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对于地下水流 场变化较大的地块CJJ 160-2011 公共浴场给水排水工程技术规程,可适当提高采样频次

10.2.4布点数量与位置

10.2.4.1原则上修复效果评估范围上游应至少设置1个监测点,内部应至少设置3个监测 点,下游应至少设置2个监测点。 10.2.4.2原则上修复效果评估范围内部采样网格不宜大于80m×80m,存在非水溶性有机 物或污染物浓度高的区域,采样网格不宜大于40m×40m。 10.2.4.3地下水采样点应优先设置在修复设施运行薄弱区、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不利区域 等。

10.2.4.4可充分利用地块环境调查、工程运行阶段设置的监测并,现有监测并应符合地下水 修复效果评估采样条件。

10.2.5.1修复后地下水的检测指标为修复技术方案中确定的目标污染物。 10.2.5.2化学氧化、化学还原、微生物修复后地下水的检测指标应包括产生的二次污染物, 原则上二次污染物指标应根据修复技术方案中的可行性分析结果和地下水修复工程运行监测 结果确定。

10.2.6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

10.2.7地下水修复效果评估标准值

10.2.7.1修复后地下水的评估标准值为地块环境调查或修复技术方案中目标污染物的修复目 标值。 10.2.7.2若修复目标值有变,应结合修复工程实际情况与管理要求调整修复效果评估标准 值。 10.2.7.3化学氧化、化学还原、微生物修复产生的二次污染物的评估标准,原则上应根据修 复技术方案中的可行性分析结果确定,也可参照GB/T14848中地下水使用功能对应标准值执 行,或根据暴露情景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评估可参照HJ25.3执行

10.2.8地下水修复效果达标判断

10.2.8.1原则上每口监测井中的检测指标均持续稳定达标,方可认为地下水达到修复效果。 若未达到修复效果,应对未达标区域开展补充修复。 0.2.8.2可采用趋势分析进行持续稳定达标判断: a)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呈现稳态或者下降趋势,可判断地下水达到修复效果。 b)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呈现上升趋势,则判断地下水未达到修复效果。 10.2.8.3在95%的置信水平下,趋势线斜率显著大于0,说明地下水污染物浓度呈现上升趋 势;若趋势线斜率显著小于0,说明地下水污染物浓度呈现下降趋势;若趋势线斜率与0没 有显著差异,说明地下水污染物浓度呈现稳态。趋势检验案例参见附录D。 0.2.8.4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情况下,可判断地下水修复达到极限: a)地块概念清晰,污染羽及其周边监测井可充分反映地下水修复实施情况和客观评 估修复效果。 b)至少有1年的月度监测数据显示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超过修复目标且保持稳定或无下 降趋势。 c)通过概念和监测数据可说明现有修复技术继续实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 因。 d)现有修复工程设计合理,并在实施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操作和足够的维护。 e)进一步可行性研究表明不存在适用于本地块的其他修复技术

10.2.9残留污染物风险评估

0.2.9.1对于地下水修复,若目标污染物浓度未达到评估标准,但判断地块地下水已达到修 复极限,可在实施风险管控措施的前提下,对残留污染物进行风险评估, 0.2.9.2残留污染物风险评估包括以下工作内容: a)更新地块概念:掌握修复和风险管控后地块的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空间 分布、潜在暴露途径、受体等,考虑风险管控措施设置情况,更新地块概念, 具体参照HJ25.5执行, b)分析残留污染物环境风险:地块内非水溶性有机物等已最大限度地被清除,修复停 止后至少1年且有8个批次的监测数据表明污染羽浓度降低或趋于稳定,污染羽范围 逐渐缩减,或地下水中污染物存在自然衰减。 c)开展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残留污染物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可参照HJ25.3执行,相关参 数根据地块概念取值。对于存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地块,可设置土壤气监测 井采集土壤气样品,辅助开展残留污染物风险评估。 0.2.9.3若残留污染物对环境和受体产生的风险可接受,则认为达到修复效果;若残留污染 勿对受体和环境产生的风险不可接受,则需对现有风险管控措施进行优化或提出新的风险管 空措施。

10.3地下水风险管控效果评估

10. 3. 1采样频次

10.3.1.1风险管控效果评估一般在工程设施完工1年内开展 10.3.1.2污染物指标应至少采集4个批次的样品,原则上采样频次为每季度一次,两个批次 之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对于地下水流场变化较大的地块,可适当提高采样频次。 10.3.1.3工程性能指标应按照工程实施评估周期和频次进行评估,

10. 3. 2 布点数量与位置

10.3.2.1地下水监测井设置需结合风险管控措施的布置,在风险管控范围上游、内部、下 游,以及可能涉及的二次污染区域设置监测点。 0.3.2.2可充分利用地块环境调查、修复和风险管控实施阶段设置的监测井,现有监测井应 符合风险管控效果评估采样条件

10.3.3.1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检测指标包括工程性能指标和污染物指标。工程性能指标包括抗 玉强度、渗透性能、阻隔性能、工程设施连续性与完整性等;污染物指标包括地下水、土壤 和室内空气等环境介质中的目标污染物及其他相关指标。 10.3.3.2可增加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流速、地球化学参数等作为风险管控效果的辅助判断依

10.3.4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

10.3.5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标准

10.3.5.1风险管控工程性能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或不影响预期效果。 10.3.5.2地块风险管控措施下游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应持续下降,地下水污染扩散得到控 制。

10. 3. 6 评估方法

10.3.6.1若工程性能指标和污染物指标均达到评估标准,则判断风险管控达到预期效果,可 对风险管控措施继续开展运行与维护。 10.3.6.2若工程性能指标或污染物指标未达到评估标准,则判断风险管控未达到预期效果, 应对风险管控措施进行优化或调整,

10.4效果评估报告编制

效果评估报告应包括地块概况、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实施情况、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 况、效果评估布点与采样、检测结果分析、效果评估结论及后期环境监管建议等。地下水修 复和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报告可参见附录E编制

1.1后期环境监管要求

11.1.1根据修复和风险管控效果评估结论,实施风险管控的地块,原则上应开展后期环境 监管。 11.1.2后期环境监管方式应包括长期环境监测与制度控制。

11.2.1一般通过设置地下水监测井进行周期性地下水样品采集和检测,也可设置土壤气监 测井进行土壤气样品采集和检测,监测井位置应优先考虑污染物浓度高的区域、受体所处位 置等。 11.2.2应充分利用地块内符合采样条件的监测井。 11.2.3长期监测宜1~2年开展一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制度控制包括限制地块使用方式、限制地下水利用方式、通知和公告地块潜在风险、制 定限制进入或使用条例等方式,多种制度控制方式可同时使用。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适用性

(资料性附录) 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适用性

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适用性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方案编制提 1总论 1.1任务由来 1.2编制依据 1.3编制内容 2地块问题识别 2.1地块基本信息 2.2地块地下水污染现状 2.3风险评估 3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模式选择 3.1确认地块条件 3.2更新地块概念 3.3确定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目标 3.4确定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模式 4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筛选 4.1技术初步筛选 4.2技术可行性分析 4.3技术综合评估 5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方案制定 5.1技术路线 5.2工艺参数 5.3工程量估算 5.4费用和周期估算 5.5方案比选 6环境管理计划 6.1环境影响分析 6.2二次污染防治措施 6.3环境监测计划 6.4环境应急安全计划 7成本效益分析 7.1修复和风险管控费用 7.2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8施工进度安排 9结论

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主要涉及的工艺技术参数技术技术抽出注入井/监测井抽出/注入/加热修复药剂抽出水抽出气量抽出注入注入注入反应时井结加热井/量/水/尾气处间/降解活性炭污泥目标系统墙体几墙体材墙体渗分类名称构电极结构结构影响半径投加比处理量理量负压药剂量气量压力速率用量产量温度功率何参数料配比透性异位抽出处理修复技术VXVX*X38*XX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X修复原位植物修复技术XXXX+修复XXXX+XX原位地下水瀑X*X$修复气技术XX+原位化学氧化XXX修复技术XXXXx原位化学还原修复技术XXXXXX原位双/多相抽*XXXX修复提技术XX原位热处理技修复XXXXX原位电动修复修复技术XXXXXX原位监测自然修复襄减技术XXXXXXXX风险管控阻隔技术XXxXXXXXX风险可渗透反管控应墙技术XXXXXX主:需要,可能需要,不需要23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 GB/T 50050-2017》附录 D (资料性附录) 均值检验和趋势检验案例

附录 D (资料性附录) 均值检验和趋势检验案例

表D.1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

综合上述分析DBJ 14-073-2010 岩棉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可以初步判断案例地块地下水中污染物达到修复目标,可进入到修复效 果评估阶段。

图D.1修复过程污染物浓度变化

图D.2氯乙烯(VC)修复达标初判阶段浓度趋势分析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