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6700.8-2018 化学品 水生环境危害分类指导 第8部分:金属和金属化合物在水介质中的转化 溶解指导

GB/T 36700.8-2018 化学品 水生环境危害分类指导 第8部分:金属和金属化合物在水介质中的转化 溶解指导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M
标准类别:环保标准
资源ID:35948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GB/T 36700.8-2018 化学品 水生环境危害分类指导 第8部分:金属和金属化合物在水介质中的转化 溶解指导简介:

GB/T 36700.8-2018 是中国国家标准中的一部分,它主要规定了化学品水生环境危害分类的指导原则,特别是针对金属和金属化合物在水介质中的转化和溶解行为的评估方法。这份标准的第8部分详细描述了如何评估和预测这些金属和金属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行为,这是评估其对水生环境潜在危害的重要步骤。

在水生环境危害分类中,溶解度是一个关键参数,因为它直接影响了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和生物可利用性,从而影响到水生生物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对于金属和金属化合物,其溶解度可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水的pH值、温度、盐度等。

这份标准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包括如何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如何使用这些数据来确定金属和金属化合物的溶解度,以及如何基于溶解度信息来评估其环境风险。此外,该标准还可能包括对特殊化学形式(如络合物或氧化物)的处理方法,因为这些形式可能会影响溶解度。

总的来说,GB/T 36700.8-2018 第8部分是化学品环境管理的重要工具,它帮助决策者和科学家理解并量化金属和金属化合物在水生环境中的潜在风险,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污染防治策略。

GB/T 36700.8-2018 化学品 水生环境危害分类指导 第8部分:金属和金属化合物在水介质中的转化 溶解指导部分内容预览:

GB/T36700《化学品水生环境危害分类指导》分为以下8个部分: 第1部分:导言; 第2部分:统一分类方法; 第3部分:水生毒性; 第4部分:降解; 第5部分:生物富集; 第6部分: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 第7部分:金属和金属化合物分类; 第8部分:金属和金属化合物在水介质中的转化/溶解指导。 本部分为GB/T36700的第8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环境保护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 中心、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峰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国石安康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澄星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温劲松、卢玲、柯韵徽、韩芳、张蕾、卡学东、王馨晨、马嘉乐、孙昊、刘洪英、 曹梦然、周庆云。

GB/T36700.8—2018

化学品水生环境危害分类指导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化学品水生环境危害分类指导 第8部分:金属和金属化合物 在水介质中的转化/溶解指导

GB/T36700的本部分规定了测定金属和金属化合物在水介质中转化/溶解试验方法的基本原 验物质信息、设备和试剂、试验准备、试验条件、试验过程以及试验结果的处理和试验报告。 本部分适用于化学品水生环境危害分类涉及金属和金属化合物在水介质中转化/溶解试验的指 本部分不适用于有机金属化合物。

在某一PH值缓冲液中搅拌不同量的待试物质,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取样分析,以确定溶液中的金属 离子浓度。共有两种试验类型,分别是筛选试验和完全试验。筛选试验是在单一浓度下进行的试验,为 了筛选出那些由于发生分解或快速转化,使得它们的生态毒性潜力与溶解态难以分辨的化合物。完全 试验的目的是确定金属和金属化合物在不同的水溶液下,在一定时间后的溶解或转化水平。

对于微溶金属化合物,通过测定溶解极限来确定金属的最大溶解度,或根据转化/溶解筛选试验确 定。将市售具有最小典型粒径的微溶金属化合物,以100mg/L的单一试验载荷加到水中。经过24h 持续搅拌,测定金属离子的浓度

3.3.1将块状和/或粉状试验物质,以1mg/L、10mg/L和100mg/L三种不同试验载荷加人到水中, 通过测定7天转化/溶解试验后的金属离子浓度确定短期转化/溶解试验终点;通过测定1mg/L单一 试验载荷的28天转化/溶解试验后的金属离子浓度确定长期转化/溶解试验终点。如果预期溶解金属 物质不会大量释放,试验载荷可只选用100mg/L。要使用不会导致颗粒物磨损的搅拌方法进行测试。 3.3.2pH值对转化/溶解有显著影响,因此筛选试验和完全试验都应在可获得最大金属离子浓度的

3.3.1将块状和/或粉状试验物质,以1mg/L、10mg/L和100mg/L三种不同试验载荷加入到水中, 通过测定7天转化/溶解试验后的金属离子浓度确定短期转化/溶解试验终点;通过测定1mg/L单一 试验载荷的28天转化/溶解试验后的金属离子浓度确定长期转化/溶解试验终点。如果预期溶解金属 物质不会大量释放,试验载荷可只选用100mg/L。要使用不会导致颗粒物磨损的搅拌方法进行测试。 3.3.2pH值对转化/溶解有显著影响,因此筛选试验和完全试验都应在可获得最大金属离子浓度的

GB/T 36700.8—2018

pH值条件下进行。根据在自然环境中经常出现的酸碱条件,除28天完全试验外,pH值应控制在6~ 8.5。在进行28天完全试验时,pH值应控制在5.5~8.5,以考虑酸性水体产生的长期影响。 3.3.3颗粒状试验物质的表面积大小对转化/溶解速率和程度都会产生显著影响,应使用从市售最小 典型粒径的粉剂进行试验。进行块状物质试验时,则应采用在正常条件下具有代表性的粒径尺寸。在 没有相关信息时,默认粒径直径为1mm。对于块状金属,只有经过充分论证,才可超过这一默认尺寸。 此外,还应确定比表面积,以便对类似样品进行描述和比较,

转化/溶解试验应使用市售物质。为正确解释结果,下列试验物质的信息十分重要: a)物质名称、化学分子式和市售用途; b)物理/化学制备方法; c)试验所用物质批次标识; d)化学特性:纯度(%)和单位杂质含量(%); e) 密度(g/cm)或相对密度; f)测量的比表面积(m²/g); g)存放期,有效期; h)已知的溶解度数据和溶解产物; i)危险标识和安全搬运方法; i)安全数据单或类似文件

5.2硝酸:痕量金属级。

试验介质化学成分推荐

GB/T36700.8—2018

5.4缓冲溶液。表1给出了不同pH值缓冲体系的化学成分推荐值,以及试验容器中的CO2浓度值, 可根据试验条件要求选择合适的缓冲体系。pH值为8的缓冲体系可通过水与空气的自然平衡建立。 如果所使用的缓冲液对产物形成和转化率影响很小,其他等效缓冲体系也可以使用。

采用的测定方法检测限应低于相应的慢性毒性值,应记录出以下条件: a)分析方法的检测限和定量限; 线性范围; c) 包括转化介质在内的对照试验(可在试验过程中进行); d) 转化介质对溶解金属离子的基体效应; e) 转化试验完成后的物料平衡(%); f) 分析方法的复现性; g)金属离子在过滤器上的吸附特性(如果 离子与固态进行分离)

7.2适当的溶解介质pH值的确定

如缺乏可供使用的文献数据,则应进行初步筛选试验,以确保试验是在可使转化/溶解率最大化 PH值条件下进行的。

7.3转化数据的复现性保证

7.3.1使用3个平行试验容器进行再现性试验,每次采样时从每个试验容器采集2个平行样本。当粒 径(如37μm~44μm)和总表面积变化不大的试验物质的浓度恒定时,每个试验容器得到的数据差异 应小于10%,不同试验容器之间的差异应小于20%。 7.3.2通过改变平行试验容器数量和/或平行样本数量或进一步筛选颗粒,可以提高试验的可再现性。 初步试验也可对试验物质转化率进行初步评估,并以此来确定采样频率。 7.3.3在制备转化/溶解介质时,应先搅拌约0.5h,使水介质与缓冲气体达到平衡状态,从而将介质的 pH值调整到理想范围内(空气缓冲或CO2缓冲)。在加入物质之前,至少应从试验介质中采集5个样 本(10mL~15mL),并测定金属离子浓度,作为空白参比值。至少使用5个试验容器,内装金属或金属 化合物(比如1L水介质中包含100mg固体物质),在20℃~23℃(士1.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搅 拌。24h后,用注射器从每个试验容器内采集5个样本。利用过滤器将固体与溶液分离,再用一两滴 硝酸将溶液进行酸化处理,使得pH值=1,再测定溶解态金属的总浓度。 7.3.4分别计算每个试验容器和不同试验容器的溶解态金属浓度平均值和差异系数。 7.3.5为了确保转化数据的可复现性,建议新实验室使用训练器材;使用一种有特定表面条件的金属 粉末用于质控;1个~2个实验室负责进行对照试验;必要时应检查粉末的特定表面。

7.3.4分别计算每个试验容器和不同试验容器的溶解态金属浓度平均值和差异系数。

溶解介质制备后,将介质加人到至少 容器数量取决于初步试验中确定 现性)。经过0.5h的搅拌,使水介质与气体或缓冲系统达到平衡,测定介质的pH值、温度和溶

氧浓度。在加入固体之前,从试验介质中至少采集2个10mL~15mL样本,并测量溶解金属浓度作为 参比值。 9.1.2将金属化合物投入试验容器内,试验载荷为100mg/L,然后盖上试验容器盖,并进行快速而剧 烈的搅拌。经过24h搅拌后,在每个试验容器内进行pH值、温度和溶解氧浓度测量,并用注射器从每 个试验容器内采集2个~3个溶液样本。然后按8.5叙述的方法进行过滤,再用1%硝酸进行酸化处 理,并分析溶液中的溶解态金属的总浓度

9.2.1重复9.1.1所述步骤。

9.2.2对于7天试验,按7.3的要求确定试验容器数量,将试验物质分别按1mg/L、10mg/L和 100mg/L的试验载荷,加人到装有水介质的试验容器内。然后将试验容器密封,并按7.3.3叙述的方法 进行搅拌。如需进行28天试验,并且7天和28天试验都选择了相同的pH值,负荷量为1mg/L的试 验可延续到28天。然而,由于7天试验只在pH值大于或等于6的条件下进行,因此,需要另外进行 28天试验,以覆盖5.5~6的pH值范围。同时应进行空白对照试验。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比如2h、 5h、1天、4天和7天),测量每个试验容器内的温度、pH值和溶解氧浓度,并用注射器从每个试验容器 内至少采集两个样本(10mL~15mL)。按8.5叙述的方法进行过滤后再对溶液进行酸化处理并测定。 在第一个24关过后,加入与采集样本等体积的新介质,以补足落液体积。在随后采样后重复上述步骤。 最大样本提取总体积,不应超过原始试验溶液体积的20%。当连续3次测定的溶解态金属总浓度数据 差异不超过15%时,即可停止试验。10mg/L和100mg/L试验载荷的最长试验时间为7天(短期试 验),1mg/L试验载荷的最长试验时间为28天(长期试验)。

计算24h溶解态金属平均浓度(在置信区间内)。

10.2完全试验确定转化/溶解程度

将不同的短期(7天)试验中测定的溶解态金属浓度值CH/T 9012-2011(标准下载,按时间坐标绘制成曲线,即可确定转化/溶 解动力。下列动力学可用于描述转化/溶解曲线: a)线性关系见式(1):

Ct t时间的溶解态金属总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C。 时间t=0时的初始溶解态金属总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K 线性速率常数,单位为毫克每升天[mg/(L·d)]; 一时间,单位为天(d)。 一阶模刑回式(2)

t时间的溶解态金属总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表观平衡时的极限溶解态金属浓度(常数),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CJ∕T 82-2015 机械搅拌澄清池刮泥机时面的浴 表观平衡时的极限溶解态金属浓度(常数),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GB/T36700.8—2018

将试验载荷为1mg/L的28天试验中测定的溶解态金属浓度值,用10.1和10.2.1所述方法按时间 坐标绘成曲线,确定转化/溶解动力学数值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