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2878-2023高等级公路近零碳服务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pdf

DB15T 2878-2023高等级公路近零碳服务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4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139905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5T 2878-2023高等级公路近零碳服务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pdf简介:

"DB15T 2878-2023 高等级公路近零碳服务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是中国地方标准,具体来说,它是一部关于高等级公路服务区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如何实现近零碳排放的技术规范。近零碳,意味着通过各种措施,服务区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大降低,接近于零或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该规程详细规定了在设计阶段,应考虑使用低碳材料,优化建筑设计以提升能源效率,如采用绿色建筑理念,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施工阶段,强调了节能减排的施工方法,如绿色施工技术,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以及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

此外,规程还关注了服务区运营阶段的碳管理,包括餐饮、停车、服务设施等方面,如何通过优化运营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总的来说,DB15T 2878-2023 是为了推动高等级公路服务区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以符合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DB15T 2878-2023高等级公路近零碳服务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5/T 2878—2023

[浙江]多层建筑扣件式双排脚手架计算书2019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基本规定 5.1一般规定. 5.2保温隔热系统 5.3采暖通风系统 5.4采光照明系统 5.5可再生能源利用 5.6综合加能设施 5.7污废资源化处理系统 5.8绿地碳汇 5.9零碳智慧管控系统 6.1一般规定. 6.2保温隔热系统 6.3采暖通风系统 6.4采光照明系统 6.5可再生能源利用 6.6综合加能设施 6.7污废资源化处理系统 6.8绿地碳汇 录A(资料性)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城市纬度及年日照小时数参考表.... 考文献

DB15/T 2878—2023

级公路近零碳服务区设计与施工

本文件规定了高等级公路近零碳服务区的术语、基本规定、设计与施工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和改(扩)建的高等级公路近零碳服务区项目的设计与施工。

DB15/T2878—2023

4.2应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结合环境特征进行服务区总体规划设计,宜通过被 动式设计降低服务区内建筑等能耗水平,提升主动式能源系统能效。 4.3应充分利用建筑屋顶、绿地、停车位、边坡等空间资源,合理布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宜基于 光储直柔技术建设交直流微电网。 4.4服务区应设置充电桩,充电车位数量应满足新能源车辆充电需求,既有服务区应满足单侧不少于 4个充电车位。宜根据相关发展规划需求设置换电站、加氢站等新能源车辆配套服务设施。 4.5服务区应提高电气化水平,建筑供暖不宜使用化石能源,厨房宜采用电气化厨房,日常运维车辆 及养护装备宜选用电气化设备,且宜优先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或风力发电等绿色电力。 4.6服务区建设宜选用已获得绿色材料标识或绿色产品认证的绿色材料。 4.7服务区建设宜采用集成化设计、精细化施工工艺,提高建筑装配式比例。 4.8宜采用智慧管控系统进行碳排放数据分析和能源的精细化管理、设备智能化控制、智能运维和数 字李生可视化展示。

5.1.1近零碳服务区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设计原则,降低服务区能耗需求, 提高服务区能源使用效率。 5.1.2项目前期应充分利用服务区所在区域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自然资源,综合进行可再生能 源规划设计,设置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和污废资源化处理系统。 5.1.3规划设计应优化服务区空间布局,使其有利于增加冬季日照和太阳能直接采暖。结合室外绿化 种植,阻隔冬季冷风,冬季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宜设置防风林,提高服务区冬季保温性能。 5.1.4建筑设计应采用简洁紧凑的造型、适宜的体型系数和窗墙比、屋顶较小透光面积比例。 5.1.5服务区建筑室内环境、围护结构保温性能与气密性及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等指标应满足GB/T 51350、GB55016的相关要求。

5.2.1近零碳服务区建筑应采取措施提高建筑冬季保温隔热性能及蓄热调湿能力。 5.2.2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在满足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优化服务区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保温、防潮、 气密性、断热桥等性能,保温层、防潮层、气密层应连续并包围整个外围护结构,应进行消除或削弱热 桥的专项设计。

气密性、断热桥等性能,保温层、防潮层、气密层应连续并包围整个外围护结构,应进行消除或削弱热 桥的专项设计。 5.2.3建筑外围护结构应采取隔汽构造措施,避免外围护结构内部及室内侧出现结露、发霉现象。 5.2.4建筑门窗系统应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及气密性性能,并确保门窗系统与墙体交接部位的气 密性和断热桥符合要求。 5.2.5近零碳服务区建筑主要朝向和主要出入口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并在出入口设置门斗等避风措 施,减少冬季热量损耗。

5.3.1近零碳服务区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外窗(包含透光幕墙),应设置可开启窗扇及通风换气装置。 5.3.2应优先选用高能效等级与可再生能源产品JB∕T 10295-2001 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提高系统能效,充分利用自然热源或自然冷源,多 能互补集成优化,能够根据服务区负荷灵活调节,并兼顾生活热水需求,采用的设备应具有防霜冻功能。 5.33采用的多联机空调(热泵)机组的选型及性能指标应满足GB55015的相关要求

5.3.4当采用集中新风的空调系统时,宜采用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通过热回收装置使新风和排风进 行热交换,回收排风中的能量。供暖空调系统应设置自动室温调控装置。 5.3.5应合理调节气流,室内送风口应设置在休息大厅、餐厅等主要空间,室内回风口应设置在厨房、 卫生间等辅助空间,送、回风口应保持一定间距,避免气流短路。 5.3.6室外进风口与排风口应尽量分开布置。进风口应避开污染源和散热(冷)设备,宜远离地面, 防止雨雪影响和人为破坏;排风口不应直对或紧贴建筑,防止结露结冰,并避免吹向服务区人流较大的 室外环境。进、排风口宜选用防雨型风口,应耐久性好,且能够防异物、蚊虫进入。

5.4.1近零碳服务区应充分利用自然采光,综合协调天然采光(含导光管集光器等采光设施)和人工 照明;人员活动场所的光环境应满足GB55016、GB50034相关要求。 5.4.2室内外宜优先采用通过节能认证的高效节能光源和灯具。所采用的采光设施及人工照明设施应 能够根据照明需求进行智能化节能控制。 5.4.3宜根据服务区室内外采光状况、使用要求、人流量等条件,采取分区、分级、分组及按照照度 或时段调节的节能控制措施。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区宜优先采用自然采光,在人流稀少区宜采用感应式光 源与延时照明技术。 5.4.4地下空间宜通过设置采光天窗、采光侧窗、下沉式庭院或安装屋面导光系统等措施提供自然光 源,照明功率密度应达到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且照明数量与质量应符合GB50034的规定。 5.4.5室外景观照明应设置日常、一般节日及重大节日多种控制模式。 5.4.6室外宜采用储能装置与负荷装置互联互通的直流微光照明系统。 5.4.7宜采用长余辉蓄能自发光照明系统,降低照明能耗。蓄能自发光标识的余辉亮度、余辉时间等 各项技术指标与技术性能应满足JT/T967的相关要求,

5.5.1近零碳服务区应至少采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空气能、氢能、生物质能等一种可再生能源, 尽量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以及余热和废热利用比例。 5.5.2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地方特色资源及适用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选择适宜的可再 主能源形式。应优先使用服务区范围内和附近可直接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 5.5.3太阳能系统设计应与近零碳服务区的设计同步完成,并符合以下规定: a)近零碳服务区宜采取建筑光伏一体化设计。太阳能系统的外观宜与建筑风格相协调,设计应符 合GB/T51368、JGJ/T267的有关规定; b)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安装方位角宜采用正南方向。安装角度应综合考虑当地太阳辐射照度、纬度 建筑朝向、年降雪量等条件计算确定,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城市纬度及年日照可用小时数参见附 录A; c)太阳能系统应满足结构、电气及防火安全的要求。服务区内安装太阳能系统的建(构)筑物, 应采取防止太阳能集热器或光伏电池板损坏后部件坠落伤人的安全防护措施; d)太阳能系统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使用环境和系统类型,采取适宜的防冻、防结露、防过热、 防热水渗漏、防雷、防、抗风、抗震和保证电气安全等技术措施,屋面光伏构件宜设置便于 人工融雪、清雪的通道。 .5.4风力发电系统设计应符合GB/T17646以及NY/T1137的有关规定,确保发电机组的安全和可靠 性水平。 55、缺能系统定报报面生能深代中系统设计情况、配理活定密目的所能精图、关管金材工规定

DB15/T 2878—2023

a) 储能电池类型宜根据储能效率、循环寿命、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响应时间、环境适应能力、 充放电效率、自放电率、深放电能力等技术条件进行选择; b)储能系统宜选用大容量单体储能电池,减少并联数,并采用储能电池组分组控制充放电; c)电化学储能系统性能应符合GB/T36558的有关规定。锂离子电化学储能电池管理系统应符合 GB/T34131的有关规定; d)储能系统应设置无高温、无潮湿、无振动、少灰尘、避免阳光直射且有良好通风的专用储能电 池室,储能电池室应安装防爆型照明灯; e)充电控制器宜依据型式、额定电压、额定电流、输入功率、温升、防护等级、输入输出回路数、 充放电电压、保护功能等技术条件选择低能耗节能型产品,并按环境温度、相对湿度、海拔高 度、地震烈度等使用环境条件进行校验。 5.5.6地源热泵系统在方案设计前应进行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对浅层或中深层地热能资源进行勘察并 评估地源热泵系统实施的可行性与经济性,选择确定适宜的地源热泵类型,并符合以下规定: a)地源热泵机组的设计与选用应满足GB50366、GB30721相关要求,地源热泵机组能效不应低 于GB30721规定的节能评价值; b)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应有防冻措施。在确定理管形式和技术设计的基础上T/ZZB 1088-2019 部分填充钢-混凝土组合柱.pdf,合理确定埋管深度 c)地源热泵系统监测与控制系统应对服务区室内外温度、系统地源侧与用户侧进出水温度和流 量、热泵系统耗电量、地下环境参数等数据进行监测和及时优化调整。 5.5.7空气源热泵系统应采用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机组,并符合以下规定: a)空气源热泵机组的设计与选用应满足GB/T25127.1、GB37480的相关要求; b)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有效制热量,应根据室外温湿度及结霜、除霜工况对制热性能进行修正; c)空气源热泵系统设计应有防冻、除霜、防积雪措施; d) )室外温度低于空气源热泵平衡点温度的时候,应设置辅助热源,宜采用电辅助加热产品,并设 置手动开闭电辅助加热系统,且在明显位置安装有显示电辅助加热系统工作状态的装置。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