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014-2018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技术规程(试行).pdf

T/CAGHP-014-2018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技术规程(试行).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CAGHP-014-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 M
标准类别:工业标准
资源ID:76574
免费资源

T/CAGHP-014-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AGHP-014-2018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技术规程(试行).pdf简介:

"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技术规程(T/CAGHP-014-2018)",这是一个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灾害防治技术专业委员会(China Association of Coal Industry, Hazard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Technical Committee, 简称CAGHP)发布的技术标准。这个规程主要是针对地质灾害,特别是地面变形监测的,它是一个试行标准,即在实践中进行试验并可能根据反馈进行修订。

该规程详细规定了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的各个环节,包括监测站点的布设、监测仪器的选择与使用、数据采集与处理、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解释,以及监测的定期维护和质量控制等。它旨在确保地质灾害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为地质灾害的预警、预防和治理提供技术支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该规程可能根据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更新和修订,使用者在实施时应参考最新的版本。

T/CAGHP-014-2018地质灾害地表变形监测技术规程(试行).pdf部分内容预览:

T/CAGHP0142018

8.3.1平面监测网一般由基准线、三角形、大地四边形及中点多边形等基本图形构成,根据测区情 况布设成基准线、三角网、测边网、边角网或GNSS控制网。 8.3.2平面控制网可采用三角测量、导线测量、GNSS测量及电磁波测边网等方法测量。 8.3.3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导线网或GNSS网的最弱边边长中误差,不应大于所选级别的观 测点坐标中误差。 b)工作基点相对于邻近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相应级别观测点点位中误差。 c 用基准线法测定偏差值的中误差,不应大于所选级别的观测点坐标中误差。 8.3.4 平面控制测量网技术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GNSS网应符合表24的规定。 6) 各级测角、测边控制网宜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网,其三角形内角不宜小于30°或大于 150°;当受地形或其他条件限制时,个别角可放宽,但不宜小于25°或大于155°。宜优先使 用边角网,在边角网中应以测边为主,加测部分角度,并合理配置测角和测边的精度。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5的规定

表24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

注1: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中未计及基线边长误差影呼 注2:有下列情况之一时DB∕T 29-198-2016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施工技术管理规程,不宜按本规定,应另行设计: (1)最弱边边长中误差不同于表列规定时: (2)实际平均边长与表列数值相差大时; (3)采用边角组合网时。

表25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注1:C、C²为导线类别系数。对附合导线,C,=C.=1;对独立单 合点与结点或结点间的导线长度,取Cj≤0.47、Cz=1。 注2: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宜按本规定,应另行设计: (1)导线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同于表列规定时; (2)实际导线的平均边长和总长与表列数值相差大时

C为导线类别系数。对附合导线,C,=C=1;对独立单一导线,C=1.2,C=2;对导线网,导线总长系指 结点或结点间的导线长度,取C≤0.47、Cz=1。

注1:C;、C2为导线类别系数。对附合导线,C, 合点与结点或结点间的导线长度,取C≤0.47、Cz=1。 注2: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宜按本规定,应另行设计: (1)导线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同于表列规定时; (2)实际显线的平均边长和总长与表列激值相差大时

T/CAGHP 0142018

8.4.1高程控制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结点网或附合高程路线。 8.4.2高程控制测量可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液体静力水准测量和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 8.4.3高程控制测量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对于监测级别为三级且不便使用水准测量时,可 使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

表26高程控制点精度要求

9.1.1水平位移观测应根据地质灾害规模、特征等因素和监测要求做好水平位移观测方案的设计。 9.1.2水平位移观测可根据现场地质灾害体类型、规模、变形特征、作业条件和经济因素选用视准 线法、小角度法、测角交会法或方向差交会法、极坐标法、电磁波测距导线法和GNSS法等。 9.1.3水平位移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应根据地质灾害监测级别、地质灾害规模、性质及变形速 率的大小确定。 9.1.4水平位移观测应根据本标准的相关规定及时提交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

9.2水平位移观测点埋设

9.2.1水平位移观测的标志应根据不同地质灾害体的特点进行设计。标志应牢固、适用、美观,便 于保护。 9.2.2水平位移观测点一般应设置有强制对中装置,特殊情况下可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 9.2.3土体上的地表水平位移观测点可埋设预制混凝土标石。根据观测精度要求,顶部的标志可 采用具有强制对中装置的活动标志或嵌人加工成半球状的钢筋标志,点位标志、标石形式可参照附 录C。标石埋深不宜小于1m,在冻土地区应埋至当地冻土线以下0.5m。标石顶部应露出地面 20cm~30cm。 9.2.4岩体上的地表水平位移观测点可采用砂浆现场浇固的钢筋标志。凿孔深度不宜小于10cm。 标志埋好后,其顶部应露出岩体面5mm。 9.2.5必要的临时性或过渡性观测点以及观测周期短、次数少的地质灾害地表水平位移观测点,可 埋设硬质大木桩,但顶部应安置照准标志,底部应埋至当地冻土线以下

9.3水平位移观测点精度

T/CAGHP0142018

9.4.6对于观测内容较多的大测区或观测点远离稳定地区的测区,宜采用测角、测边、边角及 GNSS与基准线相结合的综合监测方法。 9.4.7每期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的水平位移、水平位移差以及本周期 平均水平位移量、水平位移速率和累计水平位移量。 9.4.8地质灾害地表水平位移应提交下列图表: a)工程平面位置图及基准点布置图

10.1.1竖向位移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液体静力水准、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导线和 量等方法。 10.1.2竖向位移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应根据地质灾害监测级别、地质灾害规模、性质及变形速 率的大小确定, 10.1.3竖向位移观测应根据本标准的相关规定及时提交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

10.2竖向位移观测点埋设

10.2.1竖向位移观测的标志应根据不同地质灾害体的特点进行设计。标志应牢固、适用、美观,便 于保护。 10.2.2竖向位移观测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 10.2.3竖向位移观测点标志可采用浅埋标和深埋标。浅埋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或用直径25cm 的水泥管现场浇灌,埋深宜为1m~2m,并使标石底部埋在冰冻线以下,点位标志、标石形式可参照 附录D。深埋标可采用内管外加保护管的标石形式,标石顶部须埋入地面下20cm~30cm,并砌筑 带盖的奢井加以保护。 10.2.4当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竖向位移观测时,观测标志的形式及埋设,应根据采用的静力 水准仪的型号、结构、读数形式以及现场调解确定。标志的规格尺寸设计,应符合仪器安置的要求。 10.2.5竖向位移观测点标志和埋设,应根据观测要求确定,可采用浅埋标志。

10.3竖向位移观测点精度

类别、登同位移变形速率及相对间性中沃左标目 确定,可按表28的规定确定

表28地质灾害竖向位移观测点精度

T/CAGHP0142018

DBJ 50∕T-261-2017 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应用技术规程10.4竖向位移观测技术要求

10.4.1竖向位移监测仪器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a)一级、二级监测项目宜使用不低于DS1型水准仪和铟钢水准标尺、铟钢条码尺。水准仪 角小于士15。 b 三级监测项目可使用不低于DS3型水准仪和红、黑双面木标尺,或采用全站仪三角高程测 量方法,水准仪i角小于士20"。 对精度要求不高的大面积竖向位移观测,可使用经过大地水准面精化后的GNSS拟合高程 测量,也可直接采用GNSS大地高程。 10.4.2 地质灾害地表竖向位移观测的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对地质灾害监测等级为一级的地表竖向位移观测,应按本标准第7.3节的规定执行。 b) 对二级、三级沉降观测,允许使用间视法进行观测,但视线长度不得大于相应等级规定的 长度。 ) 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起重机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 d) 每次观测应记载天气、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灾害体及危害对象裂缝等各种影响竖向位移变 化和异常的情况。 0.4.3 每期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的竖向位移、竖向位移差以及本周期 平均竖向位移量、竖向位移速率和累计竖向位移量。 0.4.4 地质灾害地表竖向位移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 a) 工程平面位置图及基准点布置图。 b) 竖向位移观测点位布置图。 ) 竖向位移观测成果表。 d 时间一竖向位移曲线图。 业质

11.1.1裂缝变形观测应测量地表及危害对象裂缝的收敛和位错,位错应包括裂缝垂直位错变形和 水平位错变形。 11.1.2裂缝变形观测可采用简易观测或专业观测的方法。当监测级别为二级或三级时可采用简 易观测方法,监测级别为一级时应采用专业观测方法。 11.1.3裂缝变形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应根据地质灾害监测级别、地质灾害规模、性质及变形 量、变形速率的大小确定 11.1.4裂缝变形观测应根据本标准的相关规定及时提交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

11.2裂缝变形观测点埋设

2.1裂缝变形观测点宜布设在具有代表性的最大裂缝处及可能的破裂面部位。对于长度 的裂缝不应少于2组观测标志,其中一组应在裂缝的最宽处,另一组应在裂缝的末端。每组应 两个对应的标志,分别设在裂缝的两侧。

11.2.2监测标志宜在裂缝两侧理设固定棱镜、专用反光片或刻十学丝的金属标志,当人工无法接 近或比较危险的裂缝位置,可采用记录裂缝两侧固定特征点作为监测标志。 11.2.3根据裂缝两侧地面岩土性质不同制作稳固的监测标志。基岩可采用刻画平行线标志或粘 贴玻璃片、砂浆片、金属片、石膏饼等标志;土层可采用埋设木桩、混凝土桩或钢筋等标志,标志离裂 缝边缘不宜小于30cm,标志埋人地面深度不宜小于50cm,并用水泥砂浆或混凝土加固桩脚部位。 11.2.4监测标志应稳固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刻线或固定接触点。基岩可用砂浆、环氧树 脂等建筑粘合剂粘贴的玻璃片、金属片或钻孔植人金属钩(环)等标志;土层可采用埋设混凝土桩或 金属杆等标志,埋设方法应符合本标准11.2.2条的规定。 11.2.5传感器和监测标志的安装应固定可靠,岩质地面可采用钻孔膨胀螺钉固定、土质地面可采 用理设混凝土桩(墩)辅助固定。 11.2.6位错监测标志宜根据裂缝的宽度、地形条件、地质特征等条件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监测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或中心;量测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垂直和水平位移 两个变量的准确性。 b)监测标志安装应稳固,记录或刻画裂缝一侧标志在另一侧标志上投影或相对位置的初始值

1.2.6位错监测标志宜根据裂缝的宽度、地形条件、地质特征等条件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监测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或中心;量测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垂直和水平位移 两个变量的准确性。 b) 监测标志安装应稳固,记录或刻画裂缝一侧标志在另一侧标志上投影或相对位置的初始值 或投影点

11.3裂缝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1.3.1裂缝收敛简易观测精度误差不宜低于2mm或监测周期内平均变化值的1/ 应对钢尺、皮尺等测量工具进行标定或校准QGDW 11372.34-2015 国家电网公司技能人员岗位能力培训规范 第34部分:农网营销服务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