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 10218-2019 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完整清晰扫描版).pdf

TB 10218-2019 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完整清晰扫描版).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B 10218-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3.5 M
标准类别:铁路标准
资源ID:70178
免费资源

TB 10218-2019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B 10218-2019 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完整清晰扫描版).pdf简介:

"TB 10218-2019 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是中国铁道行业标准,全称为《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该规程是针对铁路工程中基桩的检测技术制定的一份规范性文件。它详细规定了铁路建设工程中,从桩的施工到检测的全过程中的技术要求、方法、步骤、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等。

TB 10218-2019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知识:包括桩基础的分类、基本原理、施工方法和检测的重要性等。 2. 桩的施工质量控制:对桩的成孔、混凝土浇筑、沉桩等环节的质量控制进行了规定。 3. 桩的检测方法:包括静载试验、动载试验、低应变法、超声波检测、冲击回弹法等多种检测方法的适用条件、操作步骤和结果分析。 4. 数据处理与评价:规定了检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和桩体性能的评价标准。 5. 安全与环保:强调了检测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和环保要求。

该规程的发布旨在保证铁路工程中基桩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提高工程的耐久性和可靠性。它适用于中国境内的铁路建设工程,对铁路工程的基桩检测具有指导作用。

TB 10218-2019 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完整清晰扫描版).pdf部分内容预览:

2对不能承受锤击的桩头应做加固处理,混凝王桩桩头加固 可参照本规程附录A执行:预应力管桩宜选择桩顶有端头板的桩 作为试验桩。

1加速度传感器和应变传感器应分别中心对称安装在桩项 下两侧表面处,传感器与桩顶的距离不宜小于2.0倍的桩径(宽), 对于大直径桩,距离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1.0倍的桩径(宽)。 传感器安装面应平整,所在截面的材质和尺寸与桩身相同。 2加速度传感器与应变传感器的中心应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同侧传感器间水平距离不宜大于100mm,传感器中轴线应与桩轴 线平行。 3传感器应紧贴身表面,锤击时不得松动。安装应变传感 器时,应对传感器初始变形量进行监测,初始变形量应在仪器规定 的范围内。 4锤头测力只适用整体锤自由落体,测力的加速度传感器 应为冲击型加速度传感器,且信号必须正常归零。传感器必须安 装在整体锤的形心部位。 5桩头顶部应设置桩垫,垫宜采用10mm~30mm厚的干 木板或干胶合板等匀质材料,必要时可用细砂找平。对手大直径 昆凝士灌注桩,桩头处理宜采用接桩方式。

6.3.3检测仪器参数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于1024点。 2传感器的设定值应按计量校准结果设定。心 3测点处的桩截面尺寸应按实际测量确定《生活垃圾转运站评价标准 CJJ/T156-2010》,波速质量密度 和弹性模量应按实际情况设定。 4测点以下桩长和截面积可采用设计文件或施工记录提供 的数据作为设定值。

5桩身材料质量密度的取值:混凝土预制桩2450kg/m~ 2500kg/m,管桩2550kg/m~2600kg/m,混凝土灌注桩 2350kg/m²~2400kg/m。 6发身波速可结合本地区经验或按同场地同类型已检桩的 平均波速初步设定.现场检测完成后应按本规程第6.4.1条第2款 调整。

.3.4现场检测应符合下列规

1检测前应检查传感器,连接电缆及接插件,确认测试系统 处于正常状态,并按本规程第6.3.3条的规定设定参数。他 2每根受检桩记录的有效锤击信号应根据桩顶最大动位移 最大速度、桩身最大压应力、锤击能量、贯人度、信号质量,以及缺 陷程度及其发展情况等综合确定,不宜采用桩土系统反复扰动、承 载力下降后的记录信号。 A 3重锤和锤架安装应保证锤的重心与桩顶对中,锤架中轴线 竖直。自由落锤时,宜重锤低击,最大锤击落距不应大于2.5m。 一4检测时应及时检查采集数据的质量实测力与速度曲线峰 值比例失调时应分析原因,必要时重新测试:两侧力信号幅值相 差1倍时.应调整锤击设备重新测试:测试波形系乱或四通道信号 不全时,应分析原因后重新测试:身有明显缺陷或缺陷程度加剧 时,应停止检测。 饼

1检测承载力时宜选取锤击能量较天击次的锤击信号。 2桩身波速可根据下行波波形起升沿的起点到上行波波形 下降沿的起点之间的时差与已知桩长值确定(图6.4.1):底反 射信号不明显时,可结合桩长、混凝王波速的合理取值范围以及邻 近桩的桩身波速值确定

图6.4.1桩身波速的确定

3当测点处原设定波速随调整后的桩身平均波速改变时,相 应的桩身材料弹性模量应按式(6.3.3)重新计算,并对原实测力 值进行校正。 4力和速度信号第一峰起始比例失调时,应分析原因,不应 进行比例调整。 6.4.2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高应变锤击信号不应作为承载力分 析计算的依据: 1传感器安装处混凝土开裂或出现严重塑性变形使力曲线 最终未归零。 2锤击偏心导致两侧力信号幅值相差超过1倍。

4四通道测试数据不全。

4四通道测试数据不全。

1实测曲线特征反映出的桩承载性状。 2观察桩身缺陷程度和位置,连续锤击时缺陷的扩天 闭合情况。

2曲线拟合时间段长度在t,+2L/c时刻后延续时间不应小 于20ms(柴油锤信号为30ms)。 3拟合分析选用的拟合参数应在岩土工程的合理范围内。 4各计算单元所选用的土的最大弹性位移值不应超过相应 桩单元的最大计算位移值。 5拟合完成时,土阻力响应区段的计算曲线应与实测曲线吻 合,其他区段的曲线应基本吻合。 6贯入度的计算值应与实测值接近 6.4.7出现下列情况时,宜采用静载法进一步验证: 1桩身存在严重缺陷。 2单击贯入度大,桩底同向反射强烈且反射峰较宽,侧阻和 端阻的上行阻力波明显与地质条件不符。 3桩身缺陷对水平承载力有影响。 4由于桩侧土和桩端土扰动的影响,预制桩在多次锤击下承 载力下降。

6.4.8桩身完整性可采用下列方

1采用实测曲线拟合法判定时,拟合时所选用的桩主参数应 符合本规程第6.4.6条第1款和第3款的规定:根据桩的成桩工 艺,拟合时可采用桩身阻抗拟合模型、桩身裂隙模型(包括混凝土 预制桩的接桩缝隙)和桩端缝隙模型拟合。 2桩顶下第一个缺陷可用β法并参照表6.4.8判定。桩身 完整性系数β和身缺陷位置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6.4.81) (6.4.82)

式中β——桩身完整性系数; t—缺陷反射峰对应的时刻(ms); x—桩身缺陷至传感器安装点的距离(m):

R一缺陷以上部位土阻力的估计值,等于缺陷反射起始点 的锤击力与速度乘以桩身截面力学阻抗之差值,取值 方法见图6.4.8。

△R一一缺陷以上部位土阻力的估计值,等于缺陷反射起始点

表6.4.8桩身完整性判定

图6.4.8桩身完整性系数计算

7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7.1.1本方法适用于检测单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

7.1.2试验方法分为慢速和快速维持荷载法。为设计提供依据 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当有成熟的地 区经验时,工程桩验收检测可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 7.1.3埋设有相应的测试元件时,本方法也可用于桩身应力、桩 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测试。

7.2.1试验加载装置一般使用一台或多台油压于斤顶并联同步 加载,采用两台及以上于斤项加载时,要求干斤顶型号、规格相同, 且合力中心与桩轴线重合。 7.2.2静载试验加载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条件选择,主要有锚桩 潢梁反力装置、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和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三种 模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载反力装置宜按预估最大荷载量的1.2倍设计,在最大 试验荷载作用下,加载反力装置的全部构件不应产生过大的变形 应有足够的安全储备。 2工程作锚桩时,锚桩数量不宜少于4根,且应对锚桩上 拔量进行监测。 3锚桩抗拔力、钢筋与焊缝的抗拉强度应满足抗拔承载力 要求。 4压重宜在检测前一次加足,并均匀稳固地放置于平台上, .30·

且压重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容许承载力的1.5倍。

7.2.3荷载测量可用放置在干斤顶上的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或 采用并联于干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根据干 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传感器的测量误差不应大于1%,压力表 精度应优于或等于0.4级。试验用压力表、油泵油管在最大加载 时的压力不应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80%

7.2.4沉降测量宜采用位移计或天量程百分表CJ∕T 261-2015 给水排水用蝶阀,并应符合下列

1测量误差不天于0.1%FS,分辨率优于或等于0.01mm。 2直径或桩宽大于500mm的桩,应在其两个方向对称安置 4个位移计(百分表):直径或桩宽小于等于500mm的桩,可对称 安置2个位移计(百分表)。 3沉降测定平面宜设置在项200mm以下的位置.测点应 固定于桩身。 4基准梁应具有一定的刚度,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 另一端应简支于基准桩上。 5固定和支撑位移计(百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应避免气 温、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7.2.5试验桩、锚桩(或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 距离应符合表7.2.5的规定。试验或锚桩为扩底桩或多支盘桩 时,试验桩与锚桩的中心距离不应小于2倍的扩大端直径。软王 场地压重平台堆载重量较大时,宜增加支墩边与基准桩中心和试 验中心之间的距离并在试验过程中观测基准桩的竖向位移

表7.2.5试验桩、锚桩(或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

7.3.1工程桩验收检测时,最大有效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 单桩容许承载力的2.0倍: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破 坏:设计有规定时,按设计规定执行,

7.3.2试桩应符合下列规定

1试验桩宜结合设计施工等因素合理选择。为设计提供依 据的工艺性试验桩,其成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应与工程桩一致。 2试验桩桩顶部宜高出试坑底面100mm,试坑底面宜与桩 承台底标高一致,混凝土桩桩头加固可参照本规程附录A执行。 3试桩前后宜对试验桩进行身完整性检测。 4灌注桩或有接头的混凝土预制桩作为锚桩时,试桩前后应 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

1加载应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宜为最大 加载量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其中第一级可取分级荷载的 2倍。 2卸载应分级进行《网络电视工程技术规范 GB/T 51252-2017》,每级卸载量取加载时分级荷载的2倍 逐级等量卸载。 3加、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

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应超过分级荷载的10%

7.3.4慢速和快速维持荷载法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