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799-2019 水电水利工程过水围堰施工技术规范.pdf

DL/T 5799-2019 水电水利工程过水围堰施工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8.1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66103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L/T 5799-2019 水电水利工程过水围堰施工技术规范.pdf简介:

"DL/T 5799-2019 水电水利工程过水围堰施工技术规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现为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一份工程建设行业标准。这份规范主要针对水电水利工程中过水围堰的施工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指导。

过水围堰,通常在水电工程中用于保护施工区域,防止水流对工程造成影响,同时允许一定程度的水流通过,以满足工程的灌溉、泄洪等功能。这份规范详细规定了过水围堰的设计原则、施工工艺、材料选择、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等方面的要求,旨在确保围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防止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以及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它涵盖了围堰的基础处理、堰体结构设计、施工技术、监测与维护等多个环节,适用于水电工程中各种类型的过水围堰施工,包括混凝土结构、土石结构等。它对于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DL/T 5799-2019 水电水利工程过水围堰施工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DL/T57992019

一上游坡;2一堰顶平台;3一堰顶坡面;4一消能平台 5一下游坡:6一排水棱体:7一覆盖层:8一防渗墙

07J901-1 实验室建筑设备(一)[综合项目]a玻面平合面流式王石过水围堰

1一上游坡;2一堰顶平台;3一堰身坡面;4一下游护脚; 5一覆盖层:6一黏土斜墙:7一防渗体

b)顺坡护底底流式土石过水围堰

.7.2土石过水围堰采用坡面平台面流式时,堰顶平台至下游 能平台间的堰身坡面坡比宜为1:5~1:6,条件受限时可适当放陡

能平台间的堰身坡面坡比宜为1:5~1:6,条件受限时可

DL/T57992019

但不宜陡于1:3.5,特殊情况下坡比不应小于1:2.0;消能平台宽度 宜为10m~20m,特殊情况下不宜小于8m;下游坡坡比宜为 1:1.5~1:2.0。上游围堰的消能平台高程不宜低于下游围堰的堰顶 高程,也不宜高于下游围堰堰顶高程3m以上。 3.7.3土石过水围堰采用顺坡护底底流式时,堰至下游护底间 的堰身坡面坡比宜为1:3~1:5,条件受限时可适当放陡,但不宜 陡于1:2.0:下游护底长度宜根据水力学条件和覆盖层厚度确定 不宜小于20m。

的堰身坡面坡比宜为1:3~1:5,条件受限时可适当放陡, 陡于1:2.0;下游护底长度宜根据水力学条件和覆盖层厚度 不宜小于20 m。

3.7.4 ±石过水围堰采用

台间的堰身坡面坡比宜为1:3~1:5。镇墩应建在基岩上,宜采 重力式挑流墩型式,借助挑流鼻坎形成挑流消能。挑流鼻坎应 于下游最高水位。

3.7.5在过水围堰上游坡距堰顶平台10m范围内,应采取

3.7.8土石过水围堰过流防护应综合分析溢流堰型、消能方式, 以及堰顶过流时的单宽流量和流速,并考虑流速分布、流态和 动压力等水力学指标后确定。

3.7.9土石过水围堰堰头宜选混凝士刚形体,实用堰堰头厚

不宜小于2.0m,宽顶堰堰头厚度不宜小于0.8m。堰头底部宜采 用干砌石设置过渡层,且沿堰轴方向设置沉陷缝、温度缝,间距 宜为10m~15m。堰头与下游溢流面板的连接应设缝分开,以免 互相影响。

3.7.10土石过水围堰堰顶平台应抵御水流由缓流转

DL/T57992019

可设混凝土齿槽以增加堰头抗滑稳定。堰顶平台稳定计算按重力 式围堰计算,基面拉应力应小于0.1MPa。 当单宽流量小于等于20m/(s·m)时,堰顶平台采用混凝 土时厚度不宜小于35cm,也可采用钢网石笼平铺,平铺厚度不 宜小于80cm;当单宽流量大于20m²/(s·m)时,堰顶平台应 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其厚度不宜小于50cm。 3.7.11土石过水围堰堰身坡面溢流面板可采用现浇混凝土、模袋 混凝土、预制混凝土块(楔形、方形)、大块石、钢网石笼等护面 型式。 当单宽流量小于等于40m/(s·m)时,流速小于等于5m/s 的溢流面可采用粒径0.5m~0.8m的大块石平铺保护,平铺厚度 不宜小于80cm;流速5m/s~7m/s的溢流面可采用质量为3t~5t 的特大块石或钢网石笼进行保护;流速7m/s~10m/s的溢流面采 用预制混凝土块保护。 当单宽流量大于40m²/(s·m)或流速大于10m/s时,应分 析过流水力条件,利用导流水力学模型试验成果,采用混凝土或 钢筋混凝土进行保护,其厚度不宜小于60cm,且应在与消能平 台或堰体坡脚处适当加厚。混凝土面板防护时应设置反滤垫层, 溢流面板上应设置排水孔,排水孔间距2m~3m,孔径5cm~ 10cm。 3.7.12土石过水围堰堰身坡面护坡采用块体防护时,其自重应能 满足水流作用下的稳定要求。堰身坡面护坡采用楔形或矩形混 凝土预制板、大块石、钢网石笼等材料时的厚度可按附录A进行 计算。 2

3.7.13土石过水围堰堰身坡面护坡采用现浇混凝土面

混凝土面板厚度宜为0.5m~1.0m。按面板厚度的8倍~10倍间 距进行分块分缝,板与板之间可采用平接或嵌接,缝间嵌入分缝 材料。面板宜配置网格钢筋,分块板之间设联系钢筋,

DL/T 5799 2019

3.7.14土石过水围堰堰身坡面采用模袋混凝土防护时,应对模袋 材料、拉结筋带、袋室大小进行选择,其防护厚度可模拟波浪从 坡顶退潮状况按本规范附录A进行计算。 3.7.15土石过水围堰采用可渗透性的护面设施时,应能隔离堰体 材料和水流的直接接触。防渗土料堰体与堰壳之间、护面块体与 堰体之间应设置反滤层,降低设施下部渗透水压力。反滤层厚度 宜为0.5m~1.5m,可分两至三层设置。反滤料应优先选用自然 级配砂砾料。

材料、拉结筋带、袋室大小进行选择,其防护厚度可模拟波浪从 坡顶退潮状况按本规范附录A进行计算。 3.7.15土石过水围堰采用可渗透性的护面设施时,应能隔离堰体 材料和水流的直接接触。防渗土料堰体与堰壳之间、护面块体与 堰体之间应设置反滤层,降低设施下部渗透水压力。反滤层厚度 宜为0.5m~1.5m,可分两至三层设置。反滤料应优先选用自然 级配砂砾料。 3.7.16土石过水围堰采用现浇混凝土护面时,溢流面板下也可设 置干砌石过渡层,以保持堰体渗透稳定。 3.7.17坡面平台面流式土石过水围堰下游坡流速仍较大时,应采 取防冲刷保护措施;可采用钢网石笼与大石相结合的护坡材料, 也可上半段平铺钢网石笼,下半段堆铺大石。 3.7.18顺坡护底溢流式土石过水围堰下游堰脚处流态紊乱,堰体 坡脚及下游河床覆盖层应予以充分保护。对流速小于5m/s的可 采用粒径为0.5m~0.8m的大块石保护;流速为5m/s~7m/s的 可采用3t~5t的特大块石或钢网石笼保护;流速大于7m/s的, 采用3t~5t特大块石串或混凝土柔性排保护。 3.7.19镇墩挑流溢流式土石过水围堰适应于较好的岩基,镇墩结 构应建在基岩上,其稳定性应满足抵挡围堰土石压力、渗流压力 及溢流水流作用等要求。镇墩挑流冲刷坑不应影响镇墩安全。必 要时可设置湿凝士护坦

3.7.18顺坡护底溢流式土石过水围堰下游堰脚处流态紊乱

坡脚及下游河床覆盖层应予以充分保护。对流速小于5m/s的 采用粒径为0.5m~0.8m的大块石保护;流速为5m/s~7m/s 可采用3t5t的特大块石或钢网石笼保护:流速大于7m/s的 采用3t~5t特大块石串或混凝土柔性排保护。

构应建在基岩上,其稳定性应满足抵挡围堰土石压力、渗流压 及溢流水流作用等要求。镇墩挑流冲刷坑不应影响镇墩安全。 要时可设置混凝士护坦。

胶凝砂砾石过水围堰堰体结

3.8.1胶凝砂砾石过水围堰应由堰体、防渗体和溢流护面设施等 组成,过流表面宜由上游坡、堰顶平台、堰身溢流坡面、消能平 台等组成,胶凝砂砾石过水围堰见图3.8.1。 3.8.2胶凝砂砾石材料强度等级宜根据材料试验并结合堰体部面 确定。堰体可不设纵、横缝。

DL/T 5799 2019

图3.8.1胶凝砂砾石过水围堰

1一上游坡;2一堰顶平台;3一堰身溢流坡面;4一消能平台;5一常态混凝土: 6一基岩面;7一垫层混凝土;8一胶凝砂砾石;9一富浆混凝土

1一上游坡;2一堰顶平台;3一堰身溢流坡面;4一消能平台;5一常态混

面:7一垫层混凝土:8一胶凝砂砾石:9

3.8.3胶凝砂砾石过水围堰上游面应采用富浆胶凝砂砾石护面做 成防渗体系,下游过流面可采用混凝土预制块作为模板,与富浆 碾压胶凝砂砾石一起形成溢流面保护。

3.9混凝土过水围堰堰体结构

DL/T 5799 2019

3.9.2重力式混凝土过水围堰下游溢流面宜采用常态混

9.2重力式混凝土过水围堰下游溢流面宜采用常态混凝土做成 流消能的台阶形溢流面。拱式混凝土过水围堰下游溢流面宜采 常态混凝土做成挑能消能台阶型溢流面,其高度应高于下游正 水位。

面流消能的台阶形溢流面。拱式混凝土过水围堰下游溢流面宜采 用常态混凝土做成挑能消能台阶型溢流面,其高度应高于下游正 常水位。 3.9.3混凝土围堰纵、横缝设置应根据堰基地形地质条件、堰体 布置、堰体断面尺寸、温度应力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横缝间 距宜为15m~25m。碾压混凝土围堰不宜设置纵缝,且少设横缝。 3.9.4重力式围堰和拱式围堰混凝土围堰堰体廊道、止水及排水 设施的设置,以及混凝土强度等级、抗渗等级、抗冻等级等指标 的选择,应分别按照《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

DL/T 5799 2019

《1000MW级水轮发电机 第2部分:试验、检验导则 GB/Z 32519.2-2016》0L5180和《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DL/T5346的有关规定确定 经分析论证也可适当简化或降低。

3.10.1应在设计洪水标准范围内的各级流量下进行水力学计算, 找出最不利的过流工况,研究改善水力条件及防冲设施的措施。 3.10.2应进行各种运行条件下的渗流量计算,研究堰体、堰基的 边坡稳定和渗透稳定,并计算堰体、堰基的渗流量。 3.10.3建在含有软弱夹层的基岩或软基上的胶凝砂砾石围堰、混 凝土过水围堰,应计算堰基渗透稳定率和渗流量。

DL/T 5799 2019

建议4级及以上的过水围堰,宜进行水工模型试验验证

3.10.4建议4级及以上的过水围堰,宜进行水工模型

3.11.1土石围堰堰坡及覆盖层地基的抗滑稳定计算宜按单一安 全系数刚体极限平衡法,按照《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DL/T 5395规定进行。堰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低于表3.11.1规定的 数值。对于高度超过50m的4级围堰DB32/T 4063-2021标准下载,应采取措施加强堰坡稳定 性。土工膜斜墙围堰还需对沿土工膜与土石的接触带进行抗滑稳 定分析。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