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440.3-2021 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体系规范 信号系统 第3部分:工程设计.pdf

DB37T 4440.3-2021 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体系规范 信号系统 第3部分:工程设计.pdf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3 M
标准类别:铁路标准
资源ID:63872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B37T 4440.3-2021 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体系规范 信号系统 第3部分:工程设计.pdf简介:

《DB37T 4440.3-2021 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体系规范 信号系统 第3部分:工程设计》是一份关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工程设计的专业标准。该标准详细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工程设计要求、技术参数、系统架构、安全控制、数据通信、接口设计等内容,旨在确保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

它涵盖了信号系统的规划设计、设备选型、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多个环节,对于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效率,保障乘客安全,实现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内容可能包括信号系统的逻辑控制、列车追踪、故障检测与恢复、保护区段管理、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等方面。

请注意,这是简要介绍,具体的规范内容可能涉及更深入的技术细节和实施要求,需要参考完整的标准文本。

DB37T 4440.3-2021 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体系规范 信号系统 第3部分:工程设计.pdf部分内容预览:

对有乘降作业的进路,应在站台出站信号机内方设置保护区段,如图13所示,JZ030303至 5区段是以出站信号机S030301为终端的列车进路的保护区段

图13保护区段计轴传感器设置示意图(站台)

6.4.7折返区计轴设置

DB37/T4440.3202

DG∕TJ 08-2203-2016 城市轨道交通信息技术标准图14保护区段计轴传感器设置示意图(区间)

6.4.7.1在站外设置折返区(顺向折返、反向折返)时,站外阻挡信号机(阻挡兼通过、反向阻挡信 号机)处保护区段内置,车头到折返区终端计轴传感器的距离L1应综合考虑保护区段长度等因素,车 尾到折返后的防护信号机距离L2应考虑折返后司机的瞭望距离,再加上车长即为此折返区的长度,如 图15所示。

图15折返区计轴传感器设置示意图

6.4.7.2当站外阻挡信号机内方有道岔,且L1长度小于保护区段长度时,应将其内方道岔区段作为保 护区段;车头车尾至两端信号机的距离均不应小于5m。 6.4.7.3互联互通线路折返区段应考虑不同编组列车的折返要求

6.4.8联锁区分界点计轴设置

5.4.8.1联锁区分界点处应设置计轴传感器,

8.2根据计轴系统的设备特性,合理设置计轴传感器。 . 单个计轴传感器向两个联锁区可同时发送信息的计轴系统,在分界点处设置一个计轴传 b 单个计轴传感器不能向两个联锁区同时发送信息的计轴系统,在分界点处应设置两个计 感器(两个联锁区各一个),且两个传感器应交叉设置

6.4.9线路尽头计轴设置

线路尽头不单独设置计轴传感器。

6.4.10互联互通线路间联络线计轴设置

互联互通线路间联络线在线路分界处应设置两个计轴传感器(各线独立设置一个),且两个传 交叉设置:一侧线路的计轴传感器故障不得影响相邻线路的正常运营。

6.5计轴区段长度设置

计轴区段最小长度应保证最短列车以最高速度通过时的正常占用检测,保证相邻连续计轴区段 占用出清顺序。

6.6互联互通信号系统线路联络线车地无线通信媒介覆盖设置

络线的无线覆盖方式宜采用漏缆或定向天线方式

触发区段的设置应按照T/CAMET04013. 2018中第10章规定的内容执

6.10地面重叠区设置

地面重叠区的设置应按照T/CAMET04013.1一2018中第12章规定的内容执行。

逻辑区段的设置应按照T/CAMET04013.1一2018中第13章规定的内客

逻辑区段的设置应按照T/CAMET04013.1一2018中第13章规定的内容

6.12临时限速区段设置

DB37/T4440.3202

互联互通信号系统线路的正线联锁表编制格式、内容、意义宜统一。联锁表编制应符合TB/T 3027一2015中界定的相关内容

表中体现的各信号设备名称应与《信号平面布置

7.3.1先编写位于正线上的始端信号机,再编写位于配线上的始端信号机。 7.3.2先编写位于上行正线的始端信号机,再编写位于下行正线上的始端信号机。 .3.3按照始端信号机的编号升序编写。 7.3.4同一始端信号机有多条进路时,先编写直向进路,再编写侧向进路;当侧向进路有多条时,宜 按先列车进路主要方向后次要方向的顺序编写。 7.3.5当既有通过进路又有折返进路时,先编写通过进路,再编写折返进路,

7.4《基本进路联锁表》编写

逐条从1开始顺序编号。

进路栏的写法为:“进路始端信号机名称”至“进路终端顺向信号机名称”。

7.4. 4 进路性质

列车进路性质分为通过进路和折返进路

7.4.5排列进路按钮

7.4.5.1顺序填写排列进路时按下的始端、终端信号机的名称。

DB37/T4440.3202

7.4.5.1顺序填写排列进路时按下的始端、终端信号机的名称。 7.4.5.2排列进路按钮栏的写法为:“始端信号机名称+A”、“终端信号机名称+A”

.4.7.1顺序(按列车运行方向)填写所排列进路内的全部道密以及有关防护道岔、带动道岔的编号 和开通位置。具体写法如下: a) 1/2表示1/2#道岔在定位; b (1/2)表示1/2#道岔在反位; C [1/2]表示1/2#道岔防护在定位; d [(1/2)]表示1/2#道岔防护在反位; e) (1/2/表示1/2#道岔带动到定位; f ((1/2))表示1/2#道岔带动到反位, 7.4.7.2当进路中有多组道岔时,用符号“,”隔开,

7. 4. 8 敌对信号

7.4.8.1填写与所排进路敌对的全部信号机名称,用符号“,”隔开。 7.4.8.2有条件敌对信号,应在尖括号内列出敌对条件对应的关键道岔,如有多组道岔时,用符号“、 隔开。

7.4.8.1填写与所排进路敌对的全部信号机名称,用符号“,”隔开。

7.4. 9 轨道区段

7.4.9.1顺序填写进路信号开放应检查的轨道区段名称,按照由进路始端至终端的顺序填写,用符号 “,”隔开。 7.4.9.2下设“降级模式”和“CBTC模式”两列,分别填写轨道区段名称。

7.4.10.1填写与该进路相侵限的区段。

7.4.10.1填写与该进路相侵限的区段。

DB37/T4440.3202

7.4.10.2有条件侵限区段,应在尖括号内列出敌对条件对应的关键道岔,如有多组道岔时,用符号 “、”隔开。 示例: <(1/2)、3>1DG表示1/2#道岔在反位且3#道岔在定位时,1DG为所排进路的侵限区段

下设“名称”、“锁闭道岔”、“开始解锁区段”三列: a)名称:信号开放需要检查所排进路的保护区段名称; b)锁闭道岔:保护区段中需要检查所排进路的道岔的编号和开通位置; C)开始解锁区段:保护区段解锁的触发区段名称

7.4.12保护区段延时解锁时间

7.4.13进路接近区段

在降级模式和CBTC模式下,该进路的接近区段,信号开放后接近区段有车占用,进路即转入 闭状态,此时若取消进路,需要延时一定时间后方可解锁进路,

7.4.14进路延时解锁时间

7.4. 15其它联锁

4.15.1降级模式:影响该信号开放的站台屏蔽门、紧急关闭、站台扣车等条件;影响该信号开 查条件;不能同时开放的背对背信号条件。 4.15.2CBTC模式:影响该信号开放的站台屏蔽门、紧急关闭、站台扣车条件;影响该信号开 查条件:不能同时开放的背对背信号条件

7.4.16自动通过进路

否具备自动通过进路功能,相应填写“是”或“

TB 10012-2019标准下载7.4. 17 引导进路

各始端信号机是否具备引导功能,相应填写“是”

7.5《自动折返进路联锁表》编写

7.5. 2 进路号码

填写组成自动折返进路的两条及其以上进路在《基本进路联锁表》中对应的进路号码,进路号码之 间用符号“、”隔开。

DB37/T4440.3—20217.5.3.1自动折返进路代码为“ZDZ”,整个联锁区的自动折返进路名称为“ZDZ”+“序号”,如ZDZ1、ZDZ2、*..*.*、ZDZn。7.5.3.2全自动折返进路代码为“QZDZ”,整个联锁区的自动折返进路名称为“QZDZ”+按照本表的<进路号码>栏中的号码大小排序。7.5.3.3先列出自动折返进路,再列出全自动折返进路。7.5.4自动折返按钮填写“ZDZnA”或者“QZDZnA”。7.5.5进路列表填写该自动折返进路所对应的进路,与《基本进路联锁表》中<进路>栏的内容对应,进路内容之间用符号“、”隔开。7.5.6进路性质填写该自动折返进路的性质,格式为“***站站前折返”或“***站站后折返”或“***站全自动折返”。7.6联锁表示例联锁表示例,详见表7~表8。表7基本进路联锁表保护区信号轨道区段延时其它联保护区段排机段解锁时进锁自间(s)进路进进列敌侵路动引延时站路进路进道对限开接通导解锁名号路性路岔信降CB区锁始降近降过进CBT时间码质CBT按名显号级TC段名闭解级区级进路C模(s)C模纽称示模模称道锁模段模路式式式式岔区式式段21

DB37/T4440.3202

GB 51287-2018 煤炭工业露天矿土地复垦工程设计标准表8自动折返进路联锁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