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院结构设计技术措施(清晰版).pdf

广东省院结构设计技术措施(清晰版).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2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60405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广东省院结构设计技术措施(清晰版).pdf简介:

广东省院结构设计技术措施(清晰版).pdf部分内容预览:

(1)基本风压:当安全等级为一级或高度超过60米的高层建筑 结构水平位移按5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计算,承载力设计时按基本风压的 1.1倍采用。 (2)结构基本周期:用动力计算所得对应方向的周期经折减后填入 重新计算;风荷载计算中要根据结构基本周期计算风振系数,应填入折 减后的结构基本周期,否则风荷载计算值偏大。宜根据风荷载作用方向 填入该方向的结构基本周期。 (3)考虑风振影响:高层结构应考虑风振效应影响,一般情况下可 不考虑横向风振效应,但横向风振效应或扭转风振明显时应作考虑。 (4)地面粗糙度:一般在大中城市的均可采用C类,其他类别的选 择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场地情况确定,大城市密集高层建筑城区可采用D 类。 (5)风作用方向:体型复杂的高层建筑应考虑风向角的影响,宜增 拍计算最不利风荷载作用方向,且根据实际情况填入相应方向的风压和 本型系数。

(1)偶然偏心: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 用时可不考虑。 (2)双向地震: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考虑:①扭转位移比μ> 1.2时;②A级高度建筑的结构扭转周期比大于0.9,B级高度建筑的结 构扭转周期比大于0.85者。当计算双向地震作用时,应与单向地震作用

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指

JC/T 2338-2015标准下载建筑设计研究院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

则表示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2)设防烈度地震下构件承载力计算时,按中震弹性计算的构件承 载力没有出现超筋的情况,则表示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按中震不屈 服计算的构件承载力没有出现超筋的情况,则表示构件处于不属服工作 状态。根据承载力验算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正截面承载力验算、受剪承 载力验算。 3)罕遇地震下构件承载力计算时,如果构件出现塑性铰或刚度退 化则表示构件已进入屈服工作阶段,否则表示构件处于不屈服工作状态。

5.5. 4 活荷信息

(1)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应选择折减;对单独裙房部分也应 按其上层数确定折减系数。 (2)活荷载不利布置:多层住宅应考虑,高层可不考虑

建筑设计研究院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放

(1)柱计算长度计算原则:此参数用于钢结构,混凝土结构一般按 无侧移。 (2)结构重要性系数:一般取1.0,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时取1.1。 (3)柱配筋计算原则:一般按单偏压计算,框架角柱及异形柱应按 双偏压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设计。

(1)土的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一般可取3MN/m; (2)回填土侧压力系数:一般可取0.5,如对回填土有要求也可减 小。

(1)对既有建筑宜按照实际检测强度进行复核计算,对非标准强度 混凝土材料宜按照线性插值输入材料强度。 (2)当建筑物高度超过150米,宜考虑竖向温差效应计算;不分缝 平面尺寸超过60米的结构,特别是核心筒设置在建筑平面两侧的双核心 简的高层结构,宜考虑水平温差效应。 (3)考虑水浮力的构件组合内力,应增加(1.0×重力恒载+1.2× 水浮力)的基本组合内力,并且梁支座弯矩不调幅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5.6.1采用不同力学的计算软件进行结构分析对比,容易发现结构 输入错误,避免由于软件功能设计上的缺陷造成的安全隐患。对于 非常规结构、或计算中出现较大异常的结构,应采用多软件分析对比。 5.6.2设计中应采取措施减轻自重,对于一般的混凝土高层建筑,其重 力荷载标准值宜控制在表5.6.2范围

表5.6.2重力荷载标准值控制范围

5.6.3应检查结构在重力荷载作用且考虑模拟施工下基本不出现侧移: 可通过结构在重力荷载下的三维变形动画判断 5.6.4多高层结构计算所得两方向的第一平动周期宜接近,弱轴方向与 强轴方向的比值不宜小于0.8。若第二周期是扭转为主的周期,则沿两 个主轴方向抗侧刚度可能相差较大。 5.6.5竖向刚度、质量变化较均匀的结构,在外力的作用下,其内力、 位移等计算结果自上而下也应均匀变化,不应有较大的突变,否则,应 检查构件截面尺寸或者输入的计算参数是否正确、合理。 5.6.6由于计算刚度比的公式不同,对于不满足刚度比要求的软弱层, 抗震规范要求地震力放大系数取1.15,高层规范要求地震力放大系数取 1.25,结构计算时应取二者的不利情况。软弱层和薄弱层不宜出现在同 一层。 5.6.7对于大底盘单塔结构,刚重比验算较难满足规范要求,原因是裙 房重量太大,可按塔楼投影范围结构进行计算,判断刚重比是否满足要 求。 5.6.8抗震规范基于“规定水平力”的计算要求主要涉及楼层位移比、 框剪结构的框架部分剪力调整和框架与剪力墙倾覆力矩比等三个宏观控 QC组合结果判断,打印计算书时

框剪结构的框架部分剪力调整和框架与剪力墙倾覆力矩比等三个宏观控 制指标,其他指标仍采用基于反应谱CQC组合结果判断,打印计算书时

建筑设计研究院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高层住宝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第六章地基基础及地下室结构设计

6.1工程地质勘察任务书及勘察报告

6.2.1建筑物基础选型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体型与功 能要求、荷载大小和分布情况、相基础情况、地区抗震烈度、建设当 地施工条件和材料供应等综合考虑,选择经济合理适用的基础型式。地 基基础设计等级须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 6.2.2基础设计时,应注意了解临近建筑物的基础状况、地下构筑物及 各项地下设施的位置、标高等,使所设计的基础在施工及建筑物使用时 不致对其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应考虑施工期间或建筑物使用阶段地下 水对基础持力层可能产生的软化或侵蚀作用。 6.2.3高层住宅基础应有一定的埋置深度,并应结合理置深度的要求设 置地下室。基础的理置深度(由室外地坪至基础底或承台底)为:一般 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可取1/15~1/18H,且不宜小于3m;岩石地基, 理深不受上述第一款的限制;桩基,可取1/20H。(H为建筑物室外地面 至主体结构檐口之高度)

建筑设计研究院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方

6.2.4埋置深度一般自室外地面算起。如地下室周围无可靠的侧限时, 应从具有侧限的标高算起。如有沉降缝,应将室外地坪以下的缝内用粗 砂填满,以保证侧限。 6.2.5当建筑功能要求不设置地下室或采用岩石地基使基础深理确有困 难时,在满足地基承载力、稳定性要求及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零应力区 面积符合规范要求时,基础理埋深可比6.2.3条的规定适当放松。 6.2.6当预计沉降差可能超过规范时,应优先采用通过设置沉降缝兼抗 震缝来解决沉降差问题。 6.2.7当高层住宅采用天然基础时,通过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的地基 承载力特征值可按实际情况进行深度修正,通过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 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应进行深度修正

建筑设计研究院高层住室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方

式中:dw为地下水位至基础底面高度DB32/T 3642-2019标准下载,计算时不应高于浮力与超载 平衡时的水位

图6.2.8天然基础示意图

图6.2.8天然基础示意图

6.2.9同一结构单元宜避免同时采用摩擦桩和端承桩,也宜避免同时采 用浅基础和桩基础。当受条件限制高层建筑的高层部分与裙楼部分采用 不同的基础型式而又不设沉降缝时,应采取措施以减少高层建筑的沉降, 同时使裙楼的沉降量不致过小,从而使两者之间的沉降差,尽量减少。 6.2.10高层与裙房之间如不设沉降缝(防震缝),则宜设置后浇带。 般设于高层与裙房交界处的裙房一侧。后浇带的浇灌时间一般应在高层 主体结构完工之后,但如有沉降观测,根据观测结果证明高层建筑之沉 降在主体结构全部完工之前已趋向稳定,也可适当提前。 6.2.11桩基础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上部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及 分布、工程地质情况、施工条件及周围环境等因素选用合适的桩型。 6.2.12桩基础布桩应使桩顶受荷均匀,上部结构的荷载重心与桩的重心 相重合,并使群桩在承受水平力和弯矩作用方向上有较大的抵抗矩 6.2.13多桩承台下的桩应尽量对称布置,其根数般不少于三根,当少 于三根时,应在垂直与单排桩方向设置连系梁加以连接,一般应使梁面 与承台面标高一致。在伸缩缝或防震缝处的双柱可共用同一承台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6.2.14剪力墙下的布桩量要考虑剪力墙两端应力集中的影响而相对增 多,而剪力墙中和轴附近的桩可按受力均衡布置。剪力墙门洞的下面不 宜布桩。 6.2.15相邻桩的桩底标高差,对于非嵌岩的端承桩不宜超过桩的中心 距,对于摩擦桩不宜超过桩长的1/10。 6.2.16地震区的摩擦桩的桩长不应小于6m,桩的最大长度除了考虑施 工工艺外,还应考虑其长径比的限制。 6.2.17桩径选择原则:对于以摩擦桩为主的桩宜采用细长桩,对于以端 承为主的桩,当单桩承载力由地基强度控制时应优先考虑扩底灌注桩, 当单桩承载力由桩身混凝士强度控制时,应选用大直径桩或提高桩身混 凝土等级。对于高层建筑,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确定还必须考虑与承 台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相互配合,两者的强度等级相差不宜超过两级,否 则必须验算承台的局部承压。 6.2.18桩基础设计,当桩身穿过较厚的未完成自重固结的人工填土时, 应适当考虑负摩擦阻力对桩承载力降低的影响。 6.2.19大直径灌注桩类型及断面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当地的施 工条件、地质情况、地下水位、场地条件以及上部结构类型、荷载大小 与性质等因素,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安全、确保工程质量。 6.2.20设计中选用人工挖孔灌注桩应慎重,设计图纸中应要求施工单位 特别注意防护措施,其中包括必须有钢筋混凝土护壁、操作人员在孔下 的通风换气条件等。工程建设地为广东省内时,尚应符合《关于限制人 工挖孔灌注桩的通知》(粤建管自[2003]49号)的要求,并配合建设单 位会同有关单位向上级主管部分提出书面申请和相关资料(含可行性报 告),经同意后方可实施。 6.2.21大直径人工挖孔灌注桩桩距较密时,应跳挖施工,待第一批桩灌 注混凝土且强度达到5MPa后,再挖扩相桩。 6.2.22大直径灌注桩的钢筋一般情况下应参照表6.2.22设置,对受荷 特别大的桩、抗拨桩及穿越液化土层的桩应根据计算及实际情况确定配 筋。

DB46/T 465-2018 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规范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表6.2.22 大直径灌注桩桩身配筋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