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G/TJ08-202-2020 钻孔灌注桩施工标准.pdf简介:
"DG/TJ08-202-2020 钻孔灌注桩施工标准" 是一份由中国地方或行业机构制定的施工标准,具体来说,它应该是"地下工程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规程"。这份标准详细规定了钻孔灌注桩(即在地下深处通过钻孔然后注入混凝土以形成桩基础的施工方法)的施工工艺、技术要求、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它旨在确保钻孔灌注桩施工的质量和效率,保障工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也是施工人员在进行此类工程时需要遵循的规范。这份标准可能适用于建筑、桥梁、隧道等地下结构的建设。
DG/TJ08-202-2020 钻孔灌注桩施工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1小于C40混凝土配制强度应比设计桩身强度提高一级; 大于等于C4O混凝土配制强度应比设计桩身强度提高两级;混凝 土配制强度等级应按照表9.3.2确定
2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不应少于正常运输和灌注时间之和的 2倍,且不应少于8h。 3胶凝材料用量不应少于360kg/m3。 4水下灌注混凝土的含砂率宜为40%~50%,并宜选用中 砂;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应小于40mm。
9.4.1单桩混凝土灌注应连续进行。 9.4.2 混凝土灌注的充盈系数不得小于1。 9.4.3 混凝土应采用导管法水下灌注上海某欧式别墅装饰及施工图,导管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导管选用应与桩径、桩长匹配,内径宜为200mm~300mm。 2内径250mm以下的导管壁厚不应小于5mm,内径300mm 的导管壁厚不应小于6mm。导管截面应规整,长度方向应平直,无
9.4.1单桩混凝土灌注应连续进行。
1导管选用应与桩径、桩长匹配,内径宜为200mm~300mm。 2内径250mm以下的导管壁厚不应小于5mm,内径300mm 的导管壁厚不应小于6mm。导管截面应规整,长度方向应平直,无 明显挠曲和局部凹陷,能保证灌注混凝土用隔水塞顺畅通过。
3导管连接应密封、牢固,施工前应试拼并进行水密性试验。4导管的第一节底管长度不应小于4m。导管标准节长度宜为2.5m~3m,并可设置各种长度的短节导管。5导管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清除管壁内外及节头处粘附的混凝土残浆。6导管应定期检查,不符合要求的,应进行整修或更换。9.4.4混凝土灌斗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用4mm~6mm钢板制作,并设置加筋肋。2灌斗下部锥体夹角不宜大于80°,与导管的连接节头应便于连接。3灌斗容量应满足混凝土初灌量的要求;采用商品混凝土连续供料能力大于初灌量时,灌斗容量可不受此限制。9.4.5混凝土灌注用隔水塞宜优先选用混凝土隔水塞。混凝土隔水塞应采用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的细石混凝土制作,外形应规则、光滑并设有橡胶垫圈(图9.4.5)。采用球胆作隔水塞时,应确保球胆在灌注过程中浮出混凝土面。1一Φ6钢筋;2一橡胶垫圈图9.4.5混凝土隔水塞外形图24
9.4.6混凝土开浇前的准备工作及初灌混凝土的灌注应符合下列规定:1导管应全部安装入孔,位置应居中。导管底部距孔底高度以能放出隔水塞和混凝土为宜,宜为300mm~500mm。2隔水塞应采用铁丝悬挂于导管内。3待初灌混凝土储备量满足混凝土初灌量后,方可截断隔水塞的系结钢丝将混凝土灌至孔底。9.4.7混凝土初灌量应能保证混凝土灌入后,导管埋人混凝土深度不小于1.0m,导管内混凝土柱和管外泥浆柱应保持平衡。混凝土初灌量按图9.4.7和式(9.4.7)计算。1一灌斗;2一导管;3一桩孔图9.4.7混凝土初灌量πd? h1k元D²h2(9.4.7)4425
9.5混凝土养护和冬期施工
孔。混凝土灌注完毕的桩孔应采用砂石或土等均匀回填至孔口。 9.5.2冬期施工期间,预拌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设计及拌制 应按冬期施工要求控制。 9.5.3冬期施工期间,桩顶标高与自然地面标高持平或接近的 桩,桩顶应采取保温措施
9.6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9.6.1混凝土施工中应进行落度检测。单桩检测次数应符合 表9.6.1的规定
9.6.2混凝土强度检验的试件应在施工现场随机抽取。同组试 件,应取自同车混凝土。 9.6.3混凝七抗压强度的检测试件数量:来自同一搅拌站的混凝 土,每灌注50m3必须至少留置1组试件;当混凝土灌注量不足 50m时,每连续灌注12h必须至少留置1组试件。对单柱单 桩,每根桩应至少留置1组试件。 9.6.4有抗渗等级要求的灌注桩应留置混凝土抗渗等级的检测 试件,一个级配不宜少于3组
10.1.1浆液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注浆浆液应采用不小于42.5强度等级水泥配制。 2浆液的水灰比宜为0.55~0.6。 3配制好的浆液应过滤,滤网网眼应小于40μm。 10.1.2注浆管下放前应作注水试验。 10.1.3 注浆管应随钢筋笼同时下放,与钢筋笼的固定应采用铁 丝绑扎,绑扎间距宜为2.0m;钢筋笼上、下端应有不少于4根与 生浆管理设深度等长的弓导钢筋,号导钢筋应采用箍筋固定,箍 筋间距不应大于1.5m。 10.1.4注浆施工前,应进行试注浆,确定注浆压力、注浆速度等 施工参数。 10.1.5后注浆作业起始时间、顺序和速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注浆作业宜于成桩2d后开始。 2注浆作业与成孔作业点的距离不宜小于8m。 3对于饱和土中的复式注浆顺序宜先桩侧后桩端;对于非 泡和土宜先桩端后桩侧;多断面桩侧注浆应先上后下;桩侧桩端 注浆间隔时间不宜少于2h。 4桩端注浆应对同一根桩的各注浆导管依次实施等量 注浆。 5对于桩群注浆宜先外围、后内部。 10.1.6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可终止注浆:
注浆总量达到设计要求。 注浆量达80%以上,且压力值达到2MPa并持荷3min。
10.2桩端后注浆施工
10.2.1桩端后注浆装置的选用和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端注浆装置应由注浆管、注浆阀和注浆器组成。 2桩端注浆管应采用钢管,钢管内径不宜小于25mm,壁厚 不应小于3.0mm, 3连接接头宜采用螺纹连接,接头处应缠绕止水胶带。 4注浆阀应采用单向阀,应能承受大于1MPa的静水压力 5注浆器下端宜呈锐角状,其环向面呈梅花状均匀分布出 浆孔,孔径大于8mm,下孔时出浆孔应采用胶布或橡胶包裹。 6注浆管数量宜按桩径设置,不应少于2根。 7注浆器下部应进入桩端以下200mm~500mm,上口必 领用堵头封闭。 10.2.2桩端后注浆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灌注桩成桩后的7h~8h内,应采用清水进行开塞。升 塞压力宜为0.8MPa~1.2MPa。开塞后应立即停止注水。 2应控制注浆压力和注浆速度。注浆压力宜为0.4MPa~ 1.0MPa,注浆速度宜为32L/min~47L/min。 3超深桩施工时宜采用:二次注浆方式”,第一次注入 70%~80%的设计浆液量,充分填塞桩端桩侧空隙;2h~3h后 第二次注入剩余浆液量,有效加固桩端持力层
10.3桩侧后注浆施工
10.3.1桩侧后注浆装置的选用和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侧注浆装置由桩身注浆导管、桩侧后注浆管阀组成DB37∕T 5092-2017 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规范,
则后注浆管阀包括环形高压软管、注浆器。 2桩身注浆导管应采用钢管或黑铁管,内径不宜小于25mm, 壁厚不应小于3.0mm;导管两端分别密封连接地面输送管与桩侧 注浆管阀,并沿注浆断面布置,与钢筋笼主筋绑扎固定,随钢筋笼 起下放人已钻孔内。 3桩侧后注浆管阀设置数量应综合地层情况、桩长和承载 力增幅要求等因素确定,可在离桩底5m~15m以上、桩顶8m 以下范围,每隔6m~12m设置一道桩侧注浆管阀。当有粗粒王 时,宜将注浆管阀设置于粗粒土层下部。 4在桩身多个位置预置注浆装置,并在注浆断面沿钢筋笼 外侧布置环形高压软管,安装注浆器, 5钢筋笼放置到位后,注浆导管接通地面注浆系统,压清 水,使环形高压软管张开并紧贴孔壁。 10.3.2桩侧后注浆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最上段宜先注,待其初凝后,再注下部桩段。 2桩侧注浆采用渗入性注浆时注浆速度宜为32L/min~ 47L/min,在恒定注人压力比较低的情况下,可加大泵量
11扩底桩施工11.1一般规定11.1.1扩底桩的成孔施工包括等直径部分和扩孔部分,在等直径部分成孔至设计桩端标高后,进行第一次清孔,并在第一次清孔后30min内更换扩孔钻头进行扩底施工。扩孔钻进应连续进行,不得无故停钻。扩底完成后,应连续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与灌注混凝土的间隔时间不宜大于8h。11.1.2扩底桩扩底直径、高度及倾斜度应符合下列规定(图11.1.2):1一桩身直径d;2一扩底直径D;3一倾斜角6;4一倾斜部高度H1;5一立起部高度H2;6一扩底部高度H图11.1.2扩底尺寸要求1扩底直径D与桩身直径d的比值应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和承载力要求由设计确定,不宜大于2.0。31
2扩展部分与垂直方向的倾斜角度0不宜大于12°。 3扩底部分的立起部高度H2不应小于300mm。 4扩底直径D的允许偏差为0mm~十100mm。 11.1.3扩底施工应采用专用的扩孔钻头。扩孔钻头应符合下列 规定: 1装置应简单,便于与钻杆连接。 2扩底施工完成后,机具应能收拢拨出。 3扩孔钻头产生的扩底断面可与等截面段光滑连接,形成 的扩底端形状应满足设计要求。 11.1.4根据工作方式,扩孔机具应分为机械传动扩孔钻头和液 玉传动扩孔钻头。扩孔钻头应结合场地地质条件、桩基施工机 具、桩径与扩底直径天小等条件综合选择,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桩基的等径部分采用回转钻机施工时,宜采用与之四 配的机械传动扩孔钻头,扩底直径不宜大于1500mm, 2当桩基的等径部分采用旋挖钻机施工时,宜采用与之匹 配的液压传动扩孔钻头,扩底直径不宜小于1200mm。 11.1.5扩底桩施工前应进行试成孔,试成孔施工应符合下列 规定: 1施工前必须做非原位试成孔,试成孔数量不应少于2个 且应分先后进行。以便核对地质资料,检验所选设备、施工工艺 及技术要求。 2试成孔完成后应模拟实际工况进行清孔。然后进行试成 孔连续跟踪监测,时间不应少于24h,每隔6h进行一次成孔质量 监测:应包括孔径、孔深、扩天头直径、扩天头长度、垂直度、沉渣 厚度、泥浆比重、泥浆黏度、泥浆含砂率,判定孔壁稳定性。 3止式施工前,应将试成孔测试成果提交给设计院;当检测 指标不能满足设计和施工相关要求时,应拟定补救措施或重新选 择施工工艺。 4试成孔完成后宜采用低标号素混凝土回填
11.1.6在扩底桩施工中应随机检测成孔质量,包括孔径、孔深、 扩大头直径、扩大头长度等GB∕T 19685-2017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检测数量不得少于总数50%。
11.2.1等直径部分成孔至设计桩端标高后,进行第一次清孔。 请孔后提杆、更换扩孔钻头后重新下杆,使扩孔钻头达到需扩孔 位置进行扩底成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