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1937-2020 灌木林防风固沙生态效益监测技术规程

DB15/T 1937-2020 灌木林防风固沙生态效益监测技术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66.4K
标准类别:环保标准
资源ID:44541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5/T 1937-2020 灌木林防风固沙生态效益监测技术规程简介:

DB15/T 1937-2020 灌木林防风固沙生态效益监测技术规程是一份由中国北方地区(如北京市、河北省等)制定的地方标准,它主要针对灌木林在防风固沙方面的生态效益进行详细的监测和评估方法规定。这个规程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1. 监测目的:明确灌木林在减少风速、防止土地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2. 监测对象:规定了哪些类型的灌木林需要进行监测,例如沙棘林、柠条林、胡杨林等。

3. 监测内容:包括灌木林的生长状况(高度、覆盖度、生物量等)、土壤质量、水源利用效率、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效果等。

4. 监测方法:规定了监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的技术标准和流程,可能包括遥感、实地调查、生物指标分析等。

5. 数据处理与评价: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量化灌木林对防风固沙的生态效益,如减少风蚀速率、增加土壤水分、改善空气质量等。

6. 报告与应用:规程可能要求制定监测报告,并为政府决策、生态保护项目评估、造林技术改进等提供科学依据。

这个规程的发布和实施,有助于指导和规范灌木林防风固沙生态效益的监测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DB15/T 1937-2020 灌木林防风固沙生态效益监测技术规程部分内容预览:

内蒙直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5/T19372020

[天津]16层住宅楼外墙涂料施工方案DB15/T19372020

防风固沙生态效益监测技术规

本标准规定了灌术林防风固沙生态效益监测基本原则、监测点的选择与布设、监测指标、监测方法 及监测数据质量控制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内蒙古境内的灌木林防风固沙生态效益监测工作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0123土壤容重的测定环刀法 LY/T1814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规范 LY/T2497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监测技术规程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灌木林保育效应nurseeffectforshrubforest 特指灌木林对灌丛下或灌丛附近植物生长的促进以及土壤种子库的富集效应。 3.2 土壤种子库soilseedbank 存在于土壤表层调落物和土壤中全部植物活性种子的总和。

4.1监测点的确定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反映防风固沙灌木林的主导功能,并在近邻生境条件 近似的非灌木林的地段设置对照监测点。 4.2监测点为固定监测点,具完善的保护制度,可保障长期监测,监测数据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 4.3监测点之间应具有结构和立地条件等的一致性

4.1监测点的确定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并在近邻生境条件 近似的非灌木林的地段设置对照监测点。 4.2监测点为固定监测点,具完善的保护制度,可保障长期监测,监测数据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 43监测占之间应具有结构和立地条件等的一致性

DB15/T1937—20205监测点设置带林:沿主风向林带内布设3条测线,测线间隔不小于30m,布置监测点分别为:空旷地,林带前1H,林带间,林带内,林带后2H、4H、6H(H为灌木高度)。片林:沿主风向林带内布设3条测线,测线间隔不小于30m,布置监测点分别为:空旷地,林内1/3W、2/3W(W为灌木林沿主风向的宽度)。生态效益监测指标灌木林防风固沙生态效益监测指标、频度及监测位点见表1。表1灌木林防风固沙生态效益监测指标效益类型指标类型指标名称及单位监测频度监测点位置*风速风速削减率/%连续观测防风固沙蚀积量/mm·a"冬春季2次/1月,其风蚀率输沙量/kg·m它季节1次/1月盖度/%1次/1年植被生产力生物量/g·m²·a1次/1年植被恢复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度1次/1年土壤种子库土壤种子库/个·m1次/3年带林:空旷地,林带容重/g·cm1次/5年前1H,林带间,林带土壤物理特性机械组成/%1次/5年内,林带后2H、4H、有机质/g·kg1次/5年6 H;全氮/g·kg1次/5年片林:空旷地,林内土壤保育速效氮/mg·kg1次/1年1/3W、2/3W。土壤养分全磷/g·kg1次/5年速效磷/mg·kg1次/1年全钾/g·kg1次/5年速效钾/mg·kg1次/1年枯枝落叶层蓄水量/mm每次降水土壤含水量/%连续监测带林:林带间,林带水源涵养林地蓄水内;冠层截留水量/mm每次降水片林:“S”型机械等距布设5~10个观测点。*注:H为带林灌木高度,W为灌木林沿主风向的宽度7监测方法7. 1防风固沙效益2

式中:F一风速削减率(%); K一空旷地实测平均风速(m·s"); K一灌木林监测点实测平均风速(m·s")

DB15/T19372020

在每个监测点上设置1m×1m的样方1个, 采用对角线5点法布设插钎。插钎直径2mm, 00mm,插入地下深度300mm。定期记录裸露插钎长度,采用差减法统计样地内外的蚀积量(mm

式中:Q一输沙总量,kg·m

Q一输沙总量,kg·m"; Q一16个方位上的任意一个方向收集的沙物质量。

Q一16个方位上的任意一个方向收集的沙物质

在每个监测点上设置1m×1m的样方3~5个,在生长季的高峰期,沿地表刘割收集 本植物活体生物量,收获后带回室内

H= > n, /N×In(n,/N) =1 (3

DB15/T 19372020

7. 2. 4 土壤种子库

7.2. 4.1采样方法

每个监测点设置1个1m×1m的样方。在每个样方内用25cm×25cm、高度5cm的种子库 采样器分别采集0cm~5cm和5cm10cm的土壤样品。

7.2. 4. 2观测方法

将采集的土壤种子库样品充分混勾后平铺于20cm×30cm容器中,在室温下进行萌发实验。适 时喷水保持土壤湿润,逐日观察记录种子萌发情况,对萌发的不同幼苗进行标记,待能鉴别出植物种 后除去,萌发培养持续1月时间。萌发结束后计算 单位面积地表有效种子数。

7. 3. 1±壤容重

7.3.1.1取样方法

每个监测点设置1个1m×1m的样方,样方内随机设置3~5个采样点,用100cm环刀进0~5 cm层和5cm10cm层进行取样。

7.3.1.2测定方法

按照GBT50123所规定的方法进行土壤容重测定。

7.3.2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填养分测定

7.3.2.1取样方法

每个监测点设置1个1m×1m的样方,样方内采用对角线法布设5个采样点。采样前清除地表 古落物等杂质,清除完成后用直径2.8cm土钻分0~10cm和10~20cm分别获取土样。每层样品混 合后四分法分取300~500g置于布袋内带回实验室后室内风干。风干过的土样过20目筛去掉粗根、砂 石等杂物,颗粒较大土粒可以先碾碎后再过筛

7. 3. 2. 2指标测定

壤机械组成与土壤养分指标测定参照国家现行标

7.4.1枯枝落叶层蓄水量

7. 4. 1.1 采样方法

每个监测点设置1个1m×1m的样方,将样方内现存调落物按照未分解、半分解和分解层分 装入尼龙袋内,带回实验室进行测定。

7.4. 1. 2测量方法

参照LY/T2497,7.1.2.2执行

7. 4. 2 ±壤含水量

DBJ50∕T-356-2020 智慧工地建设与评价标准DB15/T19372020

在每个监测点进行土壤含水率连续监测,测定深度分别为体让表层以下10cm、20cm、30cm、 cm、80cm、100cm、150cm和200cm,数据记录间隔为1次/1h。

7.4.3冠层截流水量

4.3.1雨量简安装位置

7.4.3.2测定方法

母次降雨后对采用雨量计(日记、 月记等)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截 S=P (4) 式中: 冠层截留水量,单位为毫米(mm); 林带间或空旷地降水量,单位为毫米(mm); 林带内或片林内穿透降水量,单位为毫米(mm)

海次降附后对来用附重计(口记 S=P 式中: 一冠层截留水量,单位为毫米(mm); 林带间或空旷地降水量,单位为毫米(mm); 林带内或片林内穿透降水量,单位为毫米(mm)

义器安装后定期进行标定和维护JT/T 766.2-2019标准下载,以保证数据质量

每次监测完成后立即分析监测数据,出现离群数据后剔除离群数据,尽快安排补测,以 量。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