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0/T-029-2019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

DBJ50/T-029-2019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J50/T-029-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3.6M
标准类别:环保标准
资源ID:44081
免费资源

DBJ50/T-029-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50/T-029-2019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简介:

"DBJ50/T-029-2019"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标准,全称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这个标准是中国针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专业规范,它规定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原则、设计内容、设计方法、施工技术要求以及工程验收等方面的规定。

这个标准的主要内容可能包括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程选址和布局、结构设计、防排水设计、监测预警系统设计、环境保护措施等。它适用于各类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建筑、道路、桥梁、隧道、水库、电站、矿山等工程的防治设计,旨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2019年的版本可能对原有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反映了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要求,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地质环境和灾害风险。

请注意,具体的实施细节和要求可能需要参考正式的文件原文。

DBJ50/T-029-2019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部分内容预览:

“m法”对桩锚和地基按弹性协调变形计算,求出各部分内力和位 移。多点锚拉桩计算时可考虑桩、锚固段岩土体及锚杆的相互作 用,桩可简化为受横向约束的弹性地基梁,根据位移变形协调原 理,按“K法”或"m法”计算锚杆拉力及桩身内力和位移。

m法刘钟 移。多点锚拉桩计算时可考虑桩、锚固段岩土体及锚杆的相互作 用,桩可简化为受横向约束的弹性地基梁,根据位移变形协调原 理,按“K法”或“m法”计算锚杆拉力及桩身内力和位移 *.*.5预应力锚拉桩可按附录E进行设计。 锚拉桩外锚头的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1外锚头及其各部分的承载能力,同锚索(杆)最太拉力和 张拉工艺相匹配: 2混凝土垫墩传力均匀,与锚垫板结构协调,垫墩与桩结合 良好,混凝土局部受压承载力满足《混凝士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的要求。 *.*.7* 锚拉桩锚固段的设计应符合本标准第*.*.9和*.*.10 条的有关要求。 *.*.8* 锚拉桩桩身设计应满足本标准第A.3节的相关要求。 构造设计 *.*.9 每个锚拉桩上应预留锚孔,锚孔距桩顶距离不应小于 1.0m。 *.*.10 锚拉桩中锚索(杆)构造应满足本标准第*.*节和第*.5 节的要求。 *. *.11 锚拉桩桩身的配筋应满足本标准第*.3.22条和第*.3 23条的要求 *.7重力式挡墙 1一般要求

*.*.*锚拉桩外锚头的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大的砂土或碎石土;当采用粘性土作填料时,宜掺入适量石块并 压实萨伏伊别墅全套图纸,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85。

1.7.3重式挡墙抗滑移稳定性验算

注:地震基本烈度非7度的填方区重力式挡墙按主动土压力 设计且主动土压力作用点取在挡墙高度的下三分点处时,挡墙抗 滑移稳定安全系数取1.3。 前抗力,将由其引起的负值滑动力和负值摩擦力分别计人滑动力 项和摩擦力项。

*.7.*重力式挡墙抗倾覆稳定性应按下式验算(图*.7.*)

氏中:F 倾覆稳定系数; 重力式挡墙中心到墙趾的水平距离(m); 重力式挡墙底面水平投影宽度(m); 重力式挡墙所受岩土荷载作用点到墙鐘的竖直距离 (m); Ft 重力式挡墙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取1.1。 注:地震基本烈度非7度的填方区重力式挡墙按主动土压力 设计且主动土压力作用点取在挡墙高度的下三分点处时,挡墙抗

顷覆稳定安全系数取1.*。 埋深大于1m时,对超出1m的部分可按第*.2.*条考虑墙 前抗力,将由其引起的负值倾覆力矩计入倾覆力矩项。

*.7.5重力式挡墙基底压力应满足下列要求

1 荷载偏心距小于或等于基底宽度的1/30时,满足下式:

2 荷载偏心距大于基底宽度的1/30时满足下式:

*.7.8当挡墙位于河(库)水位变动区时,设计应符合岸坡防护 的要求。

的安求 *.7.9当挡墙地基有软弱下卧层或有软弱结构面时,应进行由 挡墙和墙后、墙前、墙下岩土体组成的斜坡稳定性验算。当挡墙 地基本身为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斜坡时,还应进行由挡墙和墙 后、墙前、墙下岩土体组成的斜坡地基竖向承载力验算: 1土质斜坡; 2极软岩质斜坡; 3破碎或极破碎岩质斜坡; *受外倾结构面控制的斜坡。 *.7.10进行由重力式挡墙和墙后墙前、墙下岩土体组成的斜 坡地基竖向承载力验算时,斜坡地基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采 用有基础底面压力作用时斜坡稳定性计算方式确定,计算应符合 下列要求: 1除特定结构面充当滑面外,滑面从挡墙底面内边缘通过; 2当充当地基的斜坡有支挡结构时,计人既有支挡力; 3通过反算求出最小抗滑稳定系数等于1时的基础底面压 力,以其反力作为斜坡地基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III构造设计 *.7.11重力式挡墙的墙顶,必要时可设置压顶石或混凝土梁 平田王经球

*.7.10进行由重力式挡墙和墙后墙前、墙下岩土体组成的斜 坡地基竖向承载力验算时,斜坡地基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采 用有基础底面压力作用时斜坡稳定性计算方式确定,计算应符合 下列要求: 1除特定结构面充当滑面外,滑面从挡墙底面内边缘通过; 2当充当地基的斜坡有支挡结构时,计人既有支挡力; 3通过反算求出最小抗滑稳定系数等于1时的基础底面压 力,以其反力作为斜坡地基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III构造设计 *.7.11重力式挡墙的墙顶,必要时可设置压顶石或混凝土梁 采用毛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现浇时,墙顶宽度不宜小于0.3m,毛 石含量/宜为15%~30%。 于*.0m时,可采用直立墙面。地面较陡时,墙面坡度可采用1: 0.2~1:0.3。挡墙墙背可设计为倾斜形或台阶形,整体倾斜度 不宜小于1:0.25。 *. 7 13重力式挡 的最小埋置深度应符合

表*.7.13的要求。当挡墙前方附近为斜坡时,挡墙基础到斜坡 坡面的最小水平距离应符合表*.7.13的要求

表*.7.13基础最小埋置深度 方斜坡坡面的最小水平距离

注:受水流冲刷时,在冲刷线下不应小于1.

*.7.1*重力式挡墙基底宽度与墙高比宜为075~0.7,基底宜设 计成反坡,反坡坡度,对土质地基宜取为0.I:1,对岩质地基宜取 为0.2:1。墙基沿纵向有斜坡时,基底纵坡坡度不宜大于5%。 当纵坡坡度大于5%时,应将基底做成台阶式,其最下一级台阶底 苋,不宜小于1.0m。 *.7.15当重力式挡墙基底砌筑在稳定基岩斜坡上时,可将下部 墙身切割成台阶形式,切割后应进行全墙稳定性验算。 *.7.1*重力式挡墙,墙长每间隔/10m~20m,应设置一道伸缩 缝。在地基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处,应设置沉降缝并兼作伸缩 缝。伸缩缝或沉降缝宽度宜为30mm~50mm,缝中应塞填沥青 麻布、沥青木板或其它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塞填范围应包括墙体 前、后、顶部,塞填深度不小于200mm。在墙背设缝处应先贴宽为 1m的土纤维布,再设反滤层,其厚度不应小于300mm。 *.7.17重力式挡墙除设置墙后排水盲沟外,还应设置泄水孔, 孔径宜取5Qmm²100mm,按上下左右间隔2m~3m交错布置。 在地下水较多的地段或有大股水流处,应减小泄水孔间距或增大 泄水孔直径。泄水孔的外倾坡度,宜采用3%~5%,最下排泄水 孔应高出地面不小于200mm。

下排泄水孔下部应设置厚度不小于300mm并向墙外倾斜的防 水层。

*.7.19在重力式挡墙墙后地面山坡坡脚处,宜设置截水沟;在

重力式挡墙墙脚处,宜设置排水沟。重力式挡墙背后填土地面应 设置为向坡外倾斜的缓坡,坡度宜取1:20~1:30也可在墙顶 内侧设置排水沟,通过墙顶引出,但应注意墙前坡体冲刷的不利 影响。

*.7.21重力式挡墙有下列情况时应设置安全防护栏杆或

防护网: 墙顶高出地面*m,且连续长度入 2墙顶高出地面*m目位于码头、道路附近或靠近居民集 中区; 位于悬崖、陡坎或地面横坡陡 0.75,且连续长度大 于20m。 *.8 削方减载与回填反压 *.8.1 削方减载应在滑坡下滑段进行《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 JGJ138-2001》,回填反压应在滑坡抗滑 段进行。 *.8.2对滑坡实施削方减载后形成的高度超过10m的土坡或高 度超过20m的岩坡,应设置马道,马道宽度对土坡宜取2.0m~3. 0m,对岩坡宜取.5m~3.0m。沿马道应设置横向排水沟;纵向 排水沟宜与城市或公路排水系统衔接。 时宝平

*.8.*对滑坡实施回填反压时,回填料宜采用碎石土,

天于8cm,碎石含量应控制在30%~80%。碎石土含水率应控制 在最优含水率士3%范围,最优含水率应由现场碾压试验确定

*.8.5对滑坡实施回填反压时,回填料应分层碾压,因条件受限 而无法碾压时可分层夯实,每层厚宜为1000mm,压实度不应小 于85%。

*.8.*在滑坡的库(江)水位变动带实

*.9.*排水管道宜采用柔性材料;管顶最小覆土深度

《给水钢塑复合压力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ECS237:2008》口等附属设施的设计可参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执行。

1外围截水沟根据地形和地质条件,设置在滑坡周界5m以 外的稳定地层上; 2坡面汇流面积较大时,在中部平台设置截水沟; 3当排水明沟断面变化时,应采用渐变段衔接。 *.9.9截排水沟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水沟转弯处中心线的弯曲半径,对铺砌明渠不小于设计 水面宽度的2.5倍,对其它水沟不小于设计水面宽度的5倍; 2排水沟进出口采用喇叭口或八字形导流翼墙,导流翼墙 扩散度为1:5~1:*; 3排水明沟断面变化段采用渐变段衔接时,扩散度为1:*; *排水沟之间的交角为钝角。/ *.9.10截排水沟纵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干、支、斗沟按分段流量设计断面: 2沟底纵坡坡度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条件,上、下级沟道的 水位衔接条件,按不冲不淤要求确定,最小纵坡坡度不小于1%; 3截水沟靠山侧设置泄水孔,截水沟墙背泄水孔处设置反 滤层或滤水包; *自然纵坡坡度大于或等于临界坡度而小于或等于1:* 时,设置急流槽;水流速度超过水沟允许冲刷流速时,采用人工糙 面或消能设施; 时,纵坡突然变化的陡坎处或在支沟接人干沟的人口处,设置带 消能的跌水;因自然纵坡坡度大于1:1.5而采用钢管时,管径大 于200mm并设置底座; *跌水和陡坎段下游,采用消能和防冲措施,设计符合《灌 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50288的相关规定。

1设计水位低于沟顶不少于0.2m; 2最小纵坡不小于3%0; 3自然纵坡坡度大于1:1.0时,沟基底设置防滑键措施: 防滑键水平宽度不小于1.0m,间距不大于5.0m;自然纵坡坡度 大于1:1.5时,应设置急流槽或其它设施; *跌水高差小于或等于5m时宜采用单级跌水;跌水高差大 于5m时应采用多级跌水。 1当截排水沟通过裂缝或不稳定地段时用粘土或水泥浆 填实裂缝,整平积水坑、洼地;有开裂变形的坡体,设置用土工合 成材料或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制成的上下搭接的叠瓦式沟槽; 2截排水沟每隔10m~15m设置一道伸缩缝,缝内设止水 或反滤盲沟或同时设止水和反滤盲沟;在不同结构衔接处、地质 软硬变化处、陡坡与缓坡交界等位置·设置沉降缝。 *.9.13急流槽宜采用浆砌片(块)石或混凝土的矩形断面,槽底 厚度宜为0.*m,槽壁厚度宜为0.3m~0.*m,底宽与水深之比宜 为5~10。槽底每隔2,5m~5.0m宜设置一道凸样或平台式防滑 键,凸样或平台式防滑键宜嵌人坡体0.3m~0.5m。 *.9.1*地面截排水设施的材料强度应符合表*.9.1*的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