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CRCC 32804-2019 中低速磁浮交通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规范简介:
"Q/CRCC 32804-2019 中低速磁浮交通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规范"是中国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一项技术标准,主要用于指导和规范中低速磁浮交通(如磁悬浮列车,一种利用磁力悬浮在轨道上方运行的交通工具)的土建工程施工过程。该规范涵盖了磁浮交通线路的路基工程、轨道系统、桥梁工程、隧道工程、车站及配套设施等土建部分的施工方法、质量控制、安全操作、验收标准等内容。
它详细规定了各种施工工艺、材料选用、设备操作、施工环境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旨在保证磁浮交通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工程效率,确保施工安全,同时也为设计、监理、施工和验收等各方提供了统一的施工依据。对于参与中低速磁浮交通土建施工的所有单位和个人来说,遵守这一规范是必不可少的。
Q/CRCC 32804-2019 中低速磁浮交通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离不宜小于600m,按二等网测量技术要求进行施测,全线宜一次布网、测量、整网 平差。
离不宜小于600m,按二等网测量技术要求进行施测,全线宜一次布网、测量、整网 平差。 5.2.7CFI控制点应沿线路布设,每500m左右布设一个点,平面采用三等控制网 测量技术要求进行施测,高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进行施测。 5.2.8轨排控制网CFⅢ应沿线路每隔25~50m布设一对,应附合于线路平面控制网 CFⅡ,宜在沉降评估通过后进行施测。 5.2.9轨排控制网CFⅢ平面测量采用自由测站导线法施测,CFⅢ平面网约束平差后
符合表5.2.9的规定,观测及数据处理等技术要求尚应符合现行中国铁建企业技术 《中低速磁浮交通工程测量规范》(QO/CRCC32802)的有关规定
表5.2.9CFⅢ平面网约束平差后主要技术要
GB∕T 17301-1998 土方机械 操作和维修空间 棱角倒钝 轨排控制网CFⅢ高程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10的规定
表5.2.10CFⅢ高程的主要技术要求
5.2.11工程建设期间,应加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复测维护工作,定期复测内 容、频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单位接收控制网后,应对CFI、CFⅡ进行复测。 2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期间每半年应对CFI、CFⅡ复测一次。 3一般情况下宜逐级控制进行约束平差,困难时可选用测段内稳定的同级控制点 进行约束平差,分段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由于在工程建设期间,控制网破坏或受施工干扰,因此定期对控制网进行维护。不 定期维护主要是根据工程需要,为保持控制网的准确稳定,进行的复测;特殊地质条件 或特殊情况下,加强复测维护。 一般情况下,勘察设计单位在CFO、CFI、CFIⅡ复测时逐级控制进行约束平差,由 于工程进度原因需要分段进行复测时或各施工单位独立进行复测时,无法严格按照等级
控制要求进行平差计算,因此规定可采用同级控制点进行约束平差,但应注意对选用的 约束点进行稳定性分析
5.3.1轨排及道岔测量和检测应以轨排控制网CFⅢ为控制基准
5.3.1轨排及道岔测量和检测应以轨排控制网CFⅢ为控制基准.
5.3.2轨排及道岔定位点放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轨排及道岔定位点放样应依据CFⅢ控制点,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进行测设,自 日设站观测的CFⅢ控制点不宜少于3对。更换测站后,相邻测站重复观测的CFⅢ控制 点不宜少于2个。 2轨排及道岔定位点,自由设站点的精度宜符合表5.3.2所示要求。
表5.3.2自由设站精度检查要求
3当自由设站点的精度不满足表5.3.3的要求时,在保证CFⅢ控制点不少于2对 的前提下,应剔除超限CFⅢ点重新自由设站,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4在自由设站点精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轨排定位点放样应符合下列要求: (1)轨排及道岔定位点单站的放样距离不宜大于60m。 (2)轨排及道岔定位点放样纵横向允许偏差分别为2mm、1mm。 (3)重复设站后的点位重复测量坐标差值不应大于2mm
自由设站是在工作区域的线路中线附近任意一点架设全站仪,测量线路两侧多对轨 排控制网CFIⅢI点的方向和距离,通过多点边角后方交会原理获取仪器中心点的平面和 高程位置。为了保证测量精度,要有一定的多余观测量。另外为了相邻设站间的平顺搭 接,要求相邻设站间有一定的重复观测点
5.4.1路基施工平面测量可依据平面控制网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高程测量可依 程控制网采用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方法
5.4.2路基附属工程施工放样可依据控制网采用全站仪、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
5.4.2路基附属工程施工放样可依据控制网采用全站仪、全球定位系
量(GNSSRTK)等方法。
极限误差不应超过±5cm。 5.4.4对于挖方支挡结构,应放样开挖边界,施工中控制好开挖边坡坡度。 5.4.5路基挡墙施工测量时,应以控制网放样挡墙控制轴线,并钉设挡墙轴线桩 安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轴线桩高程。 Ⅱ承轨梁施工测量 5.4.6承轨梁施工测量应依据线路平面控制网CFⅡ,采用极坐标方法进行放样,并 符合下列规定: 1线路平面控制网CFⅡ分段布设时,每一段两端应至少包含两个共享控制点 2控制点应埋设在承轨梁上,并与地面上已有的高架结构施工控制点组成控制网。 盖梁上控制点的点间距宜为100~150m,地面上的高架结构施工控制点平均间距宜 为350m。 3施工中,对承轨梁平面控制网应经常进行检测并进行稳定性评价,检测方法和 精度应与初测一致。
符合下列规定: 1线路平面控制网CFⅡ分段布设时,每一段两端应至少包含两个共享控制点。 2控制点应理设在承轨梁上,并与地面上已有的高架结构施工控制点组成控制网 盖梁上控制点的点间距宜为100~150m,地面上的高架结构施工控制点平均间距宜 为350m。 3施工中,对承轨梁平面控制网应经常进行检测并进行稳定性评价,检测方法和 精度应与初测一致。
5.4.7承轨梁定位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承轨梁定位精度:X、Y、Z的施测值与设计值较差应符合设计要求。 2承轨梁定位测量起算于布设在承轨梁上的控制点,使用前应进行稳定性检测, 确认稳定后方可进行承轨梁定位测量。 3承轨梁定位宜分为基准梁定位和中间梁定位。基准梁和中间梁应交错布置,宜 先进行高程定位,再进行平面定位。 4基准梁定位应采用满足定位精度要求的全站仪与水平仪,测定承轨梁的三维空 间位置,通过调位千斤顶精确定位。
5.4.8承轨梁施工完成后,应利用限界检查专用设备进行建筑限界检查测量
5.4.8承轨梁施工完成后,应利用限界检查专用设备进行建筑限界检查测量
5.5.1墩(柱)基础施工应利用线路控制点或加密点采用极坐标法、GNSSRTK 行放样,放样后应采用在不同测站进行重复测量的方法进行检核
5.5.2同一里程处对多柱或柱下多桩组合的基础放样应分别进行,放样后应对柱或 主间的几何关系进行检核
5.5.3墩(柱)基础放样精度应满足:纵横向位置允许偏差为±20mm;高程允许 偏差为±40mm。
5.5.4墩(柱)基础施工完成后,应进行基础承台施工测量。基础承台施工测量应 符合下列规定: 1主要放样内容应包括中心或轴线位置、模板支立位置和顶面高程。 2基础承台中心或轴线位置允许偏差为±15mm、顶面高程允许偏差为±20mm。
5.5.5应对基础承台中心或轴线位置进行检核测量,合格后进行理
5.5.5应对基础承台中心或轴线位置进行检核测量,合格后进行墩(柱)施 量。
5.5.6墩(柱)施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心或轴线位置应利用线路控制点或施工加密点进行测设。 2 施工模板位置线应以墩(柱)中心和轴线控制,用全站仪进行检核。 3 模板垂直度可使用全站仪、吊锤等进行测量。 4 模板顶部高程可采用三角高程等方法进行测量,并应在内模标记设计高 程线。
5.5.8墩(柱)施工完成后,应按下列要求测定墩(柱)顶帽中心坐标和高程: 1利用施工测量控制点,将墩(柱)中心独立两次投测到墩(柱)顶帽,两次投 则较差应小于3mm;以两次投点连线的中点作为最终投点。中心固定后应测量其点位 坐标,实测坐标与设计坐标允许偏差为±10mm。 2利用水准仪、全站仪测量墩(柱)顶部高程。顶部高程应按要求独立测量两 次,其较差应小于5mm,并以两次测量高程的平均值作为最终高程
Ⅲ桥梁、承轨梁施工测量
5.5.9悬臂浇筑梁段桥梁轴线允许偏差为10mm,桥梁顶面高程允许偏差 mm。
5.6.1通过斜并的定向测量可通过洞外控制点以边角网测量的方法直接进洞,且应 立进行3次测量,3次测量的定向边方位角较差应小于11"。
5.6.1通过斜并的定向测量可通过洞外控制点以边角网测量的方法直接进洞,且应
5.6.2每次联系测量应独立进行3次,定向边方位角两次允许偏差为±11,合格后 又平均值作为定向成果。采用竖并联系测量,地下近井定向边方位角允许偏差为±8”, 也下近井高程点允许偏差为±5mm。
5.6.3竖并联系测量的地下近并定向边应大于120m,且不应少于2条,传递高程 下近并高程点不应少于2个。使用近并定向边和地下近并高程点前,应对地下近并 边之间和高程点之间的几何关系进行检核,其较差应分别小于12"和2mm。
5.6.4隧道贯通前的竖并联系测量工作不应少于3次,宜在隧道掘进到约100m、 00m以及距贯通面100~200m时分别进行一次GB 25034-2020 燃气采暖热水炉,当隧道掘进较长或施工周期较长时应 曾加竖并联系测量次数。各次地下近并定向边方位角较差应小于16”,地下高程点高程 较差应小于3mm,符合要求时,可取各次测量成果的平均值作为后续测量的起算数据 指导隧道贯通
5.6.5当隧道单向贯通距离大于1500m时,应采用高精度联系测量或增加联系测量 次数等方法,提高定向测量精度
隧道单向贯通距离大于1500m时,由于通距离较长,测量货通误差大,为避免 应贯通误差影响贯通精度,往往在联系测量中采用双联系三角形进行一井定向、使用高 精度陀螺仪、采取增加联系测量次数等高精度联系测量方法提高定向测量精度以减少对 贯通精度的影响。另外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曲线较多,且半径小,因此造成地下控制点间 距短,导线边多,对贯通精度影响较大。为提高贯通精度,每个测量环节都应采取措 施,才能保证隧道按要求贯通。
5.6.6平面控制测量宜采用导线网或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进行测量,高程控制测量 应采用水准测量方法。
5.6.6平面控制测量宜采用导线网或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进行测量,高程控制测量 应采用水准测量方法。 5.6.7平面控制点点间距宜为150~250m,小半径段落可适当缩短;高程控制点宜 与导线点共点,独立布设时点间距宜为500m左右。 5.6.8地下平面和高程控制点标志,应根据施工方法和隧道结构形状确定,并宜理 设在隧道底板或两侧侧墙上。
5.6.8地下平面和高程控制点标志,应根据施工方法和隧道结构形状确定,并宜 在隧道底板或两侧侧墙上。
5.6.9进行平面、高程控制测量前,应对地下平面和高程起算点进行杠
进行平面、高程控制测量前《小水电低压机组自动化控制技术规范 NB/T42055-2015》,应对地下平面和高程起算点进行检测。
Q/CRCC 32804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