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T 3542-2018 高速铁路CZ道岔制造技术条件

TB/T 3542-2018 高速铁路CZ道岔制造技术条件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B/T 3542-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4M
标准类别:铁路标准
资源ID:41245
免费资源

TB/T 3542-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B/T 3542-2018 高速铁路CZ道岔制造技术条件简介:

TB/T 3542-2018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的一份关于高速铁路钢轨道岔的制造技术标准。这份标准详细规定了高速铁路CZ型道岔(Continuous welded rail turnout,无缝线路道岔)的设计、材料、制造、检验和验收的各项要求。

CZ型道岔是高速铁路中常用的一种,它采用无缝钢轨技术,可以减少钢轨接头的不连续性,提高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该标准对道岔的几何尺寸、焊接质量、轨面平顺性、锁定轨温范围、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等关键性能都做了严格的规定,以确保道岔在高速铁路运营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TB/T 3542-2018是高速铁路建设中对于CZ型道岔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对保证高速铁路运营的高效和安全有着重要作用。

TB/T 3542-2018 高速铁路CZ道岔制造技术条件部分内容预览:

本标准规定了高速铁路CZ道岔的制造技术要求,组装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 储存和运输。 本标准适用于高速铁路CZ道岔(以下简称道盆)

TB/T 1779 道岔钢轨件火技术条件 TB/T 2626 铁道混凝土枕轨下用橡胶垫板技术条件 TB/T 2975 铁路钢轨胶接绝缘接头技术条件 TB/T 3109 铁路道岔用非对称断面钢轨 TB/T 3110 33kg/m护轨用槽型钢 TB/T 3276 高速铁路用钢轨 TB/T 3307.1 高速铁路道岔制造技术条件第1部 TB/T 3307. 9 高速铁路道岔制造技术条件第9部 JB/T 6061—2007 无损检测焊缝磁粉检测 IR/T 60622007 无损检测焊缝渗透检测

3.1.1道岔应按规定程序批准的设计图和本标准的规定制造。 3.1.2新投产的道公应试制,并进行厂内整组组装(包括道岔钢轨件、联结零件、扣件系统、岔枕、转换 设备),经有关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批量生产

3.1.3道岔应逐组进行厂维装

1.4制造道密的原材料及部件作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1.5本标准未列且设计图中未注月的加工件尺寸偏差应符合GB/T1804一2000中c级规定《石油化工工厂布置设计规范 GB50984-2014 》,形 差应符合CB/T1184—1996中L级规定:件尺偏差应符合CB/T6414—1999中CT9规定。 1.6所有金属零部件均应进行防锈处理,且不应谨低其机械、物理性能。

3.2.1钢轨件所用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道岔使用的60AT2钢轨、60TY1钢轨等应符合TB/T3109的规定 b 60kg/m钢轨应符合TB/T3276的规定。 c) 33kg/m护轨用槽型钢应符合TB/T3110的规定。 d)尖轨、心轨应采用整根钢轨加工制造。

3.2.2在轨温为20℃时,各类钢轨件的长度极限偏差应符合表1的规定。当轨温变

2.2在轨温为20℃时,各类钢轨件的长度极限偏差应符合表1的规定。当轨温变化时,应对钢 度进行修正

表1钢轨件的长度极限偏差

3.2.3形位公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a)直线尖轨和长心轨机加工段工作边的直线度:0.2mm/1m、1mm/10m;曲线尖轨、短心软

作边应圆顺无硬弯; b) 基本轨、整铸奥氏体锰钢翼轨(以下简称翼轨)的直密贴边直线度:0.2mm/1m;曲密贴边应 圆顺无硬弯; 尖轨、心轨、叉跟尖轨机加工段的轨顶面直线度:0.2mm/1m,有降低值的范围除外; 基本轨、翼轨、配轨的轨顶面,尖轨、心轨、叉跟尖轨不加工段轨顶面直线度应符合相关规定; 钢轨端面相对长度方向的垂直度:1mm; 尖轨、心轨的轨底平直度:0.7mm/1.5m:

名)安装转辙机、外锁、密贴检查器部位的钢轨件尺寸偏差应符合设计图的要求。 2.4螺栓孔加工应符合TB/T3307.1的有关规定

3.2.5切削加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面应平滑,表面粗糙度为MRRRa12.5μm; b 钢轨件机加工部位应按图纸规定倒棱或倒圆,未规定时应按不小于1mm×45°倒棱或R≥ 1mm倒圆; 基本轨与尖轨、翼轨与长心轨、短心轨与叉跟尖轨密贴面内倾偏差为1:80,不应外倾,内倾偏 差见图1;

图1钢轨件高度、轨头宽度、内倾偏差示意

图2尖轨和心轨顶坡偏差示意

图3尖轨轨腰与基本轨工作边尺寸偏差示意

图4心轨轨腰与翼轨工作边尺寸情差示意

h)基本轨、尖轨、长心轨、短心轨、叉跟尖轨、配轨、翼轨的踏面、工作边压痕深均应小于0.3mm; i)轨头踏面轮廊和设计轮廓相差不应大于0.2mm。 3.2.6钢轨件淬火应符合TB/T1779的有关规定

3.3尖轨、心轨跟端锻压及加工 3.3.1跟端锻压加热不应超过两次,脱碳层深度不应大于0.5mm。 3.3.2锻压并经机加工后尖轨、心轨跟端的尺寸极限偏差应符合表2的规定,成型段其余部位的尺寸 极限偏差应符合TB/T3276的规定。

3.3尖轨、心轨跟端锻压及加工

表2尖轨、心轨跟端尺寸极限偏差

表5高锰钢翼轨射线检测部位及要求(续)

4.8高锰钢翼轨距焊接端头不小于50mm范围内应按钢轨型式尺寸进行全面加工,其极限偏差 6.端头加工面与高锰钢翼轨的加工面应均匀过渡

表6高锰钢翼轨焊接端头极限偏差要求

3.5高锰钢翼轨与钢轨的焊接

3.5.1焊接介质应符合下列规定

a)焊接介质表面粗糙度为MRRRa12.5μm。 b)焊接介质表面不应有折叠、裂纹、氧化皮压入等缺陷。 c)焊接介质化学成分应符合表7的规定。

表7焊接介质化学成分

d)焊接介质的力学性能应符合表8的规定。

d)焊接介质的力学性能应符合表8的规定

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5.2焊接接头不应有焊滴、裂纹、过烧、未焊透、气孔、铸态金属及夹渣等缺陷。 5.3高锰钢翼轨顶面不应低于钢轨顶面,可凸出钢轨顶面0~0.3mm。高锰钢翼轨不应凹进钢 向工作边,可凸出钢轨侧向工作边0 ~0.5mm。

3.5.4焊接接头纵向应平顺,焊接接头轨顶面及工作边直线度为0.2mm/m。焊接区的轨底应无横向 或垂向错位,焊接区内轨底边的尖缘应打磨 轨肢厚度应大于9mm

3.5.5焊接区轨顶面与车轮接触区域粗糙度为MRRRa12.5um.其他区域为MRR

a) 任一线性缺陷; b) 任一单独表面缺陷或指示组合大于3mm; ) 迹象的总表面面积大于或等于10mm/dm²。 3.5.7 焊缝内部X射线检测,不应存在以下缺陷: a) 任何线性指示; b 任何大于3mm的单独指示; (类型:球状气泡,伸长或蟠动等) ) 排成一行大于3mm的任何一组指示组合; 指示的总表面面积大于10mm²/dm²。 3.5.8 焊接接头抗拉强度不应小于520MPa,伸长率不应小于12%,钢轨侧接头常温冲击吸收能量 KU,大于或等于6.5J。 3.5.9焊接接头介层硬度不应大于210HBW10/3000、高锰钢侧硬度不应大于229HBW10/3000 钢轨侧硬度不应小于母材硬单的90%,软点不应低于硬度平均值的80%。 3.5.10焊接接头在980kN垂直大作用下不应断裂。 3.5.11焊接接头经2×10°次循环加载后不应断裂。 3.5.12 高锰钢翼轨端熔合线处应无碳化物热影响区组织应为奥氏体,可存在少量粒状碳化物,不应

KU,大于或等于6.5J

3.6.1热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胶接绝缘接头应符合TB/T2975的规定。

4.1基本轨、尖轨组装

4.1.1基本轨、尖轨、铁垫板及其联结零件应组装成组件。 4.1.2基本轨、尖轨组装时,相邻铁垫板的间距极限偏差为±5mm,最远两块铁垫板的间距极限偏差 为±10mm。 4.1.3尖轨轨头切削范围内与基本轨的间隙,尖轨尖端至第一牵引点范围内应小于0.5mm,其余部 位应小于1.0mm 4.1.4密贴状态下,尖轨轨底与滑床台的间隙应小于0.5mm。 4.1.5尖轨固定端及跟端支距极限偏差为±2mm。 4.1.6顶铁与尖轨轨腰的间隙应小于0.5mm。 4.1.7 防跳铁与尖轨轨肢轨底上表面的间隙为2mm~4mm。 4.1.8 尖轨轨头宽度15mm断面至降低值起点断面范围内,各控制断面相对于基本轨的降低值极限 偏差为±0.5mm。 4.1.9 转辙器各牵引点中心位置两基本轨工作边距离极限偏差为±1.0mm。 4.2辙叉组装 4.2.1 翼轨、长短心轨、叉跟、垫板及其联结件应组装为辙叉组件。 4.2.2 相邻铁垫板间距极限偏差为3mm,最远两块铁垫板间距极限偏差为±5mm。 4.2.3 咽喉宽度尺寸偏差为mm:止、跟开口距偏差为±1.0mm。 4.2.4 心轨实际尖端至直股翼轨趾端距离偏差为nm。 4.2.5 4.2.6长短心轨支距极限偏差为±1mm。 4.2.7 可动心轨辙叉直股工作边直线度为0.2mm/1m、10mrJn。心轨尖端前后各1m范围内 4.2.8长短心轨组件在轨头切削范围内应分别与两翼轨密贴,心轨尖端至第一年引点范围间隙应小 于0.5mm,其他密贴部位间隙应小于1.0mm;长、短心轨之间间隙应小于0.5mrl。 4.2.9道岔开通侧股时,叉跟尖轨与短心轨的间隙应小于1.0mm。 4.2.10可动心轨轨底与滑床台板表面接触,牵引点前后各1块滑床台板与轨底的间隙应小于0.5mm, 其余滑床台板与轨底的间隙应小于1.0mm。 4.2.11顶铁与心轨、叉跟轨轨腰间隙应小于0.5mm。 4.2.12 二动接头铁两侧与翼轨底面的间隙为2mm~6mm。

对更换轨距调整片。 4.3.2SKL12弹条在安装到位时,中间的接触点距离轨肢的间隙应为0.1mm~1.5mm 4.3.3螺栓扭矩应满足设计要求,

4.3.2SKL12弹条在安装到位时《混凝土基层喷浆处理技术规程 JGJ/T238-2011》,中间的接触点距离轨肢的间隙应为0.1mm~1.5mm

4.4.1在密贴状态下,双辊轮中的内侧辊轮及单辊轮与尖轨轨底的间隙应为1mm~2mm;在斥离状 态下,滑床台上表面与尖轨轨底间的间隙应为1mm~4mm。 4.4.2在转换过程中,辑轮应与尖轨轨底接触

4.4.3紧固螺钉的扭矩为100N·m±10N·m

4.5.1装卸、运输时不应损伤岔枕

4.5.2)内预铺摆放岔枕时按编号顺, 和辙叉牵引点处岔枕间距极限 偏差为±3mm,其余位置极限偏差为 ± 10 mm

GBT 51390-2019标准下载整组道岔组装后应竹合表9的规定。

表9道岔厂内组装检测项目及要求

表9道岔厂内组装检测项目及要求(续)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