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1/T 1056-2017 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规范

DB31/T 1056-2017 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1/T 1056-2017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2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35032
免费资源

DB31/T 1056-2017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1/T 1056-2017 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规范简介:

DB31/T 1056-2017《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规范》是上海市的地方标准,它主要规定了土地整治工程的建设原则、设计、施工、验收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要求。这份标准的出台,是为了规范上海市的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提高土地整治工程的质量,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整治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具体来说,这份标准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总则:明确了标准的适用范围,以及土地整治工程的基本原则,如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规划原则等。

2. 前期工作:包括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等,规定了这些工作应遵循的程序和要求。

3. 施工建设:规定了土地整治工程的施工技术要求,如土地平整、灌溉排水、农田防护等,确保工程的实施质量。

4. 质量控制与验收:阐述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以及工程完工后的验收标准,确保工程的合规性和功能性。

5. 后期管理和维护:对工程的后期运营维护提出了要求,以保证土地整治工程的长期效果。

6. 其他:包括环保要求、安全规定等,确保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在保护环境和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这份标准的实施,对于提升上海土地整治工程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DB31/T 1056-2017 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排水沟的间距与深度应满足排涝、排溃和洗盐的要求。斗沟的间距应与农沟的长度相适应,水 由工程模式斗沟间距宜在150m~300m之间,其他工程模式斗沟间距宜在300m~800m之间。 排除地面水的排水农沟深度一般不小于0.5m,兼有控制地下水位作用的明沟,其深度则视防渍利 的要求确定。控制地下水位农沟间距与深度应符合表4的规定,

暗管排水可在水网圩由 保护地栽培中为防治次 生热化拍可便用。暗管排 等几部分组成。

南京某体育场基础工程施工组织设计8.5.3.1系统布置

a) 吸水管应具有良好的吸聚地下水流和输水能力,其管线与地下水流动方向夹角不小于40°, 水管与吸水管的管线夹角不应小于30°。 b)下列位置应设置检查井:吸水管长度超过200m或集水管长度超过300m处;集水管穿越 路或渠沟时,道路或渠沟两侧;集水管纵坡变化处;集水管与吸水管连接处。检查井间距不 小于50m,井径不宜小于80cm。井的上一级管底应高于下一级管项10cm。井内应预 30cm~50cm的沉沙深度。明式检查井顶部应加盖保护,暗式检查井顶部覆土厚度应大 50cm。 c) 水田或水旱轮作地区的吸水管出口为明沟时,应按调控排水要求逐条或多条联合设置控 口门。

a) 吸水管应具有良好的吸聚地下水流和输水能力,其管线与地下水流动方向夹角不小于40°,集 水管与吸水管的管线夹角不应小于30°。 b)下列位置应设置检查井:吸水管长度超过200m或集水管长度超过300m处;集水管穿越道 路或渠沟时,道路或渠沟两侧;集水管纵坡变化处;集水管与吸水管连接处。检查井间距不宜 小于50m,井径不宜小于80cm。井的上一级管底应高于下一级管项10cm。井内应预留 30cm~50cm的沉沙深度。明式检查井顶部应加盖保护,暗式检查井顶部覆土厚度应大于 50cm。 c) 水田或水旱轮作地区的吸水管出口为明沟时,应按调控排水要求逐条或多条联合设置控制 口门。

DB31/T1056—2017

8.5.3.2吸水管埋深与间距

埋深应满足控制地下水位、防盐排渍的要求,一般应低于当地地下水水位0.2m,同时考虑河道 的影响。间距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吸水管埋深和间距

吸水管实际选用的内径不得小于50mm,集水管实际选用的内径不得小于80mm。吸水管宜采) 内径,集水管可根据情况分段采用不同的内径

8.5.3.4暗管管道比隆

排水管道比降i应满足管内最小流速不低于0.3m/s的要求,管道比降可采用1/500~1/ 根据管径大小、地形等合理确定

8.5.3.5暗管外包滤料

8.6.1.1适用条件

要求如下: a)在灌溉渠道轮灌组分界处或渠道断面变化较大的地点应设节制闸;在临近分水闸的下游可根 据需要设置节制闸。 b)在灌溉引水渠道的首部应设置进水闸。 c)在分水渠道的进口处应设分水闸。 d)在灌溉斗渠末端应设退水闸。 e)在骨于排水沟出口段应设排水闸

8.6.1.2水闸的布置及结构类型的选用

要求如下: 进水闸应选择在渠线顺直段或渠道弯道凹岸顶点稍偏下游处。进水闸多采取开散式水闸, 进水口水位变幅较大,而引水流量较小时,应采用带有胸墙的开式水闸,引水流量较小时, 采用涵洞式进水闸。

DB31/T10562017

b)分水闸应布置在由上一级渠道向下一级渠道分水处,分水闸的进口不应突出于闸前上一级渠 道之中,应后退建设。分水闸的分水角采用60°~90°,斗门、农门的分水角多为90°。渠堤不 高、分水流量较大时,分水闸宜采取开散式;渠堤较高、分水流量较小时,分水闸宜采取封闭式。 退水闸、排水闸应尽量布置在地面低洼、靠近沟、河流或承泄区处。退水闸、排水闸中心线宜与 渠道(排水沟)中心线重合,较大排水闸宜采用有胸墙的开散式水闸。 d) 闸址应优先选择地形条件适宜、边坡稳定、地下水位较低、地质条件良好的天然地基。 e)封闭式分水闻应设置防坠网

8.6.2.1适用条件

跨越洼地、道路或其他沟渠等障碍物,且河道无通

8.6.2.2布置和选型

要求如下: a) 一般采用梁式渡槽。 b) 槽址选择应考察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方便施工。 c) 渡槽轴线宜短而直,进、出口与上、下游渠道平顺连接。 跨越河沟的渡槽,槽址应位于河床稳定、水流顺直的河段。 e) 渡槽进出口与槽身的连接,在平面上应成一直线,不可急剧转弯。 f) 较重要的渡槽,在进口段前还需设置退水闻,保证渡槽的输水安全

8.6.2.3设计要求

要求如下: a)渡槽中流速宜为1m/s~2m/s,槽身比降宜为1/1000~1/2000。 b)槽身高度宜取设计水深加超高,超高取0.15m~0.20m之间。 c)渡槽总跨度全长不超过30m。

a)渠道穿越河流、洼地、道路或其他沟渠等障碍物,且河道有通航要求时可采用倒虹吸。 b)1 倒虹吸由进口段、管身段及出口段三部分组成。进口段应包括渐变段、拦污栅、节制闸、连接 段、沉砂池等,出口段布置与进口段大致相同。管身优先采用圆形断面的混凝土管、钢筋混凝 土管、硬质塑料管或钢管。 c) 小型倒虹吸管可将管身直接插人胸墙内,不用弯管,若岸坡较陡、管径较大时,进口在胸墙内为 水平布置,呈喇叭口形并与管身以竖曲线连接。 d) 渐变段有扭曲面和直立八字墙的,需要进行防渗处理,且渐变段以上的渠段应护砌。 e)小型倒虹吸管不设闸门,仅在进口边墙上预留门槽;对于双管或多管倒虹吸管,则应在进、出口 分别设置闸门。常用的闸门型式有平面闸门及叠梁闸门两种。 f) 小型倒虹吸管无需设消力池,但渐变段长度比进口段长药4~6倍渠道水深。渐变段下游渠道 尚应护砌3m~5m。较大的倒虹吸管,需在紧接出口设置消力池。 倒虹吸轴线在平面上投影宜为直线,并宜与所交叉道路或沟渠中心线正交。 h)倒虹吸管穿越渠道底部时,管顶至渠底应不小于1.0m;倒虹吸管穿越河道时,管身需埋设于

河床冲刷线0.5m以下,当穿越公路时,管顶以上填土厚度应大于0.6m。

a) 涵洞是明沟明渠跨越沟渠或穿越填方道路等障碍物时在渠下或路下设置的渠系建筑物,由进 口、洞身、出口三部分组成。根据用途不同,涵洞分为过路涵、过沟渠涵、格由进出水涵 b) 可采用圆形或矩形涵洞。圆形管涵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管、剥离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等材料;矩 形管涵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矩形涵、箱涵等。 c) 涵洞的布置应考虑水流通畅,上下游河沟不发生冲刷或淤积;涵洞轴线应与堤坝、道路、渠道力 求正交,还应与原河沟水流方向一致,后者条件优先考虑;涵洞底高程应与原沟渠底高程衔接。 d)涵管顶部埋深不小于0.5m为宜,穿过土渠下的涵洞顶部低于渠底的高度应不小于0.6m,渠 底可作防渗衬砌,穿过田间道或生产路的涵洞顶部填土高度应不小于0.6m。 e 管身纵坡应等于或稍大于原水道底坡比降,宜控制在1%~3%范围内,确保不冲不淤, f) 涵洞进、出口应以圆锥形护坡、八字墙、曲线形翼墙与上、下游渠道连接。进口处应设置沉砂 池;出口流速大于1.5m/s时,应有消能防冲设施。

放水口布置应满足格田灌水和排水要求,布置于格田长边的中间位置,与毛渠、毛沟连通。放水口 可采用PVC塑料管或预制混凝土构件。可采用半自动化田间退水口,在闸门处设置高低两个排水出 口,较高的出水口的高程根据泡田期需求的水量高度确定,在泡田期遇暴雨时,可通过人为启闭闸门将 高出出口水面的积水排出

为满足机械和入力下由 或钢筋混 面板,面层宜为毛面。下田道的 和转弯半径,宽度宜为3m 坡道形式根据实际情况 大爬坡度

8.7泵站及输配电工程

8.7.1.1使用条件

泵站是利用机电设备、管路及配套建筑物将水从低处提到高处的一种工程措施CJ∕T 480-2015 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氨酯发泡预制直埋保温复合塑料管,适用于无 溉和自流排水、喷灌地区等,分为灌溉泵站、排涝泵站和灌排结合泵站。泵站设计应符合GB/ 的规定。

8.7.1.2站址选择

a)灌溉泵站 由河流、湖泊、感潮河口、渠道取水的灌溉泵站,其站址宜选择在有利于控制提水灌溉范围,使输水 系统布置比较经济的地点。灌溉泵站取水口宜选择在主流稳定靠岸,能保证引水,有利于防洪、防潮汐、 防沙、防冰及防污的河段。由潮汐河道取水的灌溉泵站取水口,宜选择在淡水水源充沛、水质适于灌溉 的河段。 从水库取水的灌溉泵站,其站址应根据灌区与水库的相对位置、地质条件和水库水位变化情况,研 究论证库区或坝后取水的技术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选择在岸坡稳定、靠近灌区、取水方便,不受或少受

泥沙淤积、冰冻影响的地点。 b)排水泵站 排水泵站站址宜选择在排水期地势低洼、能汇集排水期涝水,且靠近承泄区的地点。排水泵站出水 口不应设在迎溜、崩岸或淤积严重的河段。 c)灌排结合泵站 灌排结合泵站站址,宜根据有利于外水内引和内水外排,灌溉水源水质不被污染和不致引起或加重 土壤盐渍化,并兼顾灌排渠系的合理布置等要求,经综合比较选定。 d)供水泵站 供水泵站站址宜选择在受水区上游、河床稳定、水源可靠、水质良好、取水方便的河段。 e)梯形泵站 梯形泵站站址应结合地形、地质、运行管理、总功率最小等条件,经综合比较选定。

T∕CMEA 14-2020 综合管廊矩形顶管技术标准8.7.1.3总体布置

a)泵站建筑物包括进水建筑物、泵房、出水建筑物、变压站、管理用房、交通道等。 b)在工程总体布置时,应根据地形、地貌、水系及原有的水利工程等条件,先进行主体工程布置, 然后再考各种建筑物的布置,并选择布局合理、效益显著、工程安全、投资节药、运行管理方 便的较优方案。站内布置应满足防火安全、卫生防护和环境绿化等要求。泵站室外专用变电 站应靠近辅助机房布置,宜与安装检修间同一高程,并应满足变电设备的安装检修、运输通道、 进线出线、防火防爆等要求。站区内交通布置应满足机电设备运输、运行人员通行的要求。 C 灌排泵站的建设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利规划等规划,灌溉泵站的布置应根据其任务确 定,主要是满足作物灌溉的要求。排水泵站应以最大效率的排水为原则,合理确定建站的位 置。灌排泵站的建设应与其他水工建筑物(桥、闸等)合并布置,并与田、水、路、林和村庄等规 划相协调。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