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2538-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B23/T 2538-2019 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监测技术规程简介:
DB23/T 2538-2019《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监测技术规程》是黑龙江省的地方标准,它主要规定了在沼泽湿地环境中进行土壤有机碳监测的技术要求、方法、步骤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该标准的制定,旨在科学、准确、有效地监测和评估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为湿地保护、生态修复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该标准可能包含的一些要点:
1. 监测目标:明确监测的目标区域、时间、频率等,以便于系统性地收集数据。
2. 采样技术:规定土壤样品的采集点选择、采样深度、采样工具使用、样品保存和运输等具体操作,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3. 有机碳测定:描述有机碳的测定方法,可能包括经典的湿化学法、快速的红外光谱法或其他现代分析技术,要求操作步骤清晰,误差控制得当。
4. 数据处理和分析:规定如何处理和分析收集的数据,包括数据的整理、统计分析、结果解释等。
5. 质量控制:设定质量检查和质量保证措施,如定期校验分析设备、对照样品分析、内部审计等,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环境影响评估:可能包括对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变化的环境影响评估,如对碳汇功能、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等方面的影响评估。
7. 污染物限值:如果有,可能包括对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特定污染物的限值规定。
请注意,具体细节应以标准文本为准,上述内容仅作参考。
DB23/T 2538-2019 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监测技术规程部分内容预览:
黑龙江省市场蓝督管理局 发 布
黑龙江省市场蓝督管理局 发布
DB23/T 25382019+
DB23/T25382019
GB∕T 25617-2010 土方机械 机器操作的可视显示装置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监测技术规利
本文件规定了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监测技术的监测对象、湿地总体概况调查、监测项目、周期及 方法、土壤采样及监测成果。 本标准适用于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监测
具体项目及方法见表1。形成湿地总体概况监测记录,记载数据参见表A.1
表1湿地总体概况调查项目及方法表
DB23/TXXXXXXXX
5监测项目、周期及方法
5.1湿地植被监测项目、周期及方法
5.2土壤相关因子监测项目、周期及方法
土壤相关因子监测项目、周期及方法见表2
土壤相关因子监测项目、周期及方法表
样地设置原则包括: a) 按“随机”、“等量”及“固定”的原则,采取网格式系统随机布点; b) 不宜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地点及距离主要交通道路300m以内设点;森林沼泽、灌丛沼泽应在 树干2m以外设点; C) 样方面积根据不同湿地类型设置:森林沼泽(10m×10m)、灌丛沼泽(2m×2m)、 草本(苔藓)沼泽(1m×1m)、沼泽化草甸(1m×1m)。 采用典型抽样法,群系面积≥1000hm²,设置不少于10个样地;群系面积1hm²~ 1000hm², 设置1个~10个样地; e) 采样点根据地势及土壤肥力采用梅花点采样法或蛇形采样法: f) 图斑号采用湿地区编码加图斑编码。湿地区编码为5位数字,第一位为湿地型代码(1~5) 第二位为扩充码(0),第三、四、五位为顺序码;图斑编码5位数字。例如:2011500001, 其中2一草本沼泽、0一扩充码、115一顺序码、00001一图斑编码。
DB23/T25382019
按照各群系湿地数据统计,利用数据库软件进行汇总。各群系湿地面积乘以群系湿地单位面积上 的土壤有机碳的平均值得到各沼泽湿地有机碳含量, 某群系I湿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W)计算过程如下:
Wli 一一为群系I湿地的样方的土壤有机碳含量; N 一一为样方数; 一一为样方面积; Q A——群系 I 的湿地面积。
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制作成果图,包括:位置图和分布图(按湿地类型、植被类型、土壤有 机碳含量)。
编写监测报告,包括:监测工作概况、技术方法、湿地总体概况、植被群系、土壤相关因子等基 本情况,并对不同类型沼泽湿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特点进行详细叙述,综合比较分析。
《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规范 GB50495-2009》DB23/TXXXXXXXX
1土壤采样湿地总体概况监测记录见表A.1。
表A.1土壤采样湿地总体概况监测记录表
A.2土壤采样湿地植被群系监测记录见表A.2。
表A.2土壤采样湿地植被群系监测记录表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规程 CJJ/T43-2014》3土壤采样点基本情况野外记录见表A.3。
表A.3土壤采样点基本情况野外监测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