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2881-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B22/T 2881-2018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简介:
DB22/T 2881-2018是吉林省的地方标准,全称为“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该标准主要针对的是在吉林省范围内,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如何科学、系统地进行安全生产风险的管理和隐患的排查治理,以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这个标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风险分级管控:规定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措施制定、风险管控效果验证和更新等环节的具体要求,旨在建立一个全面、系统、动态的风险管控体系。
2. 隐患排查治理:明确了隐患的发现、评估、报告、治理、验收和销账等环节的操作规范,强调了隐患治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 双重预防机制整合:规定了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机制的融合,形成一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4. 机制的运行维护:对双重预防机制的建立、运行、监督、评估和改进等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机制的持续有效运行。
5. 法律责任:明确了违反该标准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强化了标准的执行力度。
这个标准的实施,对吉林省内的生产经营单位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预防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DB22/T 2881-2018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部分内容预览:
双重预防机制doublepreventionmechanismconstructionofthemanagementandcontrol system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惠排查治理共同构建起预防事故发生的两项有效工作机制,简称双重预 防机制。生产经营单位通过定性定量的方法把风险用数值表现出来,并按等级合理配置资源,分级管控 不同等级的风险,并通过排查风险管控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漏洞和风险控制失效环节,治理隐惠,动态 管控风险。
DB22/T 28812018
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fourcolors mapoTrisk 生产经营单位采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将其存在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 在其总平面图、空间分布图上标示
事故隐惠hidden risk
T∕CAMET 04008.5-2018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LTE-M)测试规范 第5部分:终端设备测试隐患信息hiddenriskinformation 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可能导致后果及其严重程度、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职 治理期限。
生产经营单位应自主完成双重预防机制的策划、准备并组织实施,包括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 风险评估、风险信息整理、隐患排查治理、统计分析和持续改进等具体工作。
生产经营单位应成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工作机构,各部门分岗位、分工种全 面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隐惠排查治理
生产经营单位应结合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相关要求,制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形 成一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使双重预防机制贯彻于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成为生产经营单位各层级、各 岗位日常工作中的组成部分。
生产经营单位各层级应根据双重预防机制有效实施的需要,编制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全 员对本单位的双重预防机制的标准、程序、方法进行培训学习,并保留培训记录。
从主要负责人到基层人员,应根据岗位职责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评估、管控、隐患排查、 治理、验收、统计分析等环节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
生产经营单位应实现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中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分级管控、 风险告知、隐患排查、隐患分级治理、隐患统计分析和持续改进的全闭环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的目标责任考核、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目 标责任考核和奖惩情况应记录并归档
4. 1. 1辨识范围
危险源辨识范围至少应包括: a)规划、设计、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b) 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c)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e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f)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 g)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h)废弃、拆除和处置; i)气候、地质和环境影响
生产经营单位应充分考虑不同时态、不同状态和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分析危险源出现的条件 发生的事故或故障。
4. 1. 3辨识方法
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各行业生产经营特点,选择适用的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具体辨识方法参 A
4.1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生产经营单位应将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 和低风险四个等级,对应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4.2生产经营单位应将以下情形,视为重大风险:
DB22/T28812018
a)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b)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c)构成重大危险源的; d)经风险评估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4.5.1风险管控措施
4.5.1.1确定原则
生产经营单位在选择风险管控措施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a)可行性; b) 安全性; c) 可靠性; d) 重点突出人的因素。
生产经营单位在选择风险管控措施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a)可行性; b)安全性; c)可靠性; d)重点突出人的因素
4.5.1.2风险管控措施类别
风险管控措施类别包括: a) 工程技术措施; b) 管理措施; c) 培训教育措施; d)个体防护措施; e应急处置措施。
4.5.1.3重大风险管控措施
重大风险管控措施包括: a) 需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和(或)技术改造才能管控的风险,生产经营单位应制定控制该类风险的 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制定方案; b 对不需要采取工程技术措施的风险,需要制定新的文件(程序或作业文件)或修订原来的文件, 文件中应明确规定对该种风险的有效控制措施,并有效落实; C)必要时,可同时采取以上规定的措施,
4.5.2风险管控措施评审
服务平 生产经营单位在实施风险管控措施前,应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 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b) 是否使风险降低至可控状态; c) 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有害因素; d)是否已选定最佳的解决方案。
4.5.3风险分级管控主体
应遵循风险等级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依照分层、分级、分类、分专业管控要求划分落实管 控主体。对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生产经营单位应重 点管控。生产经营单位上一层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层级应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风
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或合并。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 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
4.5.4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生产经营单位应在每一轮风险评估后,编制包括生产经营单位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绘制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和作业安全风险比较
生产经营单位应依据评估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或风险数据,绘制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和作业安 比较图,持续动态更新与实际风险情况保持一致,并在醒目位置公示。
4.6.2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
4.6.3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
4.7.1编制排查项目清单
生产经营单位应将所有危险源的风险管控措施和基础安全管理要求纳入排查项自清单,编制全面的 排查项目清单。隐患排查项目清单至少应包括: a)设备设施和作业名称; 基础安全管理文件(或制度)名称; )排查内容; d)排查标准:
DB22/L28812018
4.7.2确定排查项目
实施隐患排查前,应根据生产经营单位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的规定和安全生产工作实际需要,在隐患 排香项目清单中选择具体项目
4. 7. 3. 1排查类型
排查类型主要包括日常隐患排查、综合性隐患排查、专业性隐患排查、专项或季节性隐患排查、专 家诊断性检查和其他类型安全生产检查等
4. 7. 3. 2排查要求
隐患排查应做到全面覆盖、责任到人,定期排查与日常排查相结合,专业排查与综合排查相结合
4.7.3.3组织级别
主产经营单位应根据自身组织架构确定不同的排查组织层级。排查组织层级一般包括公司级、车 门)级、班组级。
4.7.3.4排查周期
主产经营单位应根据法律、法规要求,结合生产工艺特点和风险等级,确定综合性、专业性、专功 日常等隐惠排查类型的周期或频率
4.8.1.1隐患分级要求
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将隐患分 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4. 8. 1. 2重大事故隐患确定原则
生产经营单位应将以下情形之一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a)违反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可能造成较严重危害后果的; b)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较大,生产经营单位应全部或者局部停产的; c)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 d)国家、地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规定的
4. 8. 2. 1隐患治理要求
4.8.2.1.1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主要包括公司治理、车间(部门)治理、班组治理、岗位纠正等。 4.8.2.1.2隐患治理应做到方法科学、资金到位、治理及时有效、责任到人、按时完成。 4.8.2.1.3生产经营单位应对能立即整改的隐患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隐患《对海远程无线电导航台和监测站电磁环境要求 GB 13613-2011》,治理前要研究制定 防范措施,落实监控责任,防止隐患发展为事故
,8. 2. 2隐患治理流程
4. 8. 2. 3 一般事故隐患治理
对于一般事故隐患,根据隐患治理划分的层级,生产经营单位各级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负责组
4.8.2.4重大事故隐患治理
8.2.4.1经判定属于重大事故隐惠的, 经营单位主要项责人应及时组织评,开编制事的 估报告书。评估报告书应包括事故隐患的类别、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以及对事故隐患的监控措施 方式、治理期限的建议等内容
GB∕T 19249-2003反渗透水处理设备评估报告书。评估报告书应包括事故隐患的类别、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以及对事故隐患的监控措施、治 理方式、治理期限的建议等内容。 4.8.2.4.2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评估报告书制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治理方案应包括下列主要内 容: a) 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b) 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c) 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d) 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e) 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f) 安全措施和应急措施。
8.2.4.3应由生产经营单位主 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组织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