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CR 9129-2018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极限状态法).pdf简介:
Q/CR 9129-2018《铁路隧道设计规范》(极限状态法)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的一部关于铁路隧道设计的国家标准。该规范采用了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这是一种结构设计的主流方法,它将结构设计的目标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工作阶段和极限状态阶段。
在工作阶段,设计要求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能够满足功能要求,如承载力、刚度、稳定性、耐久性等。而在极限状态阶段,设计则关注结构在极端条件下的安全性,包括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如结构的强度不能满足要求)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如变形过大影响正常使用)。
Q/CR 9129-2018规范详细规定了铁路隧道的设计原则、计算方法、材料选择、施工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旨在保证铁路隧道的结构安全、经济性和耐久性,以满足高速铁路和重载铁路的需求。它对于铁路隧道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Q/CR 9129-2018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极限状态法).pdf部分内容预览:
本规范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工作主题, 在吸纳大量科研和试设计成果,总结提炼铁路建设运营等方面经 验,厂泛征求建设、设计、施工、运维等各方意见基础上,对《铁路隧 道极限状态法设计暂行规范》Q/CR9129一2015进行全面修订, 进一步提升了铁路隧道工程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先进性、经济性和 适用性。 本规范*制内容充分考虑新时代铁路建设发展需要,聚焦“交 通强国、铁路先行”,实现铁路建设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 变,对推动我国铁路工程结构设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铁路工 程全寿命周期管理、提高结构设计技术经济性、促进标准国际交 流、实现总公司建设标准体系世界领先具有重要作用。 本规范共分12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隧道勘 察、作用、建筑材料、洞门与洞口段、隧道衬砌和明洞、附属构筑物 及轨道、隧道结构设计、辅助坑道、防水与排水、通风与照明,另有 8个附录。 本次*制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1.总则中,提出了铁路隧道结构极限状态法设计的技术要 求,明确了隧道结构设计状况分别按持久状况、短暂状况、偶然状 况和地震状况进行设计,规定了隧道按长度和开挖跨度分类标准, 明确了铁路隧道各部分结构设计使用年限要求。 2.隧道勘察中,明确了隧道工程地质测绘、勘探、试验等相关 规定,引入了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规定了铁路隧道围岩分级方 法,提出了特殊围岩分级T及施工阶段围岩亚分级,明确了岩溶 高地温、严寒等环境条件隧道选线相关规定
3.作用中,规定了铁路隧道作用分类及不同极限状态下作用 组合方式及设计表达式,规定了铁路隧道作用标准值计算公式,规 定了永久作用分项系数、可变作用的分项系数及组合值系数,引入 了计算模型不定性系数以及考虑结构使用年限的荷载调整系数。 4.建筑材料中,规定了隧道建筑材料强度等级及其性能指标, 规定了混凝土、钢筋、喷射混凝土及砌体材料参数的标准值及设计 值,推行了高强度钢材应用。明确了喷射混凝土早期强度要求。 5.洞门与洞口段中,规定了隧道洞门、洞口设计要求,明确了 进洞方式原则、桥隧相连洞口、洞口上方公路防护、洞口危岩落石 防护、洞口缓冲结构的设计要求。 6.隧道衬砌和明洞中,规定了矿山法隧道衬砌设计内容,补 充了高烈度地震区隧道防震、减震设计要求,提出了黄土、膨胀岩 (土)、风积沙、含水砂层、岩溶、瓦斯、高地应力等特殊岩土和不良 地质地段隧道衬砌设计规定,明确了明洞结构设计相关规定。 7.附属构筑物及轨道中,规定了大、小避车洞、专用洞室、洞 内沟槽的设置要求,规定了轨道设计要求,明确了隧道内无轨道 铺设条件。 8.隧道结构设计中,规定了不同极限状态下的设计原则及构 造要求,规定了隧道衬砌及洞门结构极限状态法设计表达式,规定 了素混凝土衬砌抗裂、抗压结构调整系数,规定了洞门结构抗倾 覆、滑移稳定、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及计算基底应力的荷载分项系 数,规定了隧道衬砌及明洞构造的最小配筋率。 9.辅助坑道中,明确了辅助坑道类型、运输方式等设计原则, 规定了辅助坑道开挖、支护和衬砌设计要求,增加了泄水洞设计相 关内容。 10.防水与排水中,规定了隧道防水等级分类标准及适用范 围,规定了隧道防排水设计措施,提出了隧底排水设置要求,明确 了隧底深理水沟、泄水洞排水设计规定,明确了隧道无自排条件下 机械排水的设计规定。
11.通风与照明中,规定了隧道运营通风及照明设置规定,明 确了施工通风、防灾通风的设计原则。 12.增加了附录A“铁路隧道建筑限界”、附录C“铁路隧道围 岩亚分级”,修订了附录F“洞门墙计算方法”。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 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 资料寄交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市通锦路3号,* ***610031),并抄送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市海淀区北蜂窝路乙29号,****100038),供今后修订时 参考。 本规范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建设管理部负责解释。 技术总负责人:王同军、卢春房、何华武、王峰、安国栋、吴明友 主*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单位: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赵万强、喻渝、薛晖、倪光斌、匡亮、郑长青 赵东平、林传年、谭信荣、陈立保、谭永杰、宋玉香、谭忠盛、周佳媚 霍建勋、刘喆、路军富、黎旭、唐思聪、刘祥、胡炜。 主要审查人:王哲浩、魏峰、赵勇、张民庆、唐国荣、田四明 肖明清、苗德海、黄鸿键、刘晓光、张玉玲、王仲锦、张俊俭、马志富、 谢君泰、杨木高、刘小刚、赵文成、李汶京、吕刚、苏新民、郭庆昊、 洪开荣、陈礼伟、吴剑、王明年、刘大刚、王秀英、李文江、卢朝辉。
1.0.1为贯彻国家有关法规和铁路技术*策,统一铁路隧道工程 结构极限状态法设计技术标准,使铁路隧道设计符合安全可靠、先 进成熟、经济适用、保护环境的要求DB3311/T 98-2019 大型商超洁化、绿化、美化管理规范.pdf,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明挖法或矿山法施工的新建铁路隧道设计。 1.0.3隧道按其长度可分为
结构极限状态法设计技术标准,使铁路隧道设计符合安全可靠、先
短隧道长500m及以下; 中长隧道长500m以上至3000m; 长隧道长3000m以上至10000m; 特长隧道长10000m以上。 注:隧道长度是指进出口洞门之间的距离,以端墙面或斜切式洞门的斜切面与设计 内轨顶面的交线同线路中线的交点计算。双线隧道按左线长度计算;位于车站 上的隧道以正线长度计算;设有缓冲结构的隧道长度应从缓冲结构的起点 计算。
1.0.4隧道按开挖跨度可分为
小跨度5m以上至8.5m; 中等跨度8.5m以上至12m; 大跨度12m以上至14m; 特大跨度14m以上。
虑技术标准、施工和运营条件,经风险评估与技术、经济比较分
确定方案,并应体现以人为本、服务运输、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经 济耐久、便于养护维修的设计理念。 1.0.7隧道位置应选择在稳定的地层中,洞口位置的选择应遵得 早进晚出、保护环境的原则。 1.0.8隧道设计应根据隧道工程环境条件及技术特点开展风险 管理工作。 1.0.9新建铁路隧道的内轮廊,应满足现行国家相关限界标准规 定、轨道结构形式及其维护方式、疏散救援的要求。最高运行速度 160km/h及以上新建铁路隧道内轮廊的确定尚应考虑列车类型 车辆密封性、旅客舒适度等因素。 双层集装箱运输的隧道建筑限界应符合铁路行业相关 规定。 位于车站上的隧道,其内轮廓尚应符合站场设计的规定利 要求。 1.0.10隧道内轮廓的确定应考虑以下因素: 1 建筑限界(见附录A)。 2隧道内股道数和线间距。 3空气动力学效应。 4列车密封性。 5接触网悬挂方式。 6 轨道结构形式及其维护方式。 7隧道设备空间。 8结构受力条件。 1.0.11隧道衬砌、明洞及洞门结构设计可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 础的极限状态法设计。 1.0.12隧道结构的安全等级应符合现行《铁路工程结构可靠性 设计统一标准》Q/CR9007的规定,并具有可靠的安全防护设施 和必要的检查、维修设施。隧道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表 1.0.12的规定。
确定方案,并应体现以人为本、服务运输、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经 济耐久、便于养护维修的设计理念。 1.0.7隧道位置应选择在稳定的地层中无锡恒大城首期(新都丽苑B区)供配电外线工程施工方案151026(45P).doc,洞口位置的选择应遵循 早进晚出、保护环境的原则。 1.0.8隧道设计应根据隧道工程环境条件及技术特点开展风险 管理工作。 1.0.9新建铁路隧道的内轮廊,应满足现行国家相关限界标准规 定、轨道结构形式及其维护方式、疏散救援的要求。最高运行速度 160km/h及以上新建铁路隧道内轮廊的确定尚应考虑列车类型 车辆密封性、旅客舒适度等因素。 双层集装箱运输的隧道建筑限界应符合铁路行业相关 规定。 位于车站上的隧道,其内轮廓尚应符合站场设计的规定和 要求。
1 建筑限界(见附录A)。 2隧道内股道数和线间距。 3空气动力学效应。 4列车密封性。 5接触网悬挂方式。 6 轨道结构形式及其维护方式。 7隧道设备空间。 8结构受力条件。 1.0.11隧道衬砌、明洞及洞门结构设计可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 础的极限状态法设计。 1.0.12隧道结构的安全等级应符合现行《铁路工程结构可靠性 设计统一标准》Q/CR9007的规定,并具有可靠的安全防护设施 和必要的检查、维修设施。隧道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表 1.0.12的规定
1.0.12 铁路隧道工程设计使用年限
1.0.13隧道结构设计时,应根据结构在施工、安装、运行及检修 等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不同作用、结构体系和环境条件,分别按持 久状况、短暂状况、偶然状况和地震状况进行设计。, 1.0.14隧道结构的设计、施工、运营及养护应实行有效的质量管 理和控制,以保证达到规定的结构可靠性。 1.0.15隧道防灾救援疏散工程应根据运输性质、环境条件、施工 辅助坑道条件等因素进行设计,并符合现行铁路隧道防灾救援疏 散工程设计标准的有关规定。 1.0.16隧道防排水设计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 综合治理,保护环境的原则,采取切实可靠的设计、施工措施。 1.0.17隧道建筑结构、防排水的设计及建筑材料的选择,应充分 考虑地区环境的影响。 1.0.18隧道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断面(跨 度)大小、衬砌类型、隧道长度、工期要求、外部施工条件、环境保护 等因素综合研究选定适宜的施工方法。 1.0.19长隧道、特长隧道和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设计,应*制指 导性施工组织设计,并将超前地质预报作为关键工序纳人设计。 高瓦斯隧道和瓦斯突出隧道应按本规范及相关规范、规程单独* 制预防煤与瓦斯突出、探煤、揭煤、过煤的指导性施工工艺设计。 1.0.20隧道设计应根据施工过程中的超前地质预报和现场揭示 地质、监测信息开展信息化设计。 1.0.21隧道设计应贯彻国家有关技术经济*策,执行国家节能 节材和环保等有关法律法规,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 工艺。
也质、监测信息开展信息化设计
节材和环保等有关法律法规,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 工艺。
1.0.22隧道辅助坑道的规划和设置,应根据隧道长度、施工工 期、地形、地质、环境等条件,结合施工和运营期间通风、排水、防灾 救援及弃渣等需要NBT 10522.2-2021 矿用自动控制防水闸门 第2部分:电液控制系统.pdf,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期、地形、地质、环境等条件,结合施工和运营期间通风、排水、防灾 救援及弃渣等需要,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1.0.23铁路隧道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 业和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标准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