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三局)深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docx

(中建三局)深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docx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资源编号:
资源类型:docx
资源大小:5.6 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ID:79923
免费资源

资源下载简介

(中建三局)深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docx简介:

中建三局的深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通常是一种针对大型建筑工程中深基础施工的详细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项目背景:首先,这个方案会明确项目的基本信息,如工程名称、地点、基坑深度、工程规模等,以及深基坑的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

2. 工程目标:方案会明确深基坑支护和土方开挖的目标,如保证基坑的稳定性,确保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安全,以及控制地面沉降等。

3. 支护设计:方案会详细描述深基坑的支护方式,可能包括地下连续墙、桩基、喷锚加固、土钉墙等,以及其材料选择、施工工艺、安全措施等。

4. 土方开挖:方案会规划土方开挖的流程,包括开挖顺序、进度控制、防排水措施、边坡稳定性的管理等。

5. 安全管理:强调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控制,包括应急预案、事故预防措施、监测设施设置等。

6. 环保措施:考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如噪声控制、扬尘管理、废水废渣处理等。

7. 施工组织与进度:明确施工队伍的组织、施工设备的配置、施工计划的制定等。

8. 监督与验收: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控,并设定验收标准,确保施工质量和工程安全。

总的来说,深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是保障大型工程安全、高效进行的重要依据,它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风险和挑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中建三局)深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docx部分内容预览:

安放锚杆前再次检查杆体和组装质量。

杆体插入孔内深度不小于杆体长度的95%,不能超深。

杆体安放好后不许悬挂重物DB33∕T 1142-2017 基坑工程装配式型钢组合支撑应用技术规程,不许敲击。

锚杆成孔后不得拔出套管,在锚杆安装完毕后应立即进行第一次注浆,注浆结束后方可拔出套管。

待第一次注浆至少7~10小时以后进行二次压力注浆。

浆液制拌一小时后如果没有用掉则废弃。

锚杆张拉前必须按要求标定检验张拉设备,合格后方可使用。

张拉时认真做到孔道、锚杆与千斤顶三对中,以便张拉工作顺利进行,并不致增加孔道摩擦引起预应力损失。

锚固体和台座强度大于15MPa后才能张拉。锁定后如有明显的预应力损失,则补偿张拉。

土方大面积开挖总体上先施工A区一标段,后施工B区二标段,因本工程淤泥层较厚,各区均从南北两侧向中间分层开挖,每层土按放坡系数1:4的放坡比例进行放坡,挖土出道设置在场地中部(具体见挖土分区图)。

同时,喷射混凝土及锚杆的强度应达到100%后方可进行下部基坑土方开挖。

放坡坡率必须严格按照方案执行,基坑四周不得随意堆载。

基坑土方开挖应分段开挖,当开挖至底板底标高处,应人工修整至垫层底标高,局部超深处必须人工开挖。

土方开挖完成后,应立即对基坑进行封闭,防止水浸和暴露,并应及时进行地下结构施工。基坑土方开挖应严格按照图纸及方案要求进行施工,不得超挖,基坑周边超载不得超过设计荷载限制条件。

复核引测基准点精度,建立测量放线平面控制网,利用全站仪确定基坑内边线,各支护桩的桩点位置和放坡区域的坡顶线和坡底线,确定土方开挖区域;并把场地的平均标高引至周边的围墙上,确认每层开挖深度及分层开挖高度。

土方开挖前,对原定位桩、引测的轴线、标高进行全面复核。将基坑开挖机械施工范围内所有轴线桩、水准点引出施工区域外,设置于远离在建筑物的可靠位置上,并妥善加以保护。基坑开挖深度采用红漆做标识,在基坑四周做标高控制线。当挖土接近分阶段开挖的控制标高时,直接在坑底附近弹墨线,标示红漆控制人工清底深度。

由于本工程现场场地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淤泥层厚度普遍约3~8m,局部最厚层约10.7m,呈深灰~灰黑色,流塑,饱和。以粉、粘粒为主,含少量有机质、腐殖质、海生贝壳类碎屑,局部夹透镜体状薄层细砂。粘性好,易污手。干强度高,高韧性,无摇振反应,切面有光泽,属高压缩性土。

根据本工程地质情况,在基坑内土方大面积开挖时须严格按照确定的开挖路线和开挖深度进行开挖,不得随意变更开挖顺序。同时,基坑大面积开挖时,宜设置多级平台分层开挖,每层开挖深度不超过2m,每层土方开挖按放坡系数1:4的放坡比例进行放坡。

然而由于淤泥层较厚,在开挖基坑内土方时,如遇到淤泥时现场需采用垫钢板的方式,以满足现场挖掘机的施工要求。并且,在挖土的过程中,每挖一层土,露出地面的桩头必须先安排施工人员要随挖随截,随后再进入下一道工序。

本工程的基础的地下水位2.00m~2.4m,基坑开挖深度为6.7m~7.5m,基坑支护形式为桩锚支护,预制管桩的高度为9m和12m,搅拌桩高度为6m和8m,锚杆长度为9m、12m、15m。

根据设计院提供的基坑图纸要求,结合工地实际情况,制定以下监测内容:

监测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变化情况(测斜);

监测基坑开挖过程中坡顶水平位移的变化情况;

监测基坑开挖过程中坡顶竖向位移的变化情况;

监测基坑开挖过程中周边地表裂缝以及周边建筑的沉降变化情况;

监测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水位竖向位移的变化情况;

根据上述5项监测的结果,指导基坑开挖过程,对基坑支护结构和邻近建筑物可能发生的危害及时提供实测数据。

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沿基坑周边布置19个测斜管,管深同围护桩长(约7.6m),采用测斜仪定期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支护结构沿深度变化的水平位移进行观测和分析。

沿基坑周边的坡顶布置51个水平位移观测点,采用高精度全站仪定期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坡顶的水平位移进行观测和分析。

沿基坑周边的坡顶、邻近建筑物和市政道路、管线上上布置51个沉降观测点,采用高精度水准仪定期对基坑坡顶的沉降进行观测和分析。

地下水位竖向位移观测共布置8个监测点,监测点沿坡顶设置实时监测地下室水位的变化。

其中测点布置具体位置及点数如下图:

(1)测斜仪观测深层土体水平位移

(2)坡顶水平位移监测

水平观测采用高精度全站仪,可自动记录数据,自动分析,是目前测量水平位移最先进仪器。

(3)坡顶沉降、周边建筑沉降监测

沉降观测采用仪器为高精度水准仪,标尺采用铟钢水准尺。按逆时针方向环形闭合路线观测,最后闭合于基准点上。每个测站仪器摆设的位置距前后标尺尽可能相等。在打桩施工及基坑开挖的影响范围外设置三个基准点,在每次观测前对基准点进行复核,当基准点的变差Δ符合Δ≤2μ0√2Q,可判断基准点处于稳定状态。环形闭合差按二级水准精度要求,fn≤1.0√n,n为测站数。

1)观测频率:开挖深度≤5m时,每2天观测1次;开挖深度大于5m小于等于10m时,每1天观测1次。

2)当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2~3天监测一次),但雨天或出现变形速率加大时应加大监测密度,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实时跟踪监测: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提高监测频率:

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 

超深、超长开挖等违反设计工况施工。

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值。

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

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

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

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和流沙现象。

水平位移累计值达到30mm或变化率为3mm/d。

基坑周围沉降量累计值达到40mm,且沉降量达到3%或变化率大于5mm/d。

深层水平位移累计值达到30mm,或变化率为4mm/d。

2)基坑周边环境监测的报警值详见下表: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进行危险报警,并应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

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的累计值。

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或基坑出现管涌、隆起、陷落或较严重的渗漏等。

周边建筑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

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它必须进行危险报警的情况。

观测记录在现场观测完成后48小时内提交业主单位。

监测周期、频率及次数预估表

基坑工程监测期内,每天应由有经验的监测人员,对基坑工程进行巡视检查并做好纪录。

护面有无塌陷、裂缝及滑移;

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

周边管线有无泄漏,地下管线、电缆、文物有无损坏,以及大门处光缆保护情况;

临近基坑及建(构)筑物施工工况;

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设施、道路及地表有无裂缝出现。

基准点、测点有无破坏现象;

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

d.巡视检查方法和记录

主要依靠目测,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进行。

每次巡视检查应对自然环境(雨水、气温、洪水的变化等)、基坑工程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施工和监理单位相关人员。

巡视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当日监测数据综合分析,以便准确。

基础的地下水位2.00m~2.4m,基坑开挖深度为6.7m~7.5m,基坑支护形式为支护桩与搅拌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基坑支护,局部采用大放坡的形式。

(1)坡顶、坡底降排水系统

基坑降排水平面布置图如下图所示:

本工程坡顶设置坑顶明排水系统:支护桩施工完成并开始土方开挖,随着进程开始坡顶设置截水排水沟的,坡顶截水沟沿基坑顶边线1000mm外进行布设,每次土方开挖时,每隔30~40m左右设置一处临时集水井,并开挖临时排水沟400×400mm连通各集水井,放坡3‰;另坡顶四个角各设置一处集水井,其余每隔40米设置一集水井。

本工程坡脚设置坑内明排水系统:随着土方分层开挖放坡,在坡脚实时设置临时排水沟,放坡3‰,且每隔30~40m左右设置一处临时集水井,;待挖至设计标高时,沿支护桩边300mm外设置坡底排水沟,另除坡脚四个角各设置一处集水井外,每隔30~40m左右布设一道集水井,尺寸均为600×600mm,其中出土坡道两侧也设有排水沟,另四个角各设置一处集水井外。

GB∕T 14563-2020 高岭土及其试验方法(4)坡顶与坡脚排水沟和集水井详图如下图所示:

本工程的降水井的设置依据基坑支护设计图纸要求共设置16个降水井,具体位置在将排水图标示,降水井内放置一个潜水泵进行抽排至坡顶排水沟,再排入坡顶的三级沉砂池处沉淀(具体位置如将排水平面图所示),最后排入市政管网,另外,由于本工程北侧有一条排洪渠,西侧基坑的水先由场地内的排水沟排至西侧的三级沉砂池处沉淀,最后排入北侧的排洪渠内。

其中降水井和沉降池做法如下图:

(6)降排水系统施工流程

(7)坡顶排水施工方法

测量放线工作完后,利用小挖机进行排水沟及集水井的土方开挖工作,标高还剩100mm左右时利用人工进行清底平整工作,待开挖工作完毕后,就用C15素砼进行100mm的铺设垫底工作。

排水沟及集水井的侧壁砌体采用MU10的灰砂砖,侧壁厚100mm,砂浆以国家标配为准进行现场有效搅拌,强度等级以达到M5为准。排水沟尺寸以400×400mm为准,侧壁按“一二墙”进行砌筑,砌筑完后利用M5水泥砂浆抹厚20mm,且沟底用砂浆自南向北以3%放坡,集水井尺寸以600×600×600mm为准,侧壁按“一二墙”进行砌筑,砌筑完后利用M5水泥砂浆抹厚20mm。

坡顶、坡底排水沟、集水井和抽水泵均排至三级沉砂池渝20TJ09 节能彩钢门窗.pdf,三级沉淀池外围砌筑240mm厚,内隔墙砌筑120mm厚,溢流口为400×400mm,抹灰面均用30mm厚M5砂浆。查看三级沉淀池的砂土堆积率,市场安排人工清理,目测水流较清澈,方可最终排入市政管网。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