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2004-2021 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基层技术规范.pdf

DB63T 2004-2021 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基层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4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66609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3T 2004-2021 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基层技术规范.pdf简介:

DB63T 2004-2021这个编号是中国某地区的地方标准,具体到“DB63T 2004-2021 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基层技术规范”,它主要针对的是沥青路面的就地冷再生技术在基层施工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指导和规范。

就地冷再生是一种路面维护和翻新技术,它在原路面现场通过添加再生剂和破碎混合,对旧的沥青混合料进行重新加工和利用,形成新的基层材料。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减少对新材料的需求,降低环境污染,并提高施工效率。

该规范可能包括的内容有:适用范围、原材料要求、施工工艺流程、设备选用、质量控制、安全环保措施、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等。它为施工人员、设计者和监管者提供了一个操作指南,以确保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基层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由于每个地区的标准可能有所不同,具体的技术规范内容和细节需要参考该标准的具体文本。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的官方文档或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DB63T 2004-2021 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基层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DB63/T2004202

5.2原路基状况整体稳定,基层未出现结构性破坏,路面结构强度良好时,宜采用就地泡沫沥青冷再

生基层,且路段应满足以下条件: a)原路面基层无结构性破损或强度能满足要求; b)原路沥青面层厚度大于4cm,半刚性基层厚度不小于15cm c)地下水位较低。 5.3沥青路面进行就地冷再生时,原沥青路面具备回收条件的宜回收利用。 5.4针对不同结构、不同强度的路段,应独立进行结构组合设计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5.5就地冷再生施工时应封闭交通;对双车道及以上路段,无法完全封闭交通时,应按JTGH30规定 故好交通疏导。 56若原路面排水不畅、应改善其排水条件。保留原路肩时,应老虚再生路面排水设施

6.2.1原路面状况调查内容应包括:路面结构强度(PSSI)、路面技术状况指数(PQI)以及下承层承 载能力、原路面结构层厚度等。检测频率和要求应符合JTG5210规定。 6.2.2通过原路面状况调查、RAP取样及试验,分析路面主要病害及成因。 6.2.3 原路面结构层取样方法见附录A。 6.2.4 应对沿线构造物进行调查,确定桥涵铺装层的厚度。 3.2.5应对原路面历史信息、技术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6.2.6调查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根据工程要求、公路等级、使用层位、气候条件、交通情况等 因素,选用符合JTG/TF20规定的原材料,进行再生混合料组成设计CJJ 68-2016 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查内容主要包括所在路段的交通量、轴载情况等

JTG3450规定进行

6.4.2根据现场路面病害情况,每车道每公里宜不少于2个测点,若某一测点的数值高于(或低于) 平均值的30%,应增加测点数量,同时对数值过低点周围路段展开调查。

7.1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

7.1.1RAP取样应具有代表性,技术指标检测应按表1。RAP取样与试验分析详

7.1.1RAP取样应具有代表性,技术指标检测应按表1。RAP取样与试验分析详见附录A规定

DB63/T2004202

表1RAP 检测项目

7.1.2RAP应无结块和杂物

.1.2RAP应无结块和杂

7.3.3泡沫沥青技术要求应符合

表2泡沫沥青技术要求

掺入的粗细集料、填料质量应符合.JTGF40规定。

水应符合IGI63规定

水应符合JGJ63规定。

8.1原路进行改建、修复性工程、专项工程时,就地水泥稳定冷再生材料用于基层或底基层,应按半 刚性理论进行结构设计。 8.2原路进行修复性工程、专项工程时,采用就地泡沫沥青冷再生材料用于路面柔性基层,应按路面 加铺罩面或柔性理论进行结构设计。 3.3初步确定路面结构组合方案。根据原路面设计强度和路面损坏情况,预估冷再生结构层厚度,并 依据下承层的复合回弹模量,试算确定冷再生层的厚度。

DB63/T20042021

8.4采用就地水泥稳定冷再生基层时,再生厚度应为15cm~30cm;采用就地泡沫沥青冷再生柔性基层 时,再生厚度应为8cm16cm。 8.5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基层设计参数应以实测值为准;若无试验数据时,应按附录B取值。 8.6结构层厚度应按JTGD50中相关要求确定。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合理的路面结构方案

9.1就地水泥稳定冷再生混合料设计

9.1.1通过试验确定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水泥掺量、掺入新集料的比例和规格。混合料设计应参照 附录C进行。 9.1.2水泥掺量宜采用3.0%~5.0%,不宜超过5.5%。 9.1.3作为基层时,铣刨料单个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mm。级配宜符合表3规定。

表3就地水泥稳定冷再生混合料(基层)级配范围

9.1.4作为底基层时,铣刨料单个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53.0mm。级配宜符合表4规定

9.1.4作为底基层时,铣刨料单个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53.0mm。级配宜符合表4规定。

表4就地水泥稳定冷再生混合料(底基层)级配范围

9.1.5就地水泥稳定冷再生混合料技术性能应符合表5规定

地水泥稳定冷再生混合

9.2就地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设计

9.2就地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设讯

就地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设计级配范围,应

DB63/T2004202

表6就地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级配范围

表7就地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设计技术指标

9.2.3确定级配和泡沫沥青最佳用量后,应对就地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性能进行检验 满足表8要求。

表8就地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指标

9.2.4就地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中,泡沫沥青用量折合成纯沥青后占矿料的百分比宜为1.8%~3.5 6;水泥剂量采用内掺法,宜小于1.5%。 9.2.5就地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设计应按附录D进行。

.1.1综合考虑施工季节、气候条件、再生作业宽度、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效率和数量、水泥 间等因素,确定每个作业段的长度。

DB63/T2004202

10.1.2根据室内配合比设计确定的水泥、泡沫沥青、新集料用量以及就地冷再生机组类型,确定水泥、 泡沫沥青、新集料合理的掺入方式,并应保证计量准确。 10.1.3施工前应铺筑长度不小于200m的试验路段,并确定以下参数: a) 验证现场材料的级配、生产配合比; b 冷再生材料的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水泥掺量、泡沫沥青掺量等; 再生层松铺系数,施工机械的效率与组合方式及作业段的长度等。 10.1.4 冷再生施工设备主要包括:冷再生机组、酒水车、水泥同步撒布车、沥青发泡设备、平地机、 滩铺机、 压路机等。施工起点将各设备首尾相接顺次排好。 10.1.5 就地冷再生机组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工作装置的切割深度可精确控制,误差应不大于10mm; b 工作宽度应不小于2.0m; C 使用泡沫沥青时,应配备泡沫沥青加工和使用装置。喷酒剂量精确可调2018年版电力建设工程定额宣贯材料-1-预算规定.pdf,并与切割深度、施工 速度、材料密度等联动,喷嘴在工作宽度范围内均匀分布,各喷嘴可独立开启与关闭: d) 可适当调整再生混合料的级配; e) 根据要求可调整横坡。 10.1.6 再生前原路面应满员以下要求: a 对原路面的翻浆、沉陷、严重变形等病害应进行处理,处理深度至路基顶面,再进行下一道工 序; 6) 对原路面的车辙、波浪、坑槽等病害应加铺碎石(砾石)等进行找平处理,碎石(砾石)级配 应符合规定; C 再生路段存在桥涵等构造物时,应先行处理。 10.1.7 再生层施工准备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施工前应清除原路面的杂物和积水,并确定边线; b) 根据再生层厚度、宽度、干密度等计算每平方米新集料、水泥、泡沫沥青等用量; 应根据厚度和松铺系数控制再生层标高,确保路拱横坡宜与面层横坡一致。

包沫沥青、新集料合理的掺入方式,并应保证计量准确。 10.1.3施工前应铺筑长度不小于200m的试验路段,并确定以下参数: a) 验证现场材料的级配、生产配合比; D 冷再生材料的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水泥掺量、泡沫沥青掺量等; C 再生层松铺系数,施工机械的效率与组合方式及作业段的长度等。 10.1.4 冷再生施工设备主要包括:冷再生机组、酒水车、水泥同步撒布车、沥青发泡设备、平地机、 难铺机、 压路机等。施工起点将各设备首尾相接顺次排好。 10.1.5 就地冷再生机组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工作装置的切割深度可精确控制,误差应不大于10mm; 工作宽度应不小于2.0m; C 使用泡沫沥青时,应配备泡沫沥青加工和使用装置。喷洒剂量精确可调,并与切割深度、施工 速度、材料密度等联动,喷嘴在工作宽度范围内均匀分布,各喷嘴可独立开启与关闭: d 可适当调整再生混合料的级配; e) 根据要求可调整横坡。 10.1.6 再生前原路面应满员以下要求: a 对原路面的翻浆、沉陷、严重变形等病害应进行处理,处理深度至路基顶面,再进行下一道工 序; 6) 对原路面的车辙、波浪、坑槽等病害应加铺碎石(砾石)等进行找平处理,碎石(砾石)级配 应符合规定; C 再生路段存在桥涵等构造物时,应先行处理。 0.1.7 再生层施工准备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施工前应清除原路面的杂物和积水,并确定边线; b) 根据再生层厚度、宽度、干密度等计算每平方米新集料、水泥、泡沫沥青等用量; 应根据厚度和松铺系数控制再生层标高,确保路拱横坡宜与面层横坡一致。

0.2.2施工放样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施工前应恢复道路中心线,并在两侧设置标桩(杆)作为基线; 6) 标桩(杆)的间距,直线段距离不应超过20m,曲线段距离不应超过10m; C 路线纵、横坡再生前后应保持一致。 0.2.3 新集料准备及撒布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根据附录C确定每平方米中新集料掺量。根据每车料的质量或体积,确定具体堆放位置; b 新集料装车时,应控制每车料基本相等; C 同一料场供料时,按确定掺量和堆放位置将新集料由远到近进行卸料,并均匀撒布于原路面。 0.2.4 水泥准备及撒布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根据附录C计算每平方米再生层所需的水泥用量; b) 水泥宜采用机械撒布方式。 0.2.5 再生与整平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按照确定的再生深度对原路面进行铣刨、拌和。再生机组应缓慢、匀速、连续作业,施工速度 以试验路段确定的为准,宜为3m/min~5m/min;

GB∕T 33832-2017 玻璃纤维耐水性的测定10.2.5再生与整平应满足以下要求

按照确定的再生深度对原路面进行铣刨、拌和。再生机组应缓慢、匀速、连续作业,施工速 以试验路段确定的为准,宜为3m/min~5m/min; 再生机组应与再生厚度、横坡紧密配合,严格控制横坡和边线标高:

DB63/T2004202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