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2383-2021 公路工程强力搅拌就地固化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pdf

DB33T 2383-2021 公路工程强力搅拌就地固化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9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63281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3T 2383-2021 公路工程强力搅拌就地固化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pdf简介:

DB33T 2383-2021《公路工程强力搅拌就地固化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是一部专门针对公路工程中强力搅拌就地固化施工技术的规范。该规范由中国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适用于浙江省内公路工程中,特别是在使用强力搅拌技术进行水泥混凝土路面、桥梁、隧道等结构物的施工过程中。

强力搅拌就地固化是一种现代化的筑路技术,它通过将水泥、水、骨料以及其它添加剂在施工现场快速搅拌,形成高密实度的混凝土,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保证混凝土的性能和耐久性。DB33T 2383-2021规范详细规定了这种施工方法的设计原则、施工流程、质量控制、安全要求以及验收标准等,旨在确保施工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保证公路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具体内容包括材料的选择与配比、搅拌设备的选用与操作、施工工艺的实施、质量检测方法、环境保护措施,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规定等。遵循此规范,可有效提升公路工程强力搅拌就地固化施工的科学性、合理性,确保公路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DB33T 2383-2021 公路工程强力搅拌就地固化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3.1.1就地固化应作为路基工程的一个分项工程进行检验评定,应按基本要求、实测项目、外观质量 和质量保证资料等检验项目进行质量检验。 3.1.2就地固化施工设备、固化剂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根据现场试验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施工; 就地固化系统必须安装自动记录装置;搅拌应均匀和密实。 8.1.3就地固化层强度和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 8.1.4固化层表面平整,路拱合适,排水良好。 8.1.5软土地基上的路堤,应满足沉降标准和稳定性的设计要求。 8.1.6除就地固化外,刚(柔)性桩和加筋垫层等质量检查与评定应按照JTGF80/1规定的要求执行。

8.2.1就地固化处理实测项目见表2。 8.2.2表2中以“△”标识的实测项目为关键项目,合格率应不低于95%;其余实测项目为一般项目, 合格率应不低于80%,否则该检查项目为不合格。

8.2.1就地固化处理实测项目见表2

T/CECS 767-2020标准下载2就地固化土实测项目

DB33/T 23832021

化土表面平整、无坑洼、无积水,外侧排水通畅

DB33/T2383202

附录A (资料性) 常用固化剂掺入量参考表

1就地固化常用固化剂为水泥、其他固化剂(包含粉煤灰、石灰、石膏、矿渣微粉等)和稳定 体固化剂类型和掺量应根据不同土质情况和施工工艺通过室内配合比试验合理确定。 2采用湿法施工时固化土配合比设计时常用固化剂的掺入量可参照表A.1。

表A.1湿法施工固化剂掺入量参考一览表

A.3表A.1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 表A.1中固化剂的掺入量按照土体湿密度(常取17kN/m3)进行取值。固化剂掺入百分比=固 化剂质量/原状湿质量;水灰比(水胶比)取0.55~1.20,具体选用需结合现场实际情况; 表A.1中为不同含水率、不同设计强度时固化剂掺入量的参考估算值,实际应用时,当土体含 水率等土的性质情况发生变化时,掺量和固化剂的种类也应按设计要求或现场试验情况进行调 整; C 采用干法施工时,水泥掺入量在表A.1的基础上减少1%; d 对于含水率小于50%的土,为考虑拌合均匀性,采用湿法施工,按照土体含水率为50%的固化 剂掺量取值,并考虑增大其水灰比; e 若所处理图为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有机质土,则考虑需添加石灰,或将水泥改为石灰等固化剂, 或添加部分有机固化剂,具体掺量根据试验确定。

DB33/T 23832021

附录B (规范性) 就地固化土填料的回弹模量计算

化士填料的回弹模量计

就地固化土填料的回弹模量计算

M = E(p)(1 + qes)(1 + =)

Me = E(p)%(1 + qere)%(1 + =) (B. 1)

式中: 7一一公路沿线地表温度的全年平均值(℃); T一一E对应的测试温度(℃); 其他符号意义同式(B.1)

C.1就地固化硬壳层双层地基表面承载力计算

DB33/T2383202

就地固化硬壳层的承载力计算

C.1.1就地固化浅层加固软基时,表面承载力计算按照就地固化硬壳层双层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确定, 主要根据荷载的影响深度d与就地固化处理厚度H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滑动面的位置,进而通过极限平 衡法获得地基承载力极限值,荷载影响深度根据GB50007规定进行计算。 C.1.2当dmax≤H时,按照均质地基处理。 C.1.3当dmax>H时,根据就地固化处理范围与主动土压力区域的关系,确定滑移线的形状,分别计 算粘聚力引起的地基承载力与地基土自重引起的承载力,具体计算按以下规定进行: a)当dx>H≥ 2042 见图C.1,并按下列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1)结合太沙基理论整体剪切模式给出的滑移线(螺旋线)计算公式(C.1):

式中: 一一滑动区的边界对数螺旋曲线(m); 一滑动边界起始矢径(m),按Io=AF计算: 8 一一代表积分点到A点距离(m); Φ一一复合摩擦角(°),根据角度ZOAF= 粘聚力引起的承载力qu1按式(C.2)计算:

DB33/T 23832021

(其中r: H 3元 =s1n( B)); r.C Btan p 4 2 M, = Pal2 Oc2 p B 2 4 2 4 H2 +H) 2 A 2 2 42 qul 粘聚力引起的承载力(kPa); β 一上下土层的分界点; C,? 硬壳层的粘聚力(kPa)和摩擦角(°); Co,一一下卧层的粘聚力(kPa)和摩擦角(°); H一一硬壳层处理厚度(m); B一一 基础宽度(m)。 地基土自重引起的承载力qu2按式(C.3)计算:

DB33/T23832021

就地固化处理后土体粘聚力(kPa); 就地固化处理后土体内摩擦角(°); 下卧层土体粘聚力(kPa); 一下卧层土体内摩擦角(°); 荷载宽度(m); 一硬壳层厚度(m)。

地基土自重引起的承载力9a按式(C.5)计算:

.2= (C. 5) tg"α,H + tg"α,CF

DB33/T 23832021

式中: C一一就地固化处理后土体粘聚力(kPa); 一就地固化处理后土体内摩擦角(°); Co 下卧层土体粘聚力(kPa); Φ。一一下卧层土体内摩擦角(°); Y一一固化层重度(kN/m"); Y。一一下卧层重度(kN/m); B一一荷载宽度(m); H一一硬壳层厚度(m); OF、OC、CF、H为图中标注的长度。 以上C.1.3.1和C.1.3.2两种情况下均给出了粘聚力引起的承载力qu和地基土自重引起的承 载力qu2,最终地基极限承载力qu按式(C.6)计算:

qu——就地固化处理后地基极限承载力(kPa)); Zo 一粘聚力引起的承载力(kPa); 地基土自重引起的承载力(kPa)

C.2就地固化硬壳层双层地基下卧层承载力计算

C.3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承载力

3.1柔性桩复合地基初步设计阶段就地固化硬壳层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可进行简化计算,计 见C.3,其中图a)为就地固化硬壳层柔性桩复合地基结构形式,图b)为简化后复合地基结构 化后复合地基承载力验算时可分步进行

就地固化硬壳层柔性桩复合均

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

DB33/T2383202

C.3.2h1深度处荷载计算,即下部复合地基表面附加应力Phl计算,根据应力扩散进行计算,计算公 式应根据式(3)和式(4)进行。 C.3.3复合地基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计算应通过桩体材料强度或者桩体侧摩阻力进行确定: a)通过桩体材料强度确定时按式(C.7)计算

。 = n × f, × A, (C. 7)

式中: R一一单桩承载力特征值(kN); n一一桩体材料强度折减系数; f一一桩体材料强度(kPa); A一一桩体截面积(m)。 通过桩体侧摩阻力确定时按式(C.8)计算:

式中: R一一单桩承载力特征值(kN); U一一桩周长(m); n一一土体中层数; Qs:一一第i土层桩体侧摩阻力特征值(kPa); li一一第i土层厚度(m); α一一桩端端阻力发挥系数; qp一一桩端端阻力特征值(kPa); A一一桩体截面积(m)。 C 复合地基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确定:采用通过桩体材料强度和桩体侧摩阻力计算获得的单桩承载 力的最小值。 复合地基表面承裁力特征值按式(C9)计筒

C.3.4复合地基表面承载力特征值按式(C.9)

式中: fsk一一复合地基表面承载力特征值(kPa); 入一一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 m一一面积置换率; R一一单桩承载力(kN); A一一桩体截面积(㎡); β一一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 f一一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 根据下部复合地基表面附加应力与复合地基表面承载力,按式(C.10)计算复合基表面承载力安全 系数K。

k表 (C. 1 fsnl

DB33/T23832021

基表面附加应力P计算,根据应力扩散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应根据式(3)和式(4)进行;其复合地 基承载力计算应按照DB33/T904中相应计算方法进行

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计算

DB33/T2383202

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

就地固化工硬壳层复合地基结构中,是由路基填料、人工硬壳层、桩、复合加固区、下卧土层等组 成的,分别对以上结构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各部分之间的应力应变协调关系建立联立方程,得到各部分 应力传递规律。计算简图如图D.1所示:

图D.1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结构简图

在人工硬壳层复合地基中,涉及路基填料、人工硬壳层、桩、桩间土、下卧层持力层等多因素,其 相互作用比较复杂,为了简化计算,假定如下: a 假定人工硬壳层和桩间土为均质各向的理想弹性体; b) 在计算桩间土与桩的作用力时,取上覆荷载为均布荷载计算; C) 在计算过程中,假定桩间土的应力在同一截面处不变; d 假定在计算过程中,人工硬壳层发生变形但并未破坏; e】 桩侧摩阻力和桩土相对位移为理想弹塑性关系,如图D.2所示

k.(w W) 5<8 tp (D. 1 Co + ' tan p. S>8

DB33/T23832021

针对以上假定,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沉降计算主要分路堤填料荷载传递的分析、就地固化 硬壳层应力传递的计算、桩与桩间土的分析以及下卧层土地基的计算,各计算简图见 0.3~图D.7。 针对各个进行分析与应力分布规律总结,计算弹性阶段与弹塑性阶段桩顶应力、桩顶位移与桩 间土位移。

图D.3路堤填料荷载传递计算

DB33/T2383202

图D.4就地固化硬壳层计算图

深圳市道路建设工程海绵城市施工图设计审查要点(试行)图D.5桩土单元计算

桩侧摩阻力沿桩身分布

DB33/T 23832021

式中: S——桩截面对应位置处等沉面到硬壳层表面处的变形; S 桩间土对应位置处等沉面到硬壳层表面处的变形;

+ β βK tan o. BCKtan

DB31/T 947-2015标准下载y+Cc βK tan o. BCKtan gi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