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T 1599-2021 高性能沥青路面(Superpave)施工技术规范.pdf

DB52/T 1599-2021 高性能沥青路面(Superpave)施工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2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61228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52/T 1599-2021 高性能沥青路面(Superpave)施工技术规范.pdf简介:

您提到的DB52/T 1599-2021 是一个具体的行业标准,名为《高性能沥青路面(Superpave)施工技术规范》。Superpave是一种国际通行的高性能路面技术,它强调了路面的耐久性、抗车辙能力和抗疲劳性能。该规范详细规定了在设计和施工高性能沥青路面时,应遵循的材料选择、混合料配比、施工工艺、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的要求。

DB52/T 1599-2021 标准可能适用于中国湖北省的道路工程,特别是对于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等对路面性能有高要求的建设项目。它旨在确保施工过程的质量和一致性,以确保路面的长期性能和使用寿命。

要了解更多具体内容,您可能需要查阅该规范的全文,或者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DB52/T 1599-2021 高性能沥青路面(Superpave)施工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B.2贵州省各地区沥青胶结料选择图谱(可靠

DB52/T 1599202

附录C (规范性) 测试沥青胶结料MSCR的试验方法

0.1.1本方法为在特定温度条件下的动态剪切流变试验,确定沥青试样中可恢复和不可恢复的蠕变柔 量。本试验的样品为旋转薄膜烘箱试验(RTFOT,T0610)后的残留物。 0.1.2通过可恢复百分率确定基质沥青或聚合物改性沥青的弹性恢复和应力依赖性。 0.1.3本方法所测数据,需采用国际标准单位

GY/T 5006-2010标准下载C.2.1本方法所需设备可按JTGE20T0628方法要求配置。 C.2.2试验仪器需经试验仪器制造商认可及计量部门认可在每个蠕变循环开始的0.03秒内获得最大应 力。

.31试样按照10610进行转博膜烘箱老化 .3.2按T0628要求制备试样,采用Φ25mm板制备多应力端变恢复试验试样,并根据要求控制试验温度 本方法也适用于根据表10测定RTFOT残余物DSR性能后的试样。当采用该类试样时,试验开始前应有1mi 的应力松弛时间,当用新试样时,可不要求应力松弛。 .3.3在给定的试验温度下,分别使用两个恒定应力(0.1kPa和3.2kPa)对试样进行端变和恢复试验 0.3.4试验过程中,应力持续1s后零应力恢复9s为1个蠕变和恢复循环。试验共需进行30个蠕变和恢复 盾环,其中包括0.1kPa应力水平下进行的20个循环以及随后3.2kPa应力水平下进行的10个循环。0.1kF 应力水平下的前10个循环用以进行试样条件处理。在端变和恢复循环间无松弛时间和应力改变。完成 两阶段蠕变和恢复试验的总时间为300s。0.1kPa应力水平下,10个循环的典型试验数据如图C.1所示。

图C.10.1kPa应力水平下,10个循环的典型试

DB52/T15992021

10 每个循环恢复阶段完成时的应变修正值(如10.0s之后) [Jr (0. 1, N) 每个循环在0.1kPa应力水平下的不可恢复蠕变柔量:

J. (0.1, N) = 10 0.1 (C. 5 J. (3.2,N) 610 3.2 (C.6

J. (0.1, N)= 0 0.1 Jm (3.2, N) =0 3.2

DB52/T 1599202

Jr(3.2,N)一一每个循环在3.2kPa应力水平下的不可恢复端变柔量; C.4.3分别根据公式(C.7)和公式(C.7)计算在0.1kPa和3.2kPa应力水平下的平均不可恢复蠕变柔 量。

SUM[.(0.1, N)],A=11~20..... nr 0.1 10

SUM[(3.2, N)] , N=I~10. 10

DB52/T15992021

D.4.2 根据公式 (D

D.5.1称取D.3.1准备的不同粒径范围的细集料,按

DB52/T 1599202

表D.1标准级配组成

D.5.3如果细集料毛体积相对密度未知,按T0330法测得公称最天粒径4.75mm以下的细集料毛体积相对 密度,若某一档(或几档)细集料毛体积相对密度与全部试样的毛体积相对密度相差不超过0.05,则采 用实测密度;若某一档(或几档)细集料毛体积相对密度与全部试样的毛体积相对密度相差超过0.05, 则需重新试验。不同粒径细集料相对密度的差异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级配细集料的相对密度来确定。如果 相对密度差超过0.05,单独测定0.15~2.36mm筛孔间细集料细集料的相对密度。相对密度偏差0.05可使 最终计算的空隙率偏差1%

D.6.1用抹刀将试样拌和均匀。固定广口瓶和漏斗位置,将量筒对中。用手指关闭漏斗的开口,将订 样倒入漏斗,并用抹刀调平。移开手指,让试样自由落入量筒中。 0.6.2漏斗放空后,用抹刀快速地将量筒中堆积的多余试样刮去,仅允许刮一次,注意刮刀需垂直, 呆证其直线部分水平并和量筒顶部略微接触。 注:刮平以后,可以轻轻地敲击试样,使其容易转移到秤或天平上去而不至于酒落。 D.6.3记录空量筒的质量以及每次试验量筒和细集料质量。 D.6.4根据公式(D.2)计算间隙率,

DB52/T15992021

DB52/T 1599202

式中: W—1cm混合料中集料质量; P,——沥青质量百分率,十进制表示,假设为0.05; Ps—集料质量百分率,十进制表示,假设为0.95; Ysb 一沥青相对密度; VV一一空隙率,假设为4%。 4根据公式(E8)计筒有效沥青体积,

Vh一有效沥青体积,立方厘米(cm); S一试拌混合物中集料公称最大粒径,毫米(mm) E.5根据公式(E.9)估算试拌级配的初始沥青用量Plc

式中: Phi——初始沥青用量估值,以混合料的质量百分率计,%

Phi——初始沥青用量估值,以混合料的质量百分率计,%

Ys (Vhe + Vha ) P.=100x (y,(Ve +Vha)+ W)

DB52/T15992021

附录F (规范性) 测试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性能的试验方法

F.4现场拌和,试验室压实试件

.4.1每次试验至少成型6个试件,一半用于非条件试验,另一半用于部分饱水及冻融循环条件试验。 .4.2试件尺寸为Φ100mm×(63.5土2.5)mm,或者Φ150mm×(95±5)mm,如果集料尺寸大于25mm, 应使用尺寸为Φ150mm×(95±5)mm的试件。 .4.3现场生产的沥青混合料应按T0701方法取样

DB52/T 1599202

.4.4松散混合料不需要F.3.4申要求的老化阶段,根据用量需求将混合料分成若十份,随后将试样置 于烘箱中直至达到压实温度3℃,随后调整旋转压实次数,将试件压至空隙率为7.0±0.5%,每种混合 料应在压实混合料之前通过试验确定压实次数 F.4.5将脱模后的试件在室温下保存24h±3h

F.5.1在压实路面选择合适的位置并取芯。当试验路段的厚度小于或等于63.5mm时,采用100mm直径芯 样,当试验路段的厚度大于63.5mm时,可选择使用100mm和150mm直径芯样。每组试验需要至少6个芯样。 F.5.2使用切割或者其他合适的方式分离芯样,并将其在室温保存直至干燥。 F.5.3对于路面钻芯样不需要F.3.4中的松散混合料养生过程或F.3.6的压实混合料养生过程。

F.6.1混合料或芯样完成条件后,测试其理论最大相对密度口t。 F.6.2测定每个试件的厚度h。 F.6.3测定每一个试件直径D。 F.6.4 测定每个试件毛体积密度口f。试件的体积V以立方厘采(cm3)或饱和面干质量减去水中质量来 表示。 F.6.5计算试件的空隙率VV。 F.6.6将试件分成两组,每组至少三个试件以使两组试件的平均空隙率大致相等。 F.6.7 根据公式(F.1)计算条件试件的空隙体积。

式中: V一空隙体积,立方厘米(cm); VV一空隙率: V一试件体积,立方厘米(cm)

F.7.1一组试件在常规情况下试验,另一组试件在试验前需经部分真空饱水、冻融循环条件, F.7.2常规情况试件按F.3.6或F.4.5所述方法在室温下进行养生,养生结束时,用塑料膜包 将试件置于厚实、防水的塑料袋中。然后将试件浸入25℃±0.5℃的恒温水槽中120min±10min 离试件表面至少25mm,然后根据F.8所述方法试验。

试件表面至少25mm,然后根据F.8所述方法试验。 7.3另一组试件需按下述方法进行条件处理。 a)将试件放入真空容器中,试件底部垫有25mm厚的穿孔隔板,容器内常温下注满蒸馏水,保证 水面距离试件表面至少25mm。在真空度为13kPa~67kPa(254mm~660mmHg)条件下保持5min~ 10min,恢复常压后使试件浸在水中5min~10min。 注:部分试件饱水率达到70%~80%时所需时间小于5min,同时,部分试件所需真空度可能高于67kPa(660mmHg) 或低于13kPa(254mmHg) b) 测得部分真空饱水后试件的饱和面干质量。 c)根据公式(F.2)计算试件吸收的水的体积厂。

F.7.3另一组试件需按下述方法进行条件处理

式中: ”一吸收水的体积,立方厘米(cm); B一真空饱水后饱和面干质量,克(g); A一干燥试件质量,克(g)。 d)根据公式(F.3)吸收的水的体积T和空隙体积V计算试件的饱水率

DB52/T15992021

F.9.1根据公式(F.4)计算间接抗拉强度

《文物建筑防雷技术规范 QX189-2013》.1根据公式(F.4)计算间接抗拉强度

式中: S一抗拉强度,千帕斯卡(kPa); P最大荷载,牛顿(N); t一试件高度,毫米(mm); D一试件直径,毫米(mm)。

式中: S一抗拉强度,千帕斯卡(kPa); P一最大荷载,牛顿(N); t一试件高度,毫米(mm); D一试件直径,毫米(mm)。

DB52/T 159920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F.9.2根据公式(F.5)计算间接抗拉强度残余比例

式中: TSR一间接抗拉强度残余比例,以%计,精确到0.01; S一一常规试件平均间接抗拉强度,千帕斯卡(kPa); S一一条件试件平均间接抗拉强度,千帕斯卡(kPa)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