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PSTC 40-2019 软岩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范.pdf

T/CSPSTC 40-2019 软岩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7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53759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SPSTC 40-2019 软岩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范.pdf简介:

"TC/SPSTC 40-2019 软岩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范.pdf" 是一份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标准计量研究所(SPSTC)发布的技术规范。这个规范主要针对软岩隧道的监控量测工作,提供详细的指导和标准。软岩隧道是指在地质条件较差、岩石强度较低的地区进行的隧道建设,由于其特有的施工难度和风险,需要特别的监控和量测方法来确保施工安全和隧道稳定性。

这份规范可能涵盖了软岩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如围岩稳定性监测、地表沉降监测、支护结构状态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方法、频率、数据处理和分析等内容。它为隧道施工人员、设计者、监理和监管机构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的监测和管理依据,以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

T/CSPSTC 40-2019 软岩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6722一2014爆破安全规程 TB10003一2016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TB10313一2019铁路工程爆破振动安全技术规程 Q/CR92182015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工程软岩softrock 在工程力作用下能产生显著塑性变形的复杂岩石力学介质。根据软岩特性的差异及产生显著塑性 变形的机理,软岩可分为膨胀性软岩、高应力软岩、节理化软岩和复合型软岩4大类 3.2 监控量测monitoringmeasurement 隧道施工中对围岩、地表、支护结构以及周边环境状态进行的经常性观察和量测工作。 3.3 隧道净空变化 peripheraldisplacementconvergence oftunnel 隧道周边上两点间相对位置的变化。 3.4 隧道拱顶下沉 vaultcrownsettlementoftunnel 隧道拱顶位置的测点的绝对下沉量。 3.5 周边单点位移 peripheralsinglepointdisplacement 隧道周边处单测点的绝对位移量。 3.6 地表沉降surfacesubsidence 隧道施工影响范围内地表测点的竖向位移量

基准点deformationdatum 建立在稳定岩层或岩土层或(构)建筑物上的经确认固定不动的点。 3.8 测点 measuringpoint 设置在观测体上(或内部),能反应起特征,作为变形、位移、应力或应变测量用的固定标志。 3.9 仰拱隆起(或沉降) inverteduplift,invert settlement 隧道仰拱施做后发生的竖直方向的位移 3.10 测线surveyline 隧道净空变化或拱顶下沉量测时,设在洞壁上两测点之间的连线。 3.11 洞内外观察 observation inside and outsidethe cave 隧道施工或停工状态下,洞内工作面的地质情况,初支及衬砌表面状况、地表沉降及裂缝等洞内、外 环境的描述。 3.12 监测周期 monitoringcycle 监测断面自开始监测至达到稳定状态所经历的时间。 3.13 围岩压力surroundingrockpressur 隧道开挖后,因围岩变形或松弛等原因,作用在支护或衬砌结构上的压力。 3.14 钢架内力internalforceof steelframe 在围岩压力作用下,钢拱架变形所产生的内力。 3.15 衬砌内力lininginternalforce 隧道衬砌所承受的初支传来的围岩压力,包括轴力和弯矩。 3.16 锚杆轴力axial forceof bolt 用于支护隧道围岩的锚杆其杆体所承受的应力。 3.17 围岩内部位移internaldisplacementofsurroundingrock 围岩内部距离开挖临空面不同深度的岩体所产生的位移量,用位移计进行量测。 3.18 极限变形量limitdisplacement 隧道开挖后,支护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所能允许围岩或支护结构的最大变形量。 3.19 变形阅值deformationthreshold 为满足工程需要或保证围岩和支护结构稳定所规定的变形值。 3.20 分级预警classifiedearlywarning 按隧道施工影响程度,对速率和累积变形预警级别进行划分,分为黄色预警和红色预警

4.1软岩工程分类与分级

固化类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技术规程 CJJ∕T 80-98软岩工程分类与分级如表1所示

表1软岩工程分类与分级表

为干燥饱和吸收率;。为单轴抗压强度,单位为兆帕( S为绿泥石;I为伊利石;K为高岭石;M为蒙脱石;M/I为

1.2隧道施工前,建设或施工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监测单位进场开展工作,监控量测资料 应作为关键工序纳人现场施工组织 3隧道监控量测应科学合理,监测单位应编制监控量测方案及实施细则,施工中应按细则实施,工程 俊工后将监控量测资料整理归档并纳人峻工文件中, 4.4监测单位应配置专业的监控量测人员和设备,监控量测人员应经培训后上岗,掌握成熟、可靠的测

式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4.5监测单位应成立现场监控量测小组,监控量测人员应相对稳定,确保监控量测工作的连续 4.6现场隧道监控量测应包括下列主要工作内容:

4.7监控监测实施细则应包括下列内容

a) 监控量测项目: b) 人员组织; c) 元器件及设备: d) 监控量测断面、测点布置、监控量测频率及监控量测基准; e) 数据处理及预测方法; f) 信息反馈及对策

4.8监控量测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5.1.1具体隧道的监控量测应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观测线路和观测方法,并宜使用相同的观测设备, 固定的监测人员,选择最佳的观测时段,在环境相近的条件下快速实施。 5.1.2监控量测工作应紧跟现场施工进度,按照监测断面布距及时规范埋设测点,并在初支完成后及 时采集初读数。 5.1.3监控量程工作应随施工工序及时进行,测点应及时埋设,支护后2h内读取初始数据,并应根据 现场情况及时调整监控量程项目和内容。

固定的监测人员,选择最佳的观测时段,在环境相近的条件下快速实施。 5.1.2监控量测工作应紧跟现场施工进度,按照监测断面布距及时规范埋设测点,并在初支完成后及 时采集初读数。 5.1.3监控量程工作应随施工工序及时进行,测点应及时埋设,支护后2h内读取初始数据,并应根据 现场情况及时调整监控量程项目和内容。 5.1.4监控量测应实现下列目的: a) 掌握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变形规律,评定施工的安全管理等级; b)揭示支护结构的受力特性,为优化支护方案提供数据支撑; c) 对二次衬砌的施作时间提供依据; d)监控隧道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e)积累原始数据,为信息化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监控量测应实现下列目的

a)掌握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变形规律,评定施工的安全管理等级: b)揭示支护结构的受力特性,为优化支护方案提供数据支撑; c)对二次衬砌的施作时间提供依据; d)监控隧道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e)积累原始数据,为信息化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5.2隧道监控量测项目

【山西省】《城市绿化常用苗木标准 DBJ04/T263-2016》表2监控量测必测项目

注1:地表沉降观测位置在洞口段及浅埋段;拱脚下沉观测位置选择在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隧道浅埋段;拱脚位 移观测位置选择在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隧道深埋段。 注2:表中所列为监控仪器的最低精度要求,

表3软岩隧道监控量测选测项目

注1:F.S.为元器件的量程。 主2:表中所列为监控仪器的最低精度要求

5.2.4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地质系描及数码成像,必要时应进行物理力学实验。 5.2.5初期支护完成后应对喷层表面裂缝及其发展、渗水进行观察和记录。 5.2.6隧道开挖应对开挖面围岩进行观察,在围岩性状变化明显地段,应进行围岩物理力学试验和全 断面围岩压力监测,在此基础上,确定支护结构类型,并对不同的支护类型应进行支护结构(连接成型 后)受力试验,确定结构的失稳临界变形量U,并由此确定监测的极限位移值U。为90%U。 5.3隧道在洞口和洞身浅理段、地表有建筑物地段应布设地表位移监测断面,断面间距和断面测点布 设按表4的规定。地表无建筑物时,断面位置应与洞内断面在统一断面里程,地表有建筑物时,应布置 在建筑物的转角位置

表4地表位移断面间距

地表监测断面测点横向间距宜为2m~5m,在洞身上方应适当加密,向两边对称且逐渐增大间 ,监测范围应不小于6B和地表破裂角范围的较大值,其测点布置如图1所示。对地表沉降有特建 时,应加密测点间距,加宽断面长度

T/CSPSTC40—2019监测范围2 m~5 m基准点HoB图1地表沉降横向测点布置示意图5.4隧道洞内监测断面布设原则5.4.1隧道监测断面应考虑隧道围岩级别,洞身开挖尺寸DB34∕T 2558-2015 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指南 隧道工程,围岩强度综合确定。其布置要求可按表5~表7的规定。表5按围岩级别确定的监控量测断面间距围岩级别断面间距/mIV12~15V8~12VI5~8表6按隧道洞身开挖尺寸确定的监控量测断面间距隧道跨度/m断面间距/mb≤5≤155≤b810~128≤6≤108~1010≤b≤125~812≤6N5表 7按隧道围岩强度确定的监控量测断面间距围岩抗压强度/MPa断面间距/mf≤10510

T/CSPSTC 40—20195.4.2隧道变形监测断面的测点及测线布设数量应按表8、图2的规定。不同断面的测点应尽量布置在相同部位,收敛测点应位于同一水平。表8监控量测测点及测线布设原则开挖工法一般地段特殊地段全断面两条周边收敛测线,垂直间距不小于1.5m;三条周边收敛测线,一个拱顶下沉测点个拱顶下沉测点水平间距不小于1.5m两条周边收敛测线;三个拱顶下沉测点,水平台阶法两条周边收敛测线,一个拱顶下沉测点间距不小于1.5m环形开挖预留两条周边收敛测线,三个拱顶下沉测点,水断面间距减小一级核心土法平间距不小于1.5m双侧壁导坑法三条周边收敛测线,三个拱顶下沉测点断面间距减小一级中隔壁法六条周边收敛测线,两个拱顶下沉测点断面间距减小一级交叉中隔壁法六条周边收敛测线,两个拱顶下沉测点断面间距减小一级注:特殊地段是指隧道加宽带、富水、断层、破碎带以及发生塌的地段。全断面开挖台阶法开挖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d)双侧壁导坑法e)中隔壁法f)交叉中隔壁法图2隧道变形监测断面测点布置示意图5.4.3仰拱隆起监测断面在仰拱施做完毕后布置,一般地段按50m间距,特殊地段按15m间距,宜选择与变形监测断面重合,测点不少于3点。5.4.4洞内收敛及拱顶测桩应在初支施工过后及时埋设,对应不同的监测部位,确定测桩的埋设位置和钻孔深度。围岩变形测桩应至少入岩100mm,初支喷层变形测桩钻孔深度不少于喷层厚度的2/3,钢拱架变形测桩应采用焊接与拱架连接,测桩的外露长度不少于100mm。8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