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GT D70-2010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pdf

JTGT D70-2010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8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5079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TGT D70-2010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pdf简介:

"JTGT D70-2010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pdf" 是中国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局发布的一份关于公路隧道设计的详细规范。这份规范详细规定了公路隧道的设计原则、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安全防护、监控与管理系统等方面的标准和指南。它涵盖了公路隧道的全生命周期,从前期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的各个环节,为公路隧道的建设提供了科学、合理、安全的设计依据。该规范适用于中国的公路隧道设计工作,对于保证公路隧道的工程质量、安全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JTGT D70-2010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pdf部分内容预览: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

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

综合安全系数 K——承载拱抗剪综合安全系数 ——构件工作条件系数

2.2.10辅助施工措施设计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 JTJ 002-87》2.2.11防排水设计

0.沟或管的泄水能力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

各隧道按其长度可分为四级,见表3.0.1

表3.0.1公路隧道按长度分级

注:(1)隧道长度为隧道两端洞门桩号之差,当为并行双洞时以较长隧道为准。 (2)当隧道长度小于100m时,隧道平纵指标不受隧道规范约束,可不采用电光照明;当隧道长度大于6000m 时,隧道运营管理系统一般需特殊考虑。因此这两类隧道在设计过程中应引起特别重视,

3.0.2公路隧道按其开挖跨度可分为四类,见表3.0.2。

表3.0.2公路隧道按开控跨度分类

0.3当并行双洞公路隧道中夹岩柱的宽度大于表3.0.3的规定时,在设计施工 叮不考虑两洞室之间相互影响。

表3.0.3不考虑两洞室之间相互影响的双洞最小净距

注:表中B代表隧道开挖跨度!

主:表中B代表隧道开挖跨

客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

3.0.4公路隧道根据其横断面布置形式可划分为五类,按表3.0.4的规定确定。

3.0.4公路隧道根据其横断面布置形式可划分为五类,按表3.0.4的规定确定。

表3.0.4公路隧道按横断面布置形式分类

3.0.5的规定确定

表3.0.5公路隧道支护结构的安全等级

等级为二、三级的公路隧道,也可根据工程重要程度提

3.0.6各级公路隧道的主体结构,如洞门、支护衬砌、附属风道、风井、预留洞室及防排 水构造物等,应达到表3.0.6所示的设计基准期。

注:隧道路面结构设计基准期应根据现行公路路面设计规范确定。

3.0.7环境对公路隧道结构的腐蚀作用.应根据其严重程度按表3.0.7分为6级,

表3.0.7环境作用等级

3.0.8各级公路隧道及其附属构筑物的防水等级,应符合表3.0.8的规定

表3.0.8公路隧道及其附属构筑物的防水等

注:公路隧道路面应达到二级防水标准。

3.0.9各级公路隧道的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表3.0.9的规定。

表3.0.9公路隧道的设计洪水频率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

4.1.1在公路隧道勘察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公路等级、隧道长度及交通量天小等控制 因素合理确定隧道勘察设计标准与工作内容,有效地控制其设计质量。 4.1.2隧道设计应综合考虑公路的总体功能、土地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持 续发展等方面的要求,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设计新理念,保证隧道主体结构稳定可靠, 避免运营期间病害的发生。

在公路隧道勘察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公路等级、隧道长度及交通量大小等控制 确定隧道勘察设计标准与工作内容,有效地控制其设计质量。

1.2隧道设计应综合考虑公路的总体功能、土地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展等方面的要求,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设计新理念,保证隧道主体结构稳定可 电运营期间病害的发生。

4.1.3隧道总体设计应符合以下原则: 1应重视公路总体设计。隧道内外平、纵线形应协调,符合行车安全与行车舒适的 要求;隧道断面布置形式应根据所处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合理确定,符合经济性与施工 安全的要求;隧道施工方法与施工组织应适应隧道特点与地质条件,符合环境保护的 要求。 2应重视地质条件比选。根据隧道特点、区域地质条件及相应设计阶段的要求,制 订地质勘察方案,充分利用地质遥感资料和附近其他工程的地质资料进行隧道方案比选。 当地质条件复杂时,特长隧道应控制路线走向,以避开不良地质地段;中、短隧道可服从路 线走向。 3应重视中短隧道与路堑方案的比选。评价深路堑与隧道方案对路线平纵面设计 的影响。在方案比选过程中,除应考虑工程造价外,还应考虑土地使用费、防治水土流失 费、弃渣场设置费和提高工程可靠度的费用(高边坡的处治费用)等。应结合生态环境保 护、道路景观等要素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论证。 4应加强山区公路隧道施工方案的交通组织设计。在山区公路桥隧集中、施工组织 困难的特殊地段,隧道的布设应考虑隧道施工方案和施工期间对交通组织的影响。 、5应加强山区公路隧道与洞外结构物的协调。山区公路控制性重点工程较多,出现 桥隧相接、隧道和互通式立交紧邻等情况时,特别是特大跨径桥梁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的 选择及交通组织(如隧道内交通分、合流)等影响到隧道结构形式的选择时,应扩展隧道 方案的研究范围,对洞外构造物与隧道方案进行整体综合比选,

4.1.4在对隧道附近地形、地貌、地质、气象、社会人文和环境等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

上,应对隧道轴线方案的走向、平纵线形、隧道设置形式及洞口位置等方面进行综合 比选。 1中、短隧道方案宜服从路线布设的要求。根据地形条件,宜对连拱隧道与小净距 遂道方案进行比较;对于中心挖深大于30m的路堑宜进行路、隧方案比较;对短隧道群宜 进行整体式路基连拱隧道方案与分离式路基小净距隧道方案的比选。 2特长、长隧道在符合路线总体走向的前提下,应由隧道控制局部线位。对各可行 的方案,以建设条件、建设规模、施工条件和运营管理技术难度和成本等为比选因素进行 系统的论证和比较。 3应综合考虑不同隧址方案对公路总体施工方案、施工安排和施工工期及工程投资 的影响。 4对于技术复杂的特长隧道,应加深隧道地质勘察及工程方案分析研究,解决建设 过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必要时应增加技术设计阶段。 4.1.5高速公路和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隧道的通风、防灾等与交通量有关的土建工 程设施,应以隧道的设计通行能力作为校核标准。当隧道远期设计交通量小于其设计通 行能力的一半时,可采用道路的远期设计交通量控制设计。 1经充分论证后,可根据交通组成及交通量增长情况等因素,按一次设计、分期实施 的原则进行设计。 2斜井、竖井、风机房等通风土建工程不宜分期实施;当必须分期实施时,应以利于 后期改建为原则,做好近期工程与远期工程的合理衔接规划与设计。 3应加强与隧道运营管理设施设计人员的沟通与协调,重视隧道内预留洞室与预埋 件设计。

4.1.6在隧道设计过程中,应通过优化隧道前后路线平纵线形,达到填挖土石方量基 本平衡,减少隧道弃渣数量。隧道弃渣宜作为建筑材料或路基填料加以利用;当无法利用 时,应运至指定弃渣场堆置。弃渣场宜选择不侵占耕地、河道、沟谷的荒坡地、凹地。应防 止雨水冲刷奔渣造成水士流失,完善弃渣场的防护与排水设计。

4.2.1隧道位置选择应符合以下总体原则: 1隧道位置应根据路线总体规划、交通运输条件及周边环境和地形变化条件确定, 设置在对环境影响小、利于隧道施工场地布置和隧道出渣、利于设置防灾救援系统和管理 养护等设施的路段。 2隧道位置应选择在岩性好、结构稳定的地层中。当条件限制无法绕避不良地质区 时,隧道应尽量缩短其通过长度DB42∕T 1554-2020 智慧社区工程设计与验收规范,并采取可靠的工程处理措施。 3 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

重设计细则(JTG/TD70—20

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现行国家法律、法规中对公路工程建设 的相应规定。隧道修建应不占或少占基本农田 4应结合隧道接线端的构造物布设情况,进行两端接线工程的衔接设计,保证隧道 内外线形顺畅、协调一致。 5隧道洞口位置、辅助通道和运营通风设施的设置应为隧道位置选定的重要因素。 4.2.2越岭隧道的位置选择应符合以下原则: 1应以路线纵断面为主,结合地质条件、越岭路线高程和垭口两侧道路展线的需要 综合选择最合理的隧道位置。 2应根据地形及工程地质情况,从缩短道路里程、提高线形指标、避让严重不良地 质、减轻或消除高山严重积雪和结冰对公路的不良影响及结合施工条件与施工工期等方 面,对越岭隧道方案和越岭展线方案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 3宜以路线顺直、隧道长度最短的垭口作为越岭隧道方案比选的基础,并分析比较 各方案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隧道不应从严重不良地质地带通过。 4应分析不同隧道设计高程对工程建设规模的影响: 1)公路等级越高,路线平纵面指标越高,隧道高程越低,隧道越长,工程造价相对 越高。 2)应尽可能把隧道放置于较好的地层中。 3)隧道高程的设置应保证施工和行车安全,并应设置在常年冰冻线和常年积雪线 以下。 4)应考虑隧道长度对运营管养费用的影响:隧道越长,通风、照明费用越高。 5)低等级公路上的隧道应考虑社会远期发展及公路改扩建的需要:在不过多增加工 程造价的情况下,宜降低隧道设计高程,提高隧道进出口线形标准。 4.2.3沿河、傍山隧道的位置选择应符合以下原则: 1应注意山体的整体稳定性,避开严重的滑坡、崩塌、错落、岩堆等不良地质。 2隧道位置宜向山体侧内移,增加隧道覆盖层厚度,并应避免受河流冲刷。各类围 岩地质情况下,隧道拱肩最小覆盖层厚度不得小于表4.2.3的数值。 3沿河、傍山隧道,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质、造价、施工、运营效益及安全等条件,对沿 河绕行短隧道群方案、裁弯取直的长隧道方案、分离式路基半路半隧方案进行全面综合比 较。在相似条件下,宜优先选择长隧道方案。 4隧道洞顶覆盖层薄而难以用钻爆法修建隧道的地段,受塌方、落石、泥石流或雪害 等威胁的洞口地段,公路、铁路、沟渠等必须通过隧道上方又不宜做暗洞或立交桥的地段 宜设置明洞或棚洞。 5傍山路线的高陡边坡半路堑地段,当路基边坡处治较困难时,宜将路线内移,采用 隧道或明洞方案。滑坡地段不宜修建明洞。

表4.2.3隧道拱肩最小覆盖层厚度(m)

:(1)表中t为隧道外侧拱肩至地面的地层最 (2)表列数值应扣除表面腐殖覆盖层厚度。 (3)表列数值适用于双车道隧道。 (4)V级围岩的t值应通过分析计算后确定

《自承式给水钢管跨越结构设计规程 CECS 214:2006》(4)V级围岩的t值应通过分析计算后确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