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美丽城镇生活圈配置导则(试行)(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0年3月)

浙江省美丽城镇生活圈配置导则(试行)(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0年3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2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38801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浙江省美丽城镇生活圈配置导则(试行)(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0年3月)简介:

《浙江省美丽城镇生活圈配置导则(试行)》是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于2020年3月发布的一份指导性文件。这份导则主要针对浙江省在推进美丽城镇建设过程中,如何科学配置和优化生活圈功能,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

导则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念导向:强调生态文明理念,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生活需求。

2. 生活圈构建:指导如何科学划分生活圈,包括居住、教育、医疗、商业、文化、休闲、交通等多功能区的布局,强调功能的复合和空间的紧凑性。

3. 服务优化:倡导精细化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品质,满足居民从基本生活需求到高品质生活的升级需求。

4. 绿色发展:强调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等在生活圈建设中的应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5. 传统文化保护:倡导在建设中融入地方文化特色,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这份导则旨在通过系统性、科学性的规划和设计,推动浙江省城镇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浙江省美丽城镇生活圈配置导则(试行)(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0年3月)部分内容预览:

目标1:补短板,保基本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现状资源调研评估和百姓需求研究基础上制定有效 可行的行动计划。优先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 向农村稳盖,向困难群众倾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

目标2:倡共建GBT 5310-2017标准下载,增供给

践行同缔造理念。在做好政策制定、规划弓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和社 会组织的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对社会参与项自建设引导,扩大 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化、标准化

目标3:提品质,惠城乡

坚持高质量发展思想。创新供给方式,避免重复建设,节约资源利用。提升服 务内涵。推动优质服务资源延伸下沉和提质扩容。 同时,通过镇级公共服务能级提升,促进城乡融合。以良好的设施配套和高品 质的服务供给,增强城镇的综合吸引力和辐射带动力。促进公共服务更高质量 更高水平的多元化、优质化发展。

美丽城镇生活圈体系定位:都市社区生活圈体系的补充完善

四个层级的生活圈,步行和车行、半径依赖的面状布局和交通依赖的网络状布 局,交织在一起,覆盖城、镇、乡、村,共同构成了美丽城镇生活圈公共服务 设施配置体系。 从城市到镇村,生活圈的内涵、范围、形态和属性都发生变化,具有更强的复 杂性和动态性。 其中,圈层型结构属半径依赖型,面状覆盖,街区结构不变时相对静态稳定 对应建成区内部:网络型结构属设施网依赖型,网络状分布,随交通网发展 而动态变化,对应于镇域及跨越行政单元的城乡片区

五分钟邻里生活圈配置自标

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配置自标

三十分钟镇村生活圈配置自标

美丽城镇生活圈,根本自的在于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统筹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空间的均衡配置。导则配置指标仅作为底线 别。在参照导则内容的同时,必须综合评估分析现状资源数据、民众需求采集、区域要素分布等因素,形成统一要求,完 体的设施配置和服务供给体系,画好此时此地、惠民便民的美丽城镇生活圈

与人口规模相匹配:生活圈规划必须以人口和空间规模为依据,现状资源的评估应包括现有设施现时使用情况和实际服务容量; 与民生需求相呼应:利用网络平台、现场走访采集民生需求;了解居民获取公共服务途径的现状和意愿,科学分析,合理引导; 与生活出行相吻合:生活圈的范围应与居民生活空间相一致,并非理论上的同心圆。其中心尽量与服务设施集中区域相对应,同 时兼顾人口和可达距离两个基本参数动态调整,如狭长分散的建成区可考感加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也可通过社区圈的延伸和邻 里圈的加强予以满足。深居偏解山地或隔水相望海岛的镇村,应考虑15分钟社区圈和30分钟生活圈资源转运配置能力和交通网络 的提升,并强化服务未端,完善或提升5分钟邻里圈服务水平。 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生活圈的配置,需要前置到行动计划中,权衡各个镇村是依靠本地自我完善解决,还是依托周边乡镇资源扩 容或者更高一级片区的优质服务辐射予以保证。一镇一乡的生活圈不能闭门画圈,仪仅考虑独善其身,而应与区域的城镇化水平 相对应,与左邻右舍,都市乡村的公共服务体系相衔接,针对性补足,多元化完善,共同编织好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供给的一张网

美丽城镇建设,是全方位实践探索的系统工程。其规划和建设,应置于 生态文明发展新时代、国土空间发展新格局的大背景下予以思考,使其 成为全面系统践行存量优化、有机更新、开放共享、数字城乡、绿色低 碳等新时代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本章针对不同对象、不同 类型的设施建设和空间布局提出开放性的策略指引1 在美丽城镇生活圈建设过程中,每个策略都不是独立存在,我们需要用 全面整体的眼光去将各个建设主题和策略综合运用在实际操作中,避免 将整体系统碎片化。在系统化思维的理念和行动原则指导下,开展生活 圈的规划建设工作。

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发展模式转型,既是资源紧约束的客 观条件作用下的结果,也是主动转变发展理念的积极应对,

4.1.1存量资料收集整合

调研收集现状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及运营情况、服务人口、居民需求等基 础数据资料和闲置场所、空间、土地等存量资源数量和规模;根据规模 分级进行建成区内配套设施承载能力、发展定位和居民需求综合评估。

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布置、运营状态,服务人口匹配和存量资源等 基础数据,应以准确可靠的方式予以整合,形成简明直观的生活圈现状一图一表,作为美丽城镇生活圈建设过程中信息公示、建 设决策、全程评估的基础信息支撑。 同时,存量资源尤其是既有建筑的改造利用,必须以可靠的结构安全评估作为前提。

4.1.2闲置资源整理:从碎片到整体

4.1.3低效资源挖潜:从低效到高效

4.2.1需求为导向的针对性改造

4.2.2提升为目标的渐进式更新

权衡加法减法:绣花功夫意味着轻介入微改造,需要建设者改变见缝插针、简单填充的固有思维,不少貌似无用的空间长期存在 本身就反映了其合理性,不是所有的河边都需要长廊,不是所有的转角都需要小品,不是所有的小区都需要门楼。少填空,多留 白,把开放的公共空间还给居民,留给后人。 保护历史脉络:城市更新的文化动因来自于保护历史脉络,而不是统一还原成一种固化风格,更不是移植非本土非民间的样式符 号。尊重历史痕迹的多样性,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不同时代典型的公共建筑物(学校影院等)、有故事的活动场所(街口市 集等),构筑记忆坐标,讲好小城故事。 “将人的活动空间进行整体设计“,服务设施连起来不仪仅是一种空间布局方式,更是一种未来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方式。借助 于多种交通方式,以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连接整个城乡范围的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公共服务的衔接共享, 4.3.1服务设施和步行系统的协同 在镇区层面应明确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功能定位。一方面是满足短距离交通需求,与其他交通方式共同协调构建完善的综合 交通体系。另一方面为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的相互连接提供了便利,是保证生活圈系统高效率运行的基础。 公共服务设施应结合路网集约布置,经营步行系统中的开放节点,从而形成设施分布多中心均衡、步行连接多路径选择的格局。 构建绿色微循环,实现生活圈系统与慢行网络的协同共建。 4.3.2串珠成链,连接城乡 在街道和镇区建成区应织补破碎化步行路径结构,提升慢行交通网络的完整性。在交通枢纽周边区域,应调整道路密度,提倡土 地混合使用,并以无缝换乘改善站点周边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不同于步行为主的都市社区生活圈体系,镇村生活圈服务全覆盖的实现,很大程度将借助于设施服务网的完善,统筹镇域和片区 生活圈体系建设与综合交通设施网物流服务网和居民生活生产布局在空间上的耦合,串珠成链,连接城乡,以公共交通和电商物 流弥补偏远镇村的公共服务短板

4.3.1服务设施和步行系统的协同

4.3.2串珠成链,连接城乡

主快速发展中,传统的邻里关系受到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的双重冲击,社会的向心性与交融性遭到破坏。利用生活圈建设 勾传统小镇邻里,让邻里互助热起来,共同缔造建起来

4.4.1生活自足与邻单共享

空间的适度缩减和邻里互助共享服务的拓展提升,是提升老旧小区的公共服务品质的可靠途径,也将是未来存量增效阶 密度温合星住的有效等略

段解决高密度混合居住的有效策略。 百金买屋,千金买邻,自古以来,邻里街坊就像是一个的家的延伸体,河埠井 边是厨卫洗刷的延伸;戏台茶楼是客厅的延伸;檐下就是餐厅,树下便为书房 ,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传统邻里的共享互助就是一个面向内 部居民的完整生活服务系统。生活圈尤其是5分钟邻里生活圈建设中,可按需选 择设置小型互助共享型简易设施,如助餐点、幼托点、和小型厨房、浴室、开 水房、洗衣坊等,以满足基本需求

4.4.2共同缔造与多元补齐

生活圈建设既是关乎环境改善的建设工程,又是一个保护社群网络、催化睦邻 互助,培育志愿队伍的治理行动;以老旧小区自身需求为推动力、以小区居民 为主要参与者、以公众参与及社区自治和多方合作为基础,采取“自上而下” 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培育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既要倡导小型设施,降低共建门槛,又要倡导路径灵活,确保落地可行;多方 参与共同缔造,不拘形式多元补齐。 村里不足镇上补,用地不足存量补,一家不足邻里补,室内不足室外补,建筑 不足设施补,固定不足流动补,线下不足网络补,定时不足错时补。

放变独立封闭、各自为政、车行主导的空间格局,营造开放共享、功能混合、环境友好、高效集约的城镇环境;开放的格 以帮助浙江小城镇重塑友好包容的精神风貌GB 50009-2001(2006年版)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让人们在开放环境中方便地合作交流,在绿水青山中诗意地工作生活

带助渐江小城琪里型友好包 绿水育山中诗急地工作生活。 4.5.1优化开放界面 界面开放是公共空间活力构建的基础。临街公共区域及其建筑界面应增加开放度。友好的界面替代高墙深院:通透的绿植替代厚 重离藩:公共绿地、路边绿化倡导以局部网栅替代连续实体,避免因人为的强制分隔导致市民活动空间破碎以及设施使用不便。 有条件地区可鼓励街边民宅拆除实体围墙,拆墙见绿,开放花园。消解冷漠隔阁,重塑街巷生活

4.5.1优化开放界面

面开放是公共空间活力构建的基础。临街公共区域及具建巩界面应增加开放度。友好的界面誉代高墙深院:通透的植 重离藩;公共绿地、路边绿化倡导以局部网栅替代连续实体,避免因人为的强制分隔导致市民活动空间破碎以及设施使用 有条件地区可鼓励街边民宅拆除实体围墙,拆墙见绿,开放花园。消解冷漠隔窗,重塑街巷生活

4.5.2倡导开放布局

建筑布局的开放:鼓励公众空间及场所周边建筑底部(底部凹入架空)的开放;留出穿越建筑底部的廊道或构建抵达开放屋顶的 路径,同时加强沿街建筑底层功能的复合使用,鼓励在开发项目中嵌入向社会开放的低偿公共服务功能。 青山绿水的引入:重视公共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开放融合,尤其是城镇山水佳绝的公共空间,应控制景观设施对开放空间的遮挡 咸少对自然环境的人工干预。最大限度将自然山水引入城镇,做到滨水空间贯通,山水视廊通透,近水可达,远山可揽 空间的弹性韧性:大型的公共空间设计应注重动态性、时效性和使用灵活性,以多用途切换来应对发展过程中需求的变化,预留 弹性、提升韧性,避免过度的硬质铺装和繁复的小品景观和城市家具设计DB32/T 3594-2019标准下载,以适应不同人群不同时段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要求和疫 期灾时的应急转换,

4.5.3增加开放空间供给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