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G-T-F20-20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JTG-T-F20-20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JTG-T-F20-2015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5.1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38248
免费资源

JTG-T-F20-2015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TG-T-F20-20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简介:

"JTG-T-F20-20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是中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中关于公路路面基层施工的部分技术规定。这个细则详细规定了公路路面基层的施工工艺、材料选择、质量控制、检验方法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与环保要求。它涵盖了各种基层类型,如水泥稳定土、石灰稳定土、碎石基层、级配碎石基层等的施工技术要求,是公路建设领域的重要技术指导文件,旨在保证公路路面基层的施工质量,提高公路的使用寿命和耐久性。

JTG-T-F20-20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部分内容预览:

4.4.5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应采用质量配合比计算,以水泥:粉煤灰:被稳定材料的 质量比表示。

4.4.6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和水泥煤渣稳定材料比例可采用表4.4.6中的推若

JC/T 1048-2018标准下载表4.4.6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和水泥煤渣稳定材料推荐比例

"采用此比例时,水泥与粉煤灰之比宜为1:2~1:3。 “水泥粉煤灰与粒料之比为15:85~20:80时,在混合料中,粒料形成骨架,水泥粉煤灰起填充孔隙和胶结作用 “混合料中水泥应不少于4%,可通过试验选取强度较高的配合比。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

4.7水泥、石灰综合稳定时,水泥用量占结合料总量不小于30%时,应按水泥稳定 斗的技术要求进行组成设计,水泥和石灰的比例宜取60:40、50:50或40:60。水泥用 市结合料总量小于30%时,应按石灰稳定材料设计。

4.5混合料推荐级配及技术要求

4.5.1采用水泥稳定时,被稳定材料的液限应不大于40%,塑性指数应不大于17。塑 生指数大于17时,宜采用石灰稳定或用水泥和石灰综合稳定

注:表中水泥稳定材料不包括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

4.5.3采用水泥稳定,被稳定材料为粒径较均匀的砂时,宜在砂中添加适量塑性指数 小于10的黏性土、石灰土或粉煤灰,加人比例应通过击实试验确定。添加粉煤灰的比例 宜为20%~40%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

灰粉煤灰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的推荐级配范围(%

表4.5.6中,限制混合料中被稳定材料最大工程粒径的原因同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或 砾石。表中级配的构成方法同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适用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石灰粉 煤灰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的级配相对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混合料级配更加严格。以 4.75mm通过率为例,前者的波动范围为10%,后者为20%。此外,表中0.075mm通过率 的下限由原规范的0均调整为2%,一方面有利于工程实施,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善混合料 的疲劳性能。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C/TF20—2015

表4.5.7水泥粉煤灰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的推荐级配范围(%

表4.5.8级配碎石或砾石的推荐级配范围(%)

表4.5.10天然砾石、砾石土的推荐级配范围(%)

4.5.11级配碎石或砾石、未筛分碎石、天然砾石和砾石土等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液限宜不大于28%。 2在潮湿多雨地区塑性指数宜小于6,其他地区宜小于9。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

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技术要

4.6.1应根据当地材料的特点,通过原材料性能的试验评定,选择适宜的结合料类型, 确定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技术标准。

4.6.2在目标配合比设计中,应选择不少于5个结合料剂量,分别确定各剂量条件下 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

在目标配合比设计过程中,选取多种不同结合料剂量的稳定材料进行试验,有助于掌 合料剂量对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对于不同工程,由于被稳定材料存在差异,进行这方 验是有必要的。同时,通过试验也有助于选择实际工程中结合料剂量的合理范围,为 步生产配合比提供参考依据。

4.6.3应根据试验确定的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及压实度要求成型标

6.3应根据试验确定的

验证的混合料性能主要指90d或180d龄期弯拉强度和抗压回弹模量、7d龄其 限抗压强度。

4.6.4水泥稳定材料配合比试验推荐 水泥试验剂量可采用表4.6.4中的推荐值

6.5对水泥稳定材料,水泥的最小剂量应符合表4.6.5的规定。材料组成设计所得 剂量少于表4.6.5中的最小剂量时,应按表4.6.5采用最小剂量,

表4.6.5水泥的最小剂量(%)

表4.6.5中水泥的最小剂量是根据拌和均匀性规定的。

4.6.6对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和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宜分别按表4.4.4和表4.4.6 的推荐比例进行试验,必要时可采用正交设计或均匀设计方法。

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和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设计属于多因素分析问题。采用正交设 计或均匀设计等科学的统计试验方法,确定的结合料剂量更合理。具体设计方法可参照 相关数学文献。

。6。7对无机结合料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材料 ,应根据当地材料特点和技术要求, 设计混合料级配,确定目标级配曲线和合理的变化范围

可按本细则推荐的级配范围和以往工程经验或按附录A的方法构造。 4.6.9在配合比设计试验中,应将各档石料筛分成单一粒径的规格逐档配料,并按相 关的试验规程操作,保证每组试验的样本量。

4.6.9在配合比设计试验中,应将各档石料筛分成单一粒径的规格逐档配料 关的试验规程操作,保证每组试验的样本量。

4.6.10选定目标级配曲线后,应对名 异系数,并按2倍标准差计算出各档材料筛分级配的波动范围。

原材料的不均匀性是影响混合料性能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为了全面掌握各档原材料 勺级配情况,需要从拌和场料堆的不同位置和每一批次进料中分别取料、筛分,然后分别 充计各档料通过率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

4.6.11应按下列步骤合成目标级配曲线并进行性能验证:

4.6.11应按下列步骤合成目标级配曲线并进行性能验证: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

1按确定的目标级配,根据各档材料的平均筛分曲线,确定其使用比例,得到混合料 的合成级配。 2根据合成级配进行混合料重型击实试验和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验证混 合料性能。 4.6.12应根据已确定的各档材料使用比例和各档材料级配的波动范围,计算实际生 产中混合料的级配波动范围:并应针对这个波动范围的上、下限验证性能

4。6.12应根据已确定的各档材料1 档材料级配的波动范围,计算实 产中混合料的级配波动范围:并应针对这 下限验证性能

混合料在选定的级配、水泥剂量和最佳含水率的条件下拌和好以后,分别按立刻压 实、闷料1h再压实、闷料2h再压实、闷料3h再压实等条件,成型标准试件,且每组的样本 数量不少于规定的要求。 经过标准养生后,测量混合料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从而得到不同延迟时间条件下, 混合料强度代表值的变化曲线。根据这条曲线,得到混合料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容许延 迟时间。

4.7.4应在第一阶段试生产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试验。分别按不同结合料剂 量和含水率进行混合料试拌,并取样、试验。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通过混合料中实际含水率的测定,确定施工过程中水流量计的设定范围。 2通过混合料中实际结合料剂量的测定,确定施工过程中结合料掺加的相关技术 参数。 3通过击实试验,确定结合料剂量变化、含水率变化对混合料最大干密度的影响。 4通过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材料的实际强度水平和拌和工艺的变异水平。

4.8.1用于不同公路等级、交通荷载等级和结构层位的级配碎石,CBR强度标准应满 足表 4.8.1 的要求。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

4.8.2应以实际工程使用的材料为对象,根据本细则推荐的级配范围和以往工程经验 或按附录A的方法,构造3~4条试验级配曲线,通过配合比试验,优化级配。 4.8.3混合料配合比应采用重型击实或振动成型试验方法,确定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 密度。 4.8.4应按试验确定的级配和最佳含水率,以及现场施工的压实标准成型标准试件 D能於营

.8.7应按下列步骤合成目标级配曲线并

1按确定的目标级配,根据各档材料的平均筛分曲线,确定其使用比例,得到混合料 的合成级配。 2根据合成级配进行混合料的CBR或模量试验,验证混合料性能。 4.8.8应根据已确定的各档材料使用比例和各档材料级配的波动范围,计算实际生产 中混合料的级配波动范围;并应针对这个波动范围的上、下限验证性能。 4.8.9应根据目标配合比确定的各档材料比例,调试和标定拌和设备,确保生产出的 温合州港品日坛级的西求

容,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按各档材料的比例关系,设定相应的称量装置,调整拌和设备各个料仓的进料 速度。 2按设定好的施工参数进行第一阶段试生产,验证生产级配。不满足要求时,应进 步调整施工参数。

4.8.11应在第一阶段试生产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试验。按不同含水率试拌泪

料,并取样、试验。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过混合料中实际含水率的测定,确定施工过程中水流量计的设定范围。 2 通过击实试验,确定含水率变化对混合料最大干密度的影响。

3通过CBR试验,确定材料的实际强度水平和拌和工艺的变异水平。 4.8.12混合料生产含水率应依据配合比设计结果确定,可根据施工因素和气候条件 增加0.5~1.5个百分点。

供水厂用电增容及电力设备升级改造工程合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

5混合料生产、摊铺及碾压

5.1.2稳定材料层宽11~12m时,每一流水作业段长度以500m为宜;稳定材料层宽 大于12m时,作业段宜相应缩短。宜综合考虑下列因素,合理确定每日施工作业段长度: 1 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生产效率和数量; 2 施工人员数量及操作熟练程度; 3 施工季节和气候条件; 4水泥的初凝时间和延迟时间; 5减少施工接缝的数量,

5.1.3对水泥稳定材料或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宜在2h之内完成碾压成型

1.3对水泥稳定材料或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宜在2h之内完成碾压成型,应取混合

混合料生产、摊铺及碾压

料的初凝时间与容许延迟时间较短的时间作为施工控制时间。 5.1.4石灰稳定材料或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层宜在当天碾压完成,最长不应超过4d。 5.1.5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在过分潮湿路段上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降低潮湿程度、消 除积水。

DB43/ 738-2012标准下载5.1.9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底基层压实标准应符合表5.1.9的规定。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