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陡高层住宅施工组织设计(框剪、管桩)

年陡高层住宅施工组织设计(框剪、管桩)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资源编号:
资源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864.77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ID:114199
免费资源

资源下载简介

年陡高层住宅施工组织设计(框剪、管桩)简介:

"年陡高层住宅施工组织设计"通常指的是在复杂地理环境下,如山区、陡坡等地建造高层住宅的施工方案。框剪和管桩是其中常用的两种施工技术。

1. 框剪结构:框剪结构是一种常用的高层建筑结构形式,由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结合而成。施工组织设计会详细规划主体结构的施工顺序,包括基础施工(如管桩基础)、主体结构的逐层施工、模板工程、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步骤。同时,还会考虑到施工安全、质量和进度的控制,以及应对山区特殊地形的施工措施,如设立临时支撑、采用吊装设备等。

2. 管桩基础:管桩是深基础的一种,适用于地基承载力不足或者地层条件复杂的地区。施工组织设计会包括管桩的制作、打入过程的监控、桩基验收等环节,同时需考虑如何在陡坡地形上保证管桩的稳定和垂直度,以及如何处理地基排水等问题。

在组织设计中,还要考虑到施工的季节性影响,如雨季的防洪措施,冬季的保温和施工安排等,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此外,环保、噪音控制和施工人员的生活设施安排也是重要部分。总的来说,这类施工组织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工程技术、安全和进度等因素。

年陡高层住宅施工组织设计(框剪、管桩)部分内容预览:

一、施工现场测量控制网点校验

会同有关单位做好施工现场测量控制网点的移交校验工作,包括测量控制点以及有关技术资料,并复核控制点。根据给定控制点在施工现场内设立永久性标桩,并做好保护,作为工程测量的依据。

1、施工现场场地平整,地表杂草树木清理

DB34∕T 3834-2021 装配式住宅统一模数标准2、修建现场临时道路、排水管线

3、施工现场用水、用电管线敷设

第五章 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

为保证建筑物轴线及混凝土墙、柱等平面位置的准确性,确保测量工作的高效率、高精度,测量工作严格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的要求,遵循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细部的原则。

为方便建筑物定位、细部放样工作,先建立能覆盖整个场区的国家二级导线网,作为首级控制和建筑物平面控制的依据。本工程平面控制采用矩形控制网,以控制建筑物的各主轴线,作为楼层细部放样的依据。

细部放样采用计算与测量分开的方法,先计算各细部的放样数据,经复核无误后,进行现场测量放样工作。使单位测量工作时间缩小到最短,以提高测量精度和速度。

高程控制网采用分级布网的原则,先高精度、后低精度。首级控制采用国家四等水准闭合水准线路,作为是工程测量依据。沉降观测水准基点联测采用国家二等闭合水准测量,闭合线路,作为沉降观测依据;沉降观测采用国家三等水准测量,复合水准线路。

5.1.2 施工测量组织

本工程的测量工作,将派有丰富经验的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测量人员负责该工程的施工测量工作。测量技术人员为一名测量工程师,测量员2人。

根据本工程特点和精度要求,平面控制和建筑物放样采用全站仪,轴线投测采用经纬仪,高程测量采用S3水准仪,沉降观测采用国产DS2精密水准仪和铟钢水准尺,竖向控制采用钢尺。同时还配备计算机和相应的软件来进行数据处理,以求高效、准确地进行测量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具体见表。

主要测量设备及软件一览表

5.1.3 控制网建立

本工程首级平面控制采用国家二级闭合导线网,控制网要覆盖整个场区;为便于施工导线点采用平—高点(平面坐标—高程)。

在了解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野外现场踏勘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出合理的方案;当与国家或地方城市点联测时,应同时考虑联测方案。

在设计和选点时,应利用已有点位,并使所选点位构成良好图形。所选点位,相邻点要相互通视,受施工干扰少,不易破坏的地点,同时有利于建筑物或构筑物放样。

根据图上设计的点位位置,用全站仪进行初步测设,然后埋石导线点结构见下图。

等埋石稳定后,采用全站仪(测角精度为5″,测距精度为5mm+5ppm)按国家二级导线的技术要求进行角度和距离测量;

主要技术指标:测角方向法3测回,测距对向观测;导线长度2.4km,平均边长0.25km,测角中误差为8″,测距中误差为1/14000,方位角闭合差为16√n,n为测站数,相对闭合差为1/10000。

经检查、核对计算所用的外业记录及起算数据无误后,采用南方测绘公司研制的“网平差易”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平差后的精度评定:包括单位权中误差,相邻点位误差椭圆参数,最弱点点位中误差和最弱边边长中误差等。

本工程高层控制采用国家四等水准测量,把高程引测到导线点上作为施峥时高程的依据。

水僆测量采用DS3水准仪和双面水准尺,往返观测。

主要技术指标:视线长度不超过100m,前后视较差5m,前后视累积差10m,实现离地面最低高度0.2m,红、黑读数较差3.0mm,红、黑所测高差较差5.mm,闭合差≤20√Lmm,其中L为水准线路长度。

5.1.4 建筑物施工测量放线

一、建筑物平面测量放线

根据导线点坐标和建筑物角点坐标进行坐标反算,计算放样数据,采用极坐标法,在实地放出各角点坐标,经校核、改正后,桩定建筑物主要轴线点,然后,测设建筑物矩形控制网点。圆形部分测设园中点、直圆点和圆直点,然后进行控制。特别注意以下事项:A图纸坐标与图纸轴线尺寸是否符合;B图纸给出的各建筑物之间的相对关系是否满足,要实地进行校核;C要注意圆弧部分各轴线距离取位误差的积累等。

内控系统要进行精确测距,测距精度不低于1/10000,测角精度不低于5秒,并进行严密平差改正后,埋设200×200钢板做好标记,在以上各楼层楼板上与该点相对应的位置留出200mm×200mm的预留孔,作为控制点垂直向上传递用。在控制点上架设重型吊锤,将控制轴线引测到上一楼层。

高程传递主要是用钢尺沿结构外墙;边柱等向上竖直测量,建筑至少要由3处向上引测,以便相互校核和适应分段施工需要,引测步骤是:

(1)、先用水准仪根据两个栋号水准点,在各向上引测处准确测出启始标高线(一般多测+1.000米标高线)

(2)、用钢尺沿铅直方向,向上量至施工层,并画出正米数的水平线,各层的标高线均应由各处的起始标高线直接量取。高差超过一整钢尺时,应在该层精确测定第二条起始标高线。如果外墙整层有突出墙面的装饰线条时,在外架上用吊钢尺的方法,在装饰线以上测出第二条起始标高线。如图。

5.1.5 沉降观测

本工程设置水准基点4个,埋设位置应在建筑物变形影响区以外的范围,距离建筑物不少于50米。

二、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与埋设

A:沉降观测点应埋设在能反映建筑物沉降情况的特征点上,如建筑物的拐角、纵横墙连接处、沉降缝后浇带两侧、基础的高低错台处等位置;

B:沉降点的点距为9—18米;

C:埋设高度一般在±0.000至+500的范围内,可视工程的具体情况埋设在便于观测的部位;

D:观测点的结构形式采用元钢制作。如下图

水准基点采用独立高程系统,水准基点间的联测按国家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采用闭合水准线路。同时每隔3个月要进行一次监测,防止因水准基点的变动而影响观测成果。

a 沉降观测按国家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线路;

b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在观测点埋设稳定后进行,主体施工阶段每增加二层荷载观测一次,装饰阶段观测一次,沉降趋于稳定后每季度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沉降速度≤1mm/100d);在施工过程中如建筑物出现裂缝、不均匀沉降等异常情况应增加观测频次每天或几天观测一次,并把观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业主和监理;

c仪器采用国产DS3精密水准仪和铟钢水准尺,并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检定周期内;

a沉降观测原始资料必须及时整理,对超限部分要及时重测,直至满足测量规范要求;

b数据处理采用沉降分析软件处理,原始数据要进行回归分析;

c绘制建筑物荷载、时间、沉降量回归曲线,沉降速度曲线和等沉降量曲线图;

d工程竣工时编制沉降观测成果表,编写沉降分析技术总结报告。

5.2.1 排水措施

场地开挖常会遇到地下水和地表滞水大量渗入,造成场地浸水,破坏边坡稳定,影响施工进行,因此必须做好现场场地的排水、截水、 疏水、排洪等工作,并尽可能减少雨季施工工作量,一般方法是:

1、在现场周围地段应修设临时或永久性排水沟。

2、现场内外原有自然排水系统尽可能保留或适当加以整修、疏水,改造或根据需要增设少量排水沟,以利排泄现场积水、雨水和地表滞水。

3、先修建正式工程主干排水设施和管网,以方便排除地面滞水和基坑井点抽出的地下水。

4、现场道路应在两侧设排水沟,支道应在两侧设小排水沟,沟底坡度一般为2%~8%,保持场地排水和道路畅通。

5、基坑开挖应在地表流水的上游一侧设排水沟、散水沟或截水挡土堤,将地表滞水截住;在低洼地段挖基坑时,可利用挖出之土沿四周或迎水一侧,二侧筑0.5~0.8m高的土堤截水。

6、大面积的地表水,可采取在施工范围区段内挖排水沟,工程范围内再设纵横排水支沟,将水流疏干,再在低洼地段设集水、排水设施,将水排走。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段或有地面滞水的地段开挖基坑槽(或沟,下同),常会遇到地下水问题。由于地下水的存在,非但土方开挖困难,费工费时,边坡易于塌方,而且会导致地基被水浸泡,扰动地基土,造成工程竣工后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开裂或破坏。因此,需要采取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措施,使基坑开挖和施工达到无水状态,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的顺利进行。

本工程采用明沟与集水井排水,系在开挖基坑的一侧设置排水明(边)沟,如有地下水,则在四角或每隔20~30m设一集水井,使地下水流汇集于集水井内,再用水泵将地下排出基坑外。排水明沟深度应终保持比挖土面低0.4~0.5m;集水井应比排水沟低0.5~1.0m,或深于抽水泵进水阀的高度以上,并随基坑的挖深而加深,保持水流畅通,使地下水位低于开挖基坑底0.5m。一侧排水沟设在地下水的上游。一般小面积基坑排水沟深0.3~0.6m,底宽应不小于0.2~0.3m,水沟的边坡为1:1~1.5,沟底设有0.2%~0.5%的纵坡,使水流不致阻塞。集水井截面为0.6m*0.6m~0.8m*0.8m,井壁用木方、木板支撑加固。至基底以下井底应填以20cm厚碎石,水泵抽水龙头应包以滤网,防止泥砂进入水泵。抽水应连续进行,直至基础施工完毕,回填土后才停止。

精装修工程工艺标准及质量通病分析,166页可下载.pdf5.2.2 土方开挖

土方工程采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施工。开挖前先进行定位放线,并放出边界线,土方开挖时严格控制基底标高。施工前技术负责人向所有参加的施工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交底,必须使每个操作者对施工的要求和步骤清楚明了提前解决好夜间施工及施工扰民问题,土方运至甲方指定地点。

开挖基坑时,应分层控制挖土标高,在挖至基底设计标高前,应在基坑底面的设计标高上留30cm,改用人工开挖清底,以防拢动基层土。

挖不到的地方,应配合人工随时进行挖掘,并用手推车运到机械挖到的地方,以便及时用机械挖走。

5.2.3 土方回填

土方回填采用人工回填,用手推车送土,以人工用铁锹、粑、锄等工具进行回填土。

从场地最低部分开始,由一端向另端自下面而上分层铺填。每层虚铺厚度不大于30cm。

深浅坑(槽)相连时,应先填深坑(槽),相平后与浅坑全面分层填夯。本工程一律采用打夯机机械夯实。注意两机平行时其间距不得小于3m某高速公路服务区施工组织设计,在同一夯打路线上,前后间距不得小于10 m。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