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铁路南站施工组织设计

上海铁路南站施工组织设计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资源编号:
资源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318.98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ID:106521
免费资源

资源下载简介

上海铁路南站施工组织设计简介:

上海铁路南站的施工组织设计是针对上海铁路南站(也称为上海虹桥火车站)的建设项目的详细规划和管理方案。上海虹桥火车站是上海的重要交通枢纽,连接京沪高速铁路、沪昆铁路、沪杭高铁以及城市轨道交通10号线、17号线、2号线等,是上海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工程概述:明确工程的地理位置、规模、建设目标、施工范围等基本信息。 2. 施工进度计划:根据工程的复杂程度和规模,制定详细的施工时间表,包括各个阶段的开工和完工时间。 3. 施工方案:包括建筑物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工艺、质量控制等内容,确保工程的高效、安全和质量。 4. 人力资源配置:确定施工队伍的组织结构,包括项目经理、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等。 5. 设备计划:列出所需的大型机械设备和工器具,以及其进场和使用计划。 6. 安全与环保:制定严格的施工安全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以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和周边环境的保护。 7. 应急预案:设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这样的设计是建设大型公共设施项目必须严谨对待的,它直接影响到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最终效果。

上海铁路南站施工组织设计部分内容预览:

(a) 钢筋笼沉放到位后,应及时灌注混凝土,间隔时间不应超过4小时。

(b) 导管插入到离槽底标高300~500mm,灌注前在导管内临近泥浆面位置吊挂隔水栓,方可浇注砼。

(c) 检查导管的安装长度,并做好记录,每车砼填写一次记录,导管插入砼深度应保持在2~6m,并不得小于1.15m。

(d) 导管集料斗砼储量应保证初灌量《静音管网叠压给水设备 GB/T31894-2015》,一般每根导管应备有1车6m3砼量,以保证开始灌注时埋管深度不小于500mm。

(e) 为了保证砼在导管内的流动性,防止出现砼夹泥的现象,槽段砼面应均匀上升且连续浇注,浇注上升速度不小于2m/h,因故中断灌注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二根导管间的砼面高差不大于500mm。

(f) 导管间水平布置距离一般为6.5m,最大不大于3m,距槽段端部不应大于1.5m。

(g) 在砼浇筑时,不得将路面洒落的砼扫入槽内,污染泥浆。

(h) 砼泛浆高度500mm,以保证墙顶砼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锁口管提拔与砼浇注相结合,砼浇注记录作为提拔锁口管时间的控制依据,根据水下砼凝固速度的规律及施工实践,砼浇注开始后2~3小时左右开始拔动。其幅度不宜大于500mm,以后每隔30分钟提升一次,其幅度不宜大于50~100mm,并观察锁口管的下沉,待砼浇注结束后6~8小时,将锁口管一次全部拔出并及时清洁和疏通工作。

4.3.3 SMW工法围护

4.3.3.1 施工工艺流程

4.3.3.2 机械配备

采用水泥土搅拌机一台,履带吊一台,并配备800KW振动锤一台。4.3.3.3 施工措施

根据测量定位基准点和设计图放出桩位,设立临时控制桩,做好技术复核单,请监理验收。

根据桩位用挖机开挖沟槽,并清除地下障碍物。

在沟槽两侧打入4根10#槽钢,深1.5m,作为固定支点,垂直方向放置两根H型钢与支点焊接,规格为200×200,长约2.5m,再在平行沟槽方向放置两根H型钢规格300×300,长约7m~12m,与下面H型钢焊接。

根据桩位在定位H型钢表面划线定位。

桩机就位移动前看清周围环境情况,发现障碍及时排除,移动结束后检查定位情况。桩机应平稳、平正,并用经纬仪或线锤进行观测以确保钻机的垂直度。搅拌桩机定位误差偏差小于2cm。

(A) 搅拌桩施工采用二喷三搅工艺,水泥搅拌桩在下沉和提升过程中均应注入水泥浆液,同时严格控制下沉和提升速度,下沉速度不大于1m/s,提升速度不大于2m/s,在桩底部分重复搅拌注浆,并做好原始记录。

(B) 制备水泥浆液及浆液注入:在施工现场搭建拌浆施工平台,在开机前应进行浆液的拌制,水泥浆液的水灰比1.5~2.0,搅拌桩水泥掺量按设计要求掺入,注浆压力1.5MPa~2.0MPa。

水泥搅拌桩施工完毕后,桩机立即移位,准备吊放H型钢。在成型的型钢上端装好吊具和固定钩,用吊机起吊,将H型钢底部中心对准搅拌桩中心,并用线锤纠正垂直度,垂直度控制在1/200范围内。垂直度纠正完成后将型钢徐徐插入水泥土搅拌桩体内,并将端部的吊筋固定在定位型钢上。

每天做一组7.07×7.07×7.07cm3试块,试样取自最后一次搅拌头提升出来的附于搅拌钻头的土。试块制作好后进行编号,记录,自然养护,到龄期后送试验室做抗压强度试验。

(A) 要拔出的型钢在打入前需预先满涂隔离剂。

(B) 起拔型钢采用履带吊机,必要时配振动锤起拔。

4.3.3.4 停电机械故障处理

(1) 当H型钢不能靠自重完全下插到位时,采取SMW钻管头部,静压或采用振动锤进行振压。

(2) 当上述方案失败时,即可果断地割除露出地面部分的型钢,在外档加一幅水泥土搅拌桩,加插型钢作强度补偿。

(3) 在长时间停工后恢复施工时应在外侧,加作一至二幅Φ700单排水泥土搅拌桩,以防止内档因时间过长造成新老搅拌桩接触面的缝隙渗水。

4.3.4 施工后浇带技术措施

4.3.4.1 施工后浇带二侧以密孔钢丝网代模板。

4.3.4.2 底板底层面及外板墙外侧附加一层卷材防水层。

4.3.4.3 砼浇捣前必须对钢筋进行检查,清除钢筋上的污迹及锈迹,局部钢筋损伤部位必须加固。

4.3.4.5 后浇带砼强度应比原设计强度提高一级,并用无收缩水泥配置的微膨胀砼掺入UAE添加剂浇筑,后浇带内砼在地下室顶板浇筑完成60天后进行。

4.3.4.6 后浇带浇捣必须振捣密实,浇捣完后用机制夹板覆盖。

4.3.4.7 后浇带内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天。

4.3.4.8 顶板后浇带施工完成后,在找平层施工前为防止渗水,在后浇带部位加做一道防水层,并进行盛水试验。

4.3.5 与原有地铁一号线、明珠线保护措施

4.3.5.1 监测内容

由于在本工程范围内,基础堆置深度较深,为确保邻近地铁一号线、沪杭线、明珠线等运行正常,就要在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基础上,加强施工现场的监测控制。

监测内容和监测测点的设置主要满足三方面的要求:①满足车站主体结构安全的要求;②满足周边建筑及管线保护的要求。③已投入运行的地铁一号线、明珠线、沪杭线等站安全要求。

(1) 满足车站工程结构安全的要求

(A) 在软土地基中进行深基坑开挖及支护施工过程中,每个分步开挖的空间几何尺寸和支撑墙体开挖部分的无支撑暴露时间,与周围墙体、土体位移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就反映了基坑开挖中时空效应的规律。加强监测工作可以可靠而合理地利用土体自身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控制土体位移的潜力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在深基坑施工中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B) 在深基坑开挖施工中,要保护基坑围护结构的安全,必须加强对影响变形的一些要素的监测,如墙体位移、坑外水位、和坑底回弹变化的监测,同时,还要加强对支撑轴力变化的监测。也就是说要对影响基坑变形的因素、变形量和变形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综合监控,以便及时向设计和施工反馈信息,做好信息化施工。

(C) 基坑围护结构的监测内容有墙外地表沉降、水位、墙体沉降、墙体测斜、支撑应力、基坑回弹、立柱沉降、孔隙水压力、土压力等。

(2) 满足相邻的地铁一号线站及明珠线的安全

本工程与地铁一号线相接,由于土体开挖,会导致原有车站及区间隧道周围应力场的变化,使原来已形成的应力平衡体系遭到破坏,从而容易使车站主体结构及区间隧道出现变形。对现有车站主体,会造成沉降、墙体变形。为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就需加强对原有车站的监测。监测内容有:车站主体的沉降,主体外侧的土体位移。考虑到地铁一号线于运营状态中,对其监测应采用自动监测体系。

4.3.5.2 监测测点的布置方法

基坑保护等级为一级,基坑施工期间采取信息化施工,须对每一开挖段进行监测。根据设计的要求,基坑施工监测设置如下内容:

(1)基坑周围地表沉降;

(2)围护墙体的深层位移(测斜)及墙顶位移与沉降;

(3)基坑周围地下水位变化;

(4)支撑轴力变化监测;

(6)近地铁一号线站土压力及孔隙水压力监测。

(8)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

(9)原有车站主体沉降监测;

4.3.5.2 围护结构体系监测测点布置

(1) 地表监测点:原则上沿基坑周围间隔20m设一地表沉降监测点,此外在近地铁一号线站基坑两侧设置一组监测断面,每一断面5~6点。

(2) 墙体沉降、位移点:每开挖段两侧各布设2点。

(3) 墙体测斜:根据分段开挖的特征,保证每一开挖段有一墙体测斜点,每25m左右布置一墙体测斜,计20孔。测斜孔深与连续墙体深度一致。

(4) 支撑轴力:每二开挖段设1个断面,每断面3组。每个断面设在支撑上。

(5) 基坑回弹:基坑回弹测试点,每50m设一组。每组埋设4只磁环。

(6) 坑外土体测斜:沉基坑外边布置,间距为30m。

4.3.5.3 监测设备安装顺序

各监测设备仪器的安装随基坑工程的施工步序而开展,基本按如下顺序进行:

(1) 地下连续墙施工时,同步安装墙体内的测斜管及土压力测点。

(2) 连续墙及坑内外加固施工完后,钻孔埋设坑内分层沉降管,坑外的水位管、孔隙水压力测孔和土体测斜孔。

(3) 连续墙顶的圈梁浇捣时,同步埋设墙顶的位移测点,并做好测斜管的保护工作,进行初始值的测取工作。

(4) 基坑开挖前,应测出各测试项目的初始值。

(5) 第一道钢支撑施工时,同步安装轴力计,并测出初读数。

(6) 随着基坑的开挖CJJ 37-2012(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第三道、第五道钢支撑的轴力计随支撑的施工而安装。

(7) 设备安装好后,应做好标记,加强测点的保护工作,提高测点的成活率,使各监测点成活率在90%以上。

4.3.5.4 监测频率

(1) 监测自始至终要实施跟踪监测。跟踪监测就是要按开挖工艺要求安排频率。基坑实行分段开挖,监测频率要密切配合这种一段、一层、一块的施工工艺需要,每挖完一段、一层、一块土后就要测一次,每撑好一道支撑后也要测一次。使监测与施工密切结合,跟踪施工,为施工提供可靠的数据,指导施工。跟踪监测就是要满足施工进度要求来安排频率,施工节奏快时,监测频率要增加,施工进度放缓时,可适当放宽频率。

(2)为了防止出现纵向滑坡事故,监测期间,在特殊季节(雨季)、特殊工况情况下,对放坡开挖的坡脚稳定性和坑内降水状况进行观测,防止土体纵向滑坡的灾害性事故发生。

(3) 监测自始至终要与施工的进度相结合,监测频率应与施工的工况相一致,应根据基坑施工监测的不同阶段,合理安排监测频率:

(4) 围护结构施工期间,环境变形监测和被保护对象的变形监测应保持在最低频率。在每一施工段影响范围内的测点,以“周”为时间单位进行测量;其余区段以“月”为时间单位进行测量。

(5)基坑开挖期间,每一开挖段内的测点应保持每天1~2次的监测频率,其中有特殊保护要求区段每天2次,无特殊要求的开挖段每天1次。未开挖段每周1~2次。

(6)底板完成的区段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监理机构人员配置标准(试行),监测频率为每周1次。但在换撑时必须测量。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