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T1450-2022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JTT1450-2022桥梁用预应力碳纤维板%28筋%29体外束.pdf简介:
JTT1450-2022是中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中关于桥梁用预应力碳纤维板(钢筋)体外束的规范。这个标准详细规定了桥梁建设中使用预应力碳纤维板作为体外束的材料性能、制造、检验、安装和使用的要求。
预应力碳纤维板体外束是一种新型的桥梁预制构件,它利用高强度的碳纤维材料作为预应力钢筋,替代传统的钢绞线或钢丝束,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施工方便等优点。碳纤维板的预应力技术可以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稳定性,同时减少桥梁自重,有利于节能减排。
JTT1450-2022标准旨在保证桥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确保碳纤维板体外束的使用符合国家的技术标准和工程实践,为桥梁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JTT1450-2022桥梁用预应力碳纤维板%28筋%29体外束.pdf部分内容预览:
B.2.3预应力碳纤维板(筋)体外束应按张拉控制应力10%分级张拉,张拉控制应力增长速度不宜大 于10MPa/min。当采用超张法减少体外束预应力的锚固损失时,应从压力值为0开始计量张拉控制应 力,至1.03倍预应力碳纤维板(筋)体外束张拉控制应力(αccm)后即刻锁固螺栓、螺母,
B.2.4张拉过程中出现两端支承位移或变形、锚具夹持失效、预应力碳纤维板(筋)局部破裂等现象 时,应立即停止张拉。两端支承胶锚螺栓锚固区混凝土出现锥形受拉破坏或剪撬破坏时,应沿纤维受力 方向位移重新钻植胶锚螺栓:碳纤维板(筋)局部发生破裂时,应重新更换安装新的碳纤维板(筋)。
3.1预应力碳纤维板(筋)体外束张拉后GB∕T 6646.1-1986 温石棉纤维干式分级方法,锚具及两端支承应采用安装防护罩、刷涂环氧砂浆或浇 疑土包裹,防止外部水分或有害物质侵人腐蚀。 3.2碳纤维板(筋)外露表面应刷涂厚度不小于3mm的环氧砂浆保护层或采用外抹厚度不小 mm的水泥砂浆等有效措施防护
B.3.1预应力碳纤维板(筋)体外束张拉后,锚具及两端支承应采用安装防护罩、刷涂环氧砂浆或浇筑 混凝土包裹,防止外部水分或有害物质侵人腐蚀。 B.3.2碳纤维板(筋)外露表面应刷涂厚度不小于3mm的环氧砂浆保护层或采用外抹厚度不小于 30mm的水泥砂浆等有效措施防护
C.1.1试验的预应力碳纤维板(筋)长度应不小于20m,
1.1试验的预应力碳纤维板(筋)长度应不小于20m。 1.2试验台面应平整,无明显的波浪形状或局部塌陷现象。试验选取三件预应力碳纤维板(筋)
.2.1碳纤维板(筋)平面直线度试验方法示意
纤维板(筋)平面直线度试验方法示意见图C.1
C.2.2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图C.1碳纤维板(筋)平面直线度试验方法示意
C.2.2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a) 试件裁剪后水平自然展开于试验台面,不应出现扭曲或波浪形状; b 碳纤维板(筋)两端长度切割线端点,分别连接刻画理想轮廓直线; c) 铝直尺在碳纤维板(筋)长度中心点,测量碳纤维板(筋)边缘线与理想轮廓直线的垂直距离; 按公式(C. 1)计算直线度(一):
直线度(—) =h/l
一碳纤维板(筋)中心点理想轮郭直线与实际边缘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单位为毫米(mm) 碳纤维板(筋)两端点实测的长度,单位为毫米(mm)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试件概况:试件的规格型号、试件长度等; b) 试验过程描述; 试验测量计算的结果,最后对试验结果做出是否合格的结论; d) 试验现场照片,
预应力碳纤维板(筋)体外束静载锚固性能试验
D.1.1试验选取三件规格型号相同的预应力碳纤维板(筋)体外束 D.1.2试件包括两端支承、锚具与碳纤维板(筋)组合件,碳纤维板(筋)受力长度大于3000mm。 D.1.3预应力碳纤维板(筋)体外束静载锚固性能试验装置示意见图D.1。在满足试件安装要求的前 提下,试验装置的具体构造可根据试验室条件做适当调整
图D.1预应力碳纤维板(筋)体外束静载锚固性能试验装置示意
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a 试件安装在试验装置(图D.1)上,两端支承中心与试验机油缸中心位置应对中安装: b 按预应力碳纤维板(筋)抗拉强度标准拉应力f的5%~10%进行预应力碳纤维板(筋)体外 束预张拉,并记录受力初始长度; 张拉试验时,按碳纤维板(筋)抗拉强度标准拉应力f的20%、40%、60%、80%进行加载,加载 速度约为10MPa/min,达到0.8f,后持荷10min,并测试记录碳纤维板(筋)的应变; d 破断试验时,以10MPa/min速度连续加载至碳纤维板(筋)出现局部劈裂或断裂,止刻记录的 张拉应力值为最大值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试验概况:试验设备、试验温度、试验锚具和碳纤维板(筋)的规格型号、试验参数等: b 试验过程描述:试验中如有异常情况发生,应详细描述异常情况发生的过程; 试验结果判定:试验记录应完整,试验过程、结果均应做出记录;张拉试验和破断试验结果按 5.4.3.1进行评定,最后对试验结果做出是否合格的结论,每个试验结果均应达到合格要求; d 试验现场照片
预应力碳纤维板(筋)体外束疲劳荷载性能试验
三.1.1试验宜采用静载锚固性能试验合格的预应力碳纤维板(筋)体外束在疲劳试验装置上进行。 .1.2试验装置应满足平稳、连续加载的要求,疲劳应力上限值应为预应力碳纤维板(筋)抗拉标准拉 应力f的65%DA_T 77-2019纸质档案数字复制件光学字符识别(OCR)工作规范.pdf,疲劳应力幅不应小于80MPa,试验选取三件规格型号相同的预应力碳纤维板(筋)体 外束。 E.1.3 疲劳试验用液压伺服油缸的持续脉冲加载频率不宜大于15Hz。 E.1.4试验装置见图E.1。在满足试件要求的前提下,试验装置的具体构造可做适当调整
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a) 试件安装在试验装置(图E.1)上,两端支承与底板采用凹槽或销键定位,安装轴向液压油缸; 按预应力碳纤维板(筋)抗拉强度标准拉应力f的5%~10%进行预应力碳纤维板(筋)体列 束的预张拉,调整试件两端锚具受力中心; 轴向液压油缸以不大于10MPa/min的等速加载至预应力碳纤维板(筋)体外束的应力上限值 (f),然后卸载至应力下限值(fmm); d 以荷载上限f为f、的65%,应力幅为80MPa,液压油缸持续脉冲循环加载200万次,记录循 环次数; 预应力碳纤维板(筋)体外束疲劳性能试验完成后,将试件再进行破断试验
d)试验结果判定:试验记录应完整,试验过程、 结果均应做出记录;疲劳试验结果按5.4.3.2进 行评定,最后对疲劳试验结果做出是否合格的结论;试验过程中预应力碳纤维板(筋)边缘局 部破坏面积不大于总面积的1%属正常情况,但锚具和张拉装置不允许出现塑性变形或疲劳 裂缝; e)试验现场照片。
预应力碳纤维板(筋)体外束应力松弛试验
F.1.1试验宜采用静载锚固性能试验合格的预应力碳纤维板(筋)体外束应在松弛试验装置上进行。 F.1.2试验装置应满足加载平稳、结构稳固的要求。试验应力上限值为预应力碳纤维板(筋)抗拉强 度标准拉应力f的65%。试验选取三件(套)规格型号相同的预应力碳纤维板(筋)体外束。 F.1.3试验宜在室内常温(23℃±2℃)及相对湿度不大于65%的条件下进行。 F.1.4预应力碳纤维板(筋)体外束应力松弛试验装置示意见图F.1。在满足试件要求的前提下,试 验装置的具体构造可根据试验室条件做适当调整
JTS 110-11-2013 水运工程标准勘察设计招标文件预应力碳纤维板(筋)体外束应力松弛试验装置
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 试件安装在试验装置(图F.1)上,两端支承与底板采用凹槽或销键定位,安装轴向液压油缸, 反力架和传感器; 按预应力碳纤维板(筋)抗拉强度标准拉应力f的5%~10%进行预应力碳纤维板(筋)体外 束的预张拉,调整试件两端锚具受力中心并测量受力长度和记录初始应变; 轴向液压千斤顶以不大于100MPa/min的等速加载至试验应力上限值,保持试验应力上限值 在10min内稳压恒定,10min后应立即记录传感器的应力应变值; 碳纤维板(筋)蠕变基本稳定后,锁固张拉端螺母,液压千斤顶卸载拆除,测量记录碳纤维板 (筋)的应力应变值为初始值。保持预应力碳纤维板(筋)体外束未发生任何变形或破损的条 件下,测定试件在试验1000h后应力应变值的变化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