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铁路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事故预防与卡控研究.pdf简介:
铁路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事故预防与卡控研究,主要是指铁路建设过程中对安全生产的系统性研究和控制。随着铁路工程规模的扩大和施工技术的复杂化,安全生产问题日益突出。这项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预防和控制可能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预防方面,研究内容可能包括: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工人们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运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系统,如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应急预案等,提前识别并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提高工程的安全性。
卡控方面,可能涉及到对关键环节和高风险作业的严格监管,如施工过程中的吊装、爆破、电气作业等,通过设立安全卡控点,对这些环节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操作合规,预防事故的发生。同时,还可能研究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如大数据、物联网等,进行远程监控和预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铁路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高效进行。
铁路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事故预防与卡控研究.pdf部分内容预览:
节隧道突水突泥事故(8起)
(二)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由于当地连续降雨,地表雨水与地下溶腔及断层水系相通,并存有大量承压水体, 地质构造复杂。在进行隧道I线斜井DK124+602掌子面爆破后,组织出诈过程中突发 突水突泥,一个半小时内突水量达15.1万m,泥石量达5.35万m,使正在隧道施工
(2)间接原因 调查组专家认为,马鹿箐隧道的勘察、设计和施工均符合国家有关规程、规范的 要求,而没有避免事故的发生,除了其存在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外,该事故的发生还存 在着一些间接因素: 一是铁路建设工程相关的勘察规范、规程中对岩溶勘察、勘探仅做了一般性规定 而深部岩溶问题在铁路建设史上极为罕见,深部大型、高压、充水(泥)溶腔的勘察
均没有具体的要求。 二是事故发生时国内对超前地质预测、预报还没有具体的规程与规范,对隧道周 边围岩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的方法与手段尚不完善。安监局在呈报省政府《关于马鹿箐 隧道“1.21”特大透水事故调查报告的请示》中,认为设计院的勘察、设计工作符合 国家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实际勘察设计工作量也高于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 二、较大事故(3起) 3.某铁路红豆山隧道掌子面突冒硫化氢气体并突泥涌水事故
2017年6月21日上牛7时许,桌铁路红豆山隧道1斜井掌子面突冒硫化氢气体 并突泥涌水事故,造成6人死亡,构成安全生产较大事故 (一)事故经过 6月21日上午7时许,某铁路红豆山隧道1#斜井工点在开挖、立架、超前支护 施工过程中,因掌子面突发有毒有害气体(硫化氢)爆突,伴随掌子面围岩砂状涌出 造成6名作业人员死亡,其中5人当场死亡,1人被掩埋经搜救确认死亡。 (二)事故原因 (1)施工单位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安全风险管控不到位。项目部管理人员对所在地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认识不 足,风险研判深度不够,对有毒有害气体危害程度认识不足,特别是在检测出硫化氢 等有害气体且浓度明显升高后,项目部未引起高度重视,现场检测频次、检测方法与 专项方案不符,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 二是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现场有害气体检测人员未参加过专业培训;项目部对 管理层、作业层防范有害气体的安全知识培训不到位,管理和作业人员预防和处置有 害气体技能不满足现场管理要求。 三是隧道施工安全专项检查活动开展不深入、不彻底。安全大检查期间红豆山隧 道1#斜并检测出有害气体且浓度明显升高,项目部未组织动态风险评估并制定有针对 性的防控措施,也未将发现有害气体的情况纳入问题库管理。 (2)监理单位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现场监理人员履职不到位。在红豆山隧道1共斜共发现有害气体后,未督促施
工单位严格执行指挥部要求的整改措施,现场监理督促整改不力。施工过程町控不严, 对现场存在的问题未及时下发监理指令并督促整改。 二是培训教育不到位。监理项目部对存在有害气体的隧道施工安全要求未开展有 针对性的培训,现场监理人员缺乏对有害气体的预防和处置的基本知识,没有形成有 效监管。 (3)建设单位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对该铁路“5.2”事故教训吸取不深刻,对隧道有害气体危害性认识不足 针对红豆山隧道1#斜并多次检测发现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且浓度明显升高的情况重视 不够,虽然组织参建四方制定了防控措施,但没有提高风险防控等级,检查督促施工、 监理单位落实防范措施不到位。 二是培训管理工作不到位。对建设管理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不多,对施工、监理 单位的教育培训工作检查督促不到位,对存在有害气体的隧道施工未开展有针对性的 专业化培训。 三是现场管控不到位,督促问题整改不彻底。对施工单位履约不到位,作业层执 行力不强和过程控制不到位等问题管控方法不多,管理手段不硬、考核处罚力度不足。 对监理单位履职监管不到位,现场监理人员作用发挥不明显、过程控制不严、监理行 为不规范等问题,没有对监理进行有效监管。 四是日常检查中重视对工程实体的检查,对参建各方履行安全质量管理职责和相 关制度落实情况检查力度不够。对隧道施工安全专项检查效果和存在问题分析不深不 透,没有结合监督抽查情况对专项检查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4.某铁路白云隧道突泥事故 2010年1月16日8时10分,某铁路白云隧道开挖面突然突水突泥,30秒突泥 2500~3000m,喷涌长度170m,造成正在作业的10名作业人员中5人死亡、1人失 踪、4人受伤,构成安全生产较大事故, (一)事故经过 1月11日晚上23:00时,白云隧道掌子面D3K334+733处左上方发生了塌,形 成2m×3m的溃口,塌方量约400m。1月12日业主会同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召开
4.某铁路白云隧道突泥事故
2010年1月16日8时10分,某铁路白云隧道开挖面突然突水突泥,30秒突泥 2500~3000m,喷涌长度170m,造成正在作业的10名作业人员中5人死亡、1人失 踪、4人受伤,构成安全生产较大事故。 (一)事故经过 1月11日晚上23:00时,白云隧道掌子面D3K334+733处左上方发生了塌,形 成2m×3m的溃口,塌方量约400m。1月12日业主会同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召开
(二)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一是近距离平行组合逆断层引起岩层强烈破碎。白云隧道在D3K334+733附近连 续出现了两条逆断层,垂直间距仅约100m,两条断层相互挤压扭动,对所夹岩层的剪 切破坏相当强烈,影响范围比单条断层大得多。强烈的挤压剪切,使得两断层间的岩 石产生强烈破碎和形成层间断裂带,所以从地表的塌坑到掌子面的连线与岩层的倾 向一致;另一方面,强烈的剪切,也使得断层影响带的宽度比单条断层要大得多GB∕T 16732-1997 建筑采暖通风空调净化设备 计量单位及符号,所 以引起了1月11日掌子面塌形成2m×3m的溃口。 二是断层间存在风化强烈、强度极低的角砾和粘性土混合物。强烈的剪切挤压, 使得砂质页岩和炭质页岩组成的岩层相当破碎,被风化成为角砾碎块和粘性土,富水 泡和呈流塑状,强度极低,致使塌下来的混合物在洞内推移的长度达到167m。 三是流塑的角砾和粘性土混合物对洞顶稳定层产生巨大的压力。根据计算,1月 11日溃口的面积为2m×3m,溃口处向下的力可达约1000t。 四是土层含水量的变化对事故的发生起了推动作用。1月11日产生溃口,几天后 涌水量减少,与平常理解的水已经疏干的常识正好相反,由于角砾和土混合物渗透系 数小,而水量补给充分,土体含水量增加,土体密度加大,土水压力增大。 五是断层倾角只有25°。两条断层为缓倾角的逆推断层,拱顶完整围岩变薄,且 倾向堂子面的页岩层面与断层面,形成不稳定的倒三角体结构面,导致拱顶围岩的承
某铁路马鹿箐隧道进口泄水洞突力
(二)事故原因 初步分析认为施工人员违规进入泄水洞是主要原因。 马鹿箐隧道进口泄水洞揭通PDK255+978溶腔,形成泄水能力,是I、II线通过 溶腔的关键工程措施之一,指挥部高度重视,为在施工安全方无一失的前提下,快速 揭通溶腔,指挥部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就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技术、安全、施工 组织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达成共识后实施。2008年3月4日,建设、设计、监理和 施工四方现场会研究确定,并在纪要中明确提出了警戒措施“施工单位应制定泄水洞 警戒措施。泄水洞爆破后,应专项管理、专人负责,任何人未经充许不得随意进入泄 水洞。同时制定泄水洞清淤期间的风险警戒值,警戒值以进口平导水压力观测值、马 2孔水位、以及泄水支洞流水情况综合分析确定,目前暂定为0.1MPa,在实施过程中 不断完善调整”。4月8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建设、设计、监理和施工四方现场研 究确定,并在纪要中明确提出了施工时机“溶腔水压力小于0.15MPa及降水量小于 20mm情况下组织施工,施工中重点加强掌子面观测、量测和超前探测,确保施工安全”。 4月10日,由于降雨量及溶腔水压力超过警戒值,泄水洞内施工全部停止,并撤 离人员,经监理确认在14时30分全部撤离。之后持续降雨(降雨量为43mm,4月10 日15时观测溶腔水压力为0.22MPa),按规定不得再有人进入泄水洞。当4月11日 17时05分泄水洞掌子面突水时,由于预先实施了横通道封堵等安全措施,未对1、 II线产生影响,如果按照明确要求,泄水洞内不再进入人员,就不会发生事故。 (三)事故性质 经属地人民政府认定:马鹿箐隧道进口泄水洞突水事故是一起区域性强降雨造成 地下工程突发突水引发的工程地质灾害事故。 三、一般事故(3起) 6.某城际铁路太平隧道进口段左线突水突泥珊塌事故 2013年10月2日13时30分左右,某城际铁路太平隧道进口段隧道左线开挖前 方DK41+223地表鱼塘塘处出现漏斗沉陷坑,直径约18m,坑深约10m,事发地点下 方(隧道)当时有2人在作业,事故发生后1人脱险,另1人被困,构成安全生产 般事故
7.某铁路古子山隧道进口突泥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