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987-202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3T 1987-2021 青海省干拌水泥碎石桩施工技术规范.pdf简介:
DB63T 1987-2021是青海省的地方标准,全称为《青海省建筑地基处理工程干拌水泥碎石桩施工技术规范》。这个标准主要针对在青海省地区进行的干拌水泥碎石桩(也称干粉桩或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是一种常用的深层加固地基的施工方法)的施工过程进行规范和指导。
干拌水泥碎石桩是通过将水泥、粉煤灰、碎石和水混合后灌入地基,形成一定强度的桩体,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降,适用于处理软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等地基问题。该施工技术规范详细规定了干拌水泥碎石桩的原材料要求、施工工艺流程、质量控制、安全操作等方面的要求,旨在确保施工质量,保证工程安全,有效提高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
2021年的修订版可能对原有规范进行了更新和优化,以适应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和环保要求,以及对工程实践的总结和经验反馈。具体内容需要查阅最新的标准文本以获取详细信息。
DB63T 1987-2021 青海省干拌水泥碎石桩施工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DB63/T1987—2021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提出。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厅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威远路桥有限责任公司、青海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青海省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长安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金保、蔡相连、郭东锋、王雪涛、赵新瑞、范增玲、乔锦仓、张有辉、李寒月、雷占新、林哲宇、王晨迪、熊锐、关博文、李远伟。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厅监督实施。
DB63/T1987202
干拌水泥碎石桩施工技术规范
本文件规定了干拌水泥碎石桩施工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病害检测、材料要求、方案设计 施工工艺和质量验收。 本文件适用于采用干拌水泥碎石桩的已建公路工程路基病害处治施工技术。 本文件不适用于多年冻土、强盐渍土、过盐渍土地区
下列文件申的内容通过文申的规范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DB64∕T 1161-2020 钢筋缠绕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道技术规范,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76水泥化学分析方法 JGJ7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TG3420 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JTG5210 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JTGE42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F90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ITGH30 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干拌水泥碎石桩 水泥与一定级配的碎石等按规定比例均匀混合后,通过钻孔、回填、夯实等施工工艺形 构,实现对路基工程置换挤密、降低含水率的一种路基病害处治技术
DB63/T1987202
4.2冬期、雨季施工应根据不同的环境特点,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 4.3施工前应进行交通组织论证,开展交通疏导专项方案设计,设置交通防护、警示和引导标志。
5.1.1方案设计前,应对公路的路况及病害进行检测,并形成检测报告。 5.1.2检测前应根据现场实际验证无损检测的精度,检测中应按要求及时验证无损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5.1.3现场勘察宜采用路基钻探、标准贯入试验等,检测地基土的类别、密实度、含水率、承载能力 等物理和力学性能。 5.1.4检测数据记录应完整、信号清晰,里程标记准确;不合格的原始数据不准许进行处理与解释。 5.1.5检测内容应包括:病害平面分布检测、病害竖向分布检测、病害工程量统计及病害严重程度判 定等,检测记录见附录A。 5.1.6检测报告内容应包括:检测项目、检测方法、采用的仪器和设备、工作参数、测点(线)布置 工程量、检测数据(原始数据)、抽验路段、检测结果、资料处理方法和解释结果、检测结论等。
5.2.1检测时使用探地雷达、地震仪等检测仪器,并与其它仪器设备配套使用。 5.2.2探地雷达测量参数应包括:天线中心频率、时窗、采样率、测点间距等,适用于距路表深度不 大于5.0m的病害检测。 5.2.3地震仪测量参数应包括:测道数、排列方式、道间距、偏移距、激发方式、采样间隔、记录长 度等,适用于距路表深度大于5.0m的病害检测。
5.3.1应重点检测公路路基病害的平面分布情况,主要包括病害平面位置、单处面积和总面积等,并 统计病害总面积占路段总面积的百分比, 5.3.2检测后应统计路基病害平面分布检测结果,并分析成因,绘制病害平面分布图
5.4.1应重点对公路路基病害进行竖向定位,主要包括病害所处的层位和竖向坐标等。 5.4.2检测后应统计路基病害竖向分布检测结果,绘制病害竖向分布图。
5.5检测结果分析与评价
5.5.1应根据路基病害平面分布和竖向分布检测结果,绘制病害分布图。 5.5.2检测后应统计各种路基病害工程量,内容应包括:单处病害工程量、整个病害处治段落,单种 丙害工程量及整个病害处治段落的路基总病害工程量。 5.5.3应对每处路基病害和整个检测段落路基病害程度逐个判定,并统计病害程度结果,为方案设计 提供依据。
DB63/T1987202
6.1.1干拌水泥碎石桩所用材料宜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则,并满足环保要求 6.1.2材料标识应完整、清晰,并附有检验合格标志。
6.2.1宜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为42.5。其抗压强度应符合表1规定。
表1水泥不同龄期强度
6.2.2水泥物理和化学指标应符合表2规定。
3.1石料宜选用级配碎石,由粗集料和细集料混合而成。 3.2粗集料表面应质地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规定,粒径应符合 定
DB63/T1987202
下谷: a) 基础资料:项目概况、气候环境、地质条件、路面结构类型、路基潮湿状态、通车年限、交通 量组成、历史检测资料和养护历史等; 6 路况检测资料:PCI、LO、PSSI、SCI、ESCI等; C 病害检测结果:病害的类型、分布、层位、工程量和病害程度等; d 拟处治路段的划分:包括病害的类型、分布、层位、工程量及病害程度等: e) 处治方案主要包括: 钻孔的直径、位置、深度、斜度、间距等; 输送管直径和长度; 处治材料和闭孔材料; ? 处治设备和施工参数; 表面封堵方式; 材料总用量和每孔材料注入量; 施工工艺和施工要点。 质量控制及竣工验收。 2 路基病害处治方案设计时,应查明地下管网、管线等的分布。 方案设计应考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7.2.2设计要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石料输送孔的直径、深度、布设; 回填材料和水泥剂量; 振捣激振力和频率; 夯实机、夯锤重、落距、夯实次数; 桩间土的平均压实系数和桩体极限承载力等。 2.3设计参数宜满足以下要求: a 纵向处治范围宜向两头延伸5.0m~10.0m,横向应视病害情况具体确定; b 钻孔直径的设计应与当地施工机械相适应,也可根据成孔设备或夯扩设备确定,成孔直径一般 为15cm、20cm; 桩长应按JGJ79规定计算确定,孔深应按路基填土高度确定,石料输送孔的最下端宜伸入原 地面2.0m~3.0m; d 干拌水泥碎石桩桩间距应根据路基病害检测数据,按JGJ79规定计算确定。宜按“正三角形 或“梅花形”布置: 正三角形:可采用0.6m~1.2m,应以路基强度不足或路基滑移病害的中心点为大孔中心 点,向外散开呈正三角形布置,两个大孔间的边距宜为0.5m; ·梅花形:可采用0.8m~1.0m。 e 单孔级配碎石体积应为石料输送孔的体积; 细集料、粗集料用量比例应根据现场试验确定,一般为1.00:1.27; g 水泥用量应根据路基含水量及土质条件等综合确定,宜为12%~18%。 h 单桩承载力宜大于100kPa,极限承载力宜为250kPa~500kPa。
石料输送孔的直径、深度、布设; 回填材料和水泥剂量; 振捣激振力和频率; 夯实机、夯锤重、落距、夯实次数; 桩间土的平均压实系数和桩体极限承载力等。 2.3设计参数宜满足以下要求: a 纵向处治范围宜向两头延伸5.0m~10.0m,横向应视病害情况具体确定; b 钻孔直径的设计应与当地施工机械相适应GB/T 38213-2019标准下载,也可根据成孔设备或夯扩设备确定,成孔直径一般 为15cm、20 cm;
7.2.3设计参数宜满足以下要求
DB63/T1987202
8.1.1施工工艺流程见附录B。 8.1.2应对路基病害检测结果、设计方案等进行核查,重点核查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设计深度等。 8.1.3施工过程宜实行动态质量管理,应随时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并按规定频率对检查项目进行抽 检。 3.1.4 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施工记录(见附录C),应真实、完整。 3.1.5 施工现场安全保护应符合JTGF90、JTGH30规定。 3.1.6 施工时应对地下管网、管线等采取保护措施。 8.1.7施工时应保护环境、文明施工。
8.2.1 a) 施工方案确定; b) 施工进度计划; c 施工工序; d 原材料备料; e) 施工设备调配: f 施工人员安排。 8.2.2 应对施工设备和检测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并调试到最佳工作状态。 8.2.3 应对原材料进行全面检测,确保满足施工要求。 8.2.4施工前应做试验段,确定最佳机械组合、施工参数(施工工艺、施工进度、材料用量、钻孔速 度等)。 8.2.5施工前应核查设计方案与施工现场匹配情况,核查内容包括:病害的分布、位置、尺寸、形状 工程量,钻孔的桩长、桩径、位置、深度,施工工序,灌注料配合比等。 8.2.6施工前应进行试桩,试桩数不少于9根,确定各项施工指标参数
3.2施工配套设备数量应符合施工进度,其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性能可靠,能快速移动、快速装卸; b) 搅拌机和灌料机的功率匹配; C 夯孔机和钻孔的直径一致; d)发电机功率满足用电设备要求,
8.4.1施工作业面应清扫干净。 8.4.2施工段和钻孔位置应根据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确定,并进行施工放样。 3.4.3根据施工放样确定的钻孔位置,按施工组织计划确定钻孔顺序并标记,施工顺序应隔排隔桩进 行跳打。
ASCE 7-2005 建筑和其它结构的最小设计载荷DB63/T1987202
8.4.6应按施工配合比拌和碎石混合料,且拌和均匀。运输和施工过程中应避免混合料产生离析。 8.4.7应根据桩长计算进料量,用灌料机通过导管,将混合料灌入孔中,按规定的进料速度进行灌料。 3.4.8灌料时应按设计的振揭频率边灌边振揭,分层填料厚度应不大于20cm,夯实机夯锤重宜为120 Kg~150Kg,落距应不小于2.0m,夯实次数应不小于10次或桩顶下沉量不小于10mm。 8.4.9填夯施工应连续,每个桩孔应一次性回填夯实。 8.4.10质量检测合格后应进行封孔,封孔可采用C30水泥混凝土、热拌沥青混凝土、坑槽修补材料等, 封孔时应按规定控制路面平整度。 3.4.11施工时应采取防雨措施,防止拌和料淋湿。 3.4.12施工时应避让有搭板的桥和暗涵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