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2315-2021 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pdf

DB14/T 2315-2021 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8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61800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4/T 2315-2021 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pdf简介:

DB14/T 2315-2021《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是一部关于绿色公路建设的具体技术指导文件。绿色公路建设是指在公路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平衡的综合建设方式。

该指南涵盖了绿色公路的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公路选线和设计的环保原则,如最小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优先选择生态友好型的建设材料和施工方法;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措施,如减少噪声和粉尘污染,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产生;运营阶段的节能减排和资源管理,如优化运营管理,提高能效,推广清洁能源车辆等;以及公路的后期维护,强调绿色、循环和可持续的养护理念。

总的来说,DB14/T 2315-2021是指导绿色公路建设实践的重要技术规范,对于推动我国公路建设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DB14/T 2315-2021 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pdf部分内容预览:

DB14/T2315—2021 在保证公路施工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和 管理创新,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施工活动。 3.4

在保证公路施工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和 管理创新,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施工活动。 3.4 绿色运营 运用科学管理手段和先进检测、维修技术,在保证公路养护质量与安全的同时,显著降低资源占用、 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实现公路长期高水平服役的养护方式

运用科学管理手段和先进检测、维修技术JC/T 2443-2018标准下载,在保证公路养护质量与安全的同时,显著降低资 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实现公路长期高水平服役的养护方式。

4.1绿色公路建设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要求,将全寿命周期理念贯穿绿色公路建设全过程。 4.2高度重视公路、环境、社会各方面、各要素的关系,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发挥公路先导性和 基础性作用,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4.3统筹公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强调均衡协调,突出建、管、养、运并重,降低全寿 命周期成本。 4推动珊今创新持术创新

4.8建立健全绿色公路管理工作机制,明确管理机构和工作职责。成立绿色公路建设咨询专家组,加 强对绿色公路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等全过程技术指导。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支持绿色公路科 研能力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绿色公路建设理念。

4.8建立健全绿色公路管理工作机制,明确管理机构和工作职责。成立绿色公路建设咨询专家组,加

5.1.1绿色设计应遵循现行有效的公路设计规范等相关技术要求,通过包括但不局限于优化选线设计 指标、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提升工业化建造水平、统筹全寿命周期成本、加强BIM和创新技术应用以及 交通旅游融合,提升绿色设计水平

a 统筹集约利用通道资源,鼓励新建公路与铁路、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共用走廊带;改扩建公 路要充分发挥原通道资源作用,安全利用原有设施。 6 合理确定公路等级,结合公路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以及周围路网衔接 情况确定公路等级。路线应避免穿越城镇并与城市发展规划相协调,尽量减少拆迁和新征主 地。

DB14/T23152021

C 做好路堤与桥梁、路垫与隧道方案比选,避免高填深挖。优先采用低路堤、浅路垫或者高架 桥方案,合理控制路基填挖,减少占地宽度。 d 在现有公路设计技术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确保安全与功能的同时,合理选用标准,灵活运 用技术指标,维护公路与沿线自然、人文环境的协调。 e 科学论证比选走廊带和主要控制点,尽可能避绕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 胜区、饮用水水源地、泉域重点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因工程条件和自然因素限制,确需穿 越以上区域的,应当充分进行多方案比选论证。 灵活选用设计线形,按照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和环境特征,在满足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尽可能 遵循地势要求,维持线形走廊带原貌。

5.1.3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并符合以下要求:

产面线形设计应符合以下

a 灵活应用平面指标,使路线适应地形起伏,与地形、地物、环境和景观相协调,并与纵面线 形和横断面相互配合,保持线形的连续性与均衡性。 增加平曲面数量,提高曲线占比,选择合适的平曲线半径,使线形符合驾驶员的视觉和心理 需求,避免长直线和单个长大平曲线造成驾驶疲劳和视觉疲劳。

DB14/T2315—2021 c)对于地形条件较好的路段,可结合运行速度检验结果,通过对平曲线半径进行精细取值,主 动影响和控制驾驶员行车速度,使运行速度平稳连续。

a)纵面设计应尽量灵活选择指标,适当增加变坡点,使平纵线形吻合地形,实现低填深挖。 b)山岭重丘区项目,可通过反复调整优化平纵指标,使土石方的整体平衡及分段土石方的平衡 越岭线隧道进出口路段,可结合地形地质条件,适当提高洞口高程,增加隧道连接线填方数 量,消化隧道弃方;对于平原、丘陵和山岭区之间的地形变化段,增加路线纵坡长度和坡度 适应地形和运行速度变化,减少填挖数量

各基填挖控制应符合以下

5.3.2生态防护应符合以下要求:

a)路基应具有保护路基稳定、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根据路基工程所处的自然环境 及人文环境,应做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与和谐,并可同时考虑绿色防护的景观效果, 做到工程防护与生态防护相结合,在保障边坡稳定与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以生态防护为主。 山西各地区边坡绿化宜选择的植被类型参照DB14/T720执行。 C 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可采用直接喷播绿化防护、三维网喷播绿化防护、秸秆育苗钵一体化技术、 客土喷播绿化、植生袋绿化防护、土工格室绿化防护、三联生态防护等生态防护技术。 吕梁山区公路建设项目可考虑将弃渣场设计为淤地坝,与当地农业造地相结合。 e 改扩建公路项目废弃旧路路段可将硬地面刨除后,进行生态恢复。

5.3.3路基排水应符合以下要求:

DB14/T2315202

e)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公路位于城镇规划区的路段应按照海绵城市建设 要求充分利用公路自身及周边绿地空间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建设下沉式绿地、植草沟、 雨水湿地、透水铺装、渗管/渠等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渗透、调蓄、净化方式实现道路低影 响开发控制目标。 公路路线穿越耕地集中分布区,按照要求间隔距离设置沉淀池,防止冲毁农田。路基排水设 计将排水渠道设计融入当地自然沟渠,并与农田水利设施相结合。 g 在公路互通立交区根据原有地形排水体系,因地制宜地将路基排水系统引入,达到灌溉和排 水的目的。 h 公路路线穿越泉域重点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I类和ⅡI类地表水体的,严禁排放水污染 物。

4.2桥涵标准化设计应注重结构设计体系化、结构构件标准化、加工制作自动化、现场安装装 造运维信息化、拆除部件再利用化。鼓励采用钢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等 业化建造的结构形式。

梁构造设计,方便养护与检查,减少能积留湿气的死角或凹槽。重视钢结构纵、横向受力的连 衡性,细化截面过渡和连接设计,避免应力集中引起疲劳损伤,提高耐久性。

DB14/T23152021

DB14/T23152021

5.4.4桥涵生态环保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优化下部结构设计,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山区公路,为减少墩台施工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 于纵横坡陡哨的路段,应对墩台施工方案进行单独设计,合理设置墩台、系梁标高,尽量避 免系梁、承台施工扰动边坡,对原地面扰动过大的要进行恢复。公路路线穿越敏感区的,合 理选择桥型,尽量减少桥墩数量设置。 6 合理设置动物通道,穿越湿地路段利用桥梁保持湿地的水力联系。公路路线穿越鸟类集中分 布区时,桥梁两侧加装防护网,并对桥墩进行警示性装饰,预防鸟类伤亡事故。 C 水环境保护设计,强化穿越敏感水体路段的径流收集与处置。公路建设应特别重视对饮用水 水源地的保护,路线设计时,应尽量绕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防范危险化学品运输带来的 环境风险,对跨越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和二类以上水体的桥梁,在确保安全和 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应在桥梁上设置桥面径流水收集系统,并在桥梁两侧设置沉淀池,对发 生污染事故后的桥面径流进行处理,确保饮用水安全。

5.5.1隧道选址应符合以下规定

项目所在地区的地表植被较好的条件下,隧道要提倡早进洞,晚出洞,应以少破坏植被,最 大限度保护植被,与自然地形坡面平顺衔接为原则; 6 洞口原则选择零填挖处(洞中心线处洞顶填挖为零); 注重隧道洞门景观设计,在满足洞口防护、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将洞口作为一个与周边环境 协调的景点建筑,并缓和驾乘人员高速进入隧道暗环境时的紧张感; 隧道选址应在地勘工作基础上,避免穿越地下水丰富区域,施工时采取封堵措施,避免大量 疏干地下水。

5.5.2隧道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a 隧道平面线形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质状况、洞口接线、通风、车辆运行安全和施工 条件等因素,可采用直线或较大半径的曲线; b 隧道纵断面线形,应以行车安全、排水、通风、防灾为基础,同时考虑施工期间的排水、出 渣、材料运输等条件确定DB11/T 1582-2018标准下载,尽量设置缓坡,最小纵坡值宜不小于0.5%,最大纵坡一般控制在 3%以下。

5.5.3精细化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a)针对隧址周边地形特点,综合考虑安全、环保、美观、经济、排水等因素,落实“早进洞晚出 洞"和尽量降低边仰坡高度的设计原则,因地制宜选择洞门形式与洞口位置,避免在洞口形成 高边坡和高仰坡,洞口顶部仰坡高度不宜高于20m; b)推行中、短隧道单向CD挑梁法出洞设计,实现“零开挖”

5.5.4绿色照明应符合以下规定

DB14/T2315202

广应用光纤传导、太阳光与人工光结合及导光管采光系统等绿色照明技术,以减少市电的使 用量。

JJF(黑) 08-2019 脉搏血氧仪校准规范.pdf5.5绿色通风应符合以

a)应将通风能耗作为隧道位置布设、线形、断面及纵坡设计的一项重要比选因子,在保证交通 安全的前提下,选择有利于隧道通风的设计方案;隧道通风方案设计应首先考虑自然通风的 可能性,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时,宜优先采用纵向机械通风方案与应用分布式智慧型单相供 配电技术; b 公路隧道通风主要分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对于长度在700m以下的隧道一般可采用自然 通风,而对于长度在700m以上的隧道一般应考虑采用机械通风,具体应根据通风计算结果确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