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99-2017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Z/T 0299-2017 页岩气调查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技术规程简介:
"DZ/T 0299-2017 页岩气调查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技术规程"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它是针对页岩气资源勘查过程中地震资料的采集和处理制定的技术规范。页岩气是指蕴藏在页岩层中的天然气资源,由于其储藏模式和开采难度相对较大,需要精细的地震勘探技术来确定其储量和分布。
该规程详细规定了地震勘探的各个环节,包括但不限于地震数据的采集设备选择,数据采集方法,数据处理的流程和技术要求,如数据预处理、成像、速度分析、层析成像等步骤。它也对数据的质量控制、误差分析和报告编写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以保证地震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总的来说,这个规程的实施对于提高页岩气勘查的效率,保证资源的准确评估,以及推动页岩气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Z/T 0299-2017 页岩气调查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技术规程部分内容预览:
设计经审批后方可实施。
料采集设计应按要求提交纸质和电子的存档资料
5.3.1健康、安全、环保要求
CJJ 92-2016 (2018年版) 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野外施工作业的健康、安全和环保(HSE)工作应符合SY/T6280的规定。
5.3.2施工前准备工作
根据采集技术设计编制施工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制定质量、健康、安全和环保具体控制措施和项日完 我的具体保证措施以及项目运行计划。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具体内容包括: 仪器(含采集站)的年检或月检。 b) 爆炸系统的同步精度检测。 c) 可控震源振动性能测试与信号校正、一致性测试。 d) 电缆、检波器的测试及与仪器连接后的极性检查。 e) 测量仪器的校验和检定。 f) 其他装备的检修和检验。 g) 人员、装备配备到位情况。 h) 所有检测、校验和检查资料完整齐全情况。 质量管理、培训。 j HSE管理、培训。 所有在用的勘探设备都应按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取得合格检测记录或检定合格证后,方可进行试 检和投人生产
5.3.3测量工作要求
5.3.3.1测线(束)实测应按照设计要求、SY/T5171和SY/T5314的相关规定执行。
1测线(束)实测应按照设计要求、SY 15314的相天规定1们, B.2按设计坐标进行激发点和接收点放样测量时,测量标志平面坐标与设计坐标之差不应超
5.3.3.3测量组开始作业时,技术人员应跟班完成一条测线(束)测量作业,以指导各种复杂地形的物理 点放样。测定的激发点和接收点应设立明显、牢靠的标志。 5.3.3.4野外测量点位成果应及时与理论坐标逐点比对,对任何偏离设计位置的物理点进行检查,野外 实测与原设计的物理点应正确反映到平面图上并列表说明。 5.3.3.5测量数据应及时上交技术组,技术人员应对物理点偏移情况及测线覆盖次数的分布情况进行 核查,对不能满足要求的点位应及时进行分析、调整,直至满足技术要求,并将结果及时反馈到测量组。 A2
5.3.3.6测线偏移和变
位角之差不大于8°(山地区不大于16°),偏移设计测线的最大垂直距离小于四分之一线距(山地 区小于二分之一线距),转折点必须是激发点或接收点,转折段长度应大于1km,测线端点应回 到原设计的位置上。根据偏移大小和主要富有机质页器层系(段)深度、倾角等进行方法论证 保证同一面元内CMP道集能同相叠加。 沙漠地区的施丁测线应尽量避开高大沙丘,沿起伏较小的方向布设。 二维地震采用折线或弯线施工时,应做好踏勘、选线工作,测线拐角和边长应根据限定的CMP 离散度确定,一般测线转折方位角应采用8°、16°、30°的递进方式,转折点为激发点或接收点,并 按比例绘出平面位置图。严重弯曲的地段应增加覆盖次数。 日)三维地震施干时,如遇障碍无法布设激发点,宜采用恢复性激发点。3个以上的恢复性激发点 应均匀布设于障碍物的两侧。同时优选激发点,不与其他正常激发点重合。 山地调查遇到地表障碍物实施小弯线施工时,应在相应方法论证的前提下确定可偏移理论点的 距离。 横向偏移量应小于第一菲涅尔带半径,见式(23):
式中: D一一横向偏移量,单位为米(m); 一主要富有机质页岩层系(段)反射波长,单位为米(m); H一主要富有机质页岩层系(段)埋深,单位为米(m)。 其他要求执行SY/T5314及DZ/T0180的规定
5.3.3.7二维地震测线实测一般要求
a)新老测线相接时,应收集老测线的测量成果,使用统一桩号或依据设计要求确保新老测线满覆 盖相接,放样实测的满覆盖端点与设计位置或相接老测线的端点的位移量不大于CMP点距(二 分之一道距)。 D 两条测线相交时,应联测相交点附近物理点的坐标和高程;若无物理点标志,应采用室内内插相 交点的坐标和高程进行检查,也可采用物理点坐标放样,进行高程对比检查,高程闭合差应小于 2m。 c)在遇障碍物时应采用就近偏移实测的原则,物理点的偏移量沿测线方向应不大于十分之一道 距,垂直于测线方向应不大于1个道距
5.3.3.8三维地震测网实测一般要求:
a)三维地震测量应按设计的坐标位置对接收点、激发点进行放样测量,所有接收点、激发点的平面 坐标实测值与设计值之差不宜大于半个面元边长。所有相邻接收点之间、激发点之间的距离以 及接收线之间、激发线之间的距离,其实测值与设计值之差,点距差应不大于1m,线距差应不大 于设计值的2%.且绝对值不大于5 m
a)三维地震测量应按设计的坐标位置对接收点、激发点进行放样测量,所有接收点、激发点的平面
b)当完成一束线时,测量数据经计算、检查无误,精度达到要求后,应及时展绘出测网物理点位置 图,并对偏移激发点列表,以供野外施工时使用。 C 三维地震测量工作完成后,应提交全部的接收点和激发点坐标、高程及完成的三维地震施工边 界、资料边界和覆盖边界的拐点坐标
5.3.3.9水陆交互带实测要求
a)水陆交互带中的滩涂及不流动的水网(如水库、江、河、湖泊、沼泽等)区域的激发点和接收点,实 测点与设计点的水平位置偏差一般小于5m,大于5m的实测点不超过单条线(束)总测点数的 10%,且不允诈连续两个点超过5m。对流动的水域偏差不大于10m。 b) 陆地与静止水域标志设置位置与所提供的实测坐标位置偏差不大于1m,流动水域部分标志设 置根据潮汐变化和水深变化适当设置。 流动水域部分所有的激发点、接收点应当日测量,当日施工;静止水域在测量标志设定后,若未 及时施工,遇到大风,施工时应重新测量。 d)测量标志设置应明显、可靠
5. 3. 4试验工作要求
5.3.4.1试验前应进行表层调查,指导激发参数试验的开深设计。 5.3.4.2试验中按照编制的试验方案项目实施,减少试验的盲日性。 5.3.4.3试验点选择要具有合理性和代表性,试验因素要单一。 5.3.4.4技术人员应在施工现场,布设井位、录井,掌握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5.3.4.5试验分析在结合地表结构和地下特征的前提下,认真做好定性和定量分析。 5.3.4.6针对试验和踏勘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试验结果达不到部署要求及时提出补充 试验方案。 5.3.4.7应及时对试验资料分析、对比,完成二次方法论证,撰写试验报告,并向甲方汇报,以便确定施 工因素。 5.3.4.8试验点资料应按照不同试验因素进行单炮分频扫描显示,频谱分析,能量、信噪比分析等;试验 段(束)应按照不同的试验因素,相同的处理流程和参数,独立进行静校正量计算及速度分析,对处理后的 剖面进行观测系统参数、频谱、能量、信噪比等分析。 5.3.4.9及时完成试验分析总结报告、整理有关资料,按照有关要求归档、上交
5.3.5表层结构调查工作要求
5.3.5.6低、降速带巨厚区,可采用小折射一微测并联合调查。 5.3.5.7采用重锤敲击的方式进行表层调查施T时,垫板与大地充分耦合。 5.3.5.8野外施工时,实测偏移距。 5.3.5.9及时填写施T班报,班报格式参见附录B。 5.3.5.10表层调查其他要求执行SY/T5314的规定
5.3.6钻井工作要求
5.3.6.1以激发点测量标志为中心,半径1m的范围内钻并,其并口与测定桩号的高程差应小于1m。 组合井炮线连接应采取串联方式;组合中心距激发点测量标志的平面距离不大于1m,组合激发井的井 底高程差小于1m。 5.3.6.2激发并深和激发药量应综合考虑该区的低、降速带变化和以往的激发因素等,最终激发因素应 根据试验资料确定,宜选择激发效果较好的岩性中激发,以减少面波、声波等干扰,提高资料的信噪比。 5.3.6.3药量的选择应使激发的频带较宽、高频部分具有足够的能量,主要富有机质页岩层系(段)反射 有较高的信噪比。 5.3.6.4对钻完的每口炮井应及时填写钻井班报表,记录岩性柱状图及激发深度,提高静校正的准 确性。 5.3.6.5每口井的井深应达到设计要求,并做到井身直、井壁光滑。 5.3.6.6钻并点位及相关资料应及时上报技术组,技术人员应对实钻点与设计点位、测量放样的点位进 行检核,确认无误并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开展后续工作。 5.3.6.7钻井激发的其他要求执行SY/T5314的规定
5.3.7接收工作要求
5.3.7.1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检查!
5.3.7.2采集仪器辅助系统检查:
记录,误差不超过一个采样间隔,同时保存测试订
5.3.7.3检波器组合及埋置要求!
a)检波器组合接收时,组合中心应对准测量桩号,其两者误差应小于十分之一道距,组合图形应按 技术设计或试验结果确定。特殊地形应优先考虑组合高差,将组合图形等比例缩小或沿地形等 高线摆放,同道检波器埋置条件一致,与大地耦合良好,达到平、稳、正、直、紧的要求。 b 因障碍物不能布设检波器的接收道,应核对准确桩号,并在仪器班报上注明空道及原因。当连 续空道达到3道以上时,接收点位置应就近横向偏移。 C 位于岩石裸露区、薄表土覆盖岩石区等处的接收道,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耦合程度。 d)靠近河流、固定机械等严重干扰位置的接收道,应采取偏移的方式保证该道的有效接收。 3.7.4接收工作的其他要求执行SY/T5314的规定
JC∕T 783-2004 玻璃纤维增强改性酚醛塑料球阀5.3.8激发工作要求
5.3.9仪器工作要求
5.3.9.1投入使用的所有地震采集仪器应进行日、月、年检测试并合格。 5.3.9.2仪器采用的SPS数据格式应符合SY/T5769及SY/T6290的要求,并填写仪器班报,参见附 录D。 5.3.9.3向一工区仪器因素应保持一致。 5.3.9.4确保接收到遥爆系统的验证TB信号,每条(束)测线无验证TB记录数不应超过记录总数的 5%,且不能连续出现5炮以上。
5.3.9.5同一工区内磁带盘的编号不得重复,同一盘带、同一线束文件号不得重复。磁
5.4.1现场处理项目
5.4.1.3试验资料处理内容包括
b)试验段(束)叠加面。 c)定量分析所需要的特殊处理要求。 4.1.4生产资料处理内容包括: a 二维地震施工时,提交全部测线叠加剖面。 b) 三维地震施工时HJ 1065-2019标准下载,进行线性动校正验证观测系统正确性,每束线至少提交一条CMP线叠加 剖面。 c)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其他处理显示。
5.4.2现场处理基本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