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300-2017 煤田地震勘探规范

DZ/T 0300-2017 煤田地震勘探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Z/T 0300-2017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6.8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41848
免费资源

DZ/T 0300-2017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Z/T 0300-2017 煤田地震勘探规范简介:

"DZ/T 0300-2017 煤田地震勘探规范"是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一项行业标准,全称为《煤田地震勘探技术规程》。该规范主要针对煤田地质勘探工作中的地震勘探技术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地震勘探的设计、施工、数据采集、处理、解释以及成果报告等内容。

在煤田勘探中,地震勘探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调查方法,通过人工引发地震波,然后接收和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信息,以此来了解煤田的地质构造、煤层的厚度和稳定性、地质构造的复杂性等关键信息。"DZ/T 0300-2017"规范的发布,旨在统一和规范煤田地震勘探工作,提高勘探的精度和效率,保障煤田开采的安全和经济性。

该标准适用于我国煤田的地震勘探工作,包括煤田的勘查、新矿井的开发、煤矿的安全生产以及资源评估等。它为地震勘探人员提供了技术指导和操作标准,是进行煤田地震勘探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

DZ/T 0300-2017 煤田地震勘探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试验资料应及时处理和分析,要求如下: 试验资料应进行必要的处理与分析,处理时参数的测试应做到因素单一。结合已知资料分别做 单炮、部面的对比、统计及定量分析工作。 b)对影响显著的干扰波应分析其性质、类型及影响的时、空范围,宜计算干扰波的各项参数:视速 度、视频率、视波长等,统计干扰波发育规律。 C 分析不同试验因素对各目的层的反射波的影响规律,统计有效波的可见范围、频率范围、能量变 化范围等。 d)估算不同试验因素时各目的层段的信噪比。

7. 2. 4.3试验总结

试验总结的主要内容为:试验日的、试验流程及因素、试验点和试验线段(束)的位置及条件、工作量、 试验效果的分析及结论、最佳数据采集的方法及因素、问题及建议、相关处理、统计分析的数据表格及 图件。 如果试验结果与原技术设计存在显著差异时,应进行方法的再次论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技术方案

测量工作应按照N3/T51025的规定和地震勘探设计执行,工作方法参见附录E

09BD13 建筑物防雷装置DZ/T 03002017

7.3.2测线(布设要求

7.3.2.1二维地震测线布设在遇到障碍物时,可在激发点或接收点上提前转折,转折角不大于6°,转折 没偏离设计测线的最大垂直距离不应大于三分之一线距,并应回到原测线位置和方向上。采用弯曲测线 施T时,测线转折时转折角一般宜小于30°,转折点位为激发点或检波点位,并绘出平面施工略图。严重 弯曲的地段应增加激发点位,加密观测接收,确保覆盖次数。宽线测线布置应采用线性正交排列型。线 束状三维地震勘探,检波线、激发线不宜偏移和转折。 7.3.2.2应注意记录对地震施工有影响的重要地形、地物信息,如居民地、工矿设施、道路桥涵、河流水 渠、地下管线等,并绘制测线草图,测线草图中应标明线号、桩号等,供地震采集时参考使用。 7.3.2.3测线号、测点号按西小东大、南小北大的原则编排;测线桩号以米为单位进行编号。 7.3.2.4每条测线(束)测量工作完成后,经计算、展点,检查无误,精度达到要求后,连同测线草图一同 提供地震施工使用。

7.3.3激发点和接收点布设要求

7.3.3.1所有接收点和激发点均应实测垒标和高程,在平地或等倾斜地区,实测有困难时,可通过两侧 实测点内插求得,但内插点数不应超过5个,并在最终成果中标注。 7.3.3.2三维地震测量应按设计的接收点和激发点坐标位置进行放样测量。施工时,如遇障碍物无法 币设激发点,可偏移激发点。在安全和地形充许的情况下,3个以上连续偏移的激发点应位手障碍物的 两侧,就近偏移,不应与其他正常激发点重合。偏移的激发点应实测坐标和高程,确保施工正确及覆盖次 数的均匀性。 7.3.3.3对于陆地、滩涂及不受潮汐、水流影响的水库、湖泊、沼泽等区域的激发点、接收点,实测点与设 计点的水平位置偏差要求宜小于5m;对于流动的水域、枯潮线至5m水深线,其偏差不得大于10m。 7.3.3.4流动水域部分的所有激发点、接收点应当日测量、当日施工,不应提前进行测量工作。静止水 域在测量抛标后,应及时施工;遇到大风,施工时应重新测量。 7.3.3.5海上或大面积水域施工时,应提供每个激发点激发时的水深数据和测量时间;水深不大于30m 时,误差不大于0.3m;水深大于30m时,误差小于实际水深的1%;水深变化剧烈的水域(激发点水深差 大于1m),应提供每个激发点的水深数据及测量时间。 7.3.3.6在激发点和接收点位置应设置醒目标志,必要时测线端点应设置永久性标志,并注明线号和 桩号。 7.3.3.7以中误差作为衡量精度的标准,以两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7.3.3.8激发点、接收点对附近控制点平面位置中误差三维地震不大于士1.0m,二维地震不大于 土2.5m;激发点、接收点对附近控制点高程中误差不大于±0.5m。

测量资料提交内容包括: a)控制测量成果资料。 b)测线端点成果表和所有测线、测点实测成果表。 c)测量技术总结。 d)测区联测展点图一份。 e) 内业计算资料。 精度统计表。 g 野外观测记录

7.4二维地震资料采集

7.4.1采集参数的选择

7.4.1.1激发因素

7.4.1.2接收因素

接收因素选择的基本原则: a)应在分析区内地震地质条件和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检波器自然频率和检波器类型。除水陆交互 带外,同一勘查区不得使用不同参数和不同类型的检波器。 水陆交互带应针对各种条件使用多种不同类型检波器,并提供子波对比资料。合理选择压电检 波器沉放深度。 C 根据地质任务的要求和干扰波调查资料,在试验的基础上确定检波器的组合形式、连接方式、组 内距及组合基距。

7. 4. 13观测系统

见测系统的选择与表述按6.2.2要求执行。

7.4.1.4仪器因素

仪器因素选择的基本原则

DZ/T03002017

a)应根据采集方法、技术要求和地震地质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地震仪器类型。 ) 应根据勘查目的层、地震信号特征、仪器特点,经试验,合理选择地震仪器.工作因素。 记录长度应能满足最深目的层成像需要.一般以最深目的层反射时间增加1s较为合适。 当采用可控震源采集方式时,仪器应记录相关前的数据,还应配备相应的软件对记录的辅助道 信号、可控震源的DGPS坐标及相位和畸变进行实时监控

7.4.2野外施工的技术要求

仪器站要求如下: a)按设计和试验结果,正确选择仪器因素。 b) 生产前要录制合格的日检记录,无合格检记录,不得投入生产。生产期问要按期进行仪器(含 采集站等)的月检。 对数据采集系统进行极性检查时,按SEG地震数据极性标准规定,监视记录直达波初至下跳 记录介质(经计算机)显示为一负数。 d 每条测线宜采用全波回放,必要时可采用滤波回放(应有全波回放与滤波回放监视记录的对 比)。同一勘查区(或至少同一条测线)滤波通带应统一。 ) 操作员应认真分析监视记录,及时发现和排除人为缺陷;记录变差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记录 质量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 认真填写仪器班报,填写内容要准确、齐全,字迹要工整,特殊情况应注记。 同一勘查区多台仪器施T.时,至少应在同一条测线上重复做满覆盖次数1km的对比时间剖面。 h) 每天收工后,应及时将当日的原始资料交施T.员或现场解释员验收。 仪器录制的合格原始数据均要进行备份,按规定保存备查。 每天生产前要录制环境噪声记录,生产期间随时监视记录道的背景及状况。

7.4.2.2放线及检波器埋置

放线及检波器理置要求如下: a)电缆不得拖、拉、踩、压.过道路时应采取防压保护措施;收线时应及时盖好插头防护盖。电缆插 头和检波器接头应接触良好,不沾水和泥污;电缆应保持干燥,防止漏电。 b) 铺设检波器电缆时,不应悬挂在非静止的支架上;水上作业时,宜使检波器电缆线固定在静止支 架上。 c) 检波器的埋置应做到插直、插紧、插准,必要时挖坑埋置或使用加长尾锥。检波器组合时应严格 按组合图形埋置,且中心点对准桩号。同一道内的检波器宜尽可能埋置在同一高程上,平原区 各埋置点高差不超过0.5m.地表复杂区各埋置点高差不超过1m。特殊埋置条件应在班报巾 注记。 d) 在水深小于1.5m的各类水域,不应使用压电式检波器;水陆交互区,防水检波器应加长尾椎以 穿透淤泥层。进行组合接收时,应按技术设计或试验所规定的组合参数埋置检波器,埋置状态 与耦合条件应达到平、稳、止、直、紧的要求。水深大于3m的各类水域,应使用水下测量定位系 统,同时测定压电检波器的实际位置。水下检波器实际位置偏移超限时,应进行二次测量或重 新定位。 ) 因特殊情况.征得现场施T.员同意后可适当移动检波器位置,但沿测线方向移动不得大于五分 之一道距.垂直测线方向移动不得大于二分之一道距,移动后应在仪器班报中注明。井口检波

器埋置距井口不大于1m。 检波器应轻拿轻放,不应强拉引线,工作结束后应将检波器擦拭干净并短路。 g)采集站(采集链)等应有专人保管;轻拿轻放,不得撞击、摔碰;保持干燥,不沾水和泥污;收工装 车、存放时应加防护措施。 h)放线人员应坚守岗位,做好警戒,遇有特殊情况应及时向操作员报告

7. 4. 2 3激发

7.4.2.4地震钻井(炮孔)

地震钻井要求如下: a)井位应准确,一般应布置在测线同一侧、垂直距离测线5m的范围内。如遇特殊情况.井位沿测 线方向偏离距离应不大于二分之一道距,沿垂直测线方向偏离应不大于2个道距。 b)井深应按试验总结或设计的规定要求施工.且药包应下到规定的深度。 c)多井(坑)组合爆炸时,井(坑)距、位置和图形应符合规定要求。 d)炮孔钻井应遵守钻机操作规程。对电力线、堤坝、管线、公路、铁路、桥梁、房屋建筑等设施.应执 行GB6722中关于安全允许距离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 e)认真填写钻井班报,特殊情况应在班报中注记。

7.4.3弯线地震资料采集

复杂地表条件地区(复杂山区、黄土塬区)DB63∕T 2011-2022 公路养护工程预算编制指南,无法实施直线二维地震资料采集时,可采用弯线地震 集方法。除按7.4.1、7.4.2要求执行外,还有如下技术要求

a)采用弯线排列观测系统时,按照总体取直的原则设计测线。一般首先设计出儿种可能的观测方 案,然后模拟优选。 b)尽可能缩小地下CIDP点离散度,测线转折角一般不大于30°。 C)对每一个激发点、接收点坐标、高程进行实测

7.4.4宽线地震资料采集

在低信噪比地区,当使用直线排列在最大炮检距范围内覆盖次数受到限制,而覆盖次数提高对主要 目的层信噪比提高有明显作用;或勘查区侧面波发育,利用直线排列难以压制侧面干扰时,可以采用宽线 也震资料采集方法。除按7.4.1、7.4.2要求执行外,宽线施T.的线数、线距和炮数应以获得高信噪比二 准地震时间剖面为目的,在综合考虑论证获得的覆盖次数、CDP间距、主要干扰波参数、施T.成本及效益 等情况下确定,

GB∕T 50760-2012 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规范7.5三维地意资料采集

7.5.1观测系统的选择与表述

7.5.1.1观测系统选择原则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