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T 1383-2018 岩溶洼地 排水系统设计指南

DB52/T 1383-2018 岩溶洼地 排水系统设计指南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6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36444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52/T 1383-2018 岩溶洼地 排水系统设计指南简介:

DB52/T 1383-2018 是云南省的地方标准,全称为《岩溶洼地排水系统设计指南》。这个标准主要针对的是岩溶地貌,特别是岩溶洼地的排水系统设计提供指导和规范。岩溶地貌,也被称为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其特征是地表有大量洞穴、地下河流和溶蚀地形,地面排水条件复杂。

该标准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1. 适用范围:明确本标准适用于岩溶洼地的排水系统设计、施工和验收。

2. 术语和定义:对岩溶洼地、排水系统等相关术语进行明确定义。

3. 设计原则:根据岩溶地貌的特性,提出排水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如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地质灾害等。

4. 设计内容与要求:详细描述排水系统的设计内容,包括排水沟、涵洞、泵站、蓄水池等设施的设计要求,以及排水系统的布局原则。

5. 施工与验收:规定了排水系统的施工方法和质量验收标准,确保排水系统的建设质量。

6. 维护管理:可能还会涉及排水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建议,以保证其长期有效运行。

请注意,具体的条款和细节需要查阅标准原文,因为不同的标准可能会根据实际需要有不同的规定和要求。如果你有关于岩溶洼地排水系统设计的具体问题,也可以进一步提出,我会尽我所能提供帮助。

DB52/T 1383-2018 岩溶洼地 排水系统设计指南部分内容预览:

DB52/T 13832018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总体设计 环向截水沟与径向排水沟设计 底部积水池与底部沉砂池设计 排水隧道设计

JGJ∕T 119-1998 建筑照明术语标准DB52/T 13832018

岩溶洼地排水系统设计指南

洞内部分充水、水流具有自由表面的水工隧洞。

洞内部分充水、水流具有自由表面的水工隧洞

DB52/T13832018

岩溶洼地排水系统总体设计应在全面调查周边区域水文、气象、地形、地质等建设条件的基 据设计原则及地质勘察成果,划分区域确定截、排水沟和主要水工构筑物的布设方案和排水路线 非水系统布置图设计。 排水设施的结构应安全耐久、经济合理,便于施工、检查和养护维修。 流域特征值A值按(1)式计管。

0: J1/3 F1/4

式中: 一一流域特征值; 径流坡降; + 流域汇水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 径流长度,单位为千米(km)。

4.1.4设计洪峰流量O值按特小流域雨洪计算公式(2)计算。

DB52/T 13832018

式中: r一一汇流系数; 流域形状系数; F 流域汇水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 径流坡降; 径流长度,单位为千米(km); C 一一洪峰径流系数; S. 设计暴雨雨力,单位为毫米每小时(mm/h)

4.2.1岩溶洼地排水设计应根据岩溶洼地形态、洼地内地形地貌及岩溶发育特征,并结合各勘察阶段 成果,合理布设环向截水沟、径向排水沟、消能池、底部积水池等构筑物,在具备水平排水条件时宜设 置排水隧道,构成岩溶洼地排水系统(见图1)。 4.2.2岩溶洼地排水应与洼地内其他工程相适应。设计中应注重与其他排水设施相互之间的衔接,做 到防、排结合,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

图1岩溶注地排水系统平面示意图

DB52/T 13832018

向截水沟与径向排水沟i

5.1环向截水沟与径向排水沟相交,径向排水沟与底部积水池连接。 5.2环向截水沟基本上沿等高线布设,与等高线取1%~2%的比降。 5.3径向排水沟垂直于等高线布设。 5.4环向截水沟宜做成梯形断面,内坡比为1:0.5~1:1.5,如图2所示。 5.5径向排水沟宜做成矩形断面,如图3所示。 5.6环向截水沟与径向排水沟沟槽断面按最大洪峰流量设计,沟帮顶面高度宜大于设计水位0.1m。

图2环向截水沟断面示意图

图3径向排水沟断面示意图

5.7在径向排水沟纵坡大于25°以上时,设置跌水梯步,梯步的高度根据实际地形条件进行 5.8在环向截水沟和径向排水沟的出口衔接处,设置出口带有凸样急流槽的消能池(见图4) 5.9急流槽采用矩形断面形式,槽深不应小于0.2m,槽底宽度不应小于0.25m(见图5)

图4消能池部面示意图

DB52/T 13832018

6底部积水池与底部沉砂池设计

6.1底部沉砂池(见图7)内侧与底部积水池(见图6)连接,底部沉砂池外侧与排水隧道连接。 6.2底部沉砂池与底部积水池连接处设置进水拦渣格栅。 6.3底部沉砂池与排水隧道连接处设置消能阻沙台,消能阻沙台高度为排水隧道高度的20%~30% 6.4底部积水池布设于岩溶洼地底部,为环形构造,无顶盖半地上类型。 6.5底部积水池底面设不小于1.5%的排水坡度。 6.6底部积水池壁板与底板厚度不小于20cm。

6.1底部沉砂池(见图7)内侧与底部积水池(见图6)连接,底部沉砂池外侧与排水隧道连接, 3.2底部沉砂池与底部积水池连接处设置进水拦渣格栅。 6.3底部沉砂池与排水隧道连接处设置消能阻沙台,消能阻沙台高度为排水隧道高度的20%~30% 6.4底部积水池布设于岩溶洼地底部,为环形构造,无顶盖半地上类型。 6.5底部积水池底面设不小于1.5%的排水坡度。 6.6底部积水池壁板与底板厚度不小于20cm

DB52/T13832018

6.7底部沉砂池为矩形有盖水池。

图6底部积水池平面布置图

图7底部沉砂池剖面示

6.7底部沉砂池为矩形有盖水池。 6.8底部沉砂池池壁及池底厚度不小于40cm。 6.9当底部积水池及底部沉砂池承受上层滞水浮力时,抗浮稳定性应满足(8)式要求。

JC∕T 1070-2008 自粘聚合物沥青泛水带6.7底部沉砂池为矩形有盖水池。

G一一抗浮力,为水池自重、基底以上的覆盖土总重量之和,单位为千牛(kN); F一一浮力,单位为千牛(kN); Ks一一稳定性抗力系数,取1.05。 6.10底部积水池及底部沉砂池地基满足积水池结构自重及满水极限状态下的承载力和变形量需求。 6.11底部积水池及底部沉砂池高度满足设计洪峰流量水位,并预留一定的安全高度。

6.10底部积水池及底部沉砂池地基满足积水池结构自重及满水极限状态下的承载力和变形量需求。 6.11底部积水池及底部沉砂池高度满足设计洪峰流量水位,并预留一定的安全高度。

7.1排水隧道进水口与底部消能池连接,出口与临近洼地或沟谷连接。 7.2排水隧道线路设计应根据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工程布置、运输条件等各种因素,通过技术经济 比较选定。

《钢制承插口预应力混凝土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ECS 329:2012》DB52/T13832018

7.4排水隧道洞门的设计根据洞口的地形和地质条件,结合洞口地段排水要求,按照“早进洞、晚出 洞”的原则,尽量采用小开挖的进洞方案,减少洞口边坡、仰坡的开挖,保证岩(土)体的稳定性,尽 可能保持原地形的绿色植被坡面。 7.5排水隧道横断面设计根据所在洼地设计洪峰流量值决定,并考虑一定的安全高度,隧道断面设计 按(9)~(13)式计算。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