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690-2019 矿山植被生态修复技术规范

DB11/T 1690-2019 矿山植被生态修复技术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1/T 1690-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21.4K
标准类别:工业标准
资源ID:35703
免费资源

DB11/T 1690-2019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1/T 1690-2019 矿山植被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简介:

DB11/T 1690-2019 是北京市的地方标准,全称为《矿山植被生态修复技术规范》。这个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是为了指导和规范北京市范围内的矿山植被修复工作,以实现矿山环境的恢复和生态的重建,同时也是对我国环保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积极响应。

这个规范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总则:定义了标准的适用范围,提出了基本原则和要求。 2. 修复前期准备:包括对矿山环境的调查评估,确定修复目标和修复区域,制定修复规划等。 3. 植被修复技术:包括土壤改良、种子选择、播种技术、植物配置、灌溉管理等具体操作技术。 4. 修复后的管理:规定了植被修复后的维护、监测和评价方法,以确保修复效果的持久性。 5. 环境保护与安全:强调在修复过程中应遵循的环保原则,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要求。 6. 附录:提供了具体的指标、表格和示例,以便于标准的实施和应用。

这个标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矿山植被修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减少修复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浪费,同时也有利于提升矿山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DB11/T 1690-2019 矿山植被生态修复技术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在露天采矿过程中形成的破损坡面、下凹底面。

DB11/T 16902019

在坡度较缓的地段,进行土地平整和穴状整地;在坡度较陡且坡面较长的地段进行坡面整理和穴状 整地JC∕T 2073-2011 磷石膏中磷、氟的测定方法,并设置截排水系统。整地的规格依树种而定

在开挖底面进行土地平整和穴状整地;在坡度较陡且坡面较长的地段进行坡面整理和穴状整 置截排水系统。整地的规格依树种而定。喷播和枕袋类、毯垫类播种的整地应符合LY/T2771的

在渣体平台进行土地平整和穴状整地 坡面整理和穴状整地,并设置截排水 地的规格依树种而定。喷播和枕袋类、毯垫类播种的整地应符合LY/T2771的要求。

种植时间以3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宜;雨季造林应在雨季第一场透雨后及时进行;秋季造林宜在 眠后至土壤结冻前进行。

采用“乔木+灌木+地被”的混交方式,常绿阔叶比一般不低于2:8

7.3苗木规格与种植密度

阔叶养木苗木胸径不低于6cm为宜,阔叶亚养木不低于4cm为宜:针叶养木苗高不宜低于2.5m 针叶亚乔木不宜低于1m;灌木高度不宜低于1.5m。 乔木栽植密度每亩10~20株,亚乔木栽植密度每亩20~30株,灌木栽植密度每亩25~50株为宜

宜采用撒播和条播的方式。播种应采用符合GB6141和GB6142规定的一、二、三级种籽,播种量 的计算应符合GB/T16453.2的规定。

种植时间要求见7.1

开挖底面宜采用“乔木+灌木+地被”为主的混交方式,开挖坡面宜采用“灌木+地被”为主的 式。

8.3苗木规格与种植密度

开挖底面阔叶乔木胸径不低于4cm为宜,针叶乔木苗高不宜低于1.5m,灌木高度不宜低于1m;开 挖坡面灌木高度不宜低于1m。 开挖底面乔木栽植密度每亩42~111株,灌木栽植密度每亩74~296株为宜;开挖坡面灌木栽植密 度每亩42~333株为宜。

开挖底面宜采用撒播和条播的方式。开挖坡面宜采用喷播和枕袋类、毯垫类播种,种籽及播种 见7.4。

种植时间要求见7.1。

种植时间要求见7.1。

渣体平台宜采用“乔木+灌木+地被”为主的混交方式,渣体坡面宜采用“灌木+地被”为主的混交 方式。

9.3苗木规格与种植密度

渣体平台阔叶养木胸径不低于4cm为宜,针叶养木苗高不宜低于1.5m,灌木高度不宜低于1m;渣 体坡面灌木高度不宜低于1m。 渣体平台乔木栽植密度每亩42~111株,灌木栽植密度每亩74296株为宜;渣体坡面灌木栽植密 度每亩74~333株为宜。

渣体平台宜采用撒播和条播的方式。渣体坡面宜采用喷播和枕袋类、毯垫类播种,种籽及播利 见7.4。

边坡坡度达到或超过25°时,应构建边坡治理工程,相关技术要求见GB50330和DZ/T0219。 m

10.2坡面生态治理及植被修复技术

10.2坡面生态治理及植被修复技术

10.2.1混凝土预制空心砖坡面植被修复技术

边坡铺设宜使用混凝土预制空心砖,砖内客土裁植植物以达到复绿效果: a)宜使用坡改平生态连锁砖,增强涵养水源能力,丰富护坡植物的选择; b)适用于矿区坡度不大于45°的土质、土石质挖填边坡,每级坡面高度不超过10m。

10.2.2浆砌石框架坡面植被修复技术

DB11/T 16902019

在坡度较缓、坡长较短、防护强度较低的土质边坡,可以采用砾石、卵石或利用矿山、尾矿的废弃 石料形成坡面防护框架: a)框架宜采用拱形、矩形、菱形、“人”字形,用M10水泥砂浆浆砌片石,埋深不小于8cm;

10.2.3生态植被毯坡面植被修复技术

在矿区土质、土石质挖填边坡,可采用生态植被毯植被修复技术,以达到很好的植被恢复效果和显 著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 a)对于施工地点相对集中、立地条件相仿,且能够提前设计、定量加工的项目,可采用五层结构 的生态植被毯;对于施工地点分散且立地条件差异大、运输保存条件不好的项目,可直接播种 后再覆盖三层结构的生态植被毯; b)适用于坡度不大于35°的土质、土石质稳定坡面,不受坡长限制。

10.2.4生态植被袋坡面植被修复技术

生态植被袋植被修复技术可以起到拦挡防护、防治土壤侵蚀、同时快速恢复植被的作用: a)适用于需要快速绿化以防止水土流失的坡面; b)用于小于45°的坡面及废弃土石堆积坡面时,可直接码放,对于坡长大于10m的陡坡面,应 进行分级处理:结合土工格栅、钢筋笼、铁丝网等加筋措施,可用于更大坡度的坡面

10.2.5生态灌浆坡面植被修复技术

生态灌浆坡面植被修复技术既能提高渣体表层的稳定性,又能提供植被生长的土壤及肥力条件: a)根据植被品种要求,合理控制灌浆深度,以30cm~50cm为宜; b)宜用于地表物质呈块状、空隙大、缺少植物生长土壤的边坡,坡度不大于35°

L0.2.6土工格室坡面植被修复技术

土工格室坡面植被修复技术在植被恢复的同时还能增强坡面的稳定性: a) 土工格室应先在坡顶固定,注意各土工格室间的联结、土工格室与坡面之间的固定; 6 适用于岩质、土石混合的缺少植物生长土壤条件的边坡,坡度不大于55°,坡长超过10m后 应进行分级。

10.2.7三维网坡面植被修复技术

三维网坡面植被修复技术常与覆土播种、喷播等结合使用,既能保证植被恢复,又能对坡面起到有 效的加固作用: a)三维网剪裁长度应比坡面长130cm,网之间应有约10cm的重叠搭接。三维网应该用“U” 形钉或聚乙烯塑料钉与坡面贴附紧实,钉长为20cm~45cm,间距为90cm~150cm; b)适用于土质、土石结合的开挖和堆弃坡面,坡度宜在35°~45°之间,坡度超过45°时慎用。

10.2.8植生基材喷附植被修复技术

植生基材喷附植被修复技术常与铁丝网、土工格栅网等材料以及点穴种植技术结合使用,以达到很 好的复绿效果: a)主要包含核心植生基材、种植土、土工格栅网、锚杆等材料,由专用机械设备施工; b)适用于坡度在45°75°的石质裸岩、土石开挖坡面,坡长大于10m时应进行分级处理

10.2.9岩面垂直绿化技术

对开采创面坡度大于75°的,不宜进行土方处理。对于地形、地貌较好的地段宜作为历史遗迹保 留原貌;对于地形、地貌不好的地段可采用岩面垂直绿化技术进行植被恢复,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a) 利用微地形筑槽法:直接在坡面微凹处用高强度水泥砂浆砌石建造种植槽穴,回填客土后进行 植被修复; b) 微地形与锚杆结合法:在表面光滑的坡面微凹处,打入锚杆,利用锚杆的支撑砌筑种植槽穴, 回填客土后进行植被修复; C) 直接打锚杆筑槽法:在平整光滑的石壁上,打入锚杆,用高强度砂浆或混凝土浇筑种植槽穴, 回填客土后进行植被恢复。

在进行植被恢复的同时,对于易积水、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需辅以排蓄工程以防止造成二次 坏GB 50858-2013 园林绿化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排蓄工程的建设应符合GB/T16453.4的规定

11.3.1应利用原有低注地形留滞并利用雨

11.3.2截排水沟在满足防洪的前提下,优先采用植草沟形式。

12.1作业道应优先利用原有矿山道路,新建作业道应尽量减少对原有矿山(坑)的开挖 12.2作业道材料应优先使用矿山废岩废石等固体废料。 12.3计划修复后开展休闲游憩活动的,道路交通设计应符合GB51192的规定

12.1作业道应优先利用原有矿山道路,新建作业道应尽量减少对原有矿山(坑)的开挖

表A.1给出了常用树种和特性。

新12G03墙下扩展基础DB11/T 16902019

表A.1常用树种和特性

DB11/T 16902019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