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 029-2018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AGHP 029-2018 地质灾害地声监测技术指南(试行)简介:
"地质灾害地声监测技术指南(试行)T/CAGHP 029-2018"是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Chinese Association fo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制定并发布的一项行业技术指南。该指南主要针对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地声监测技术,为预防和应对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各类地质灾害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
该指南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定义与术语:对地质灾害地声监测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进行了解释和定义,以确保行业内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一致。
2. 监测技术:详细介绍了地声监测的技术原理,包括地声信号的产生、传播、接收和分析等环节,以及相关的监测设备和技术要求。
3. 监测网络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提出了地声监测网络的规划、设计和布设原则,以确保监测的有效性和覆盖范围。
4.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规定了地声监测数据的采集方法,以及数据分析和解释的准则,包括异常识别、灾害预警等。
5. 监测系统的运行与维护:对地声监测系统的运行管理、数据管理、设备维护等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监测系统的稳定运行。
6. 附录:包含了一些具体的示例和案例,以及一些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引用,供实践者参考。
作为一项试行指南,它为地质灾害的地声监测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对于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该指南可能会进行相应的修订和更新。
T/CAGHP 029-2018 地质灾害地声监测技术指南(试行)部分内容预览:
地质灾害地声监测技术指南(试行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声geosound 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时,近地表岩土体在变形、运动过程中,因内部破裂或与背 景岩土体、空气等发生接触和相对运动而产生的弹性波传播过程所形成的微震、次声、地面震动等。 3.2 微震microseism 地质灾害体发生变形、破裂,在岩土体中传播的弹性波所引起的轻微震动,人体不易感觉,但仪 器可以测量。
GB∕T 31292-2014 碳纤维 碳含量的测定 燃烧吸收法泥石流次声debrisflowinfrasound
泥石流次声debrisflowinfrasound
泥石流运动产生且在空气中传播的频率在20I
T/CAGHP029—2018 3.4 地面震动groundvibration 由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体的运动产生的灾害体附近地面及浅地表岩土体的震动现象 3.5 泥石流活动性activedegreeofdebrisflow 以发生频次和规模来衡量的泥石流活跃程度。 3.6 地声监测geosoundmonitoring 采用各种检波器、传感器设备及相关技术,对地质灾害体产生的地声进行监测并 行为。
环境噪声ambientnoise
源于自然界的风声、水声,以及来自于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开十扰地声监 测的电、磁或声音信号。
源于自然界的风声、水声,以及来自于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开十扰地声 电:磁或声音信号
获取地质灾害形成、演化、运动过程中的地声信息,为评估地质灾害的活动性、危险性,监测 灾减灾工作提供地声监测数据。
a)根据监测目的和灾害体地声特点,选择适宜的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布设地声监测网。 采集监测数据,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5.1.1在开展地声监测前,须做好传感器的标定和传输线缆的检查,做好标志与编号工作。 5.1.2地声监测所用仪器应符合相应地质灾害数据采集标准相关要求,数据的处理应采用专业软 件,具备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查询管理一体化以及监测成果可视化等功能,数据应实现自动化采 集,宜有自检、自校功能,确保稳定。 51应确保监测数提的直实性可靠性和监测质量
君质滑坡、崩塌微震监测的监测对象应根据其稳定状态及危害等级,按表1中的建议综合确 崩塌危害等级应根据表2中的规定划分
表1岩质滑坡、崩塌微震监测建议表
表2滑坡、崩塌危害等级划分
表3泥石流次声地面黛动监测建议表
注:泥石流活动性分级和潜在危险性等级应分别按《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Z/T0220—2006)中5.2.1和 5.2.3的规定执行。
5.1.6地声监测方法宜与其他规范规定的地质灾害监测方法配合使用,相互印证、综合 研究。
T/CAGHP0292018
5.2地声监测工作程序
图1地声监测工作程序
5.2.2对确定开展地声监测的地质灾害体,应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 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包括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和新构造运 动等。 b) 岩质滑坡、崩塌或泥石流的特征,包括规模、类型,形成条件和发育过程,变形或活动情 况等。 c) 能满足监测点、网布设的地形图、地质图(含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和附近建设现状与规 划图。 d)地质灾害所在区域的电力条件、网络条件、交通情况。 e)地质灾害所在区域噪声源,包括工厂、大型建筑、发射塔、高压电线等的分布情况。 5.2.3现场调查应核实前期收集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对于存在错误和未覆盖的内容,应在现场 调查中予以补充更正。 5.2.4编制地声监测设计书,内容包括:任务来源和监测的重要性,自然条件和地质环境,地质灾害 的特征、成因,地声监测方法,传感器选型,传感器布设,监测数据获取和分析方法,监测经费预算 地声监测设计书提纲参见附录A。 5.2.5监测成果应以月报或年报的形式报送委托单位,汛期或地声信号幅值、能量、持续时间等显 著增加时,应辅助现场调查,并以日报、周报的形式加大报送频次,避免重要地声监测信息遗漏
2.2对确定开展地声监测的地质灾害体,应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 a) 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包括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和新构造运 动等。 b) 岩质滑坡、崩塌或泥石流的特征,包括规模、类型,形成条件和发育过程,变形或活动情 况等。 c) 能满足监测点、网布设的地形图、地质图(含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和附近建设现状与规 划图。 d)地质灾害所在区域的电力条件、网络条件、交通情况。 e)地质灾害所在区域噪声源,包括工厂、大型建筑、发射塔、高压电线等的分布情况。 2.3现场调查应核实前期收集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对于存在错误和未覆盖的内容,应在现场 查中予以补充更正。 2.4编制地声监测设计书,内容包括:任务来源和监测的重要性,自然条件和地质环境,地质灾害 特征、成因,地声监测方法,传感器选型,传感器布设,监测数据获取和分析方法,监测经费预算 声监测设计书提纲参见附录A。 2.5监测成果应以月报或年报的形式报送委托单位,汛期或地声信号幅值、能量、持续时间等显 增加时,应辅助现场调查,并以日报、周报的形式加大报送频次,避免重要地声监测信息遗漏
6岩质滑坡、崩塌微震监测
.1监测用传感器的频率响应应覆盖监测对象微震信号的主频范围,岩质滑坡、崩塌微震主频 可参考表4确定。
岩质滑坡、崩塌微震主
6.1.2在岩质滑坡、崩塌的微震主频范围内,监测仪器传感器的线性度误差不应大于1%。 6.1.3微震监测系统中的传感器、数据采集仪和监控数据分析软件还应满足附录B中表B.1中技 术指标的要求。 6.1.4微震监测系统宜采用穴余系统设计方案,无允余功能的传感器、数据采集仪、传输控制设备 报警模块等必须配备已布设仪器总量20%且不少于1个的备品,长交期备品应增加到总量的30% 且不低于2个的备品。 6.1.5应合理确定单分量及三分量传感器所占的比例,一般为3:1,传感器总数不低于8个。对于 定位精度要求较高的工程,宜尽量选择三分量传感器;在监测通道数有限的情况下,如需监测更大的 范围,宜以单分量传感器为主。 6.1.6传感器引线与信号电缆连接的信号屏应固定在排水良好的基础或专用杆上,信号屏应是户 外型,防护等级按《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4208一1993)的规定划分,不应低于IP66。 6.1.7数据采集仪的采样频率应根据传感器的频率响应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综合确定,确保微震 数据采集完整,无遗漏或失真情况出现,采样频率不应低于信号频率的5倍。 6.1.8数据传输线路应采用双回路方案,可采用不同的敷设路径或不同的传输方式。数据传输方 案宜能自动转换,如需手动转换,则应在5min内完成线路切换。 6.1.9监测数据传输方式应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选择恰当的传输方式: a) 如现场具备电缆敷设条件,传感器与数据采集站之间宜采用有线信号电缆传输,且单条电 缆最长不宜超过300m,传输距离天于300m,应在传感器端添加放大器。 b) 如现场不具备电缆敷设条件,传感器与数据采集站之间可采用无线传输,采集站应布设在 信号发射功率覆盖范围之内,并与现场服务器的无线接受器之间具备可通视区域。 c) 数据采集站到现场服务器之间可采用网络传输,也可采用有线信号电缆传输。 d) 现场服务器到数据分析中心、办公室可采用网络传输。 6.1.10 采用多个传感器进行微震监测,应确保时间同步,绝对误差不宜大于0.1ms
6.1.9 监测数据传输方式应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选择恰当的传输方式: 如现场具备电缆敷设条件,传感器与数据采集站之间宜采用有线信号电缆传输,且单条电 缆最长不宜超过300m,传输距离大于300mGB∕T 37799-2019 钢筋混凝土异形管,应在传感器端添加放大器。 b) 如现场不具备电缆敷设条件,传感器与数据采集站之间可采用无线传输,采集站应布设在 信号发射功率覆盖范围之内,并与现场服务器的无线接受器之间具备可通视区域。 数据采集站到现场服务器之间可采用网络传输,也可采用有线信号电缆传输。 d) 现场服务器到数据分析中心、办公室可采用网络传输。 6.1.10 采用多个传感器进行微震监测,应确保时间同步,绝对误差不宜大于0.1ms。
6.2.1微震传感器阵列宜包络整个目标监测区域,避免传感器阵列平面布设或者长条形布设。 6.2.2微震传感器阵列宜采用均匀分布原则,不同传感器间距应根据地质条件和传感器频率参数 综合确定。 6.2.3开展滑坡微震监测时,传感器应同时布设在滑坡体和滑坡体周边的稳定区域,布设在周边稳 定区域的传感器离滑坡体最远距离不宜超过30m。在滑坡体上布设传感器应考虑施工的安全性, 不应对滑坡体产生较大的扰动影响。 6.2.4布设在滑坡体上的微震传感器,可采用图2的三角形布设方式,其中A点可布设三分量传感 器,B点、C点、D点布设单分量传感器,数据采集站位于A点附近。当坡面范围较大时,可设立多组 三角形传感器阵列,每组配备一个数据采集站
T/CAGHP0292018
图2滑坡体上微震传感器布置方式
6.2.5开展崩塌微震监测时,传感器应布置在崩危岩体周边稳定区域,离危岩体最远距离不宜超 过30m。 6.2.6传感器阵列的布设位置应避开溶洞、夹层、裂隙、破碎区和液化层,应远离车辆行驶的道路 工厂、大型建筑、发射塔、空调、高压电线等噪声源1km以上,如确因场地限制只能将微震传感器布 设在噪声源附近,则应建立该噪声信号的波形特征,以备分析滤除
如需手动转换,应能在5min内完成供电线路的切换。发电机或其他备用电源的接地必须与主 的接地做等电位可靠连接。
劲转换,应能在5mIn内完成供电线路的切换。发电机或其他备用电源的接地必须与主电源 故等电位可靠连接 监测系统供电回路严禁与其他大功率设备同用,并应配备稳压器。 在低温高寒地区,室外缆线应选择耐寒类型,或采取其他有效的防寒措施
监测仪器安装完成后,应进行监测灵敏度测试和系统校验,根据传感器布阵方案分析监测 最小可监测能级分布情况JC∕T 2478-2018 矿山采空区充填用尾砂混凝土,滑坡监测核心目标监测区域最小可监测矩震级宜达一1.5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