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T 1171-2019 煤矿井下浮游粉尘浓度检测技术规范

MT/T 1171-2019 煤矿井下浮游粉尘浓度检测技术规范
标准编号:MT/T 1171-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25.9K
标准类别:工业标准
资源ID:33974
免费资源

MT/T 1171-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MT/T 1171-2019 煤矿井下浮游粉尘浓度检测技术规范简介:

MT/T 1171-2019《煤矿井下浮游粉尘浓度检测技术规范》是一项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行业标准,主要涉及在煤矿井下环境中的浮游粉尘浓度检测的技术要求和方法。浮游粉尘是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之一,对矿工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对浮游粉尘的检测和控制至关重要。

这个标准的主要内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术语和定义:对浮游粉尘、浓度、检测等相关术语进行明确的定义,以便于理解和应用。

2. 检测设备:规定了使用的浮游粉尘检测设备应满足的技术要求,包括设备的精度、稳定性、防爆性能等。

3. 检测方法:详细描述了如何进行浮游粉尘的采样、处理和分析,包括采样点的选择、采样频率、采样量的确定,以及数据分析的方法等。

4. 数据处理和报告:规定了如何处理和分析检测结果,如何编写检测报告,包括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可追溯性等要求。

5. 质量控制和保证:提出了一些质量控制和保证的措施,如定期的设备校准、人员培训、标准操作程序的建立等,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6. 安全规定:在煤矿井下进行检测时,必须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MT/T 1171-2019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对于规范煤矿井下浮游粉尘的检测工作,提高检测质量,保护矿工健康,预防职业病,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MT/T 1171-2019 煤矿井下浮游粉尘浓度检测技术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发布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发布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测尘点 粉尘浓度的测定 检测周期 报告内容 附录A(规范性附录)直读式测尘仪器和粉尘浓度传感器的校正方法 附录B(资料性附录)报告内容及格式

本标准按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进行编写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提出。 本标准由煤炭行业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粉尘防治及设备分会归口DB37∕T 5186-2021 铁尾矿砂高强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霍 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隋金君、王寿全、李德文、余玉江、李慎举、张小涛、王树德、伍厚荣、胥奎、郭 均、郑磊、黄金星、张小康。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按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进行编写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提出。 本标准由煤炭行业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粉尘防治及设备分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霍州 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隋金君、王寿全、李德文、余玉江、李慎举、张小涛、王树德、伍厚荣、奎、郭胜 沟、郑磊、黄金星、张小康。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煤矿井下浮游粉尘浓度检测技术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浮游粉尘浓度检测的术语 、测尘点、粉尘浓度的测定、检测周期 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井下浮游粉尘浓度检测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0964粉尘采样器 GBZ/T192.1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GBZ/T192.2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 MT/T163直读式粉尘测量仪表通用技术条件

4.1测尘点的选择场所

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和其他有粉尘产生的作业场所。

4.2测尘点的选择原则

测尘点的选择原则如下: a) 测尘点应设在作业人员经常操作和停留的地点; b 测尘位置应选择在接尘人员经常操作和停留的地点,且在呼吸带的位置,有风流影响时,一般 应选择在作业地点的下风侧或回风侧; 移动产尘点的测尘位置应位于生产活动中有代表性的地点,或将测尘仪器架设于移动设备上。

滤膜采样称重法和直读式测尘法测尘点的选择 滤膜采样称重法和直读式测尘法测尘点见表1

表1煤矿井下作业场所测尘点的选择和布置要求

4.3.2粉尘浓度传感器连续监测法测尘点的选

粉尘浓度传感器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采煤工作面,安装位置应选择在工作面回风巷距工作面出口10m~15m范围内; b) 机掘工作面,安装位置应选择在掘进面迎头后方回风侧10m~15m范围内; C 炮掘工作面,安装位置应选择在距掘进头后方100m~150m范围内; d)其他作业场所,安装位置按表1的要求选择

测定内容如下: a)环境粉尘浓度测定:对所有粉尘作业场所均应在本标准4规定的固定点测定其环境粉尘浓度; b)接触粉尘浓度测定: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人员配带个体呼吸性粉尘采样器测定接触粉尘浓度 对流动性较大的工人宜采用个体呼吸性粉尘采样器测定其接触粉尘浓度

5.2.1测定方法的选择

测定方法选择如下: a)一个工作班连续滤膜采样称重法适用于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测量; b) 短时大流量滤膜采样称重法适用于短时间环境粉尘浓度测量; C 直读式测尘法适用于短时间环境粉尘浓度测量; d) 粉尘浓度传感器连续监测法适用于环境粉尘浓度连续测量 注:本标准规定滤膜采样称重法为基本方法,其他仪器测定粉尘浓度时,应以本方法为基准进行校验。

5.2.2滤膜采样称重法

滤膜采样称重法测定粉尘浓度按GBZ/T192.1和GBZ/T192.2的规定进行。

5.2.3直读式测尘法

直读式测尘法测定浮游粉尘浓度 样称重法校正其精确度,校正方法见附录A。 则尘法测定浮游粉尘浓度完成后直

粉尘浓度传感器连续监滑

粉尘浓度传感器连续监测法测定浮游粉尘浓度前应用滤膜采样称重法校正其精确度,校正方法见 附录A。粉尘浓度传感器连续监测法测定浮游粉尘浓度直接读取监控系统的监测数据。可根据煤矿企 业工班划分,读取每个工班的浮游粉尘浓度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

各测尘点的粉尘浓度检测周期见表3

表3煤矿井下作业测尘点粉尘浓度检测周期

报告内容与格式参照附录B。

附求A (规范性附录) 直读式测尘仪器和粉尘浓度传感器的校正方法 将直读式测尘仪器或粉尘浓度传感器和滤膜粉尘采样器的粉尘吸人口《消防水鹤 GA 821-2009》,置于同测点、同高度、同方 向,进行同步采样。两仪器粉尘吸人口的中心间距不得大于10cm。 按下式计算该作业场所粉尘浓度转换系数:

将直读式测尘仪器或粉尘浓度传感器和滤膜粉尘采样器的粉尘吸人口,置于同测点、同高度、同 进行同步采样。两仪器粉尘吸人口的中心间距不得大于10cm。 按下式计算该作业场所粉尘浓度转换系数

式中: K一一粉尘浓度转换系数; C一一采样器测定的粉尘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R一一被校准仪器测定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对同一种生产性粉尘,应在实际可能的浓度范围内,近似均勾地选取不同浓度下采集的12个以上 有效样品进行测量,将采样器测定的粉尘质量浓度和直读式测尘仪器或粉尘浓度传感器测定的质量浓 度进行相关分析,并确认线性关系具有显著性(P<0.01)后,再计算各样品浓度转换系数的均值作为该 种粉尘的浓度转换系数。测量结果乘以K即为校正值

K一一粉尘浓度转换系数; C一一采样器测定的粉尘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R一一被校准仪器测定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对同一种生产性粉尘,应在实际可能的浓度范围内,近似均匀地选取不同浓度下采集的12个以上 有效样品进行测量,将采样器测定的粉尘质量浓度和直读式测尘仪器或粉尘浓度传感器测定的质量浓 度进行相关分析,并确认线性关系具有显著性(P<0.01)后,再计算各样品浓度转换系数的均值作为该 种粉尘的浓度转换系数。测量结果乘以K即为校正值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报告内容及格式 B.1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结果记录表(见表B.1)。

B.1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结果记录表

【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规程DB11/383-2006测尘仪器型号 义器计量合格证号

呼吸性粉尘接触浓度测定结果记录表(见表B.2)

表B.2个体呼吸性粉尘接触浓度测定结果记录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