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342-2015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3/T 1342-2015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评估技术规范简介:
"DB63/T 1342-2015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评估技术规范"是一个地方标准,由中国青海省制定,全称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评估技术规范”。这个标准主要是为了指导和规范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的生态效果评估工作。
三江源地区,位于中国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战略地位。这个标准的出台,旨在通过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估方法,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包括但不限于植被恢复、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土地沙化防治等方面。
具体来说,这个标准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评估原则:明确了评估应遵循的公正、公平、科学、实用等原则。 2. 评估范围和对象:规定了评估的地理范围以及具体需要评估的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 3.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了一套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涵盖生态保护的各个方面。 4. 评估方法:规定了数据收集、分析和评估的具体方法,可能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现场调查等。 5. 评估报告:规范了评估报告的编写要求,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通过这个标准的实施,可以更好地监测和评估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效果,为后续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助于提升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这一重要生态屏障。
DB63/T 1342-2015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评估技术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FAS 一 ×100%
式中: S一与时段对应的被评估区生态系统类型变化动态度(无量纲); S一监测开始时间第类生态系统类型的总面积(km²),生态系统类型划分见附录A中的表A.2; 4S一由监测开始至监测结束时段内第类生态系统类型转变为其它生态系统类型的面积总和 (km); 1一时间段(年)。
C.2草地退化状况变化指数计算方法
草地退化状况变化指数计算DB33∕T 1206-2020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检查用表标准,见公式(C.2)
Z4x(DD) GDCI=二 ×100%
Z4x(DD)) GDCI=二 ×100%
式中: GDCI一草地退化状况变化指数(无量纲),大于0表示草地恢复,小于0表示退化; k一草地退化类型;V A一 第k类草地退化类型的转类面积(km²); A一 被评价区总面积(km²); Da一转类前的草地退化级别(无量纲,见表C.1); Db一转类后的草地退化级别(无量纲,见表C.1)
表C.1草地退化类型与级别
C.3植被覆盖度计算方法
植被覆盖度计算,见公式(C.3):
DB63/T 13422015
式中: F。一植被覆盖度(%); NDVImin一无植被覆盖像元的NDVI值; NDVImax一完全被植被所覆盖的像元的NDVI值。
C.4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估算方法
式中: NPP一植被净初级生产力(gC/m²/a); GPP一总初级生产力(gC/m²/a); R。一植被自养呼吸(gC/m²/a); APAR一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MJ/m²/a); FPAR一植被吸收光合有效辐射比率; PAR一光合有效辐射(MJ/m²/a); 一植物实际光合利用率(gC/MJ); *一植被潜在光能利用率(gC/MJ); OT一空气温度缺失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系数; GE一空气湿度缺失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系数; s一土壤水分缺失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系数。 GLOPEM参数设置及计算见表C.2。
表C.2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估算GLOPEM参数设置及计算方法
DB63/T13422015
C.5土地覆被状况指数计算方法
土地覆被状况指数计算,见公式(C.8)
式中: LCSI一土地覆被状况指数 C:一林地、灌丛、高覆盖草地、水域和沼泽面积:
大气顶瞬时辐射(W/m/μm);I,为单波段直射辐射(W/m/μm);Ia为单波段散射辐射 (W/m/um);t为直射辐射透过率(无量纲);t.为散射辐射透过率(无量纲):cosi为地 形、纬度以及地球赤纬的校正系数(无量纲);h为太阳高度角对应的地方时角(°);α为 坡度():(为坡向(°):8为太阳赤纬(°)
1,·.*,4一林地、灌丛、高覆盖草地、水域和沼泽4种土地覆被类型; A一计算区域总面积(km²) 土地覆被状况指数越接近100%,反映士地覆被状况越好生态系统综合功能越高
C.6土地覆被转类指数计算方法
地覆被转类指数计算,见公式(C.9)
式中: LCCI一土地覆被转类指数(无量纲); a一土地覆被转类前的类型,1、2.、n,n=10; b一土地覆被转类后的类型,1、2...、n,n=10; Aab一第a类土地覆被类型转为第b类土地覆被类型(见表6)的转类面积(km²),表6中的土地覆 被类型与遥感解译获得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之间的关系见附录A中的A.3; A一被评价区总面积(km²); D。一转类前的生态级别(无量纲,见表C.3); Db一转类后的生态级别(无量纲,见表C.3)。 LCCI大于0,表明生态系统转好,指数小于0,表明生态系统转差,
3士地覆被类型生态级
C.7植物物种重要值计算方法
信息服务平 式中: P一植物物种重要值; H一植物相对高度; C一植物相对盖度; F一植物相对频度; B一植物相对生物量。 一
式中: P一植物物种重要值; H一植物相对高度; C一植物相对盖度; F一植物相对频度; B一植物相对生物量。
C.8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
物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见公式(C.11)
.9植被均匀度指数计算方法
植被均匀度指数计算,见公式(C.12):
C.10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数计算方法
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数计算,见公式(C.13)
式中: Cwi一i监测指标监测值(mg/1); Cwo一i监测指标质量标准限值(mg/l)(见GB3838) WI一i监测指标质量指数(WI≤1达标,WI>1超标)。
C.11土壤环境质量指数计算方法
土壤环境质量指数计算,见公式(C.14):
式中: Csi一i监测指标监测值(mg/kg); Csoi一i监测指标质量标准限值(mg SI;一监测指标质量指数(SI
C.1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计算方法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计算,见公式(C.15):
CAi一监测指标监测值(mg/m); CA0i一i监测指标质量标准限值(mg/m²)(见GB3095) Al: 一监测指标质量指数(<1达标,>1超标)。
5.13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估算方法
W一与裸地相比较,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涵养水分的增加量(m); A一生态系统面积(hm²); P一年产流降雨量(mm); Po一年均降雨量(mm); R一与裸地相比较,生态系统减少径流的效益系数。对于森林生态系统,温带针叶林取0.24;温 带落叶疏林取0.16,对于草地生态系统则使用公式(18)计算; Ro一产流降雨条件下裸地降雨径流率,取值0.36403; Rg一产流降雨条件下生态系统降雨径流率; K一产流降雨量占降雨量的比例,取值0.68
C.14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功能保有率计算方
水源涵养服务功能保有率计算,见公式(C.20):
C.15夏汛期径流调节系数计算方法
明径流调节系数计算,见公式(C.21)~(C.23)
WP= W ×100% (C. 20) N
RS : CV (C. 21) CV
SD CV. (C.22) M, SD CV (C. 23) M
RS一夏汛期径流调节系数; CV,一夏汛期径流量变异系数; SD,一夏汛期径流量的标准差; M一夏汛期径流量平均值(m/s); CVp一夏汛期降水量变异系数; SDp一夏汛期降水量标准差; 夏汛期降水量平均值(mm)
16土壤水蚀模数估算方
土壤水蚀模数可以利用水土流失地面监测数据、水文站径流含沙量观测数据计算。同时,也可采用 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计算。土壤水蚀模数估算方程见公式(C.24): A=R×K×L×S×C×P (C. 24) 式中: A一土壤水蚀模数(thma"); R一降雨侵蚀力因子(MJ·mmhm²ha"),见表C.4; K一土壤可蚀性因子(thmhhm².MJ"·mm"),见表C.4; L一坡长因子(无量纲),见表C.4; S一坡度因子(无量纲),见表C.4; C一覆盖和管理因子(无量纲),取值范围为0~1,见表C.4; P一水土保持措施因子(无量纲),取值范围为0~1,取值为0.95。
C.4土壤水蚀模数估算方程参数设置及计算方
DB63/T13422015
DB63/T13422015
C.17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量估算方法
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量估算,见公式(C.25)~(C.27):
式中: SK一计算单元上的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量(ta"); SK。一计算单元上无植被保护下的潜在土壤侵蚀量(ta"); SK,一计算单元上现实覆被状态下的土壤侵蚀量(ta"): Ag一计算单元上无植被保护下的潜在土壤侵蚀模数(thma"); A,一计算单元现实覆被状态下的土壤侵蚀模数(thm2a"); M一计算单元的面积(hm²)
C.18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功能保有率计算方法
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功能保有率计算,见公式(C.28)
式中: SP一评估单元的某类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功能保有率(%) SK一评估单元上某类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量(t):
SK SP ×100% SK.
SK,一三江源区同类最优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量(t)
土壤风蚀模数采用修正风蚀方程(RWEO)计算,见公式(C.29)~(C.32)
SL (C. 2) Qx= (C. 3 Omx = 109.8(WF × EF × SCF × K'×COG) (C. 3) (C. 3) 模数(kg/m²); (m),取值100m;
SL Q (C.29) X x=Om () (C.30)
式中: SL一土壤风蚀模数(kg/m²); X一地块长度(m),取值100m; Qx一地块长度x处的沙通量(kg/m); Qmax一风力的最大输沙能力(kg/m); S一关键地块长度(m); WF一气象因子(kg/m),见表C.5; EF一土壤可蚀性成分,见表C.5; SCF一土壤结皮因子(无量纲),见表C.5; K'一土壤糙度因子(无量纲),见表C.5; COG一植被因子(无量纲),见表C.5。
《道路交通信息服务 数据服务质量规范 GB/T 29101-2012》Omax = 109.8(WF × EF× SCF × K'×COG)
表C.5土壤风蚀模数估算方程参数设置及计算方法
C.20防风固沙量计算方法
FS一计算单元上的生态系统防风固沙量(ta"); FSg一计算单元上无植被保护下的潜在土壤风蚀量(ta"); FS,一计算单元上现实覆被状态下的土壤风蚀量(ta"); SLg一计算单元上无植被保护下的潜在土壤风蚀模数(thma"); SL,一计算单元上现实覆被状态下的土壤风蚀模数(thm2a"); M一计算单元面积(hm²)
《拆装式轻钢结构活动房 GB/T 29740-2013》C.21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保有率计算方法
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保有率计算,见公式
FP: FS ×100% C 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