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简介:
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部分内容预览:
6.8.1配电网应参照现行国家标准《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 术规程》GB/T14285的要求配置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 6.8.2中压配电线路应采用过流、速断保护,架空线路宜配置重 合闸。 6.8.3分布式电源接入时,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配置应符合 现行行业标准《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NB/T32015的 相关规定。
DL/T 5729 = 2016
DGT∕J08-2047-2008 公共建筑通信配套设施设计规范DL/ T 5729 = 2016
7.1.1合理的电网结构是满足供电可靠性、提高运行灵活性、 降低网络损耗的基础。高压、中压和低压配电网三个层级应相 互匹配、强简有序、相互支援,以实现配电网技术经济的整 体最优。A+、A、B、C类供电区域的配电网结构应符合下列
降低网络损耗的基础。高压、中压和低压配电网三个层级应相 互匹配、强简有序、相互支援,以实现配电网技术经济的整 体最优。A+、A、B、C类供电区域的配电网结构应符合下列 规定: 1正常运行时,各变电站应有相互独立的供电区域,供电区 不交、不重叠,故障或检修时,变电站之间应有一定比例的负 荷转供能力。 2在同一供电区域内,变电站中压出线长度及所带负荷宜均 衡,应有合理的分段和联络:故障或检修时,中压线路应具有转 供非停运段负荷的能力。 3接入一定容量的分布式电源时,应合理选择接入点,控制 短路电流及电压水平。 4高可靠性的配电网结构应具备网络重构能力,便于实现故 章自动隔离。 D、E类供电区的配电网以满足基本用电需求为主,可采用辐 射状结构。 7.1.2配电网规划时应合理配置电网常开点、常闭点、负荷点、 电源接入点等拓扑结构,以保证运行的灵活性。 7.1.3在电网建设的初期及过渡期,可根据供电安全准则要求与 自标电网结构,选择合适的过渡电网结构,分阶段逐步建成目标 网加
7.1.2配电网规划时应合理配置电网常开点、常闭点、负荷点 电源接入点等拓扑结构,以保证运行的灵活性。 7.1.3在电网建设的初期及过渡期,可根据供电安全准则要求 目标电网结构,选择合适的过渡电网结构,分阶段逐步建成目 网架。
DL/T 5729 2016
DL/T 5729 2016
7.2.2各类供电区域高压配电网宜采用如下电网结构: 1A+、A、B类供电区域高压配电网宜采用链式结构,上级 电源点不足时可采用双环网结构,在上级电网较为坚强且中压配 电网具有较强的站间转供能力时,也可采用双辐射结构。 2C类供电区域高压配电网宜采用链式、环网结构,也可采 用双辐射结构。 3D类供电区域高压配电网可米用单辐射结构,有条件的地 区也可采用双辐射或环网结构。 4E类供电区域高压配电网可采用单辐射结构。 5变电站接入方式可采用T接或元接方式。 7.2.3A+、A、B类供电区域的110kV~35kV变电站宜采用双侧 电源供电,条件不具备或电网发展的过渡阶段,也可同杆架设双 电源供电,但应加强中压配电网的联络。 7.2.4变电站电气主接线应根据变电站在电网中的地位、出线回 路数、设备特点、负荷性质及电源与用户接入等条件确定,并满 足供电可靠、运行灵活、操作检修方便、节约投资和便于扩建等 要求。变电站的高压侧以桥式、环入环出、单母线分段接线为主, 也可采用线变组接线;中、低压侧以单母线分段接线为主,变电 站的10kV侧也可采用环形接线
7.3.1各类供电区域中压配电网目标电网结构可按表7.3.1的 定确定。
7.3.2中压配电网应根据变电站位置、负荷密度和运行管理的需
要,分成若于个相对独立的供电区。分区应有大致明确的供电
DL / T 5729 2016
围,止常运行时不交义、不重叠,分区的供电范围应随新增加的 变电站及负荷的增长而进行调整。
表7.3.1中压配电网自标电网结构推荐表
7.3.3对于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区域,应加强中压主于线路之 间的联络,在分区之间构建负荷转移通道。 7.3.410kV架空线路主干线应根据线路长度和负荷分布情况进 行分段(不宜超过5段),并装设分段开关,重要分支线路首端也 可安装分段开关。 7.3.510kV电缆线路可采用环网结构,环网单元通过环入环出方 式接入主干网。 7.3.6双射式、对射式可作为辐射状向单环式、双环式过渡的电 网结构。 7.3.7应根据城乡规划和电网规划,预留目标网架的廊道,以满 足配电网发展的需要
7.4.2低压配电网应以配电站供电范围实行分区供电。低压架空 线路可与中压架空线路同杆架设,但不应跨越中压分段开关区域。 7.4.3采用双配变配置的配电站,两台配变的低压母线之间可装 设联络开关。
DL/T 5729 2016
8.1.1配电网设备的选择应遵循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坚 持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原则,采用技术成熟、少(免)维护、 低损耗、节能环保、具备可扩展功能的设备,所选设备应通过具 备相应资质机构的检测。 8.1.2配电网设备应根据供电区域的类型差异化选配。在供电可 靠性要求较高、环境条件恶劣(高海拨、高寒、盐雾、污移严重 等)及灾害多发的区域,宜适当提高设备的配置标准,满足环境 条件。
开关遮断容量应留有合理裕度,保证设备在负荷波动或转供时 足运行要求。
高压配电线路、主变压器、中压配电线路(主干线、分支线、 次分支线)、配电变压器、低压线路的选型,应根据电网网络结 构、负荷发展水平与全寿命周期成本综合确定,并构成合理的 序列。
8.1.5配电网设备选型和配置应适应智能化发展要求,衣
实施配电自动化的规划区域内,应同步考虑配电自动化的建设 需求。
8.1.6配电线路应优先选用架空方式。对于确有必要采用
式时,电缆敷设方式应根据电压等级、最终数量、施工条件及 资等因素确定,主要包括隧道、排管、沟槽、直埋等敷设方式。
DL/T 5729 2016
8.2110kV~35kV变电站
8.2.1应综合考虑负荷密度、空间资源条件,以及上下级电网的 办调和整体经济性等因素,确定变电站的供电范围以及主变压器 的容量序列。同一规划区域中,相同电压等级的主变压器单台容 量规格不宜超过3种,同一变电站的主变压器宜统一规格。各类 供电区域变电站容量配置可按表8.2.1的规定确定。
各类供电区域变电站最终容量配置推荐
主:1表中的主变压器低压侧电压为10kV。
A+、A、B类区域中31.5MVA变压器(35kV)适用于电源来自220kV变电站的 情况。
DL/ T 5729 2016
DL/ T 5729 2016
8.2.2应根据负荷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阶段,合理安排供电区域内 变电站建设时序。变电站内主变压器台数最终规模不宜超过4台。 8.2.3变电站的布置应因地制宜、紧凑合理,尽可能节约用地。 A+、A、B类供电区域可采用户内或半户内站,根据情况可考虑 采用紧凑型变电站,A+、A类供电区域如有必要也可考虑与其他 建设物混合建设,或建设半地下、地下变电站:B、C、D、E类 供电区域可采用半户内或户外站,沿海或污秽严重地区,可采用 户内站。
8.2.2应根据负荷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阶段,合理安排供电
8.2.4应明确变电站供电范围,随着负荷的增长和新变电站站址 的确定,应及时调整相关变电站的供电范围。 8.2.5变压器宜采用有载调压方式。
8.2.4应明确变电站供电范围,随着负荷的增长和新变电站站
8.2.6变压器并列运行时其参数应满足相关技术要求。
8.3110kV~35kV线路
8.3.1110kV~35kV线路导线截面的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线路导线截面宜综合饱和负荷、线路全寿命周期等因素 选定。 2线路导线截面应与电网结构相匹配。 3线路导线截面应按照安全电流裕度选取,并以经济载荷范 围校核。 8.3.2A+、A、B类供电区域110(66)kV架空线路截面不宜小 于240mm²CJ∕T 489-2016 塑料化粪池,35kV架空线路截面不宜小于150mm²:C、D、E类 供电区域110kV架空线路截面不宜小于150mm²,66kV、35kV架 空线路截面不宜小于120mm。 8.3.3110kV~35kV线路跨区供电时,导线截面宜按建设标准较高 区域选取。导线截面选取宜适当留有裕度,以避免频繁更换导线。 8.3.4110kV35kV架空线路导线宜米用钢芯铝绞线,沿海及有 腐蚀性地区可选用具备防腐能力的导线。
DL/T57292016
流量应与该区域架空线路相匹配。
8.4.1中压配电网应有较强的适应性,主干线截面宜综合饱和负 荷状况、线路全寿命周期一次选定。导线截面选择应系列化,同 一规划区的主干线导线截面不宜超过3种,主变压器容量与10kV 出线间隔及线路导线截面的配合可参照表8.4.1的规定选择。
表8.4.1主变压器容量与10kV出线间隔及线路导线截面配合推荐
注:1中压架空线路通常为铝绞线,沿海高盐雾地区可采用铜绞线,A+、A、B、C类 供电区域的中压架空线路宜采用架空绝缘线。 2表中推荐的电缆线路为铜芯,也可采用相同载流量的铝芯电缆。采用铝芯电缆 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的相关规定。 3对于专线用户较为集中的区域,可适当增加变电站10kV出线间隔数。 410kV出线间隔数较多时应对母线进行分段。
中压架空线路通常为铝绞线,沿海高盐雾地区可采用铜绞线,A+、A、B、C类 供电区域的中压架空线路宜采用架空绝缘线。 2表中推荐的电缆线路为铜芯,也可采用相同载流量的铝芯电缆。采用铝芯电缆 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的相关规定。 3对于专线用户较为集中的区域,可适当增加变电站10kV出线间隔数。 410kV出线间隔数较多时应对母线进行分段。
10kV线路供电半径A+、A、B类供电区域不宜超过 3km;C类不 宜超过5km;D类不宜超过15km;E类供电区域供电半径应根据 需要经计算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