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MZ/T 041-2013 暴雨型洪涝灾害灾情预评估方法(新标准号YJ/T 17-2013).pdf简介:
"MZ/T 041-2013暴雨型洪涝灾害灾情预评估方法"和"YJ/T 17-2013暴雨型洪涝灾害灾情预评估方法"是中国标准中关于暴雨型洪涝灾害灾情预评估的两个不同版本。两者都是为了提供一种科学的、系统的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帮助相关部门和机构提前预测和评估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可能带来的影响,以便于灾害管理和应急响应。
"MZ/T 041-2013"标准可能由某个特定机构或部门制定,主要用于指导具体的灾情预评估工作,可能包括对地理、气象、水文、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以及对灾害可能影响的区域、人群、财产等进行评估。
而"YJ/T 17-2013"标准则是一个新的替代版本,"YJ"代表的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代号,"T"代表是推荐性标准。新标准可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新、修订或者扩展,可能包括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要求,以提高灾情预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这两个标准都是为了提升暴雨型洪涝灾害的预警和应对能力,但具体细节和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MZ/T 041-2013 暴雨型洪涝灾害灾情预评估方法(新标准号YJ/T 17-2013).pdf部分内容预览:
3.2承灾体灾情评估指标
承灾体灾情评估指标包括: 各类承灾体可能损失数量 各类承灾体可能受灾面积。
评估流程如图1所示:
DL/T 646-2021 输变电钢管结构制造技术条件.pdf4.2.1收集评估数据
图1 暴雨型洪涝灾害灾情预评估流程
在进行暴雨型洪涝灾害灾情预评估时,收集以下数据,数据精度可根据工作实际需求而定。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或各地测绘部门发布的居民地及设施、交通、境界 与政区、植被与土质等空间分布数据; 数字高程模型:测绘部门发布的以规则格网点的高程值表达地面起伏的数据集; 一土地利用图:国土资源部门发布的评估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湖泊、水库、河网调蓄水量及排洪能力:水利部门认可的评估区域内湖泊、水库、河网调蓄水 量及排洪能力数据;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统计部门发布的人口数量、房屋数量、主要粮食作物面积和各产业生产总 值等涉灾相关经济指标数据: 24h降雨量预报数据:气象部门发布的评估区域内未来24h降水量预报数据。
4.2.2计算致灾因子评估指标
致灾因子评估指标计算步骤包括: 计算灾害可能影响区内的“流域超限水量”,参见A.3; 计算灾害可能影响区内的“洪水可能淹没范围”:
计算灾害可能影响区内各特定位置的“洪水可能淹没深度 计算灾害可能影响区内的“洪水灌没可能持续时间”
4.2.3计算承灾体灾情评估指标
承灾体灾情评估指标计算步骤包括: 计算灾害可能影响区内的“各类承灾体分布密度”; 计算灾害可能影响区内的“各类承灾体可能损失数量” 计算灾害可能影响区内的“各类承灾体可能受灾面积”
4.2.4绘制灾情预评估图表
MZ/T 0412013
灾情预评估图表包括: 主要承灾体可能淹没范围图; 洪水可能淹没深度图; 主要承灾体可能损失数量和受灾面积表; 特定位置洪水可能淹没深度; 洪水淹没可能持续时间表。
灾情预评估图表包括: 主要承灾体可能淹没范围图; 洪水可能淹没深度图; 主要承灾体可能损失数量和受灾面积表; 特定位置洪水可能淹没深度; 洪水淹没可能持续时间表。
4.2.5撰写灾情预评估报告
灾情预评估报告内容包括: 评估目的; 评估数据; 灾情预评估图表; 评估结论及建议; 相关数据资料原始来源。
灾情预评估报告内容包括: 评估目的; 评估数据; 灾情预评估图表; 评估结论及建议; 相关数据资料原始来源。
5.1洪水可能淹没范围
以流域超限水量作为输入,采用二分逼近算法进行计算,通过不断给定洪水水位的条件,当AV: 0时,hi+i即为该区域内洪水的最高水位(Z),洪水可能淹没范围就是指区域内洪水的最高水位(Z) 覆盖的范围,见公式(1)
式中: 4V 一方程因变量: Vover 流域超限水量(计算方法参见附录A),单位为立方米(m”): n 流域可能淹没区两条闭合等高线划分的单元个数,由公式(1)分析求解确定 hi+1、hi— 流域内相邻两条闭合等高线高程,单位为米(m); ai 流域第i条闭合等高线所包围区域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²)。
MZ/T041 2013
式中: H 流域特定位置的洪水可能淹没深度,单位为米(m) N 流域洪水最高水位,单位为米(m); h 流域特定位置的地面高程,单位为米(m)。
式中: T 流域洪水淹没可能持续时间,单位为秒(s); 9 流域断面洪水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流域断面平水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5.4承灾体可能受灾面积和可能损失数量
基于洪水可能淹没范围,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制图软件提取可能淹没区域内人口、房屋、农作物及区 域经济等各类承灾体分布面积(A)。暴雨型洪涝灾害主要承灾体、灾情指标、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统 计指标对应表可参见附录B。 估算洪水对各类承灾体造成的可能损失数量: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 L 类承灾体可能损失数量; Aij 洪水可能淹没区域类土地利用中j类承灾体受灾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Di 洪水可能淹没区域i类土地利用中类承灾体分布密度(计算方法参见附录C)
A.1流域安全水量(Vsaf
Vsaf 流域安全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²); Vb 流域湖泊和水库调蓄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²) Rb 流域河网调蓄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 Dh 流域24h最大排洪量,单位为立方米(m²)
A.2流域降雨地表产水量(Vmmofl
MZ/T 0412013
Vsat =V, + R, + D
流域降雨地表产水量指流域降雨量扣除因蒸发蒸腾、植被截留、填洼、土壤入渗等损失降雨 成径流的水量,计算方法见公式(A.2)
=10²xPxα×A
A.3流域超限水量(Vower
√ 流域超限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²)
MZ/T041 2013
暴雨型洪涝灾害主要承灾体、灾情指标、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统计指标对应表
共涝灾害主要承灾体、灾情指标、土地利用及社
MZ/T0412013
为简化计算,假设人口、房屋、农作物和区域经济等承灾体在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中呈均质化 类承灾体的社会经济统计指标密度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D 特定行政单元中类承灾体的社会经济统计指标密度; Ii 特定行政单元中与类土地利用对应的类承灾体的社会经济统计指标总量; LA 特定行政区内类土地利用的总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将行政区划图与土地利用图叠加,统计各行政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具体方法是: 采用拓扑叠加方法,将行政区划矢量图与土地利用矢量图融合生成新的矢量图层; 统计各个行政区划单元中耕地、园地、林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的面积: 特定行政区域土地利用面积采用如下模式计算:
特定行政区内i类土地利用地块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MZ/T041 2013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暴雨型洪涝灾害灾情预评估方法示例
以某县域为例,对暴雨型洪涝灾害灾情预评估方法进行方法示例。示例区县为丘陵山地,南北长 57.5km,东西宽32.5km,总面积1210km
D.2.1收集评估数据
参照本标准“4.2.1收集评估数据”部分,收集临澧县行政区划矢量图、90米分辨率数字高程 模型(DEM)数据、临澧县土地利用图、临澧县湖泊和水库调蓄水量(4400万㎡)、临澧县河网调蓄水 量(2700万m")、临澧县24h现有排洪能力(2800万m")、临澧县径流系数(0.6)、临澧县社会经济统 计数据和24h气象预报降雨量(270mm);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从DEM数据提取临澧县河网信息,生成河网矢量图。
D.2.2计算致灾因子指标
根据公式A.1计算临澧县“流域安全水量”Vsa 根据公式A.2计算临澧县“流域降雨地表产水量”Vrm0f 根据公式A.3计算临澧县“流域超限水量”Voveri 根据公式(1),利用二分逼近算法计算流域洪水最高水位Z; 根据公式(2),计算临澧县行政区域内“洪水可能淹没深度”H,H小于等于零的区域即为 “洪水可能淹没范围”; 根据公式(3),计算特定位置(兴趣点)的“洪水淹没可能持续时间”T。
D.2.3计算承灾体灾情指标
一从临澧县土地利用图提取耕地、园地、林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根据公式 C.2计算上述6类土地类型的面积LA; 根据临澧县“洪水可能淹没范围”和耕地、园地、林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 等6类土地类型的面积LA,计算“各类承灾体可能受灾面积”; 根据表B.1和公式C.1分别计算人口、房屋、农作物和区域经济4类承灾体的“承灾体分布密度”; 根据临澧县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计算“各类承灾体可能损失数量”
D.2.4绘制灾情预评估图表
灾情预评估图表包括:主要承灾体可能淹没范围图、洪水可能淹没深度图、主要承灾体可能损失数 量和受灾面积表、特定位置洪水可能淹没深度、洪水淹没可能持续时间表。 将洪水可能淹没范围图与临澧县水系分布、临澧县行政区图划叠加分析,制作临澧县洪涝灾害 预评估图:
图D. 临澧县洪水可能淹没范围图
GA/T 1709-2020 实体防护产品防弹性能分类及测试方法.pdf图D.2临澧县洪水可能淹没深度图
将洪水可能淹没范围图与临澧县土地利用矢量图进行叠加分析,制作主要承灾体淹没范 取相应承灾体的可能损失情况:
MZ/T041 2013
图D.3临澧县主要承灾体可能淹没范围图
临澧县可能遭受洪涝灾害位置的可能淹没深度
制作临澧县主要承灾体损失表。
D.2.5撰写灾情预评估报告
预评估报告内容包括: 评估目的; 评估数据:
商业高层住宅项目总承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灾情预评估图表; 评估结论及建议; 相关数据资料原始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