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ACEM00006-2016 公路预应力钢绞线用连接器.pdf简介:
T/CACEM00006-2016 是中国国家标准中的一个技术要求,它主要规范了公路预应力钢绞线用连接器的性能、尺寸、制造、检验和标记等方面。预应力钢绞线是用于增强桥梁、隧道、高层建筑等结构强度的钢丝绳,而连接器则是连接这些钢绞线的重要部件,它需要保证连接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以确保整个预应力系统的稳定和安全。
这个标准涵盖了连接器的材料选择(如高强钢或铝合金)、制造工艺、尺寸公差、力学性能测试(如拉伸强度、疲劳性能等)、表面质量要求、标记方法等细节。它旨在确保公路预应力钢绞线连接器的质量,防止因连接器问题导致的结构安全问题,从而保障公共设施的安全运行。
遵循T/CACEM00006-2016 标准的公路预应力钢绞线用连接器,是工程行业中必须符合的质量认证产品,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部件。
T/CACEM00006-2016 公路预应力钢绞线用连接器.pdf部分内容预览: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 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 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以使用 1引引用文件的最新版本
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用于连接、张拉钢绞线的装置,
钢绞线在锚固过程中GB/T 40675.2-2021 数字器件和设备用噪声抑制片 第2部分:测量方法.pdf,由于张拉端各零件之间、连接器与钢绞线之间的相对位移 产生的钢绞线回缩现象。
3.1.5受力长度tensionlength
连接器组装件力学试验时,位于两个连接器夹持点之间,不所受夹紧也不被弯折,可 线的净距
3.1.6锚口摩擦损失PrestressLossduetoFrictionatAnchorage
连接器的型号由产品代号、预应力钢绞线直径及预应力钢绞线根数三部分组成,需 十可加注生产企业的体系代号,表示方法如下
表5.1.1b与外径12.7mm钢绞线配套的圆形张拉端锚板外径和布孔形式(mm)
连接器应具有可靠的锚固性能和足够的承载能力、以保证充分发挥被连接两束钢绞线的性能;能够安 全地实现预应力张拉作业,并将预应力传递到锚下垫板。 连接器适用于承受静载、动载的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构件
与连接器配套的锚下垫板和管道应符合本协会标准《公路预应力用锚下垫板及配
器配套的锚下垫板和管道应符合本协会标准《公路预应力用锚下垫板及配筋》、《公 力用金属波纹管》和《公路预应力用塑料波纹管》的有关规定。
6.1.1静载锚固性能
6.1.1.1连接器的静载锚固性能,应由钢绞线一连接器组装件静载试验测定。 连接器的静载锚固性能应同时满足下列两项要求: a)连接器效率系数na≥0.95; b)达到实测极限拉力时组装件受力长度内钢绞线的总应变&apu≥2.0%。 6.1.1.2在钢绞线 连接器组装件达到实测极限拉力(Fapu)时,应是钢绞线逐根或多根同时拉断、而不应是由于 连接器的失效,按本标准7.3.1的有关数据确认锚固的可靠性。
此时,夹片不得发生横向及斜向断裂(有槽的二片式夹片允许沿槽口产生一条纵向断口); 连接器本体无整体塑性变形。
6.1.2疲劳荷载性能
钢绞线一 连接器组装件应满足循环次数为200方次的疲劳性能检验。试验应力上限取钢绞线抗拉强 度标准值(fptk)的65%,应力幅度取100MPa。 经受200万次循环荷载后,连接器不应损坏,钢绞线发生疲劳破坏的面积不应大于原试 件总面积的5%。
6.1.3周期荷载性能
用于抗震结构中的连接器,还应满足循环次数为50次的周期荷载试验,试验应力上限 取钢绞线抗拉强度标准值(fptk)的80%,下限取钢绞线抗拉强度标准值(fptk)的40%。 经50次周期荷载后,连接器不应损坏,在锚具夹持区域的钢绞线不应发生破断、夹片天 滑移和松脱现象。
6.1.5锚口摩阻损失率
锚口摩阻损失率合计不大于6%
立满足超张拉、分级张拉、补张拉及放松钢
夹片为20CrMnTiA或20CrMnTi;连接器本体为40Cr或45#优质碳素钢;挤压套材料为45#优质碳素钢; 挤压锚弹簧应为60Si2MnA,材料应符合GB/T 3274中的有关规定;挤压锚挤压片应为20#优质碳素钢,材料应符合GB/T122中的有关规定。 进厂材料应附有机械性能和化学成分合格证明书、质量保证书。 6.2.2 件毛坏为锻件时应符合GB/T12361 的有关规定。锻件不得有锻造裂纹、过烧、折叠和局部晶粒粗大等缺陷。 6.2.3材料进厂后应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化学成分分析和超声探伤;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6.2.4连接器本体不能使用铸件。
夹片为20CrMnTiA或20CrMnTi;连接器本体为40Cr或45#优质碳素钢;挤压套材料为45#优质碳素 挤压锚弹簧应为60Si2MnA,材料应符合GB/T 3274中的有关规定;挤压锚挤压片应为20#优质碳素钢,材料应符合GB/T122中的有关规定。 进厂材料应附有机械性能和化学成分合格证明书、质量保证书
夹片为20CrMnTiA或20CrMnTi;连接器本体为40Cr或45#优质碳素钢;挤压套材料为45#优质碳素钢; 挤压锚弹簧应为60Si2MnA,材料应符合GB/T 3274中的有关规定;挤压锚挤压片应为20#优质碳素钢,材料应符合GB/T122中的有关规定。 进厂材料应附有机械性能和化学成分合格证明书、质量保证书。 6.2.2 零件毛坏为锻件时应符合GB/T1236 的有关规定。锻件不得有锻造裂纹、过烧、折叠和局部晶粒粗大等缺陷。 6.2.3材料进厂后应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化学成分分析和超声探伤;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6.2.4连接器本体不能使用铸件。
6.3.1零件机械加工应符合JB/T5936的有关规定。
6.3.1零件机械加工应符合JB/T5936的有关规定。 6.3.2螺纹连接的未注精度等级,应不低于GB/T197中的7H/8g。 6.3.3未注公差尺寸的公差等级,应不低于GB/T1804中的C级
零件毛坏为锻件时应符合GB/T12361
6.3.4连接器和锚下垫板的配合
器和锚下垫板的配合直径之差应小于或等
用防锈油:所有零件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均应采取
应有完整的设计文件、原材料证明文件、制造文件和性能检验记录,所有文件均应 追溯性
可由检验单位或受检单位
7.1.1.2 试验用钢绞线应有质量合格证明书,直径与设计要求相同,强度等级应符合产品设计的最 高强度等级要求。 应先在有代表性的部位取六根试件,其试验结果应符合GB/T 5224的规定;而且,钢绞线实测抗拉强度平均值(fp)不应超过该强度等级标准值100MPa,非 比例延伸力和整根钢绞线最大力之比不应大于0.95,表面显微硬度不应大于509HV。
试验用连接器应为经过外观检查和硬度检验合格的产品。组装前应用干净棉布将夹片表面 和连接器本体锥孔表面的油污擦拭干净,保证与使用情况相同;不应在锚固零件上添加影 响锚固性能的物质,如金钢砂、石蜡、石墨、润滑剂等(设计规定的除外)。 7.1.2.3 试验用组装件中各根钢绞线应平行,不得交叉。其受力长度不宜小于3m(单根钢绞线 连接器组装件试件,钢绞线的受力长度可以缩短,但不应小于0.8m)。 7.1.2.4组装件应在设计要求的位置安装约束环。 7.1.2.5 相同品种、相同规格、相同直径、高强度等级钢绞线的试验合格时,其结果可以代表低强度
7.1.2.5 相同品种、相同规格、相同直径、高强度等级钢绞线的试验合格时,其结果可以代表低强度 等级的试验结果。 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尺寸、不同根数组装件的试验结果不得相互替代。
7.1.3试验设备及仪器的精度要求
验用设备和仪器的示值允许误差为±1%,重复性允许误差为1%,预紧千斤顶力值的偏差不大于预紧 的2%
外观质量用目测检测:尺寸用直尺和游标卡尺检测;裂纹采用磁粉探伤等方法,按GB/T15822.1 的相关要求进行检测。
7.2.2.1夹片硬度
SL 492-2011标准下载在专用工装上对夹片锥面的硬度进行检测。检测时应使硬度计压头压在夹片的最高点、且施压方向与夹 片外锥面母线垂直
7.2.2.2锚板硬度
在锥孔小端平面上,外圈的两孔之间检测连接器的硬度,检测前应磨去检测部位的机加工刀痕和楼 角,使被检处露出金属光泽的平面。其他相关要求符合GB230.1的规定。
型式试验由连接器、锚下垫板和钢绞线组成试件;出厂、进场试验由连接器、钢绞线组 成试件。试验装置如图7.3.1所示,连接器在试验装置上的的支承条件(方式、部位、面 积等)应与设计或工程实际情况一致。 为试验后卸锚方便,均可以在固定端安装一台卸载千斤顶。
加载之前应先将各种测量仪表安装调试正确。各根钢绞线的预紧力应均匀一致;当钢绞线 为直线时,预紧力为公称拉断力的10%;当钢绞线为折线时,预紧力为公称拉断力的(10 20)%:与预紧力设计值的偏差应小于初应力设计值的2%
DLT 2099-2020 多效蒸馏海水淡化装置用热交换管选用导则.pdf7.3.3加载步骤如下:
a)型式试验时应使用张拉千斤顶按钢绞线抗拉强度标准值的20%、40%、60%、80 分四级等速加载,加载速度应小于每分钟100MPa,达到80%后,锚固钢绞线、卸除张拉千斤 顶、用试验机将荷载重新加到80%,持荷1.0h; b)出厂、进场试验用试验机的千斤顶按钢绞线抗拉强度标准值的20%、40%、60% 、80%分四级等速加载,加载速度应小于每分钟100MPa,达到80%后,持荷1.0h; 进行单根钢绞线 连接器组装件静载试验时,在应力达到0.8fptk时的持荷时间可以缩短,但不应少于10min; 随后逐步缓慢加载至破坏,加载速度每分钟不宜超过钢绞线抗拉强度标准值 的1%:
按7.3.4规定的项目进行测量和观察。